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同步练习2.docx
- 文档编号:10636083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43KB
高一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同步练习2.docx
《高一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同步练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同步练习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同步练习2
第1单元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2
一、双基夯实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屏蔽 屏风 屏除 敛声屏气
B.度量 尺度 忖度 度德量力
C.勾当 勾结 勾画 勾心斗角
D.挑拨 挑逗 挑唆 挑灯夜战
【答案】 D(A.“屏蔽”“屏风”中的“屏”读píng,其余读“bǐng”;B“度量”“尺度”中的“度”读dù,其余读duó,C“勾当”中的“勾”读gòu,其余读gōu。
D都读ti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敕造 厮混 雕粱画栋 顾盼神飞
B.簇拥 诽谤 疯疯癫癫 恭肃严整
C.嬷嬷 杜撰 敛声屏气 遂心省力
D.溺爱 纳罕 孽根祸胎 姣花照水
【答案】 A(“雕粱画栋”的“粱”应为“梁”)
3.鲁迅说过:
“要极俭省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下面对眼睛的描写,依次判断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A.黛玉 惜春 探春
B.宝玉 黛玉 探春
C.宝玉 黛玉 凤姐
D.黛玉 惜春 凤姐
【答案】 C(根据人物个性,推断对人物肖像描写的特点。
)
4.贾宝玉对林黛玉有“四问”:
问读书、问名、问字、问玉,为什么把“问玉”放在最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人们交往,往往是先问一般情况,如姓名、干什么等,而后问到实质的问题,这样安排符合礼俗常情。
B.因为“问玉”是由“问名”、“问字”引发而来的,把“问玉”放在最后,以便水到渠成形成高潮,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C.因为先问读书、问名、问字,最后问玉,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D.因为这两个人名字都有“玉”,宝玉又身佩“通灵宝玉”,因而引起宝玉对“玉”的联想,所以把“问玉”放在最后顺理成章。
【答案】 B
5.对贾宝玉“摔玉”这一举动的思想意义分析最准确、完整的一项是( )
A.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迷信的反叛精神。
B.体现了贾宝玉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世俗观念的挑战。
C.体现了贾宝玉背叛封建社会,渴望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性格。
D.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和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情。
【答案】 C
6.从修辞格的角度,对下列语句进行组合,合理的一项是( )
①鼻腻鹅脂 ②座上珠玑昭日月 ③寄言纨袴与膏粱
④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⑤堂前黼黻焕烟霞 ⑥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⑦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A.①④ ②③⑤ ⑥⑦
B.①④ ②⑤ ⑥⑦ ③
C.①②④ ③⑤ ⑥⑦
D.①④ ②⑤ ③⑥⑦
【答案】 B(比喻/对偶/对偶)
7.贾母和宝玉都曾问黛玉读何书,黛玉却做了不同的回答,其原因有( )
A.因知宝玉厌烦读书,故答“些须认得几个字”,有讨好宝玉之意。
B.是她寄人篱下的感情反映,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态度。
C.两处回答说法虽不同,但意思相同,是作者为了避免前后的重复。
D.是为了取悦于贾母,因为贾母说:
“读的是什么书,……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表现了她的聪明和细心。
【答案】 B、D
8.下面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B.《红楼梦》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C.《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一大批主要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
如详写黛玉、凤姐、宝玉、王夫人,略写贾赦、贾政等。
【答案】 D(文中着力描写了凤姐、黛玉、宝玉等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等,当属详写,而对王夫人没有作详细描写。
)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9~11题。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
“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
“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
黛玉道:
“无字。
”宝玉笑道:
“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
宝玉道:
“《古今人物通考》上说: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探春笑道:
“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又问黛玉:
“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
“我没有那个。
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
“孽障!
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宝玉满面泪痕泣道: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
9.宝玉给黛玉取字“颦颦”,说“岂不两妙”,这“两妙”指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和黛玉的名有联系。
(2)和黛玉的神态(眉尖若蹙)有联系。
10.宝玉骂“通灵宝玉”:
“连人之高低不择……”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相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不是个好东西。
”
11.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说林妹妹“眉尖若蹙”,又写黛玉没有宝玉那块“玉”,这两个细节暗示了( )
A.黛玉日后的愁苦和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
B.宝玉和黛玉必然产生爱情而又无圆满结局。
C.封建家庭势必使宝玉和黛玉造成爱情悲剧。
D.黛玉日后处境不佳和宝、黛爱情无果。
【答案】 B(联系全书主旨及人物性格作具体分析推知。
)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脂砚斋和“红学”
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是从脂砚斋开始的。
《红楼梦》早期抄本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实这些抄本上的批语不尽出自脂砚斋,署名还有:
畸笏叟,棠村、梅溪、松斋等等。
但是以脂砚斋批语为多。
脂砚斋生平不详,据他的批语的口吻和内容,大抵可以知道他很熟悉《红楼梦》创作的情形,参与过作品修改,与曹雪芹极亲近。
脂砚斋的思想比曹雪芹落后,他的批评有不尽确当之处,然而脂批的重要价值仍不可抹煞。
它证明《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并且提供了曹雪芹生平家世的重要线索;它提供了《红楼梦》生活原型的一些材料和创作过程的一些情况;它对《红楼梦》的艺术分析有独到之见;它还透露了曹雪芹原稿八十回以后的一些情节要点。
脂砚斋以后,评论和研究《红楼梦》者越来越多,人称“红学”。
五四运动以前,影响最大的是评点派和索隐派。
评点派以脂砚斋为代表,其后还有“护花主人”王雪香、“太平闲人”张新之、“大某山民”姚等。
索隐派的代表性著作出现在清末民初,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等,他们认为《红楼梦》的人物情节只是作品主旨的幕障,人物情节影射着历史真事,只有考索出作品影射的真事才能明了《红楼梦》的真意。
这种方法几近于猜谜。
五四运动以后,以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为代表的“新红学派”崛起,扫除了索隐派的梦呓,但由于观点、方法的限制,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仍旧没有能够正确解释《红楼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红楼梦》研究得到蓬勃发展,逐渐深入,领域逐渐扩大到《红楼梦》的版本、《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红楼梦》后40回、《红楼梦》的历史地位、《红楼梦》的续书和改编、《红楼梦》批评史等等。
科学意义的“红学”正在形成。
12.第一段对脂砚斋的介绍可概括为三点,它们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与曹雪芹极亲近;
②他熟悉《红楼梦》创作的情形,参与过作品修改;
③他的思想比曹落后,因而其批评有不尽确当之处。
13.第一段还对脂砚斋批语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这个价值可归纳为4点,它们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证明了《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且提供了曹身世的重要线索;
②提供了《红楼梦》生活原型及创作的一些材料;
③对《红楼梦》的艺术分析有独到之见;
④透露了曹原稿八十回后的情节要点。
14.“红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不超过22字)
【答案】 指的是:
脂砚斋之后所形成的对《红楼梦》的评说和研究。
15.红学研究史可切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五四”以前,影响最大的为评点派和索隐派;
②“五四”以后,崛起新红学派;
③新中国,正在形成科学意义的红学。
四、高考热点
1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
《论语》《西游记》《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丰子恺散文集》《刘墉作品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材料二 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节目:
《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不超过2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
请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
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存在较大差异。
(2)示例一:
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但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
示例二:
中学生有权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但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
(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17.请对下面的这种现象进行点评,不超过80字。
“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问君能有几多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唐诗遇上宋词,李白邂逅柳永,不同朝代、作者的诗词中的句子搭配在一起却显得意外和谐,蔓延在时尚界的混搭风今冬以戏谑的面孔吹进文字游戏的圈子。
网友“奕奕小千”发布的名为《818那些莫名其妙乱搭在一起却意外和谐的诗句》的帖子,不足10天就得到了拥护者多达20页的回复,因而上升至娱乐版块首页。
“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对得很奇妙;“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只羡鸳鸯不羡仙(卢照邻)”,已经对出情感;“夜深忽梦少年事,唯梦闲人不梦君”,被网友大呼胜似原配,其实前句出自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后句却为元稹所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诗词存在自身的韵律感,而拼凑起来的除了押韵之外,平仄一概不管;而且古诗的意象是很完整的,无法割裂;即使搭配得很巧妙,内在情绪还是断裂的。
所以诗词混搭不可取。
示例二:
这是现在年轻人的一种调侃、娱乐方式,在一个小圈子里搞一下,对学术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如果成为一种商业炒作或者大趋势,对古典文学的真实内涵就会产生副作用。
示例三:
诗词混搭自有作用,把诗词混搭在一起,或抒发感慨,或自我解嘲,或轻松搞笑,有独特的幽默诙谐的效果,能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使人在轻松中显示机智,心情得到放松。
(针对特定现象,有自己的理解、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18.同一种事物,从不同方面可以有不同的评价,仿照下面的例子,任选下列事物中的一个,写出不同的立意。
“哈哈镜”、“鼓”、“气球”、“仙人掌”、“钉子”
例:
事物——卷尺
褒扬:
虽然生存条件很艰苦,在工作中却永远那么刚直。
批评:
能以刚直的标准要求别人,自己却卑躬屈膝。
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褒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哈哈镜——把给别人带来欢愉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歪曲事实,为的是博取别人的欢心。
鼓——以撼人心魄的呐喊,激励别人前进的斗志。
/徒有空喊之声,却腹内空空。
气球——以你饱满的内在精神支撑着本来干瘪的身躯。
/无休止地自我膨胀,得意忘形时便会在刹那间消失。
仙人掌——征服恶劣环境的智者和勇士。
/锋芒毕露,谁肯与你握手。
钉子——把别人的打击,化作自己前进的动力。
/从不主动进取,因而只能被动挨打。
五、读写创新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突围”的意思是“突破包围”,本来是用于军事方面,比如:
盟军顺利完成了突围任务。
如果将“突围”这个词移用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它也能很形象地表现我们人生的一个场面、一个阶段或者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突围”,我们也会产生种种思索和感悟。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向】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
这样的作文题未必比话题作文难度大。
只是在审读作文材料时,要在充分理解材料的主旨之后,能够从中提炼出一个话题来。
提炼话题这一步,是作文是否会离题偏题的关键。
如何才能避免离题、偏题呢?
在审读材料时,注意抓材料中的核心内容,而核心内容时常表现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上。
因此,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也就是准确审题的关键。
一般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两类,一类是文字材料,多半讲述故事或者事件,也有引用言论等为材料的,另一类是图画材料。
而这则材料不属前面说的任何一种,这段文字其实就是给考生一个立意的导向与提示,因此,几乎没有审题难度,不难看出,文段中的关键词语就是“突围”。
“突围”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但是,在构思作文时,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如从军事上的突围上升到社会心理的突围、人性弱点的突围、个人困境的突围等等。
【佳作赏读】
人生突围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项羽乌江横剑,一棵伟岸的生命之树瞬间倒下,大写出萧瑟秋风中的悲壮。
我看到,那伟岸英姿掠过滴血残阳,乌江悲鸣,苍穹黯然,楚民哭之如丧父。
然而——
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缘于一个血性男儿对自我认识的太过偏激,在于一个自负的霸王不能在自己心灵的重围中解脱。
当连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
我们的英雄以凋零生命之花来捍卫人活于世的至重尊严。
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千年,不能飞临乌江岸,用我孱弱的手,誓死拽下霸王手中的剑,然后恳切地告诉他: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后,扶他共上渔父之舟,迎着江东父老们企盼的眼光驶去。
可是,我却被时空的困境包围,我是真的不能从中突围,无法为霸王驱除四面楚歌的凄凉,浇灭霸王心中那缕自毁的火焰。
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使我们的大文豪苏东坡几近面临灭顶之灾,吐纳珠玑的玉口在严刑拷打中凄惨哀号;泼墨风流的秀士在长枷铁镣中迎风颤抖,发配蛮荒,风尘满怀,浪迹四野,身如浮萍。
然而——
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居无定所的漂泊;波涛隐隐的故垒边却依然响起你震撼苍穹的凯歌。
东坡仰天一啸,生命之佩瑶瞬时飘溢出盈天漫地的馨香。
我看到那飘飘白衣猎猎于萧萧风中,风度翩翩风华绝代。
这位被林语堂先生誉为“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没有被一生颠沛流离的坎坷命运所困死,他从黄州团练的卑微中突围,他从“人间如梦”的悲怨中突围,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演绎人生旷远豁达之篇章。
所以,失望的东坡没有绝望,在烟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以,困境中的东坡并不悲观,在凄风苦雨的黄州仍“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苦难历程中,对人生的热忱不减,从人性的弱点中突围,尽显男儿本色,造就了东坡浪漫、潇洒的一生。
项羽冲不破被突袭的浮云,以至慧心不明,鸿图霸业转瞬间灰飞烟灭于自我的孱弱,为后人留下了千年遗恨;而傲岸的苏子凭借洒脱、旷达的秉性,最终从诬陷排挤他的人为他设下的重重险隘中突围,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增添了闪亮的一页。
【名师点评】
从作文的标题就能看出,作者并非从表象上写“突围”,而是站在人生的高度来立意的,从中可见作者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深度。
文章构思简单而巧妙。
全文虽然只用了两个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为材料,但是,对材料的引用与分析,不但都能紧扣主题,而且相互构成正反对比,能让读者从项羽因自身狭隘而不能冲破垓下之围的教训中,从苏东坡受害被贬却表现出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中,获取富有哲理性的人生观念与人生启示。
从文章的行文看,作者是一位好读善读的学生。
文章中对诗文的引用,顺手拈来恰到好处,使文章内容充实,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厚度。
全文语言简练隽永,富有表现力。
字里行间,流露着深远的哲理意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林黛玉进贾府 同步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