语文教学论课件.docx
- 文档编号:10639522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378.27KB
语文教学论课件.docx
《语文教学论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论课件.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论课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教学论
绪论
1什么是语文课程教学与教学论
2研究的对象
3研究的方法
4性质
5三大家:
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的著作及理论
第二章
《新课标》新在哪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第三章
1语文的得名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的观点)
语文课程的性质
目标体系(一个核心、三个维度、五个方面)
第四章
语文教材定义
语文教材的功能(重点)
语文新教材的特点(重点)
新教材的使用(重点)
第五章
语文教材方法(常用的方法)
新方法(钱梦龙、魏书生)
自主合作探究式(重点)
第六章
阅读的定义
阅读的能力
中的甘老师的五步三课“反刍式”单元教学法
导入的定义
第七章
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
话题作文定义
作文的批改原则
作文的训练方式
第八章
口语交际教学的特点
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特点
口语交际训练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九章语文课程测试与评价
没什么重点
第十章
语文教师的素养
新课标改下教师角色(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填空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认识学科的重要意义和地位,掌握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对学科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1、定义:
研究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象,揭示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理论学科,是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学科意义:
学习必要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新课改与研究动态,掌握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技巧,训练语文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毕业后能胜任工作作好充分准备。
3、研究对象(三大块):
课程论、教学论、教师论
课程论:
研究为何教学和教学什么,包括语文教程的性质、目的、内容、教学原则、方法、过程等。
教学论:
研究怎样教学,包括语文读写、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评价、贝壳、自学能力培养等。
教师论:
研究什么人教学。
4、性质:
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学科。
(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
理论性:
研究现象,揭示规律,上升为理论体系,而不仅是具体教学方法的经验总结。
(除本学科外,开设语文教育心理学,班主任案例教学等。
)
实践性:
自觉联系实际如选教例来正式理论;应用于实践,开展微格教学训练、录像观摩、试讲、完成练习、写教案等;在实践中观察,去中小学进行教学实习、调查,听课,说课评课。
综合性:
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等密切联系
5、研究方法
A:
观察调查法:
观察法可分题目分阶段,但随意性大,要坚持做记录;调查法要拟定计划和问卷,展开调查,分析资料,写报告。
B:
实验实证法:
拟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研究和总结提升。
C:
历史文献法:
查找资料,推陈出新。
D:
经验总结法
E:
比较法:
古今、新旧、中外。
步骤有收集资料,找出比较点,寻求共同点揭示规律。
二,学科的历史发展
(一)设科前(前语文、大语文教育)
古代——未单独设科,学校以语文学习基础,是熔政史哲经于一炉的综合教育。
原始——劳动号子,后一些神话传说,口耳相传的方式。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语文教育源头。
奴隶社会——有教师和学校(序、痒、学),内容为六艺。
即礼(政、史、德)、乐(音乐、舞蹈、诗歌)、射、御、书、数。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但难实现。
封建社会——有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以儒家思想为教育思想,是捧出来统治人民的思想。
教学内容:
儒家经典
教学方法:
师传生受,模仿经典
学习目的: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升官发财,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
没有专著,但有《学记》《论语》《朱子读书法》等。
张志公评价为:
三大体系、三大经验、三大问题、四大弊端。
(二)设科后(1904年后)
1、“教授法”
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教授法,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师范馆,教育学中各科教授法一章中涉及国文教授法。
课件,处于萌芽阶段。
因为:
学科附于教育学,未独立;当时教师不重视,未普及。
2、“教学法”
五四后,陶行知,曾留学美国,学习杜威“实用主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做与学相结合)主张“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育法,是划时代的大事。
现在统一称为教学论(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
1924年,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是一教学法命名的第一步语教法专著。
3、“语文教材教法“
1939年《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定名”学科教材及教法研究”;1949年师范院校相应开设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重视教材研究,增强了学科特色。
4、1978年后名称不断变化;文革时少有建树。
易名为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原理、语文教学论(1986开始)、语文教育学等
5、“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简称“语文教学论”)
四个特点:
研究的普遍性、研究的社会化、改革意识增强、国内外交流频繁
著名的教育学家:
吕叔湘: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语文作为课程名称由他首提。
主张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语文是生活的工具、表达思想的工具、学做人的工具(语文工具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思想精髓,同时又主持课本编写工具。
张志公: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等
一是重视批判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经验
二是倡导语文学科科学化、现代化
三是主持教学语法系统的制度
“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知识教学原则写进了大纲
朱绍禹:
《中学语文教育概说》《语文教育学》
2005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周庆元评:
是新中国第一代语文教育专家,是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一面旗帜。
于漪: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提出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必须弘扬人文精神,是情感派代表。
名言: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倪文锦:
华中师大任教,对语文教育改革有很多实际的作用(前沿及时能与国际教育接轨,是语文教学领域的第一个博导)
钱梦龙:
《导读的艺术》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影响深远
名言:
镜里朱颜无计驻,为伊心上留春住。
魏书生:
《语文教学探索》语文教育民主观、科学观、整体观,电视剧《一介书生》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发展与性质
一、语文课程的内涵:
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而规定的语文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二、学科发展
1、设科背景:
西学东渐
2、沿革
1904年是语文单独设科之始,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之始。
五四后兴白话,现代文编入教材,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次,具有转折意义。
出现国语和国文并存局面。
直至1949年合为语文,作为学科名称出现与1949年。
1956年分汉语、文学两科。
两年后合。
文革时“政文“,后归语文。
3、定名
确切的说:
语文=语+文=口头语文+书面语言=言语(广义语言)不等于言语。
多年来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教材编排和教学中强调完整的语法系统,源于西学东渐,西方语言学研究成果使国人眼红,以为这是西方强盛的原因,而韩语难学造成国民愚昧,难学原因是缺乏理论指导,最先引进的是马建忠《马氏文通》,防西方建立语法体系。
1949年,平常的说语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叶圣陶:
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语文
张志公:
国语十国文=语文
三、性质的多元化
争鸣最久,解放前:
文字与文学,国语与国文,技术训练与精神训练
解放后:
一性说(工具性,1963年,文革,后来应试教育)
二性说(工具性,思想性)
多性说(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社会性,文学性)
四、基本特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整个过程要理解)
(一)工具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二者密不可分,语言既是语言学科又是思维学科);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语言是传递(记载、传播、学习)文化的最重要工具
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中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
语文课程的目标、方法、内容等都离不开实践。
着眼培养学生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加强积累。
语言与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语言与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传递文化的最重要工具。
(二)人文性(着眼于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1、“人文”及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提出
--《周易》:
“文明认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体现在:
A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B热爱学习;C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D热爱祖国情感。
--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提出时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展开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2、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
(教学内容、过程、目标)
--语言实际运用具有人文性:
个性化阅读、写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汉语言字中所蕴涵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民族感情。
--引导学生认识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民族优秀文化。
--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人格。
3、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语文具有多种性质特点,工具性着眼于培养语文能力的实用功能,人文性着眼于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简明概括了二者的关系,代表了时代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和要求,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告一段落。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目标
教学活动是一种在目标控制下的特殊认识活动,确定目标,以克服教育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一、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
1教育方针法规
2社会需要
3学生实际(心理牲和语文水平)
4语文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一)按时间范围是一个多级系列,由大到小有:
总目标——阶段——年级——学期——单元——课文——课时
(二)总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个核心——基本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高中语文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阶段目标(分九年义务和高中)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下分四个学段(1-2,3-4,5-6,7-9),分别提出“阶段目标”(纵向)
--五个方面(横向):
每学段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提出要标。
--高中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分别提出了五方面目标。
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是总分关系,各学段互相联系、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
--三个维度(纵横交融):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
设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1从三个维度整体考虑,不必机械分开表述。
2扣紧学习实际、单元目标和文体特点。
3表述简洁得体
4设计要突出学生行为。
第三章、掌握新课程基本理念
第一节语文课程纲领
一、性质:
它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或教委)按照教育方针、法规和教学计划规定并颁布的用以知道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是语文教育领域具有权威性、法规性、纲领性和指导性的重要文件。
也是综合性的应用理论学科
二、作用:
编写语文教材的依据;
组织语文教学的依据;
语文考试命题;
语文课程管理和评价依据
三、发展:
解放前:
课程标准、课程纲要
解放后(1952-2000):
教学大纲
2001-2003——课程标准
四、新世纪新课标
(1)制订语文新课标的大背景
A时代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的启示:
学会学习,会处理信息,要有高速有效的阅读与表达。
--全球化的启示:
开放的心志视野,尊重国际多元文化,关注世界母语教育的发展
--个性化的启示:
尊重和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尊重个性差异。
B素质教育的呼唤
--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
语文教学效率问题,语文教育偏差问题,应试教育使学生分数偏低。
C语文学科发展的趋势
--从语文单独设科到今年正好一百年,世纪末的语文大讨论使我们反思学科性质、地位、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考试评价等重大问题,呼唤新课程课程纲领性文件。
(2)新课标结构和特点
结构:
1前言(课程性质、地位、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或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4附录(诗文背诵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特点:
(新课标新在哪?
)
A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做了新的表述。
B新课标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综合性学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学习
D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a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b语文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性
c加强语文琚生活的联系,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d民族性:
首先要尊重理解本国民族文化和语言,也要尊重了解其他国家语言的特点
f重视语感培养和思维创新e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A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B遵循共同基础与多种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义务教育课标新理念
一,一个根本出发点: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
对语文课程的质和地位作了新表述
三,语文课程目标从三个维度来计计,提出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
四,提出四个基本理念:
(结合实例)
A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理念)
B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C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民族性、重视语感培养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普通高中课标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注重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第二节语文教材
一、语文课程资源:
概念: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即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
语文课程资源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并服务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种因素与条件的总称
资源领域和开发:
1学校资源(教师、学生、教材、校本)
2家庭资源(电脑、报刊电视、家长)
3社区资源(人才、文艺场所、环境、活动、文化等)自然资源(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
4网络资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学语文)
二、语文教材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三种):
泛指——一切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即大语文教育观的语文教材、大语文教材
特指——学校所开设的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
包括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出版的系列。
如教科书、练习册、教学用书、挂图等。
专指——语文课本。
2、意义(功能):
(重点把握)
凭借功能:
教与学的最主要的凭借(教和学的桥梁)
示范功能:
着眼于工具性,是思想表达语文运用语文训练的实例
教育功能:
从思想情感审美去把握
发展功能:
语言积累和知识扩展
三、教材的构成要素和编写体例
(一)构成要素:
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
a)范文系统——课文
b)知识系统:
听说读写知识、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
c)作业系统:
练习题
d)助读系统:
单元提示预习提示阅读提示常识、字词注释
(二)编写体制(分类)
1、分编型:
两分法:
文言与白话分编;文学与汉语分编;阅读与写作分编
多分法:
如2001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课内部分)。
分为《文言读本》(高一)《文学读本》(高二)《文化读本》(高三)(课外部分)《现代文选读》《文学作品选读》《文学著作选读》
2、合编型:
一般是“主次配合”的格局,即以范文为主、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为次相互配合。
例如:
单元编排的首创——夏丐尊事实叶圣陶《国文百八篇》
四、语文教材的发展(略讲)
1古代语文教材的四类组成蒙学教材选学教材经学教材作文教材
2近代语文教材(设科——1949)《国文百八课》
3现代语文教材
1956年分科教材虽短,但开创教材分科先例1958年后“浮夸风,共产风”使教材变成政文读本。
文革时,更是失去了语文课本性质。
4当代教材
文革后人教社合编型教材人教社分编型实验教材(阅读与写作分开)人教义务教育
五、新世纪语文教材特点(详)
新课本:
江苏版、人教版、语文版的探讨,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要求。
1、时代性增强,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体现在:
改变了许多陈旧的内容,选入大量符合现代的时代美文,如环境、科技等。
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联系起来,从现代角度去解读文言文,而不能单理解文言字词或单从历史角度去解读。
2、弘扬人文精神,关注“个体”发展。
A重视人文精神,但不能过份而忽视了语言的工具性(语言文字等)B致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尊重个体发展、个性化体验。
3、突出语文实践、综合性学习成为亮点。
人教版初中教科书简介
2001年试验2004年在全国推开
主要特点:
1.构建全新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体系
编排上的特点是:
A突出“综合““实践”B结构特征是“一条主线三大板块三个阶段两个部分”
“一条主线三大板块”——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主线,俺“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内容。
·“三个阶段”——教科书由高到低,由易到难分成三个学习阶段。
七年级:
培养对课文一般阅读能力。
完全按生活专题编排单元、文言与白话、诗歌与文章、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混编。
八年级:
培养对文章的阅读能力,按专题兼顾文体编排单元,文言与白话分编。
九年级:
进行文学教育,文言与白话分编,按专分编单元。
“两部分”——“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大综合,属专题活动。
例如: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祖国”。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小综合,强调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
例如:
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感悟自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同:
“都是为了在语文事件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异:
1)“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小综合,以写与口语为主带动综合性学习,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大综合,旨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口语与写作能力
2)“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一般安排三次
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紧密联系生活
2.选文突出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实用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选文的特点:
①新课文占70%
②选文关注现代意识、时代意识、文质兼美。
③科技文反应最新成果
④古代文作品占35%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
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
六、如何使用语文教材(把握)
1.审慎选材,领会编辑意图。
(意图:
一纲一【一个大纲,多本教材】、一纲多本、多纲多本)
①根据主观条件(教师爱好、特长,首先问“我能教好什么”,然后才会是“我要教好什么”)
②根据客观条件(社会、学校、家庭)
③根据教材结构、原则和特点等。
2.总揽全局,点面统筹:
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关系。
3.依纲守本,用活教材。
充分发挥师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弹性使用,教师在用教材的方法方面也要适用,对传统的经典的篇目,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将其生活化,老师对课文可以设计,但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4.总结反思,研究教材。
教师要转换角色:
被动的教教材——主动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七、处理语文教材的步骤
(1)分析教材:
通(认读字词句篇)熟(细读,求旨探法)偷(精读品味)
(2)处理教材:
(适当取舍)(案例说明)
1.明确教学目标2.明确重点难点3.选择教学方法4.安排教学步骤5.编制反馈练习
区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三个概念:
--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实施、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如听说读写相关概念、只是、方法、学习态度、习惯和能力等。
--语文教材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
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选择的教与学的内容,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加工,是教教材与用教材的灵活使用。
区分选文类型的四个概念:
定篇:
本身就是语文学习内容,目的在与传承文化,要彻底、透彻的领会文章本身,主要是经典作品。
例文:
相当于直观教具,目的在于掌握文中提炼出的知识,如:
《济南的冬天》,学写景方法;学《天上的街市》培养想象能力。
样本:
即叶老所谓“例子”,在于养成阅读、写作同类文章的方法和能力,是进行仿写或仿读的例子。
如学演讲。
叶圣陶先生说:
“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
”
用件:
提供信息,介绍资料,知识短文,在于获得其中信息。
第四章语文教学过程
第一节语文教学过程
一.概念:
教学过程也称教学程序,教学步骤。
是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
补充:
课堂结构:
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课型:
指可的类型,即根据教学任务或内容划分的课的种类,分单一课和综合课,着眼整体。
二.设科前
孔子:
学、思、习、行;孟子:
自求、自得荀子:
闻见知行
特点:
以学为主,缺乏(老师)指导
三.设科后:
(一)到改革开放前,引进了国外理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课堂教学首开结构分析先河,并且第一个系统地把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实用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解放初学苏联,影响深渊的有:
1.凯洛夫五段论: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
2.文学教学三段论变为我国“老八段”:
起始——阅读分析——结束
(二)802年代来的教学过程设计
到改革前(第一阶段)以传知识为中心,教为中心,缺乏互动。
80年代以来,重智力能力的发展,教与学结合。
P111—112
1.上海市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2.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是一种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学习方法的教学
三主: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四式:
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
导读法:
诱发动机;开启思路;授以方法;活用教材
3.魏书生课堂教学“六步法”:
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四、当今教学过程基本模式
1当今(2001年以来)整体感知2.探究研讨3.巩固迁移
五、语文教学过程发展特点
1.设科前:
训诲驯化型2.设科后:
传授训练型3.新课改以来:
对话探究性
第二节语文教学方法
一、内涵
二、常用法
1讲授法2议论法:
讨论法
谈话法3练习法
4观察法
.观摩法
演示法
参观法5朗(诵)读法:
包括朗读、背诵、吟诵
三、创新法
1.情境教学法eg: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联系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教学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