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云弄养老村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docx
- 文档编号:10636081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2.51MB
法云弄养老村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docx
《法云弄养老村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云弄养老村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云弄养老村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含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题目法云弄养老村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艺术设计1103班
所在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
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包括选题的背景、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设计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辅助方法、预期设计成果、设计工作进度计划等)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据卫生部相关数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1.8亿,而且每年还以500万-800万的数量不断增加。
到了2050年,这个数字将会达到3.32亿,超过总人口的23%。
目前,我国31个省市当中己经有26个进入老龄化状态。
老龄化社会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并将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
针对我国未富先老、人口基数大、家庭人口结构变化等一系列特殊的国情,如何使老年人能够健康、舒适地安度晚年,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1]。
在我国,多年来家庭养老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家庭供养老人的功能逐渐减弱[2]。
新兴养老模式——养老村的出现,养老村内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医疗康复、文化生活和饮食服务等各方面完整的配套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完整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在解决老龄化加剧问题的同时,更好的提升了老年人服务的质量。
本次的课题研究位于法云古村,法云古村自然环境条件优越,非常符合养老对优越自然环境的苛刻要求,加上该古村靠近灵隐寺、佛学院等历史文化遗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针对杭州老龄化严峻趋势与杭州有着众多老年艺术家的现实问题,希望通过将自然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法云古村改造成一个艺术家的养老村,从而解决杭州大批老年艺术家养老的难题。
1.1选题的背景
1.1.1社会背景
据统计,早在1987年,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已超过10%,1994年,浙江省率先进入老龄社会,到2006年底,杭州市(市区)60岁以上老人共有634711人,占总人口的15.34%。
由此可见,浙江的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水平[3]。
而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人口密集,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所以随着杭州老龄化的加剧,杭州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需求也随之增大。
经过资料调查和实地调研得出,杭州老年人户外休闲娱乐活动主要包括静坐、晒太阳、阅读、看报、农作、种花、喝茶、打牌、聊天、下棋;户外身体锻炼活动主要包括散步、慢跑、太极、舞剑、体操。
通过调研发现,杭州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空间有着迫切的需求,对杭州老年户外活动空间的研究与设计有利于提升杭州老年人养老的质量和老年生活品质的提高。
同时,杭州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一方面,吸引着全国大量的老年艺术家到杭州书画的学术交流、创作和居住的活动,另一方面,中国美术学院有大量退休的老年艺术家群体。
这些老年艺术家退休后的养老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年书画艺术家除了有一般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之外,还有艺术创作、学术交流和作品展示等针对艺术家这一特殊群体的活动,除此之外老年艺术家喜欢寄情山水,喜欢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安静的生态环境当中养老,而杭州是一个自然风景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具有天然的自然和文化优势,为这些老年艺术家提供了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
本次选题就是针对以杭州大量的老年人艺术家的养老活动空间景观的研究和设计。
思考如何在养老村中设计针对老年艺术家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的公共活动空间,既满足他们居住、生活、休闲的功能的同时,也能满足其身为艺术家创作(工作)、交流、展览功能相结合的老年人养老村,从而解决杭州老年艺术家的养老问题,进而能够促进杭州艺术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1.1.2项目背景
(1)基地区位及周边交通:
本次的课题研究是位于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距杭州市中心20分钟车程。
法云古村东临灵隐寺风景区,南沿中法路,西邻永福寺,北靠杭州佛学院,基地包括周围茶园在内,总面积为0.144平方公里。
(图1.1,图1.2,图1.3)
图1.1法云古村在西湖区的位置图1.2法云古村区位图
图1.3法云古村周边佛学院、灵隐寺展示图
(2)基地现状分析:
基地位于杭州市灵隐寺旁边的一个小山村,名为法云古村,占地面积共计14.4公顷,始建于唐朝,曾为附近茶园村民所住。
1984年落实私房政策后,原来国家包租部分的住户陆续搬出。
期间杭州政府对西湖名胜区的保护与整治,到2005年底,法云古村原有住户近400户,已全部迁出了古村。
法云村地处两山交界山谷处,总地势相对平坦,总高差在3米左右。
古村中心处有一条长约600米自西南流向东北贯穿整个村的石板路,与这条石板路相对平行的也是一条同样贯穿于整个古村的河流,河流流经该村的落差变化非常大,村口处河流底部至人形路面约有一米左右的高差,但是越往村内河流高差越大,流出村口处的高差可达4米左右。
古村的东南部的山坡较陡,西北部的山坡较为平缓。
(图1.4,图1.5)
图1.4村口处河流与人行道间高差小图1.5村内深处河流与人行道间高差大
古村的老建筑主要用泥土和木头两种材料做成。
泥土做的房子主要是由用黄泥、秸秆、碎瓦夯筑起的土墙,还有些事用木头做的木板房。
法云古村公共绿地主要是自然山体绿地和宅间绿地,并且村内有很许多的名树古木。
经调研发现该古村户外活动空间形式单调,人群使用率低。
(图1.6、图1.7)
图1.6法云古村户外活动空间现状图
图1.7法云古村内自然环境与古树展示图
法云古村东临灵隐寺风景区,西邻永福寺,北靠杭州佛学院,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优美生态环境,为艺术家养老村居住、生活、研讨、交流、活动的打造增加了自然环境和文化的优势。
1.2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国外老年社区景观设计发展及现状
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他们在社会政策、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4]。
1938年出版的《老龄问题》第一次对老龄化人口给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5]。
美国首先颁布了《社会保护法条例》,随后,在英国、日本、德国建立了相应的法规,就对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进行了研究。
在日本,在居住区内除了提供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比如健身中心、音乐厅、泳池、活动中心、绿化草坪、室外舞池、座椅等,用于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一些需求之外,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实际出发进行设计。
比如,为了更深切地体会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日本设有专门模拟老人或者是残疾人行动的体验场,可以带上特殊的眼镜、穿上腿上或背上负重的特制服装,模拟老年人进行爬楼梯、入浴池等系列动作,带着模拟白内障老人的视觉眼镜,观察和体验在室内外周围的环境,感觉色彩和灯光在老年人眼中的样子,通过从亲身体验中得到老年人的感受,设计出更符合老年人生理特点的空间、尺度、灯光、色彩等的设施和景观空间[6]。
以全球老龄化形势位居前十的新加坡为例子,近40年来,新加坡政府在非常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进行了大面积的城市绿化公园进行规划,将其城市公园体系分为3大部分,RegionalPark(区域性公园)、CommunityPark(社区公园)、ParkConnector(公园廊道)。
CommunityPark(社区公园)又细分为TownPark(新镇公园)、NeighborhoodPark(邻里公园)Playground(游戏场),其社区公园的主要特点就是功能性强,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年龄、性别和娱乐爱好等来区分场所性质,并提供非剧烈娱乐活动场所和器械,使各类固定使用人群在公园中占有各自的活动空间,诸如:
长凳、凉亭和花架等,这些都是在社区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中,特别是老年群体[7],非常明确老年人的场地、空间和活动、设施。
美国环境设计大师哈尔普林指出:
“我们所作所为,意在寻求两个问题:
一是何者是人类与环境之间共栖共生的根本;二是人类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共栖共生的关系?
我们希望能和居住者共同设计出一个以生物学和人类感性为基础的生态体系。
”[8]从环境设计大师哈尔普林的话中可以得出,空间环境设计主体是“人类”,而人类的“行为”则是人与空间环境联系的纽带。
所以在环境景观设计的时候要第一考虑的是使用者人群的分析,第二则是考虑人的“使用”,功能的确定。
LOFT是艺术家、前卫、先锋、当代等关键词构成的组合,是当代艺术家、前卫艺术家或自由艺术家们的集聚中心,在20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纽约,LOFT作为居住的方式首次出现。
之后LOFT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与工作方式结合,并随着全球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而成为LOFT文化。
20世纪7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LOFT这种新的文化和社会价值,LOFT因其极大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而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肯定。
从此,LOFT文化很快从苏荷地区传遍了西方各地,进而引发了全世界对LOFT居住方式结合的体验[9]。
1.2.2国内老年社区景观设计发展及现状
我国老龄事业发展起步晚、步伐慢,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我国城市社区绿地建设产生了明显影响。
一方面,原有的社区公共绿地设施很难满足快速老龄化带来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现阶段的社区公园规划设计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建设现状带来的影响[4]。
虽然我国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在不断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社区的建设中由于对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等原因,导致居住区建设中针对老年人的配套设施、社区服务十分缺乏,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12]。
在居住区室外活动空间上,从早期的不重视景观活动空间,到目前盲目对景观空间进行风格的美化设计,对社区景观过渡强调与追求各种风格、潮流、美观,而忽略了使用群体的实际使用功能。
特别是现在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空间需求的增加,使得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配套设施、社区服务等各方面的的要求备受关注。
我国目前除了社区中老年人占有活动空间较少之外,由于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和经验的支撑,在已建成的社区公园中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比如:
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公共座椅和休息空间、户外健身器和体育设施等严重缺乏,导致许多老年人在居住社区内找不到休息坐的椅子和活动空间,从而减少在室外活动、和休闲活动[12]。
其次,因对老龄化的不重视导致以老年人为主题的公共活动小空间不是很多,如供老年人聚集、活动、交流的小花园、小公园、小广场等不足,使得社区内的老年人不得已减少对户外空间的利用率,从而严重制约了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非常不利于老年人晚年的发展。
除此之外,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要多注重老年人的无障碍设计和人性化设计,但是有许多社区对人性化和无障碍化都考虑地非常欠缺。
如有的社区因为停车场不够用,而把车直接停在人行道上,这样不仅提高了行人的不安全因素,更加对老年人的出行与活动增加了危险性。
同时老年人亦是高发病人群,所以老年社区的医疗保健设施的健全是非常重要的,可做到迅速及时的对老年人进行抢救和护理,并可长期进行治疗直到治愈的作用。
目前国内针对艺术家居住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的研究比较少,大部分集中在对艺术园区的研究上,比如:
对工业废弃用地更新为富有创新景观的艺术园区的研究;对艺术家聚落、园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对老建筑改造为Loft的艺术家居住形态的研究等等。
在中国,早期的圆明园自由艺术村、当今的宋庄艺术社区等,其实就是集居住与工作室于一身的艺术家园区。
而昆明创库艺术社区、上海莫干山路艺术社区,则主要是工作室及相关展览功能集合在一起的艺术社区,艺术家在社区主要从事创作活动及部分社交、作品展览活动,而在社区之内作为居住功能利用的的艺术家是少之又少的。
2008年,四川音乐学院教职工住宅小区(川音嘉苑)建成,该社区主要以音乐艺术家居住为主,该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用艺术语言的符号化来营造,具有独特艺术家气质的景观环境,用具有音乐艺术家气质的环境景观营造手法来打造艺术家居住社区的特色景观环境[9],为艺术家居住空间的景观打造奠定了基础。
1.3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老年人社区活动空间发展来看,老年活动空间更注重老年人群体本身,考虑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老年的行为活动特征的基础上,应采用人性化、无障碍化的活动空间;在老年人生理机能下降的前提条件下,在社区配套服务上,需健全医疗保健、健身器材等服务和设施,在心理方面,户外活动空间不仅要满足晒太阳、看报等个人活动需求之外,还应当满足喝茶、聊天、下棋、表演、运动等老人集体活动的需求。
从艺术家园区的发展历史上看,国内外艺术园区最开始只用于工作创作和作品的展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外的艺术家园区从工作室创作、作品展览逐步转向集工作室创作、作品展览、文化的研讨、交流、居住相结合的一个功能复合型的艺术家园区。
所以在本方案法云村老年艺术家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中,除了运用人性化、无障碍设计、艺术手法打造满足一般老年人活动需求之外,还会满足集工作室创作、作品展览、文化的研讨、交流、居住相结合的一个功能复合型的艺术家养老村,既满足老年人一般的活动、锻炼、娱乐的需求之外,还满足其作为艺术家对艺术景观的艺术氛围的营造功能和学术交流、作品创作、养生养老的功能。
2.设计的基本内容
本论文通过对现有法云古村的调研考察,得出法云古村当地佛文化、茶文化等属于当地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加上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得出属于法云古村独特的地域文化,再通过对杭州老艺术家的调研、访谈中得出他们这一独特群体的职业特征、心理诉求、景观环境需求、艺术形态等特征,打造具有杭州法云古村文化特色的艺术景观空间,在体现古村文化,自然环境特色的同时,又能满足艺术家们的心理诉求,创作、交流、展览功能的实现。
在打造法云古村老年艺术家活动景观空间应该注意的几个点:
(1)法云古村当地佛文化、茶文化等地域文化、文化元素的运用;
(2)法云古村河流、古树、小桥、山坡等自然地理优势的体现;
(3)老年公共活动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和人性化设计手法的运用;
(4)老年公共活动空间中石板桥、大树、石子路、稻田、油菜花等能唤起老人儿时记忆的场所精神的打造;
(5)对艺术家这一特色群体为其提供创作灵感“天人合一”等创作空间的静环境和艺术交流、娱乐活动动态环境的打造。
(6)针对老年艺术家长时间艺术创作遗留的身体机能问题,进行康复景观的打造。
(7)针对艺术家老年群体,进行“中国风”这一山水墨画的景观风格打造,有利于激发艺术家寄情于山水的创作灵感。
2.1基本内容
2.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无障碍、人性化设计——通过对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的研究,进行无障碍、人性化的活动空间的设计,满足一般老年人普遍的对各种基础活动空间需求的打造,如下棋、钓鱼、散步等老年人最基本需要的功能。
(2)室外灵感创作空间设计——针对艺术家这一特殊人群,为满足其艺术创作与作品交流论坛功能的需求,通过对空灵空间的打造,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灵感的创作空间需求。
(3)室外展览、交流空间设计——通过对室外公共展厅、公共的室外对外交流空间的打造,提供户外的交流、学习的空间。
(4)“场所精神”场所设计——对场所精神的打造,使养老村成为艺术家们有精神寄托的“故乡”,能唤起他们儿时童年等在故乡成长的美好回忆。
如石板桥、大树、石子路、稻田、油菜花等儿时经常看到,接触到的东西。
(5)康复功能活动景观空间设计——在活动空间中穿插具有康复功能的景观活动空间,有利于解决艺术家长时间艺术创作遗留的身体机能问题。
(6)“中国山水画”主题营造设计——通过“中国风”这一山水墨画的景观风格打造,有利于艺术家寄情于山水的创作灵感空间的打造。
中国风如具有代表的竹子、荷花、屏风、砖瓦、雕塑等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入。
3.辅助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在本论文的研究过程中,通过数字图书馆及网络等资源,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通过系统分析,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2)实地调研、人物访谈法
采用问卷、访谈、实地观察的方法对法云古村的现状及杭州老年艺术家进行调研,了解老年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心理需求,通过观察与拍照收集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3)案例分析法
对国内外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取经验和教训,归纳总结案例的特点及启示。
(4)学科综合研究法
老年艺术家活动空间景观的研究涉及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建筑学、康复医学、康复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论文尝试从多角度、多学科入手进行研究,力求在此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
(5)计算机制图,模型制图等设计的辅助方法
将某些重要的节点通过模型制作的方法更直观地体现出来,用不同材料通过对基地地形、高差的体现来表现设计成果。
4.预期设计成果
本论文力求从艺术家心理、行为需求入手,分别从法云村文化元素的提取、再设计、生态环境的营造、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场所精神的营造以及从艺术家创作时的冥想空间的打造等几个方面满足居住、生活、休闲、创作、交流、展览为一体的艺术家养老村进行探讨,总结出老年艺术家空间景观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然后通过具体实践,将人性化景观、康复景观运用到本次毕业设计中,完成一个面向老年艺术家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村设计。
因此预期的设计成果将是以论文为理论基础,设计为实践途径,最终以模型及设计图纸的方法进行具体展示。
设计图纸主要包括区域分析图,景观规划图,功能结构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指示系统规划图,空间景观视线规划图,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图,总平面图,剖面图,局部透视图,景观节点图,整体鸟瞰图。
5.设计工作进度计划
阶段
时间段
主要任务
选题阶段
10月中下旬
查阅资料,自选选题方向并与导师沟通,最终确定选题
开题答辩阶段
10月15日—10月31日
相关资料查阅、收集、整理,外文资料查找
11月1日—11月10日
完成开题报告初稿框架
11月11日—11月16日
为论文收集数据资料,实地访谈调查
11月17日—11月24日
多次与导师交流,修改开题报告,确定论文框架
11月11日—11月24日
不断充实修改开题报告并撰写外文翻译部分
11月下旬—12月上旬
结合导师意见,修改完成开题报告最终版并准备开题报告第一轮答辩
12月中下旬
进行开题报告一轮答辩,二轮答辩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2013年5月中旬(校历十二周)
填写《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申请表》,开始答辩
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包括国内外现状、相关设计案例分析、发展趋势等)
老年户外活动空间景观
1.国内外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因为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他们在社会政策、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85年,戴安娜.Y.卡斯坦斯编著了《针对老人的场地规划和设计(SitePlanningandDeeignForTheElderly)》,这是一本针对老年人群体需求,分析户外空间规划设计的综合型手册,其从场所规划、设计和细节的处理、总体布局、基于老年人交往和心理需求的设计导则等方面,针对老年人户外空间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对相应的建议[10]。
2001年,在美国的克莱尔·库伯·马库斯与卡罗琳·费朗西斯所著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老年住宅户外空间”对《针对老人的场地规划和设计》的概述和补充。
此外相关的研究还有劳顿.M.鲍威尔所著的《生态与年龄,老年人的空间行为》和《环境与年龄》。
从研究成果看,国外对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动场所建设和对公共空间的利用方面[11]。
此外,国外学者对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内容、影响因素方面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IngeborgNilsson等人对85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群的休闲活动内容进行研究,阐明了高龄人的活动内容以及这些活动和性别、居住环境、认知状态的关系。
MerrilSilverstein和MartiGParker探讨了瑞典老年人在过去10年中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在户外休闲活动方面是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结果表明老年群体最大程度的参与户外活动是老年人弥补社交和生理衰退的适应对策。
对于部分老人不喜欢户外活动的原因国外学者也进行了实证的研究。
IainK·Crombie等对409位老年人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运用了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了对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研究显示老年人勉强去参加户外活动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的,这些因素很难克服,而不费力就可以接近的工具可以起到鼓励老年人参与户外活动的作用。
这些研究大多数建立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运用时间地理学方法对老年人的休闲活动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调查,获得许多有益的结论,有利于户外空间场所的设计[11]。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摸索和总结,西方国家己经在社区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和特定人群的使用上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思路和做法,尤其近十年来,已经有不少外国学者根据公共绿地空间的分布、规模、类型等方面,对老年人使用社区公园的各种行为特性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将实际成果予以广泛的运用[12]。
1.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老年型社会的到来,我国学者对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问题也表现出更多的关注。
80年代末期我国关于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功能分区形式[10],即安排老年人活动区。
该区域的设置主要是为老年人开展政治、文化和体育活动提供场所和相应的设施,满足老年人对娱乐活动的要求,因而受到社会的肯定,也引起了园林部门的重视[11]。
目前相关政府部门针对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制定了相关法律和规范,例如:
《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等。
同时各个不同城市也制定了相应的绿地系统规划,对不同城市的社区公园布局、设计进行了研究,为建设老年人良好的居住环境提供了理论指导。
1992年,东南大学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课题标志着建筑界开始投入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不少学者在园林规划领域开始研究老年人活动场所的设计问题[12]。
张亚萍、张建林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所处社会进行分析,总结了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原则,并提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应设计的内容、要求及绿化设计、硬质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3]。
孙樱从城市老年休闲特征和群体分异机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将社区老年休闲的组织管理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相结合的建议[14]。
陈春华针对人们休闲需求日益增多与城市开放空间缺乏活力的矛盾,从休闲生活场景的营造,活动的引入和设计、休闲设施和室外环境的室内化设计4个方面提出具有人的尺度和具有生活感的城市设计手法[15]。
2.相关设计案例分析
2.1国外相关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一:
美国佛罗里达太阳城中心老年社区
1、背景:
人口结构发生变化,30年代婴儿潮老龄化加剧是导致美国老年社区形成。
名称缘起:
西方不称老年人为夕阳,而是太阳。
2、区位:
临近海湾;社区坐落于佛罗里达西海岸,位于坦帕和萨拉苏达之间,距佛罗里达最好的墨西哥海湾海滩只有几分钟的路程。
3、规模:
接近微型城市;社区太阳城中心共有10500个住宅单元,目前入住来自全美及世界各地的住户1.6万
4、目标定位和建设理念:
社区自1961年开始建设起,便定位佛罗里达乃至全美最好的老年社区;使老年人精神充实、身体健康,享受一种不孤独、不依赖、不满足温饱型的老年人生活。
5、整个社区功能分区明确:
六大居住社区,各社区共享一个邮局,超市、医疗机构、银行和教堂
6、物业类型为老年人量身定做:
“太阳城中心”(独栋别墅)、“国王之殿”(联体别墅)、“湖中之塔”(辅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云弄 养老 老年 活动空间 景观设计 文献 综述 外文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