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之阅读精析及文言文阅读诗歌赏析.docx
- 文档编号:10621243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41.11KB
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之阅读精析及文言文阅读诗歌赏析.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之阅读精析及文言文阅读诗歌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之阅读精析及文言文阅读诗歌赏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之阅读精析及文言文阅读诗歌赏析
七年级(上)语文单元总复习设计
第一单元
一、单元文学常识:
1、《忆读书》,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3、《山中避雨》,丰子凯,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
4、《风筝》,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单元重点词语:
悬念笸箩酷爱消遣津津有味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风花雪月滑稽戏谑出奇制胜六神无主煞费苦心俗不可耐心血来潮言简意赅刮目相看盛气凌人趾高气扬仓皇冗长寂寥萍水相逢怨天尤人望洋兴叹伶仃苦心孤诣恍然大悟荡漾
三、名篇名段精析:
《忆读书》叙事散文冰心
冰心
练习:
1从作者的读书的经历和感受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甲:
我觉得首先要培养读书的兴趣,做到多读书,广泛涉猎,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充实自己。
乙:
我认为我们从小就要用心读书的习惯,学会品味和鉴赏文学作品。
丙:
读书不可毫无目的的去读,也不是什么书都拿来读,而应有所选择和比较。
总之,我们要做到如作者所说,多读书,读好书。
2作者为什么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冰心认为读书能感染人、陶冶人的性情,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提高人的写作能力和文学创作素养。
3作者为什么从十二三岁时开始看《红楼梦》直到中年才体会到它的滋味?
因为人对书的内容的理解是以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的知识层面为基础的。
《红楼梦》的社会意义极为深刻,对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不易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到了中年便能较全面、深刻地认识这本书的深蕴。
作者读《红楼梦》的体会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也就是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过程。
4文学作品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类,细读课文,看看本文没有涉及的文学作品是哪一类?
本课中的《满江红》《声声慢》属诗歌中的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荡寇志》《精忠说岳》《封神榜》《茶花女》等八部书属长篇小说,《聊斋志异》属短篇小说,本课属散文。
因此只有戏剧没有涉及到。
5读书对冰心有什么帮助?
丰富了精神生活;提高了语言修养;懂得了做人处世独立思考的道理;拓展见闻还开阔了视野;在家中读“万卷书”。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作者: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活了近整整20世纪,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人,她歌颂母爱,童真,自然。
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
深受人民的敬仰。
风筝
1.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2.作者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哪一幕?
3.作者产生忏悔之意的原因是什么?
4..第二段中的加点词“不幸”应作怎样的理解?
从中你能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5..“我可是毫不怪你啊”,两句重复的话是弟弟说的吗?
如果不是,那是怎么回事?
6.“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
最佳答案
1较好的动手能力。
作者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我在发现小兄弟瞒着我偷偷的作风筝时,把他做好的风筝,踏扁了。
2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而我却把弟弟的天使扼杀了,剥夺了他童年的乐趣。
3虐杀者已觉醒,而被虐杀者却浑然不知,早已忘却,这是一种怎样的不幸呀!
作者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人4.不是,是作者想像弟弟在听到我的道歉时所说的话。
5.说明当时的社会教育是多么的错误,虐杀者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这是一件怎样的悲哀呀!
第二单元
一、单元文学常识:
1、《回忆我的母亲》+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2、《小巷深处》+抒情散文+林莉
3、《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美国作家
二、单元重点词语:
私塾劳碌和蔼宽厚仁慈管束慰勉为富不仁节衣缩食炫耀执著哽咽
落寞造孽蹒跚憧憬名正言顺无垠琢磨绚丽预兆崭露头角销声匿迹
含辛茹苦浩瀚汗马功劳风尘仆仆寥寥无几
三、名段名篇精析
回忆我的母亲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
母亲又给我一个___________(强健、强壮、健康)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___________(勉励、鼓励、激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
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___________(珍贵、贵重、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
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个(普通、平凡、平常)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5.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提示:
从选文的前两段中来概括,其中“教给……”提示了作答信息。
答案:
(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3)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6.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提示:
注意辨析近义词之间微小的差别,结合语言使用习惯作答。
答案:
强健鼓励宝贵平凡
7.“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提示:
整体感悟,结合全文的主旨作答。
答题的关键点是抓住作者把母亲融入到千百万普通劳动人民当中并对他们进行赞美的目的。
参考答案:
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8.上题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
为什么?
提示:
把握“了”和“着”所表示的时间意义。
参考答案:
不能。
前者表示已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来,不能互换。
小巷深处
(一)
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
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
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⑵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
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
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呆些时间。
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
“莉学习忙呢!
老师赞她有出息呢!
哪会在家耗时间!
”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⑶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⑷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
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定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
“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
”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
“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
“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
”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1.“我”对母亲感情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3分)
2.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课文中间接说明了这一点,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分)
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回避同学,“厌恶我的家”。
原因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话回答)(3分)
4.“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母亲“憧憬”的是,“等候”的是。
5.释词:
(2分)落寞:
名正言顺:
6.第一段中“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
7.第二段中“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3分)
8.第三段中写县城与“我”家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有什么作用?
(3分)
9.“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一句中“我”加上引号的原因是。
(3分)
10.摘出第四段中暗示母亲心情的句子。
(3分)
11.以上的句子体现了母亲的心情。
(3分)
6.烈日、冰棍、瞎眼母亲带来的烦恼与卑微。
7.“我”在学校里有好的成绩,并有一个好的未来;女儿能抛弃虚荣心,回到母亲的身边。
(意近即可) 8.略 9.略 10.“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11.说明了母亲在别人面前为了掩饰心中深深的落寞而强作满面春风,也掩饰了母亲心中深深的痛苦。
12.为下文写母亲不辞辛劳去学校看“我”埋下伏笔。
13.穿上连衣裙的“我”不是原来的“我”,不再朴实、纯洁。
(意近即可) 14.好长好长……点了点头;可她轻轻推开我。
15.难受
2.第三段写县城与家隔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有什么作用?
3.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为什么“我”要加引号?
4.第四段中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他点了点头,……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
一句蕴含什么思想感情?
5.最后一段中“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
”有什么作用?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可知第3段中“名正言顺”的含义是什么
2.从选文看,我之所以会嫌弃母亲,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
3.对文中四处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我”独立成句,强调了“我”身份的特殊
B.县城一中所处的位置非常偏僻,交通不便
C“我”渴望离开母亲,但内心又有些不忍与愧疚
D母亲早已洞察出“我”的心思,已做好了自己单过的准备
4.文章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节选语段表现出得她的主要思想性格特点是什么
第三单元
一、文学常识:
1、《春》+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
2、《济南的冬天》+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3、《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当代画家,散文家。
4、《树林和草原》+屠格耶夫+俄国作家
二、单元重点词语:
酝酿宛转烘托呼朋引伴澄清隧道密密匝匝名副其实铿锵
穹窿清澈朦胧头晕目眩
三、名篇名段精析
阅读《春》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赖飞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
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这样的画面?
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3、“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
为什么?
4、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
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请说说你的看法。
5、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A、描写质地的:
B、描写色泽的:
C、描写生长旺盛的:
6、第二段有一处是作者展开的想象。
请在原文中画出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人们在草地上愉快地活动,间接地写出了春草的茂盛与可爱。
2、C
3、不好,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4、找出例子,结合例子分析。
质地:
嫩嫩的,软绵绵 色泽:
绿绿的 旺盛: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划分层次,并说说两层分别画了两副什么图画,第一层和第二层写法有什么不同
(1)春雨图
(2)雨中景 不同: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这段描绘了春雨图,这副画着力表现了什么特征
答:
雨的密(像牛牦),细(像细丝),亮(像花针),雨势小(薄烟)
3、这段文字中(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一句是直接描写。
(树叶子)、(小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工作的农夫)是间接描写,这是从春雨润物和人们的活动两方面着笔的,赞美了春雨在默默无声中带给大地以无限的恩泽。
1.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是细,但也有不同点,请说说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
花针指雨很闪而轻盈,细丝指密细而连绵,牛毛指多。
2.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
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
答:
树与草是有区别的,绿的程度也不一样。
3.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答:
写出了雨的闪烁,轻盈,细密,连绵。
4.“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答:
用了拟人,表达出春雨当中安静,和平的气象。
在描绘春天的景物时先总写春天来临,万物苏醒的情态,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春天朗润、( 艳丽 )、(生机勃勃)的轮廓,最后,用三个比喻提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赞美春天,深化题旨。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你认为以上四个自然段先后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答:
第一段不能,二三四能。
因为春草是最先报春的。
2.“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用了联想胡手法,由春花的甜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
3.“春”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动态美与静态美”“自然美与人物美”的和谐对立统一上。
请你在文中任选一段,来谈谈文章是如何将“动态美与静态美”或“自然美与人物没”相结合的?
答:
第四段,雨细密的特点是自然美,人在雨中活动是人物美。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运用联想的写法有什么含义?
答:
突出花味浓,十分香 用想象的手法来写景从作者想象的日后的情景可以表现现在的春天的生机勃勃。
表达了作者看着桃树、杏树所产生的的美好想象,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桃、杏的描写,从而更深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一、《春》
阅读第6自然段:
1、这段文字描绘的是图,作者抓住了的、的特点。
从写到人,由近写到。
2、文中“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在写,是承上句像的比喻而来,准确地表现了春雨的动态。
3.文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喻体分别侧重描绘了春雨___、__、的特点。
1、春雨春雨细密轻盈物远2.春雨花针3.细且密细且亮细且飘忽(柔)
4、仔细阅读课文,抓住感情线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是、、。
绘春部分写了几副图画。
盼春、绘春、赞春;五幅
5、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偷偷地”“钻”把小草拟人化了,好像小孩子玩捉迷藏一样,不期然地出现在你的面前,而且“钻”字还透露出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
“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一句先说春风“像母亲的手”,是比喻;又顺着说它能“抚摸”,是拟人。
这个句子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使用,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6、把春风写得像人一样,突出了它的温暖和柔情。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写出了春天的。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写出了春天的。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写出了春天的。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
为什么?
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不能颠倒。
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
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春》阅读答案
1.第三自然段中那些词突出了春草的怎样的特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软绵绵,又嫩又绿,生机勃勃
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对春天的盼望实现后的激动心情,对眼前生机勃勃景象的到来的欢喜之情
2.作者写春花是从那些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
突出了春花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2、种类,数量,颜色,香味
突出了春花的种类、数量繁多,颜色各异,香气袭人
3.作者写春花花色艳、品种多,可用成语 来概括。
3、五花八门
4.做这些春花中续写的句子是( )。
5.文中写春花是 描写,写蜜蜂是 描写。
6.文中的“你”指( )。
“我”指( )。
6、是第四段的?
你:
一种花;我:
另一种花
7.文中第五自然段的动词有哪些?
7、抚摸着,翻,混着,酝酿,安,卖弄,唱出,应和着,响
8.请分别写出描绘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的诗句。
8、风:
咏柳的那句
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那句
雨:
春夜喜雨
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朱自清《春》阅读答案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一段答案。
题目为:
1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
春天里繁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景象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与那两句话相照应?
答: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3这句话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答:
拟人,比喻
问题1.第
(1).(3)句中的"满"词性分别是(C )和( C ).
A.动词 B.形容词 C.副词 D.介词
问题2.文段对春花进行多角度描绘,试分别指出下列各句所写的角度.
1.第
(2)句__形_ 2.第(3)句__色_______3.第(4)句味觉和联想__动作___4.第(5)句___形
1.第三段虽然写春草,但写了人的动作行为,目的是什么?
答:
突出了春草的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悦
2.第四段写春花,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写的句子是:
答: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由此句联想到一个成语是?
春意浓浓(融融)
朱自清的作品《春》中,“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中的“笼”字用得很好,试说明理由。
“笼”写出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又有一丝柔和的感觉,似乎猜不透,摸不着,又十分美妙,并于后面的一层薄雾对应了。
而春也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柔和又猜不透摸不着并十分美妙和奇妙的感觉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上册 复习 阅读 文言文 诗歌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