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缆技术标准.docx
- 文档编号:10621383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8.41KB
通信电缆技术标准.docx
《通信电缆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电缆技术标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信电缆技术标准
3.1导线
3.1.1导线直径
导线直径设计满足部颁标准YD/T322-1996中导体直流电阻之要求。
3.1.2导线断裂伸长率见下表1
表1导线断裂伸长率
导线标称直径(mm)
断裂伸长率(%)
0.40
>10
0.50
>15
3.1.3导线的电性能电阻率p2o<0.017241Q.mi2/m
3.2绝缘采用符合部颁标准YD/T760-95规定的高密度聚乙烯料,
其密度>0.941g/cmP
3.2.1高压火花测试
DC2-6kv每12km不得超过1个击穿点。
3.2.2色谱
a线:
白红黑黄紫
b线:
兰桔绿棕灰
绝缘颜色符合GB6995.2或丫D/T322-1996标准中附录A(标准
的附录)的规定
3.2.3绝缘的机械物理性能
3.2.3.1绝缘颜色迁移
试验温度80+2C时间24h不迁移
323.2绝缘抗张强度(中值)>16Mpa
323.3绝缘断裂伸长率(中值)>300%
3.2.3.4绝缘低温卷绕试验
试验温度-55±C时间1h10个试样应无开裂0/10
3.2.3.5绝缘热收缩率
试验温度115±2C时间1h<5%
3.2.3.6绝缘热老化后的耐缠绕性能
热老化处理温度115±2C处理时间24Xl4h
再次老化温度70±2C处理时间24h
试验结果应不开裂
3.2.4绝缘外径
导体直径0.4mm,绝缘外径为0.72±.01mm;导体直径0.5mm,绝缘外径为0.88±).01mm
3.3线对
3.3.1由分别称作a线和b线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绝缘芯线均匀
地绞合成线对。
成品电缆上,任意线对绞合节距在3m长度上测得的算术平均值
不大于155mm,且与标称节距误差不大于±?
%。
3.3.2绝缘芯线应按表2规定的色谱和序号构成线对
线对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绝缘色谱
a线
白
白
白
白
白
红
红
红
红
红
里
八、、
里
八、、
里
八、、
b线
蓝
桔
绿
棕
灰
蓝
桔
绿
棕
灰
蓝
桔
绿
线对序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绝缘色谱
a线
里
八、、
里
八、、
黄
黄
黄
黄
黄
紫
紫
紫
紫
紫
b线
棕
灰
蓝
桔
绿
棕
灰
蓝
桔
绿
棕
灰
表2基本单位线对序号与绝缘色谱
3.4缆芯
34120对及以下电缆采用同心式结构,20对以上电缆,缆芯由若干基本单位(子单位)或(和)超单位绞合而成.
3.4.2缆芯排列见下表3
表3推荐的缆芯结构排列
标称对数
缆芯结构排列
10
2+8
20
1+6+13
30
(8+9+8)+5
50
2X(12+13)
100
4X25
200
1X50+6>25或4X50
300
(1+5)X50或(3+9)X25
400
1X00+6X50或4X00
600
(1+5)X00或(3+9)X50
800
(1+7)X00
900
4X50+7X100
1000
(2+8)X00
1200
(3+9)X00
1600
(1+5+10)X00
1800
(1+6+11)X00
2000
(1+7+12)X00
2400
(3+8+13)X00
343预备线对
100对以上电缆预备线对的数量应不超过电缆标称线对数的1%,
且最多不超过6对.
344缆芯包带
缆芯外重叠绕包两层聚酯带,重叠率为15-20%
3.5护层
3.5.1全塑市内通信电缆:
缆芯包带外重叠纵包一层符合部颁标
准YD/T723.2-94规定的双面铝塑复合带,铝带标称厚度为0.20mm
3.5.2铝塑复合带的搭接宽度应大于6mm,当缆芯直径W9.5mm时,纵包重叠宽度应玄缆芯圆周20%,
3.5.3铝塑复合带铝带搭接处的平均剥离强度应>0.8N/mm
3.5.4铝塑复合带外紧密挤包一层粘结的聚乙烯护套,聚乙烯护套采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3.5.5聚乙烯护套与铝塑复合带间任何部分的平均剥离强度在18-27C下不小于0.8N/mm
3.5.6聚乙烯护套外表面光滑、平整、无孔洞、裂缝、气泡和凹陷等缺陷等。
3.6护套完整性
3.6.1电缆内充入50-100kpa的干燥空气或氮气,3小时内气压不降低。
3.7聚乙烯护套的机械物理性能
3.7.1护套抗张强度(中值)>10Mpa
3.7.2护套断裂伸长率(中值)
热老化处理前>350%热老化处理后>300%
热老化处理温度100+2°C处理时间24Xl0h
3.7.3护套耐环境应力开裂
浸泡时间96h10个试样失效数为0/10
3.7.4护套热收缩率
处理温度100±2C处理时间4h
结果w5%
3.8成品电缆的电气性能
3.8.1单根导线直流电阻+20C
导体直径0.4mm最大值148.0Q/km;导体直径0.5mm最大值
95.0Q/km
3.8.2线对直流电阻不平衡AR最大值w5.0%平均值
w1.5%
3.8.3绝缘电阻+20CDC100-500V最小值10000MQ.km
3.8.4绝缘电气强度
3.8.4.1芯-芯2kv3S
3.8.4.2芯-屏蔽6kv3S
3.8.5工作电容(0.8kHz或1kHz)
385.110对电缆最大值<58.0nF/km平均值52.0±.0nF/km
385.210对以上电缆最大值<57.0nF/km平均值
52.0±2.0nF/km
3.8.6电容不平衡(0.8kHz或1kHz)
3.8.6.110对电缆线对-线对间最大值250pF/km线对-地间最大值2630pF/km
3.8.6.210对以上电缆线-线对最大值250pF/km
线对-地间最大值2630pF/km
平均值<570pF/km
3.8.7固有衰减
3.8.7.110对以上电缆(f=150kHz)©0.4mm平均值
<12.1dB/km;
©0.5mm平均值<9dB/km
10对以上电缆(f=1024kHz)©0.4mm平均值w27.3dB/km;
©0.5mm平均值w22.5dB/km
3.8.7.210对电缆:
平均值不大于10对以上同一型式电缆最大平均值的110%。
3.8.8.110对电缆内线对间的全部组合(M-S)不小于53dB
388.212、13对子单位内线对间全部组合(M-S)不
小于54dB
3.8.8.320、30对电缆或基本单位内线对间全部组合
(M-S)不小于58dB。
3.8.8.4相邻12对、13对子单位间线对的全部组合
(M-S)不小于63dB。
3.8.8.5相邻基本单位间线对的全部组合(M-S)不小于64dB。
3.8.8.6超单位内两个相对基本单位或子单位间线对的全部组合(M-S)不小于70dB。
3.8.8.7不同超单位内基本单位或子单位间线对的全部
组合(M-S)不小于79dB。
3.8.9远端串音防卫度(150kHz)
3.8.9.1任意线对组合最小值58dB/km。
3.8.9.2基本单位内或30对电缆内线对间的全部组合,
功率平均值>69dB/km。
3.8.9.312、13对子单位内或10对及20对电缆内线对
间的全部组合功率平均值>68dB/km。
3.8.10屏蔽铝带应具有连续性。
3.8.11电缆缆芯内应无断、混线。
3.9电缆机械物理性能还应满足
3.9.1电缆外径>40mm弯曲直径为电缆直径的15倍(处理温度-20时间4h)。
3.9.2外径<40mm弯曲直径为电缆直径的20倍(处理温度
-20±°C时间4h)。
3.10电缆制造长度
根据YD/T322-1996装盘长度规定,同时可按客户要求长度装盘。
3.11预期寿命
电缆在-40C〜+70C环境中预期寿命不少于30年。
3.12包装及标志
3.12.1电缆外护套上印有制造厂名、制造年份、电缆型号、计米长度。
3.12.2电缆内应整齐地卷绕在电缆盘上,电缆盘的筒体直径不小于电缆直径的15倍。
3.12.3电缆内应充有30-50kpa的干燥空气或氮气。
3.12.4电缆两端分别用红、绿二色代表A、B端,两端固定在盘具侧板上。
3.12.5电缆盘上应标明
——制造厂名称
——电缆名称、规格、盘号
——电缆长度(单位:
米)
毛重(kg)收货人、收货人代号
合同号
表示电缆盘正确旋转方向的箭头
目的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信 电缆 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