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实施细则汇编.docx
- 文档编号:10630794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55
- 大小:124.27KB
地质工作实施细则汇编.docx
《地质工作实施细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工作实施细则汇编.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工作实施细则汇编
2.1.3.3重要地质现象应尽量画大比例尺素描图及照像。
重要接触关系应收集其证据。
2.1.4剖面图作图按《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附图)进行,另作说明如下。
2.1.4.1剖面线方向尽量不改或少改,若必须改动可分层改变,然后接成一幅完整的剖面图。
2.1.4.2剖面图的正北、北东、东、南东端放在右侧,南、南西、西、北西端放在左侧。
2.1.4.3各类产状的标注应用引线引到剖面图下方,然后注明倾向、倾角的度数。
2.1.4.4各类样品应标注在剖面图上相应位置,用虚线向剖面上方引出,在虚线上标明样品代号和编号。
2.1.4.5剖面线方向、控制点号均标在剖面图上方,层号、地层代号均标示于剖面图下方。
2.1.4.6剖面图岩石花纹、分层线、地层组段界线和群系界线的长短应有所区别,一般参考数据依次分别为1.5、2、2.5、3厘米。
2.1.4.7剖面图要有图名、比例尺、责任栏,如有物化探成果应同时在剖面图上方相应位置加绘物化探成果曲线图。
构造解释要合理,图面要清晰。
2.1.4.8剖面所示要与记录一致。
2.1.4.9计算地层厚度时,产状控制范围一定要注清,斜距则按计算段数分别书写,地层重复需加减者分别在栏内用“—”表示,并注明重复原因。
岩脉不计算厚度。
第四系覆盖需推测界线位置,计算厚度时应注清。
应附地层剖面数据计算表。
地质填图工作实施细则
(内部试行)
1.总则
1.1地质填图的工作目的
通过填图初步查明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情况;矿化构造带的分布位置、形态、规模、产状变化特征、含矿性;围岩及其围岩蚀变的种类、分布与矿化关系;控矿的构造条件,各类构造的分布规律、组合形态和后期构造相互关系等。
其目的是通过填图获得可靠的地表地质信息资料,详细了解矿床的分布及生成规律,并为进一步找矿提供地质依据。
1.2地质填图的分类
地质填图比例尺按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分类。
预查阶段地质填图的比例尺为1:
50000—1:
25000;
普查阶段比例尺为1:
25000—1:
5000;
详查阶段比例尺为1:
10000—1:
2000;
勘探阶段1:
5000—1:
1000,甚至1:
500。
填图比例尺大于1:
2000的均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本细则主要针对1;2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
2.填图工作的技术要求
2.1剖面研究
2.1.1一般要求
2.1.1.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之前踏勘过程中选定并测制的。
在一个矿区一般要求测制2—3条完整的地质剖面和一条完整的地层剖面。
2.1.1.2项目技术负责直接参与地质填图研究工作。
2.1.1.3地质填图研究目的是正确划分地层,建立地层层序;了解其岩性、岩相、构造特征、厚度、可能含有的化石情况,确定地层时代,丈量厚度;研究岩层的含矿性质、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和相互关系;了解岩体的岩石学特征和可能存在的相带;查明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特征和相互关系;根据剖面测量的编制,可以与代表工作区域地质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作统一分层对比,确定填图单元的依据。
2.1.2实测地质剖面的要求
2.1.2.1实测地质剖面比例尺为1∶1000。
2.1.2.2剖面线应尽量选择在露头好、地层出露齐全(有顶有底)、接触关系清楚、构造简单(构造剖面除外)、层序完整、岩性和岩相及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
剖面走向应垂直或尽量垂直岩层走向或侵入体长轴方向。
2.1.2.3剖面测制时,岩矿鉴定人员应尽可能参与剖面测制工作。
2.1.2.4系统采集各类样品
每个分层要有代表性的岩石标本、薄片、岩石光谱样,较厚的岩层以10—20米间距取岩石光谱样予以控制;视实际情况和需要采集岩石化学样、同位素样(同位素年龄样及稳定同位素样),动、植物化石、微体、古孢粉样。
2.1.2.5详细描述实测地质体的出露情况、产状、岩性或岩性组合、出露宽度、接触关系、矿化蚀变、化石、岩相变化特征及其变化、斜距及厚度等。
同时注意岩石的颜色、成层情况、粒度、岩石结构及构造、产状、主次要岩性及其数量关系。
2.1.2.6注意岩石的含矿性、标志层及其分布情况。
2.1.2.7详细研究褶皱形态,收集有关断裂性质、产状及规模、含矿性、脉岩、围岩蚀变的关系等资料。
岩体剖面要注意接触带围岩的蚀变、矿化特征、岩体冷凝边、岩体岩石成分、粒度变化和相带的划分。
2.1.2.8剖面原始分层号和剖面图应与记录一致。
并层后的层序号应在剖面图上注明,并应与原始编号区别开,柱状图中仅标并层后的层序号。
最终剖面图上岩性应和镜鉴结果相符。
2.1.3剖面记录
2.1.3.1剖面记录应用专用的记录本,保持剖面记录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要求字迹清晰,资料系统、真实,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主次清楚,素描图、照片目的明确、项目齐全、文图一致。
2.1.3.2记录格式
时间:
天气:
地点:
参加人员:
剖面名称:
剖面比例尺:
1∶1000
剖面线总体方向:
人员分工:
剖面起止点、地形控制点,均用经纬仪测定,标注点号。
导线点号、导线方向、坡度角、斜距。
岩性描述,产状(倾向和倾角)、样品、标本(薄片)、照片、构造轴、化石等位置应注明(描述内容及要求见后)。
及时拼图,统一认识。
对于图上的地质成果(如点位、地质界线、构造线、产状、交截关系等)有怀疑者,必须到野外实地进行修改,不允许在室内改动。
3.1.6关于图面结构的几点说明
3.1.6.1地质界线的连接,应根据野外追索所见的实际情况,结合“V”字形法在实地勾绘,不得在室内主观臆断。
3.1.6.2植被或坡积物覆盖区,尽可能按零星露头推断,所覆盖的地质界线以实线相连,倘若覆盖面积内有矿脉、岩脉、断层等的交叉关系,则不得以实线相连,而须用槽探揭露它们的穿截关系后,才能连图;若覆盖面积较大可用小浅坑揭露,如无重要地质体通过或单一的岩性,不再进行揭露,有关地质界线可用虚线相连。
3.1.6.3图上应标定一定数量的岩层产状,一般平均一个点一个。
3.1.6.4地质图与剖面图及文字记录要相互吻合。
3.2记录格式
3.2.1每天的记录开始要另起一页,填写日期、天气、地点、人员及路线。
3.2.2地质点的描述应是地质点附近较大范围内的地质现象。
必须经过周密观察,深入研究,系统归纳,然后记录。
要考虑到各种地质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叙述分明,合乎逻辑。
尤其是对记录,必须做到准确可靠、文图吻合。
3.2.3地质内容记录完后,要记本点与相邻各点之间相互关系,交待有关地质现象的来龙去脉。
最后记述本点与上一个点之间沿路见到的一般地质现象(与本点的主要描述无内在联系者)。
要说明距××观察点的距离和方位,以便成图。
2.1.5综合地层柱状图编制
2.1.5.1要有图名、比例尺、编绘日期、拟编、审查及清绘人。
2.1.5.2作图按《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附图)》进行。
2.1.5.3图面层序及其取舍应合理,与剖面图的构造解释应一致。
2.1.5.4图面清晰、项目齐全、内容要素要同剖面图、记录、镜鉴成果一致。
2.2填图单元的划分
2.2.1地层(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
在区域地质上,该矿区地层属什么时代什么岩性,地层单元的划分标志明显不明显,如变质较强的混合岩、岩浆岩往往难以区分次级单元,故大部不按地层单元填图而采用标志明显的岩性来区分填图单元的办法。
野外工作中各种岩性须注明岩性代号。
2.2.2构造
2.2.2.1褶皱构造
实际材料图上应画褶皱轴线,地质图上不画褶皱构造轴线。
二图均以主要产状表示在图面上,力求位置准确。
褶皱构造轴线的长度,一般图(比例尺1:
2000)上大于0.10米(实地大于200米)均应表示。
特殊情况者,图上0.05米(实地100米)应予表示。
2.2.2.2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是矿区填图主要研究对象。
要详细划分,区分出期次、等级、成矿期等。
断裂构造,长度在40米以上者,应按规定图例表示,加注断层编号“F”,小于上述规定具有特殊意义者可放大表示。
凡是图上有编号表示的断层必须按断层登记表要求填写清楚,详细记录。
2.2.3侵入岩
2.2.3.1要尽可能划分期、次和相、带。
相、带界线用虚线表示。
对外接触带、捕掳体或顶盖残留体亦应圈定,并量取接触构造带产状,若侵入岩实际长度大于20米者(或具特殊意义长度大于10米者,可放大表示)均需在图上表示。
2.2.3.2野外工作中应注意岩脉的穿插关系和组合规律。
对于比上述更小的岩脉,要注意观察,并详细记录,在记录本上画大比例尺素描图。
2.2.3.3对于各种裂隙要仔细观察,一般的观察范围不小于2平方米,填写裂隙登记表。
阶段总结时作裂隙玫瑰图或等密线图。
2.2.4含矿蚀变构造带
2.2.4.1对于含矿蚀变构造带,长度大于10米,厚度不论大小,均应在图上表示。
厚度较小者,可适当放大表示。
对带内与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的蚀变岩石,要是能按蚀变类型圈定的均需分别圈定。
目估含矿较好者,必须采集标本和取化学分析样,对于在图上不能表示的短而小的含矿化构造带,必须在记录本上详细描述其地质特征,并作素描图,准确标明该带的平面位置。
填图工作时一定把地质点定在该带上。
2.2.4.2如果是新发现的含矿蚀变构造带,不论其规模大小,均须加注编号,并按矿脉登记表的要求,登记清楚。
可按发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编号。
2.2.5第四系(Q)
如果矿区第四系不发育,可不进行时代和成因类型的划分,如第四系发育,可概略划分时代、成因类型。
3.1∶2000填图方法
3.1观测路线及地质观测点(以下简称地质点)
3.1.1观测路线以沿着地质界线的追索法为主,辅以穿越法。
选路线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线距为40米。
含矿蚀变构造带应根据槽探揭露情况适当加密观测路线。
3.1.2观测路线上要沿路线进行系统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并进行详细记录,凡有露头处要勤敲勤打,认真观察。
3.1.3对构造破碎带、蚀变矿化带及其它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地段,地质点要适当加密。
3.1.3.1地质点应尽可能定在地质界线上。
距地质界线比较远处,可以定岩性控制点。
第四系的地质点可适当放稀,一般点距为20—40米。
特殊情况可酌情加密。
3.1.3.2地质点一定有明确的目的意义和具体的描述内容。
地质点附近,必须周密观察,深入研究,详细记录。
地质点周围较远处,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也须纳入该地质点的记录范围。
3.1.3.3在观测路线上,要注意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把有关系的各个地质点,在观察研究、定位绘图、描述记录等工作环节上都要综合考虑,有总体概念。
3.1.4地质点在图上的定位要力求准确,可先用罗盘定向,皮尺量距,结合地形地物、地貌特征来确定(地质点分布草图),最后必须用仪器(经纬仪、全站仪等)测定,由测量组负责标绘于图上。
3.1.5凡在同一地域内如有两个以上的填图组进行分叉填图时,要
提出自己的认识。
正确量取各种数据。
例如,协同持图员测量方向,测量点距,协同记录员量产状和厚度,用红漆写编号,绑小红旗。
同时负责标本和样品的采集、整理、登记和保管及运送。
5.质量检查
5.1严守岗位责任,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时进行校对和自检。
5.2地质成果以小组检查为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3工作告一阶段后或填图工作结束时,组长应会同技术负责对重要的地质问题进行实地检查及对地质图的审查。
6.提交地质成果
6.1实际材料图(1∶2000)1份。
要求按《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附图)进行。
6.2地质图(1∶2000)1份。
要求按《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附图)进行。
构造纲要图(1∶10000)1份。
6.3文字小结。
要求按《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报告编写规定》进行。
6.4矿脉登记表1份。
6.5断层登记表1份。
6.6裂隙统计表1份,附裂隙玫瑰图。
6.7标本、样品、登记表1份。
6.8探槽及露头素描图若干份。
6.9野外记录本全套。
6.10标本全套。
3.2.4重要地质现象文字难以表达的,宜多用素描图、示意图等形式绘于记录本左页,文图配合。
3.2.5记录格式见图1。
3.3描述内容
3.3.1岩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含量(%)、结晶程度、粒度、分布状况、变质特征、矿化或蚀变、风化或淋滤……。
3.3.2构造
3.3.2.1构造形迹表现的长度、宽度、幅度及其对岩层的影响范围,结构面的产状及表现特征,断裂带中的充填物。
3.3.2.2裂隙的状况及分布规律,裂隙主次及组合关系。
3.3.2.3根据现存的结构面,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规律性,探索构造序次和构造体系的归属。
3.3.3矿化点(带)的描述
3.3.3.1矿化类型、矿物成分(矿石矿物、脉石矿物、次生矿物分别叙述),各种矿物的含量及分布形态、矿石的结构构造。
3.3.3.2矿化点(带)的规模、形态、产状、厚度及其变化。
3.3.3.3控矿构造条件、形式及其变化、分枝复合、膨胀收缩、
尖灭再现、侧现、羽裂追踪等。
3.3.3.4围岩及围岩蚀变(种类及与矿化关系)。
3.4资料整理
3.4.1日整理。
当日资料应在当日整理完毕,其主要内容是检查、校正补充野外文字记录,整理路线地质剖面图、各种素描图和样品、标本及其肯定的地质界线、观察点的上墨等。
带推断性的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亦应上墨。
左页右页
×××—×××路线剖面
1∶2000
317°137°
2006年2月9日
星期四天气:
晴
地点:
生铁沟
人员:
×××、××、×××
路线:
自×××→×××→返回基地
点号:
D001
位置:
[交会位置]或[地理位置]
性质:
岩性分界点
描述:
1、…………………………
产状:
×××
2、…………………………
产状:
×××
标本:
×××
样品:
×××
追索内容:
沿途观察:
[×××—×××]
1、……………………
2、……………………
图1野外记录格式示意图
3.4.2阶段性整理。
工作做到一定阶段,应将野外各种原始图件的实际资料,转绘在室内清图上,并进行分析研究,编写阶段性地质工作小结。
3.4.3野外验收前的资料整理。
是在填图工作结束后,全面整理各项野外实际资料,检查、核实其完备程度和质量,最后提交清图。
4.人员编制和岗位责任
每个填图作业组至少由2—3人组成,其中持图员一人,记录员一人,采集员一人(人员不够采集员可由记录或持图员兼)。
三人明确分工,互相合作,共同搞好工作。
4.1持图员
熟悉地形,计划观察路线,工作开始前把当天工作计划告诉全组人员,提示路线上可能遇到的地质现象及要解决的问题,使大家心中有数、工作有目标。
沿路线观察地质现象,根据地质情况选定地质点,在地形图上正确标绘地质点位置。
指导追索、实地勾绘地质界线,根据新的认识修改地质界线,主持讨论并决定槽探工程的位置、地质点的着墨和最终成图。
4.2记录员
协同持图员选线定点,根据搜集的资料,结合全组人员的观察认识,进行综合归纳和文字记录。
当认识不统一时,应深入观察研究,力求统一然后记录,暂时难以解决者,应向上级反映。
对有地质意义的现象,描绘地质素描图或地质现象示意图。
根据岩矿鉴定和化验资料,对原始记录进行修改和补充,填写各种表格卡片,编写地质小结。
4.3采集员
配合持图员、记录员进行观测追索,对地质情况也要同样了解,
2.2.3.1岩心箱装满后,要按规定在岩心箱上编写矿区名称、钻机号、孔号、岩心的起至回次号、箱号。
例:
铁炉坪银矿区2号机ZK2105孔35
~45
(10)
2.2.3.2装箱的岩心要依次放置在机场简易岩心房内避免混乱和翻倒,岩矿心应当盖好,以防淋雨。
2.2.3.3岩心箱上,不能放置其它东西,以免矿心被污染,无关人员不准随意翻动岩矿心。
2.2.3.4岩矿心箱必须由探矿部门派专人安全护送至岩心临时存放地,交地质部门岩心保管员。
2.3校正孔深
2.3.1钻孔施工中,必须及时地校正孔深,消除孔深误差。
根据钻探规程的要求,每百米校正一次孔深,孔深校正最大允许误差率为千分之一。
允许累计计算。
校正孔深的原始数据,要详细记录在班报表内。
2.3.2为了保证孔深的精度,必须按下列要求进行孔深校正
2.3.2.1正常钻进中,每百米孔深校正一次。
2.3.2.2见主矿层时,必须校正孔深,如果主矿层厚度大于20米时,出矿点也要校正孔深。
2.3.2.3下套管前和终孔后应校正孔深一次。
2.3.3孔深误差的处理
2.3.3.1误差的绝对值在千分之一以内,班报表孔深不作修改,超过千分之一,应进行消除处理。
2.3.3.2对误差值超差要查明原因,上报矿区技术负责人。
偶然误差,哪里错就在哪里改。
系统误差超差时查不出错漏原因,一般可在钻探编录工作实施细则
(内部试行)
1.总则
钻探是地质勘查工作中最重要的方法手段之一。
钻探地质编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地质找矿成果和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制质量。
为了提高钻探地质编录的质量,统一编录工作方法,特制订《钻探编录工作实施细则》,供野外地质编录人员在工作时使用。
本《细则》适用于从钻孔地质设计开始到提交钻探地质资料等全过程的钻探编录工作。
2.钻探六大技术指标的应用
2.1原始班报表
2.1.1原始班报表是钻机钻进过程的原始记录,核对报表是地质编录人员到机场要做的第一件事,为了保证原始资料的准确、可靠,地质编录员必须掌握与填写报表有关的各种计算。
2.1.2机上余尺的计算
2.1.2.1机上余尺是指从钻机上某一固定点,至机上钻杆上的长度,计算公式如下:
h余=L总—Hs —h机高
式中:
h余──机上余尺(米)
L总──钻具总长度(米)(立根总长+单根总长+机上钻杆长+钻具长)
Hs──孔深(米)
h机高──地表到钻机某一定点的高度(米)
2.1.2.2起钻后再下钻时,根据前后两次回次,使用的粗径钻具长度和加减钻杆的长度,求下个回次钻进开始时的机上余尺。
2.1.2.3机上余尺(米)=前回次末机上余尺(米)+换入钻杆长(米)+换入粗径钻具长(米)—换出钻杆长(米)—前回次粗径钻具长(米)
2.1.3回次进尺计算
2.1.3.1回次进尺是指一个回次(钻程)钻进开始到回次终了钻孔孔深的增加值。
它等于回次初的机上余尺减去回次终了的机上余尺之差。
2.2.3.2金刚石和硬质合金钻进回次进尺计算公式:
L=h1—h2
式中:
L──回次进尺数(米)
h1──回次初的机上余尺(米)
h2──回次终了的机上余尺(米)
2.1.2.2钢粒钻进时的回次进尺计算公式:
L=h1—h2—h3
式中h3──钢粒钻头磨掉的长度(米)
2.2岩矿心采取率及质量要求
2.2.1除设计要求外,一般浮土、流砂层及表面覆盖物不计算采取率。
实际计算的固体岩矿分层采取率要大于65%,矿层(包括矿层顶底板3—5米内)的采取率,包括残留岩矿心合并计算,要满足于各矿种规范及设计要求,其中金矿层矿心采取率要大于80%,厚大矿体内,每回次采取率最低不小于75%。
采取率的计算,应以真正的岩矿心为准。
原始岩矿心可包括碎块、碎砂、泥状物,切不可将岩粉、流砂、坍塌掉块物等加在岩矿心中计算。
破碎的岩矿心计算采取率时,不得随意拉长、缩短。
2.2.2岩(矿)心的编录
岩心的采集、清洗、整理、编号、岩心箱上的编写工作,均由钻机各班记录员进行。
地质编录人员要及时核对实物与班报表数字是否吻合(如:
岩心长度、编号、岩心牌),如果有出入,可根据真实情况改正班报表和岩心牌。
岩矿心的编号不得重复、漏编。
发现岩心摆放混乱或丢失,应追究当班、当事人的责任。
2.2.2.1岩心由机台当班作业人员负责清洗干净,破碎岩(矿)心严禁淘洗水冲。
2.2.2.2岩矿心的整理
岩矿心从岩心管中取出时,要尽量保证岩(矿)心的原始状态,取出后不准颠倒错乱位置,严禁把全管岩(矿)心堆落在一起而不分先后顺序。
应先卸钻头,再从岩心管中取出岩(矿)心。
取出一块按顺序摆好一块。
岩矿心装箱必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格一格的排列。
岩心箱要结实、不漏、隔条齐全。
2.2.2.3岩矿心编录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不能弄虚做假,必须认真做好岩矿心编号和填写岩心牌,块状岩心要用油漆按规定书写编号,如:
1
、125
……。
整数代表钻进的回次数,分数的分母代表该回次取出岩矿心总块数,分子代表总块数的先后顺序。
岩矿心编号后,要准确丈量回次岩矿心长度,填写岩心牌,岩心牌上的项目,如岩矿心长度、回次数进尺的起止孔深、岩心编号等要填写完整、清晰,岩心牌放置在本回次岩矿心末端。
2.2.3岩矿心的现场保管
首先要熟悉勘探线剖面及矿区钻探工程分布和已完成的钻孔的地质情况,具体了解施工孔在纵横剖面上与相邻钻孔之间的地质关系,通过已知孔的见矿情况,了解该孔可能的见矿深度、厚度、产状、矿石类型等,以及施工的目的与任务。
具体程序是:
地质编录员根据钻孔目的与周边钻孔的地质资料,按比例尺编制钻孔地质设术设计书(一式二份,交探矿部门一份,另一份存档)。
水文地质员在简易水文观测一栏中填写要求。
完成后钻探组长、矿区技术负责人审阅后签名并下达《钻探工程施工通知书》一式二份。
3.2钻孔施工期间地质编录工作程序
3.2.1在正常的钻进中,地质编录员必须每次到机场一次,进行岩矿心的编录,及时收集地质资料,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指导钻探施工。
钻进到规定的校正孔深、测斜位置或见矿层(脉)时,地质编录人员要督促协助探矿部门有关人员一起工作,保证钻探质量,并取得可靠的原始资料。
3.2.2野外记录簿的使用方法
3.2.2.1第一页的记录内容
钻机编号:
ZK×××
施工单位:
×××队×号机机长×××
地质编录员:
×××
开孔日期:
×年×月×日终孔日期:
×年×月×日
施工的目的:
各段岩矿心采取率要求:
0.0000—×××米××%
×××—×××米××%
最后五个回次内分配,若测量段内有矿层(脉)时,则应按分层厚度加权分配。
2.4钻孔弯曲度的测量
2.4.1根据《岩心钻探规程》的要求,钻孔施工过程中,遇下列情况,均应进行测斜工作。
2.4.1.1应根据地质设计或实测钻孔顶角小于或等于5°时,每钻进100米测一次顶角(不测方位角);顶角大于5°时,每钻进50米测一次顶角和方位角;直孔开孔50米处,斜孔开孔25米处需加测一个点。
2.4.1.2钻进中遇见主矿体或孔深已超过设计见矿孔深而未见矿者,应进行测斜工作,矿层厚度超过20米时,出矿点也要测斜。
2.4.1.3钻孔终孔后应进行测斜工作。
2.4.1.4钻孔顶角弯曲度允许值见下表。
钻孔顶角弯曲度允许表
钻孔孔深(m)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顶角允许值(度)
直孔
2
4
6
8
10
12
斜孔
3
6
9
12
15
18
2.4.2测斜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2.4.2.1同一个测斜位置(测点)要下两个测斜仪,或一个测斜仪作两次以上的测斜;如果测斜结果有差异,以多次测斜结果的平均值为该位置(测点)的正式测斜值。
2.4.2.2测斜工作由机台作业人员完成,测斜数据及时记录在原始班报中。
2.4.2.3当孔斜超过允许范围时,需及时请示矿区技术负责人研究处理。
2.5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2.5.1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岩层含水段的数目、厚度、埋藏深度及其富水性。
简易观测由钻探部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质 工作 实施细则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