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区服务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新机制创新项目自评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0629152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50KB
探索社区服务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新机制创新项目自评报告.docx
《探索社区服务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新机制创新项目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社区服务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新机制创新项目自评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索社区服务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新机制创新项目自评报告
探索社区服务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新机制创新项目自评报告
市委老干部局
社区服务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是指离休干部在原单位服务管理不变的基础上,依靠社区就近提供社会化服务,居家享受周边的养老资源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近年来,我局按照中央组织部提出的有关要求,创新工作模式,做好整合文章,探索了社区服务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新机制,实现了全方位、广覆盖、深服务,得到了广大离休干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一、立项背景
(一)离休干部已整体进入“双高期”。
目前,全市共有离休干部数千人,他们已整体进入了高年龄期和高发病期(双高期)。
从身体情况看,离休干部平均年龄已达81.9岁,生活不能自理的占11.5%,患有各类慢性老年性疾病的占89%,寡居和独居的占11%。
从居住情况看,市本级长期居住在城区的离休干部占总数的95%,他们分布在318个不同的社区,其中居住在每个社区的离休干部数量不一,3%的社区离休干部数多于20人,97%的社区居住的离休干部数少于20人。
同时,调研中发现,在传统原单位服务管理的模式下,离休干部工作面临着三大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就近医疗服务问题。
如何实现小病不出社区,为离休干部诸多老年病、慢性病、常见病提供更多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是生活照料服务问题。
怎样就近照顾离休干部的饮食起居、陪伴就医、代购物品等,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三是精神慰藉服务问题。
怎样消除独居离休干部的孤独心理,与他们陪同谈心聊天、心理疏导、阅读书报等,也是一个新的问题。
(二)党中央有明确要求。
离休干部是特殊群体,他们是新中国的奠基人,是党和国家的功臣。
做好离休干部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历史时期干部制度改革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为了做好“双高期”离休干部工作,中组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中组发〔2008〕10号),强调指出“要利用街道、社区资源为离休干部搞好服务。
要在保持原有管理关系、服务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作用,让离休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
如何将党中央的要求贯彻落实,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新形势下离休干部居家养老中的诸多问题,给老干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市领导高度重视。
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凝聚着广大老干部的功劳和辛勤汗水。
让他们安度晚年、颐养天年、益寿延年,让他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是市委市政府反复强调的要求。
2009年3月,市委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由市委公办厅转发了《关于杭州市社区服务离休干部居家养老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办发〔2009〕53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4月30日,在市委召开的全市社区服务老干部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同志强调指出:
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抓好《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
(四)共享“品质生活”。
改革开放30年来,杭州实现了从“发展滞后”到“品质之城”的飞跃,连续6年被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社会发展总指数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
让广大老干部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既要倡导共建,更要突出共享。
离休干部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老干部是特殊群体,要用特殊的管理办法,给老干部特殊的照顾”。
实现社区服务离休干部居家养老,就是要让他们真正沐浴“生活品质之城”的阳光。
二、创新难点
(一)理念创新难。
传统的老干部工作以“原单位负责”,主要任务是落实好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部分单位认为当前离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已经到位,离休费和医疗费问题解决后,许多生活和精神上的需求应由离休干部家庭去承担;老干部工作部门、老干部工作者任务重、人手少、要求高,没有必要自找麻烦搞创新;尽管助老助残是社区的工作职责之一,但由于离休干部历史上就属原单位服务管理,造成了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对本社区离休干部底数不清,服务脱节,加之社区工作繁琐,也就顾不过来了;许多离休干部尽管居住地与原单位很远,联系极不方便,但一旦请社区给予多一份照顾时,他们还是以为原单位在甩包袱,心存疑虑,这种主观认识的错位,是项目实施之初最大的障碍。
(二)服务管理难。
一是离休干部是特殊群体,有着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家庭条件导致他们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多种多样,需求参差不齐,这为服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带来了困难。
二是离休干部身体状况不稳定,住院、居家、投奔子女交替,居住地变化频繁,这对分类和常态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离休干部自身素质较好,对助老员的要求较高,造成对助老员的教育培训、日常管理和考核办法缺少现成的模式,如何提升这支队伍的素质,更好地服务离休干部,是创新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资源整合难。
社区干部、助老员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分别隶属街道、民政和卫生部门管理,老干部局在社区组织中协调存在着困难;同时,由于原来社区为离休干部服务没有基础,社区对自己所辖范围内生活着多少离休干部、他们的基本情况如何一无所知。
因此,如何统筹协调、有效调动街道、社区以及民政和卫生部门的积极性,如何将离休干部居家养老的需求与社区资源有机联系起来,更有效地发挥好社区就近就地服务的优势,实现社区人力和物力上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也是做好创新项目的重要方面。
三、创新重点
(一)思想理念创新。
从传统原单位服务管理转向在原单位服务管理不变的基础上,依托社区资源,实现就近学习、服务、医疗和就近发挥作用,对广大老干部工作者和离休干部来说,都必须接受创新,实现思想理念的飞跃。
2008年,我们深入离休干部、离休干部家属、主管单位、社区等作了全方位调研,发现了离休干部居家养老中的突出问题,分析了社区有就近服务的资源优势,并以此为出发点,在下城区开展了试点,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2009年,在调研和试点基础上的出台了《实施意见》,形成了做好此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为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局领导亲自带队赴各城区调研,解说《实施意见》,2次召开全市老干部局长会议,使各城区老干部局长转变了观念,理清了思路,明确了职责;通过召开全市老干部工作者会议,举办老干部工作者培训班,使离休干部原单位老干部工作者转变了观念,了解了社区居家养老的重大意义,主动做好本单位离休干部的思想工作;通过召开市委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市社区服务离休干部大会和街道、社区干部大会等,学习传达《实施意见》,宣传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方法等,转变了街道、社区干部的思想观念,统一了认识、明确了责任;通过离休干部助老员上岗培训,说明社区服务离休干部居家养老工作是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有效手段,由社区和助老员就近为居住地所辖区域内的离休干部解决居家养老的实际困难,努力让他们过一个幸福、安宁、有尊严的晚年是助老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树立了离休干部助老员的服务理念。
通过“四个一”(上门走访一次,发一封说明信、开一次见面会、送一张联系卡)活动,转变了离休干部的思想观念,使他们不但主动配合社区和助老员工作,还积极融入到社区三个文明建设之中。
(二)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健全组织。
市委专门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王金财同志为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跃敏同志为副组长的离休干部社区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各城区也成立了领导小组,会同组织、老干部、民政、财政、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46个街道和318个社区,都指定了1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并在5月底,完成了159名专兼职助老员的聘用和上岗培训。
二是完善制度。
以《实施意见》为总纲,制定了《社区服务老干部工作考核奖励实施办法(试行)》(杭老干〔2009〕22号)、《杭州市离休干部助老员服务手册》、《社区干部、助老员、社区医生上门走访制度》等,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和助老员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感,明确了服务要求和注意事项。
(三)管理手段创新。
一是广泛宣传。
在社区开展了“四个一”活动,使助老员走进了老干部家门,有效消除了离休干部的思想疑虑,明确这是在离休干部服务管理不变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了多一份关心和帮助。
江干区采荷街道洁莲社区助老员蒋华娟开始上门服务时非常不顺利,离休干部马老对陌生人心存排斥心理。
对此,蒋华娟一度感到非常委屈,两次动摇过。
后来在社区干部的陪同下,蒋华娟自己掏钱买了水果上门,与马老谈心交心慢慢地打开了离休干部的心扉,现在马老一家非常信任她,经常要求她帮助买米、买油、剪指甲,真正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二是强化考核。
为解决助老员上门服务考核难的问题,我们依托高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数字考核,突破了日常监督困难的瓶颈。
同时,定期电话回访离休干部,了解他们对这项工作的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满意度调查。
据统计,离休干部对社区和助老员的满意率均达95%以上。
2009年12月,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对全市评选出来的20个老干部满意度较高的社区给予了表彰奖励,并对每个助老员作了奖惩兑现。
(四)服务模式创新。
一是动态分类服务。
市、区老干部局先按照隶属关系,把居住在城区的市、区属离休干部名单按单位整理出来,然后按居住地分类,直至街道、社区,由社区核实离休干部人员后反馈我局。
再根据离休干部身体、家庭生活状况进行A、B分类:
将独居、因病生活不能自理、领取特殊护理费和年龄大于85岁的离休干部归为特殊照顾类(A类),由社区按照“20:
1的比例聘请专职助老员、不足20:
1的比例聘请兼职助老员的方法”聘请了159位离休干部助老员,主要提供送学上门、精神慰藉、联系社区服务和帮困解难等4大类服务;将其他离休干部归为普通照顾类(B类),委托所在社区在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帮助解决突发困难,并保证社区设施无偿向离休干部开放。
同时,定期对离休干部的动态变化进行统计,实时调整分类。
二是打造服务平台。
2005年开始,我们整合2691家社区服务网点,在全市推出“援通呼叫送健康”活动,为市、区离休干部安装“援通呼叫器”。
2009年,我们对呼叫器进行技术升级,建立了应急小分队,完善了医疗急救、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大服务平台。
三是利用社区资源。
依托40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点)编织就近医疗服务网络,市属离休干部的医保卡在所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点)都可以使用;开设了“绿色通道”,有护士全程陪同进行挂号、检查、诊治和配药;建立了离休干部健康档案和社区责任医生联系制度,视病情需要建立离休干部家庭病床等等。
目前,越来越多的离休干部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常见病、慢性病就诊的首选医院。
依托楼道党支部,鼓励离休干部“在自愿的基础上,就近参加社区党组织或楼道党支部的活动和组织生活”;允许“自愿选择原单位或社区交纳党费,党费交一处”;允许过双重组织生活,老党员既可参加原单位的党组织活动,又可就近参加社区支部活动。
此外,我们鼓励条件具备的县(市)开展社区服务离休干部的试点工作。
四、成效显著
创新项目实施一年来,全市共聘请专职助老员13人、兼职助老员146人,投入经费250万元,对离休干部的服务实现了全方位、广覆盖、深服务,实现了投入成本低、离休干部得实惠、社会效益好的新创举。
被中组织部老干部局誉为“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探索了离休干部居家养的‘杭州模式’”。
(一)政治效应好。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老干部工作的理念进一步形成,对老干部历史功绩的认识不断提高、对老干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
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充分认识到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老干部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将老干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创新项目实施,使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略为从优、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精神得到了切实体现,是贯彻落实中组部对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四就近”要求的重要举措,突破了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新形势下离休干部居家养老中诸多问题的瓶颈。
探索出了一条以信息平台为依托,以社区服务为主要方式的新路子,为中组部今年即将出台的《关于利用社区资源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是提高了离休干部的社会威望。
离休干部在原单位服务管理不变的基础上,得到了来自居住地社区的关心,使他们的社会地位进一步肯定、社会关注度和尊重进一步加强。
老干部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82岁高龄的离休干部袁某老人在小营街道茅廊巷社区成立了一支颇有影响力的“明星”抗癌志愿服务队,他将报纸中有关健康、抗癌的内容,剪下来加以编辑,免费赠送给癌症病友。
家住湖滨街道青年路社区离休干部湛青,每年都会在社区举办的50年以上党龄老干部生日庆典上,书写“寿”字赠送给其他老干部,得到了社区干部的一致好评。
(二)社会效应好。
一是为离休干部紧急需求提供服务。
一年来,呼叫器信息平台覆盖率达95%,共接受有效求救、求助服务11404次,应急小分队出动5436次,为抢救128位离休干部的生命赢得了时间。
2009年6月,家住环北新村的离休干部贺守诚,心脏病发作,便立即通过“援通呼叫”联系了“120”,急救车仅用了6分钟就赶到老同志家中,由于抢救及时,使老同志转危为安。
二是切实解决了离休干部诸多实际困难。
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离休干部助老员到离休干部家中上门服务约18424次,帮助解决特殊困难2513件次。
居住在小营街道离休干部林培森在外墙立面整改时向区委老干部局反映,想把家中已老化的电线一起换掉,小营街道立即落实专业人员上门按照林老的要求给予重新装修,对此老同志非常满意。
家住在上城区彩霞岭社区浙江开化易地安置的81岁的离休干部王世成,妻子生病没有工作,儿子患有精神病,社区帮他的儿子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帮他妻子解决了生活费,消除了老人的两块心病。
家住下城区武林街道长寿社区的90岁年龄的离休干部孙某,家住3楼,行动不便,有了离休干部助老员后,他已经多次在助老员的陪同下,到社区公园去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孙老非常觉得自己的晚年生活非常幸福。
家住下城区河东社区的离休干部赵金福因小脑萎缩感到身体不适,想到医院去住院治疗,但是夏天天气炎热行动又不方便,助老员郑剑华得知后,自己先到杭州市三医院去联系病床并办好住院手续,然后把赵老送去住院,他的周到服务,得到赵老的连声感谢。
家住拱墅区小河街道的离休干部陈寿先患有喉癌,因气管切开,每周需要清洗套管三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责任医师团队坚持上门服务从未间断过。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三是解决了部分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
据统计,我们聘请的助老员中有下岗和失业人员80人,他们原来生活都比较困难,被聘为离休干部助老员后,我局对他们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同时根据《杭州市社区工作人员和经费配备标准》(市委办发〔2008〕160号)精神,按社区助老、助残公益性岗位标准给助老员发放工资,为困难群体提供了就业岗位,也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管理效应好。
一是形成了新的服务管理模式。
创新项目的实施,在全市营造了形成了领导重视、社会支持、单位努力、相关部门配合、职能部门尽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全社会形成了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二是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加强。
全市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业务能力。
三是优化了社区资源利用。
创新项目的实施,使社区原有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改善,尤其是社区托老所、社区食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优先对离休干部开放后,使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四)长远效应好。
一是为老龄化社会建设提供了经验。
杭州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城市之一。
截止2008年底,杭州市共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08.1万人,老龄化达16.06%。
创新项目的实践成功,对杭州市乃至全国老龄化城市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起到示范作用,对老龄化城市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管理方法、应急服务机制等方面都能提供许多借鉴。
二是为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离休干部中有的担任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有的是某个领域造诣很深的专家学者,还有的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和实干家,他们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和良好的政治优势。
为他们老有所为、就近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让他们就近在维护社会稳定、教育家属和子女、及时化解矛盾、关心下一代、参与公益事业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了余热,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
五、全国推广
“创建杭州市社区服务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新机制”在全省乃至全国属于首创,被中组部向全国推广,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8月28日,在中央组织部召开了“全国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市作为先进城市作了经验介绍,以“全方位、广覆盖、深服务”的特点得到了中组部领导和全国其他省市同行的一致肯定。
中组部《老干部工作情况交流》上以“制度建设”的视角,介绍了我市出台的《关于社区服务离休干部居家养老工作的实施意见》。
12月16日,中组部老干部局召开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表扬和推广了杭州市离休干部居家养老工作。
同时,中组部老干部局致函我局,认为我局“2009年开展的《建立社区服务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新机制》,是利用社区资源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创新举措,属于全国创新项目。
希望继续努力,为老同志安度晚年创造更好的条件。
”
4月,中组部党建出版社还派出摄制组,来杭拍摄了《西子桑榆情》,专题介绍我市这项创新做法,全国发行。
4月、7月,《中国老年报》2次来杭采访,以《杭州:
特殊服务创建居家养老新机制》等为题,介绍了我市的创新项目,认为“杭州市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探索了离休干部居家养的‘杭州模式’”。
浙江省委老干部局也非常关注我市的创新项目,局领导亲自带队来杭调研,并在《浙江老干部工作》的“工作视点”专栏中以《整合也是一种创新》为题,介绍了我市整合社区资源服务离休干部居家养老的工作情况。
创新项目实施以来,还多次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充分肯定和表扬。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同志批示:
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把居家养老这项为离休干部办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奇同志批示:
老干部工作做得好,值得充分肯定。
市委副书记王金财同志批示:
值得庆贺,这是为老干部做好服务工作的深化和创新,希望不断完善,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跃敏同志批示:
可喜可贺,向市委老干部局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望再接再励,让市委更放心,让老干部更满意。
一年来,来自全国52个城市的老干部局纷纷派员来我市学习,都对我市的创新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索 社区服务 离休干部 居家 养老 机制 创新 项目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