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提纲.docx
- 文档编号:10625669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0.87KB
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提纲.docx
《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提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提纲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1)原因:
1、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2、市场供需矛盾非常尖锐。
一方面美资本家受市场虚假繁荣的刺激,盲目扩大生产;另方面美国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局面。
3、美国股市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1929年纽约股市崩溃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2)标志: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崩溃。
(史称“黑暗的十月”)
(3)特点:
1、持续时间长,危机延续了四年之久;
2、波及范围广,从美国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破坏性很强,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人们用“大萧条”、“大恐慌”来形容这场危机。
(4)影响:
1、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各国普遍出现群众运动,法西斯势力乘机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
2、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输出商品,转嫁危机,激化了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矛盾;另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拼命争夺世界市场,引发全球范围的经济战,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与动荡。
3、推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摆脱经济危机。
比如,美进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4、德国和日本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二、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原因):
1、德国遭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政局动荡,极右势力乘机抬头。
2、德国社会对《凡尔赛条约》强烈不满。
3、德国社会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军国主义传统很强。
4、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消除经济危机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独裁政府,支持希特勒法西斯专政。
5、希特勒纳粹党通过欺骗宣传,获得了德国社会的广泛支持,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掌握了国家权力。
希特勒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宣称要向法国报复,再消灭苏联,建立“第三帝国”。
(2)标志:
1933年,希特勒正式成为德国总理,法西斯专政在德国建立起来。
(3)影响:
德国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1、原因:
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根本);法西斯德国对外侵略扩张(直接)。
2、标志:
1936年,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原因):
1、经济危机沉重打击日本,造成严重社会动荡,法西斯势力乘机而起。
2、日本政体(社会)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军事性,军国主义传统很强。
3、日本统治阶级对华盛顿体系限制日本强烈不满,要求予以打破。
4、垄断资产阶级支持军部法西斯建立独裁统治,向外扩张,摆脱危机。
5、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通过制造一系列的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掌握了国家权力。
(2)标志:
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建立,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
(3)影响:
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
1、原因: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根本);对外扩大侵略战争(侵略中国)。
2、标志: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局部侵华战争,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同样面临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采取新政的途径来摆脱危机,而德国则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你认为造成这种明显差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因素:
①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充分,在“一战”之后取得了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缓和危机。
②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经济实力比较脆弱,只有更多地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
2、政治因素:
①美国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相当完善,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政治保障。
同时,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既得利益者,不想破坏现存世界秩序。
美国人民强烈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以摆脱经济危机。
②德国的资本主义政体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军国主义传统势力强大。
同时,德国对凡尔赛体系强烈不满,有民族复仇情绪,要求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
垄断资产阶级支持法西斯势力专政。
3、个人因素:
罗斯福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家、改革家。
希特勒是极端的法西斯分子。
罗斯福和希特勒的个人素质不同,关键时刻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影响不同。
●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不同
1、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纳粹党通过国会选举获胜,以合法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2、日本主要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通过制造一系列的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控制了政权,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但是,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专政的本质一样,都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公开的、恐怖的独裁统治。
它们对内专制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第2节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一、30年代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根源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引起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反抗
二、30年代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表现(事例)
(1)中国的抗日战争(1931--1945)
1、中国抗日战争发展的阶段特点:
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局部抗日战争;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2、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特点:
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持久抗战,
②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
正面战场:
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枣宜会战等
敌后战场:
平型关大捷、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等
③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伟大贡献。
(2)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1935--1941)
1、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
埃塞俄比亚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
2、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①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埃人民顽强抵抗,粉碎意速胜企图
②1936年,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埃人民坚持游击战争。
③1941年,在盟军帮助下,埃塞俄比亚获得解放
3、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最初失败原因:
①埃塞俄比亚社会发展落后,国小力弱;军队装备陈旧,缺乏新式训练;缺乏有力的国际援助。
②英法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侵略者气焰。
③意军强大残忍——施放毒气
(3)西班牙抗击德意法西斯侵略
1、西班牙内战:
①时间:
1936年
②直因:
西班牙右翼势力佛朗哥发动叛乱
③性质:
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
④结果:
人民阵线领导的政府军控制了局势
2、德意法西斯干涉和侵略西班牙
A、原因:
①夺取西班牙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
②敌视有共产党参加的西班牙共和国政府
③包围法国,切断英法与其殖民地的联系
④把西班牙变成检验军事实力的试验场
B、表现:
①对叛军提供装备
②公然派出大量军队直接参战
C、影响:
①使西班牙内战变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斗争。
②1939年,共和国政府灭亡。
佛朗哥在西班牙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
3.国际社会对德意干涉和侵略西班牙的反应
①苏联向西班牙共和政府提供了大量援助
②54个国家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组成“国际纵队”,开赴西班牙,同西班牙人民并肩战斗
③英、法实行“不干涉”政策;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西班牙。
4.西班牙内战的特点
①由西班牙国内革命战争演变成为有国际力量卷入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并与共产主义运动相结合。
②西班牙战争反映出国际上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
称为“小型世界大战”
三、30年代世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特点:
①反法西斯斗争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与共产主义运动相结合;②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缺乏有力的国际援助,受到严重挫折;③没有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未能制止世界大战爆发。
四、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1)原因:
法西斯势力与美英等矛盾加剧;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
(2)过程
1、1936年德意协定“柏林——罗马轴心”
2、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3、1937年意加入三国轴心形成
(3)影响:
形成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民主。
●思考:
为什么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要打着“反共产国际”的旗号结盟?
1、为了反对苏联和共产国际等进步力量。
(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他们的侵略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2、欺骗、麻痹西方大国,乘机抢占战略要地和壮大自身力量。
●思考:
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基本上处于分散孤立、各自为战,并且受到严重挫折;
2、一些大国实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3、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以遏制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
4、法西斯国家结盟,力量增强。
第三节走向世界大战
一、英法美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1)概念:
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推行姑息纵容、牺牲弱小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侵略要求,同时避免自己卷入战争,企图把法西斯侵略引向苏联的政策,称绥靖政策。
(本质上就是纵容法西斯侵略的行为)
(2)原因:
1、一战后,英法国家实力相对下降,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
2、一战后,英法美国内和平主义思想泛滥。
3、英法美仇视苏联社会主义,蔑视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4、希特勒法西斯施展外交欺骗和讹诈,谎称共产国际和苏联才是德国敌人,蒙骗英法。
5、为了避免战争,把法西斯侵略祸水引向苏联,维护既得利益(目的)。
(3)表现(事例):
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英法操纵的国联没有制裁日本。
2、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宣布意大利是“侵略者”,对其进行了某些制裁,但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
3、1936年德意侵略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导致西班牙政府失败。
4、1938年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英法等战胜国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5、1938年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制造慕尼黑阴谋,迫使捷克政府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使绥靖政策达到最顶峰。
1939年德国进一步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6、1939年德国大举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但没有在西线对德国发动大规模进攻,西线出现了“奇怪战争”和“静坐战争”,坐视德国攻占了波兰。
(这是英、法绥靖政策在战争中的具体表现)
(3)影响:
1、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民局部反法西斯斗争因此遭到严重的挫折。
比如,埃塞俄比亚亡国了,西班牙共和国政权被颠覆了,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2、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3、使苏联对英法不信任,集体安全落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未能及时建立,以制止世界大战的发生。
4、英、法等国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也遭到法西斯进攻,给自己和世界造成巨大的灾难。
(4)破产:
1940年5月,德国大举进攻西欧(西线),宣告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
(5)教训:
在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将法西斯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幕尼黑阴谋:
(1)起因:
1938年,德国法西斯无理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把德捷边境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捷克抵制了德国无理要求。
捷克斯洛伐克战略位置重要,重工业发达(斯科达兵工厂闻名欧洲)
(2)慕尼黑协定: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弟、希特勒、墨索里尼举行慕尼黑会议,在没有捷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苏台德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即《慕尼黑协定》。
(3)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协定暴露出英法纵容侵略、牺牲他国利益、企图挑动德国进攻苏联、保住自己既得利益的阴谋,史称慕尼黑阴谋。
(4)影响:
它表明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鼓励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1939年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实力大大增强。
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时间:
1939年8月。
(2)目的:
①苏联为了避战自保,赢得备战时间。
②德国为了在进攻英法时,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需要苏联在战时保持中立。
(2)内容:
①双方互不使用武力,互不侵犯;②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援助;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③划定苏德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3)影响:
①苏联因此赢得了备战的时间,换取了自己暂时的和平;但是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一定程度上也麻痹了苏联,使其未作充分的战前准备。
②它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推动了德国发动世界大战。
●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根本原因)
2、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积极侵略扩张,挑起世界大战。
3、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4、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人民没有及时建立强大的反法西斯联盟,不能制止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
5、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解除了德国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推动了德国发动世界大战。
(2)结合材料2和3,说明为什么将不再“忍受下去”?
这种状况反映了什么规律?
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
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波兰速亡原因:
①波兰国力弱小,军事技术和军事战略严重落后,部署不当,并依赖英法。
②德国法西斯国力强大,军事准备充分,发动突袭,采用“闪电战”新战术。
③英法宣而不战,没有在西线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致使波兰孤军奋战,寡不敌众。
④苏联趁火打劫,向西扩展疆域,入侵波兰,占领波兰东部地区。
二、德国进攻西欧(西线)
(1)进攻西欧:
1940年5月,德军大举进攻西欧,首先进攻荷兰、比利时。
(2)敦刻尔克撤退:
1、直因:
德军进攻西线时,突破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将英法联军主力包围在法国东北的敦刻尔克。
2、撤退:
1940年5月,英法联军主力从敦刻尔克撤退。
3、作用:
为以后反攻保存了实力。
(3)法国投降:
1、时间: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
(法国投降后,德国占领法国北部,南部由贝当建立傀儡政府,政府设在维希。
)
2、法国速败原因:
①军事理论落后,完全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行事,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对大规模使用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新战术熟视无睹。
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使德国无后顾之忧,集中大量兵力于西线。
③法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使法国民心涣散,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法国投降后,戴高乐将军在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继续抵抗法西斯侵略。
(4)“不列颠之战”:
(1940、7—9)
1、直因:
丘吉尔拒绝了希特勒的劝降诱饵,领导英国单独同德国作战。
2、开始:
1940年7月,德国实施“海狮计划”,进攻英国,英德进行“不列颠之战”。
3、影响:
①使希特勒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②为后来第二战场的开辟和盟军反攻提供根据地;
③打击了德国法西斯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第五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一、苏德战争爆发
(1)原因:
1、法西斯德国和社会主义苏联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存在矛盾和冲突。
2、德国在二战初期的胜利,使德国的政治、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3、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德国为此进行了精心准备。
(2)标志:
1941年6月22日,德国大举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影响:
1、苏联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顶住了德军的进攻。
2、德国在战争初期获得巨大利益,但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导致德国的最终失败。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4、美英调整对苏政策,从而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
(1)原因:
1、美日争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斗争非常尖锐(根本)。
1940年,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妄图实现亚太地区霸权,严重威胁到英美等国的利益。
2、德国在欧洲侵略的暂时胜利,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3、1940年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北部,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其中包括日本急需的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并且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
英国、荷兰等国也采取一致行动。
美日矛盾激化。
(直接)
4、为了控制东南亚的战略地位,夺取战略资源,掌握战争主动权。
日本军部决定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
(2)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
(3)影响:
1、日本暂时取得重大胜利;但在战略上,日本陷入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日本无法与美国在过长的战线上长期作战,为失败埋下祸根。
2、促使美国参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4、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构成严重威胁。
世界人民与法西斯侵略势力的矛盾已经成为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
(根本)
2、美英抛弃了绥靖政策,转向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并且大力援助苏联、中国等抗击法西斯侵略。
(直接)
3、苏德战争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爆发,使苏中美英等国有了共同抗击法西斯的政治基础,促进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4、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法西斯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2)过程:
1、1939年11月,美国通过新《中立法》,充许其它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
(对英国有利)
2、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它物品。
3、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
4、1941年8月,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表示了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
5、1941年9月,苏美英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三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
5、1942年初,苏中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3)性质: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4)意义:
①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人力,物力),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第六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一、太平洋战场:
中途岛海战
1、时间:
1942年6月,美国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
2、美军战胜的原因:
①日本兵力分散、战术陈旧;②美军事先破译了日军密码,了解日军作战计划,集中有限兵力,伺机歼敌。
3、影响:
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美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二、北非战场:
阿拉曼战役
1、概况:
1942年10月,英国蒙哥马利指挥英军在阿拉曼打败了北非的德意军队。
2、英军胜利的原因:
北非的德意军队战线太长,德意军队给养供应出现困难。
相反,英军给养充分,同时有兵力优势。
3、影响:
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转折。
从此,英军在北非转入了战略进攻,德意军队转向失败。
三、苏德战场:
(1)莫斯科战役
1、时间:
1941年9月—12月初,苏联红军取得莫斯科战役胜利。
2、苏军胜利原因:
苏联军民顽强抵抗;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
3、意义:
莫斯科战役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
(2)斯大林格勒战役
1、目的:
希特勒为了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的战略物资产地高加索,并北上迂回莫斯科。
2、概况:
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联军民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3、意义:
①它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从此,苏军开始转入反攻。
②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③它大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第七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一、1943年的反法西斯战争
(1)盟军展开军事反攻:
1、太平洋战场:
瓜岛战役
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美军率先反攻,取得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胜利。
美军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2、北非战场:
德、意军队投降
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实施代号“火炬”的北非登陆战役,东西夹击德意军队。
1943年5月,北非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场结束。
3、苏德战场:
库尔斯克会战
1943年7月,苏德两军进行了库尔斯克会战,会战中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德军损失惨重。
德国从此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1944年苏联收复了国土)
(2)意大利投降:
法西斯集团瓦解
1943年7月,美英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导致意大利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1943年9月3日,意大利新政府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3)盟国举行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1、开罗会议
背景:
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盟国间合作越来越密切。
时间:
1943年11月,
国家:
美英中(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
内容:
签署《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于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
①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②加强了盟国的政治和军事合作,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2、德黑兰会议
背景:
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盟国间合作越来越密切。
时间:
1943年11月,
国家:
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举行会议)
内容:
决定1944年5月由美英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三国就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
意义:
加强了盟国的政治和军事合作,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944年
(1)直因:
根据德黑兰会议的决定,
(2)概况:
1944年6月,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指挥,英美盟军实施“霸王行动”,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强行登陆作战,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
(3)意义:
1、有力地支持了苏军的反攻作战;
2、法西斯德国从此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中,加速走向灭亡。
(结合讲解历史名词解析的答题方式)
三、德国法西斯的覆亡
(1)雅尔塔会议
1、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2、时间:
1945年2月,
3、国家:
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雅尔塔举行会议)
4、内容:
对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以及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安排。
5、意义:
①加强了盟国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加快了战胜德国法西斯的步伐。
②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
(2)德国投降
1、柏林战役:
1945年4月,苏联红军进行柏林战役,攻克了柏林。
2、德国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四、日本投降
(1)波茨坦会议
1、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2、时间:
1945年7月
3、国家:
苏、美、英
三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7月28日以后由新首相艾德礼参加)在德国波茨坦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修 第二次世界大战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