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的科学编写及有效使用.docx
- 文档编号:10627473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5.80KB
导学案的科学编写及有效使用.docx
《导学案的科学编写及有效使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的科学编写及有效使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学案的科学编写及有效使用
导学案的科学编写及有效使用
靖边六中张海军
板块一:
十年课改的得与失
(一)“十年课改”取得的成就
1.课程理念为教师理解和接受
2.课程目标得到一定程度的有效落实
3.教学方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4.学生的学习方式悄然变化
5.中考命题引领课程改革
(二)“十年课改”面临的问题
1.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
2.教学方式的转变任重道远
3.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有待加强
4.教师专业发展机会缺乏
5.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三)目前我校教师对课改的集中态度:
1.坚决抵触型:
认为自己已经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成绩好,领导也认可,不需要改。
2.不以为然型:
无论是对学校的课改措施还是外出学习,评价都是一句话“就那么个”,其实是一种不谦虚的表现。
我们强调拿来主义,并非拒绝主义。
3.假改型:
迫于学校的要求,打着改革的幌子,走着原来的步子。
4.热血沸腾型:
有改革的热情,没有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5.悲观失望型:
已经改了十年,也没见什么成效,学校也就喊喊口号罢了,最终还不像有些学校一样偃旗息鼓吗?
正确的思想:
课改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要有明确的思想,正确的方向,课改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课改更不是一时的冲动。
(四)一个网友的课改心得体会
十年课改,问题主要,成绩次要
——那感动与敬意
2011年是两个十年,一个是中加入WTO十年;一个是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十年。
两个十年,一个是坚定的成功,一个是坚韧的原地踏步。
经济界高调纪念,全面总结,共识明显,看法一致;教育界也是不甘落后,主流媒体举办各种总结纪念活动。
似乎也是一边倒的赞颂。
但始终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
十年课改,像河流,穿越了峡谷激流,现在到了一个喇叭口了,前面就是宽阔的河道和水面。
课改在一片颂扬声中进入了下一个十年,这十年,也是伴随着新课程成长的十年,从最初的盲从、到刻意的模仿、再到激扬的创新,再到理智的反思,到现在淡定的静笃。
客观地讲,我自己也是新课程的受益者,但现在却越来越不满尽管现在也有些一零半爪的思考,可是还是觉得隔靴搔痒。
直到昨夜,读到著名中学教育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胡百良老师的一段话:
“应该说,实施新课程的十年,取得的成绩是次要的,看到不到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者。
”感觉对十年课改一箭穿心地揭出短,也感觉突然之间像见到了一位久未谋面的高人的一顿当头棒喝。
有网友说:
中国的教育,是政治家管教育,政客办教育。
古往今来的教育,是一种奴化人的教育。
古代有臭名昭著的科举制,今天更演化成了大规模的“应试教育”。
所谓“应试”就是适应考试,而考试就恰是一双典型的“三寸弓鞋”,平时的学校教育就是“缠足适履”——适这双三寸弓鞋。
这样一个教育过程最终就是要把学生都驯化成“精神的三寸金莲”,而这个精神的三寸金莲,就是当下政治家们的赏识口味,被权力规范了,形成了全社会的教育口味标准。
的确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考试绑架教育,高考颠覆课程,却没有大量的反对声音,都装作看不见,那只能是时代的耻辱。
狐疑之众,疲弱之师,从来不被政治家们所重视,即使有个把有良知、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也是早被收买瓦解。
有一种药,苦口利心。
十年啦,那种充满着“爱”的课堂、洋溢着“情”的课堂、那种体验着“乐”的课堂,到底在哪里?
那种学生动起来、教师跑起来、课堂活起来、校园乐起来、社会笑起来的生动局面到底在哪里?
在媒体里、在文件里、在数字里。
如果我们不能正视问题,不畏问题,迎“短”而上,补“短”而行,揭“短”不倦,补“短”不止,下一个十年,我们将整整耽搁一代人,那我们将全是民族的罪人,会被骂的断子绝孙。
对胡老师的忧思,我打心底里充满感动和敬意!
板块二:
课改名校是这样炼成的
(一)“课改”代名词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
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
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
《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
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
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
改,才有出路。
(二) 领跑高中教育的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
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
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
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
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
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
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
7:
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
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
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
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动车组。
此模式强调“两案并举”,两案即导学案和训练案。
导学案要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
点评:
昔日的高考名校,今日的课改名校。
在昌乐二中有一句赵校长的名言:
高考就是考人品,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
他们依靠课改找到了升学的秘诀。
(三)丑小鸭如何变天鹅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类似于“杜郎口旋风”,宁达中学的崛起被媒称之为“宁达现象”。
宁达到底有什么样的经验?
宁达的经验是不是“二手货”?
是杜郎口的“翻版”,还是对杜郎口经验“继承与生成”的持续性发展?
宁达的经验其实就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张项理校长说过的“名言”是:
教育必须完成进化,既然要课改,就绝不做拖着尾巴的“类人猿”。
他七下杜郎口,和大多数中国名校共同体的校长达成共识:
要提高办学质量,就必须在“高效课堂”上做足文章,唯有“课堂”优质,才能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模式里“解救”出来。
他们提出“把问题学生当成生病的孩子”这样的育人理念,他们想方设法激活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只要随意走进宁达中学的任何一间教室,都如同走进了人声鼎沸的“学习超市”。
这里几乎就是杜郎口中学的“孪生”课堂。
“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在操作上主要包含了四个模块:
自学、交流、反馈、巩固拓展。
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
预习、展示、测评。
课堂三模块大致按照时间划分为:
15(分钟)+25(分钟)+5(分钟)。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合作单位,每间教室分为9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6到8人,设立小组长和副组长两名。
预习课围绕的学习目标叫“课堂指南”,“课堂指南”主要由五部分构成:
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重点、难点;三是学习过程;四是当堂测评;五是拓展提升。
点评:
这所学校曾被认为是“捡破烂儿的学校”,但今天宁达中学已经成为全国课改名校,也成为了当地学生向往的学校。
“自主与开放”是其核心价值,真正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山西太谷县的“24字课堂教学模式”
1.“24字模式”的内容
经过数年的探索实践、兼收并蓄,山西太谷县提炼出太谷的“24字课堂教学模式”,即“自学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并因此为总纲,统领“新学课、复习课、训练课、讲评课”等课型的模式创建,分学科、分专题,构建了若干操作性强的教学流程。
2.“24字模式”分项解读
“自学感悟”——即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新内容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建构。
这里所谓的新内容是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来解决的,关键是新旧知识对接时的切入点正确与否,所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不存在“新知识”,只存在知识的转承。
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旧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克服其受动性、依赖性,引导其主动性、独立性,真正改变其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己演绎“自学催生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乐”这样一条路子。
“自学检测”——及用基础知识点组题,检测观察自学成果。
通过组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以此为基础去拓展、链接,从而使课堂形散神聚,避免教学内容泛化。
同时,检测后的施教更能实现以学定教,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便于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合作交流”——即在编组相对固定、同组异质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差生,最大化的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
即让优生影响、带动、帮助同组的人,共同去讨论、去思维,共同进步。
提升个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意识与能力。
“展示”——是课堂上学生“我参与我快乐”的集中体现,只有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轻松地“说、谈、演、写、吟、唱”;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激情释放,思维扩散、个性张扬。
在这里,学生不再是整齐划一、举止呆板的木偶,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应试的机器、不再是分数的奴隶,而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
在这里,学生活动的时空与老师干预的时空达到了有效融合,找到了一个最佳结合点。
“分层训练、拓展延伸”——这着眼于绕开精英教育的误区,完成学生的梯队提升,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改善学生对知识和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
“点评”——贫穷的山西农业县,教育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给教育决策者无异于当头一棒,让没钱也能强教育不再是神话。
(五)陕西宜川中学“三环节导学式”自主教学模式
1.自主学习——课堂前段
2.讨论展示——课堂中段
3.检测小结——课堂后段
(六)我们的启示:
1.改革成就名校。
2.自主、开放是新课堂的主要特点。
3.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成绩才能好起来。
4.导学案是高效课堂建立的主要载体。
版块三: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一、导学案概念及定位
1.导学案产生的背景。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是伴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呼声而产生的。
2.导学案概念。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的方案。
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线路图。
3.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
⑴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⑵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⑶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⑷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对照和记录本;⑸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6)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4.导学案的意义。
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学习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
通过“导学”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问题前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导学案的编制
(一)导学案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导学案的编写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⑴是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意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帮手。
⑵是探究性原则:
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精致化,导学简单化”。
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①识记(A级):
要求学生在课内5—10分钟时间必须解决。
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
②理解(B级):
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融会贯通,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
③应用(C级):
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联系起来,在教师点拨下,学生完成。
⑶是课时性原则:
一课一案。
⑷是分层性原则:
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2、把握好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⑴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有利于学生预习,有利于课堂交流,有利于课堂展示,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小结反思,有利于复习备考,有利于教师点拨,有利于教师引导。
⑵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要坚决避免“简单化、剪贴化、习题化(试卷化)”,千万不能滥用“导学案”三个字。
如果是复习或检测,就应明确写明“复习学案”、“测试题”。
⑶导学案的编写要从自身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适合学生使用和老师自己使用,操作起来显得简单而实用。
(二)导学案编制的程序设置
导学案编写应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并且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导学案编写程序的第一种设置:
可分五个步骤进行操作。
⑴研读课标、文本、资料,研究学情;⑵主备课编写;⑶集体讨论;⑷修改;⑸组长审核定稿。
(编制人、审核人、时间)
2、导学案编写程序的第二种设置:
导学案编写应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为了确保导学案编写质量,可分五个步骤进行操作。
⑴征询:
即教师独立编写导学案之前,应先征求不少于3位同科教师意见。
⑵编写:
教师独立编写导学案初稿。
⑶讨论:
学科组集体讨论。
⑷修改:
教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并再次征询同科教师意见。
⑸定稿:
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结果和同科教师意见,最后定稿。
3、导学案编写的审查。
⑴备课组长进行初审,审查修改稿,并将审核人打印在导学案上。
⑵经教研组长签字的导学案交给蹲组领导审核,并在审批表上签字。
⑶审核表交教务处领导签字。
(三)导学案编写的栏目设置
1、导学案栏目的第一种设置:
一份规范的导学案应包括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质疑问难、达标检测、学习小结。
⑴学习目标。
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文本教学要求、课标要求、学生实际,要简单、明了,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每课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⑵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课标要求、文本内容、学生实际,明确告知学生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并提示相应的突破方法。
⑶知识链接。
导学案中可提示,不必详细引用。
⑷学法指导。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如物理:
分析归纳法、替代法、实验推理法、类比法等。
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
如:
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⑸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读、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渗透学习能力的培养。
设计的问题要注意渐进性、指导性。
内容务必容量适中,切忌过于繁琐,冲淡学生看书、思考。
内容必须问题化,问题要层次化。
⑹质疑问难。
该栏目完全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在导学案中填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上课之前,教师要收看学生的导学案,发现学生的疑难,肯定学生质疑问难的思维品质,进行二次备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⑺达标检测。
简单的说,就是“当堂检测”要和学习目标一致。
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老师应明确指出该环节内容应该在课堂上完成。
①题型要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②紧扣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③每一个学习目标都应设置有相对应的练习。
④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可设置一些选做题,促进学优生成长。
实际教学中“当堂检测”内容实际上有不少学生课前就完成了。
没有真正起到“当堂检测”的作用;根据各校的实际,后面还可设设计5—8道课外作业。
⑻学习小结。
一是在导学案的提示下,由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的线索及体系。
二是引导学生对学科思想、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所以,归纳小结需要学生对整节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做一个小结。
2、导学案栏目的第二种设置:
一份规范的导学案应包括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学习过程(问题设计)、归纳小结、当堂检测、学习反思。
以上每个内容设立一个栏目,各学科可以在此栏目下根据学科特点设立子栏目。
如:
⑴历史学科在“学习反思”中可设立“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情感认识”栏目。
⑵政治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可设立“基础梳理”、“核心整合”栏目。
⑶语文学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也可不设置“归纳小结”、“当堂检测”栏目,增加“【延伸阅读】”,并设置“能力检测”以巩固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
3.我校目前使用导学案栏目的设置
(1)教师寄语
(2)学习目标
(3)学习课时
(4)知识链接
(5)导学过程:
A教师引导
B学习过程
a自主学习
b合作探究
C交流展示
D达标练习
(6)我的疑惑
(四)导学案编写的格式要求(参见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三、导学案编写的八个基本问题
1、如何确定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区别。
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乍听起来很相似,但是意思并不相同,教学中很容易搞混。
⑴仔细分析,二者在概念上有很多区别。
①目标出发点不同。
“教学目标”体现以教师为中心,出发点是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服务;“学习目标”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②目标的对象不同。
“教学目标”是由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或者执教者制定,面向的是教师和执教者本人:
“学习目标”是由师生根据学情共同制定的,面向的是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
③表述的程度不同。
“教学目标”制定时可以使用教师教学专业词语,甚至概括性词语,只要执教者能看懂,或者成人能看懂就行了;但是“学习目标”是需要不同层面的学生能看懂,操作性要强,语言就必须做到准确、具体明了、通俗易懂。
④目标的目的不同。
“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是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目标”的确定可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地评价学习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科学高效。
⑤蕴含的感情色彩不同。
“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用成年人较为理智、冷淡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应该用饱含激励、鼓励的语气,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如多用“能说出”、“能记住”、“会运用”“知道”、“表示常见的”、“超常规思维”等检测的明确词语,少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性语言。
⑵可见,“学习目标”不同于传统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它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学情、师情和校情。
学习目标应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力求做到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
2、导学案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不少教师感到茫然,不知道怎么去写。
⑴比如,有的导学案“学法指导”就四个字:
列表、归纳。
这样的指导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学生不知道“什么内容列表”、“从哪些角度归纳”等。
⑵再如,一份导学案“学法指导”是这样陈述的:
观察法和比较法法相结合。
学生一定会问:
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
什么和什么比较?
从哪种角度比较等。
所以我们应该把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
(3)一般建议用“运用________方法,使学生_______”的形式进行指导。
3、如何编写“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应为本节课学习必须准备的知识,就像链条中的一环,如果缺少了链条就断了。
⑴例如,有一份政治导学案就较好的处理了“知识链接”在本节课中的作用。
该导学案有三个学习目标:
①识记:
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②理解: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③运用:
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说明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⑵再如,有一份导学案将文章结构全部在“链接”中显示出来,层次划分,段落大意,文章中心都有了,而后“学习过程”中又有一个问题“归纳每部分的文意”,学生一看“链接”就完成了,怎么还会去看书?
教师已给出了“标准答案”,课堂上还怎么会质疑对抗?
特别是目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绝对权威”的情况下,即使教师的答案是不正确的,学生也会“绝对相信”。
4、问题层次化如何体现。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
这是导学案编写的基本要求,但问题究竟怎样设计,这是一个“学问”很深的问题。
一般说来,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要让学生明白: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入不行。
⑵问题不宜太多太碎,应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了重点问题。
⑶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抄课本,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思维。
⑷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5、如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这里说的是“帮助”,而不是“代替”,教师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小结。
⑴例如,有一份物理导学案就能很好的说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①该导学案有两个学习目标:
一是会运用v—t图像供述位移的方法;二是掌握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能灵活应用。
②导学案在知识点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小结要求;知识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后又提出了一个小结要求,把两个小结组合起来就是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这样的导学案既体现了问题层次化的要求,又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小结。
⑵比如,有一份导学案3/4的篇幅由老师把知识框架全部打印出来,教师完全代替了学生学习,把知识点小结的内容直接呈现在导学案上,结果比传统的课堂更糟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满堂灌”,学生又根本不会再去看书,再去思考,那么知识怎么巩固?
能力怎么培养?
6、“归纳小结”和“课后反思”为什么要分两个栏目
“归纳小结”和“课后反思”是两个不同的学习环节,因此要求也不一样。
⑴归纳小结是将问题逻辑关系显性化的一个环节,需要学生对整节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做一个小结。
⑵课后反思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一种反思。
①从过程来看,可以是学生预习中反思,也可以是课堂学习过程的反思。
②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③从具体操作上看,可以引导学生课后“三问”:
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会了吗?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或对什么问题很有兴趣?
想深入探讨?
)还存在哪些问题?
同时要求学生每天问一问自己:
“今天,我主动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导学案 科学 编写 有效 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