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0620363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88.21KB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工具
(1)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
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时期
工具
特点和影响
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
出现并推广
西汉
赵过的耦犁;犁壁、耧车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东汉
耦犁
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
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
耕犁技术完善
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
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2)汉朝:
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
战国出现了都江堰,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
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
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升,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官营手工业
(1)历程:
商周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时主要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①经营方式:
由政府直接经营,实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产量质量:
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③历史地位:
素称发达,冶金、制瓷、丝织等行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3)概况
①冶金业
时期
成就
商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秦汉
两汉的高炉炼铁及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
发明灌钢法等
②制瓷业
③丝织业
时期
成就
先秦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有丝织品;商朝已有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
长安设东西织室,规模达数千工人
唐宋
唐朝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技艺超过前代
2.民间手工业
(1)特点
①家庭手工业:
是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②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概况
①艰难历程:
春秋战国至秦汉——发展;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隋唐——恢复和发展;两宋以后——艰难发展;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
②技术创新:
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纺织业使用花楼机。
(3)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清朝时继续发展。
3.享誉世界
(1)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很多国家。
(2)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形成“丝绸之路”,赢得“丝国”誉称。
(3)瓷器远销欧洲、非洲,中国被称为“瓷器大国”。
高频考点一、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例1.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
“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A.犁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升生产效率
【变式探究】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相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高频考点二、小农经济的特点、影响因素及评价
力2.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
《天工开物》节选
①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
②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③耕犁没有突破性的创新
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变式探究】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导致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高频考点三、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的特点
例3.历史学家王家范说: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变式探究】1083年成都锦院建立,主要出产四种蜀锦:
上贡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和广西锦。
由此能够推断()
A.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的地区
B.成都锦院属典型的官办手工业
C.宋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空前增强
D.宋代已出现新型生产关系萌芽
高频考点四、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四性”及防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例4.下列图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变式探究】清代《景德镇陶录》载:
“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①陶瓷业的分工较细②陶瓷业存有雇佣关系
③工人领取计件工资④工钱发放因工种而异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2019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2019年海南单科卷历史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升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3.(2019年江苏单科卷历史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升了农田抗旱的水平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4.(2019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能够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持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5.(2019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6.(2019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7.(2019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8.(2019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准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2019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持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所以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1.(2019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能够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动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防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2019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7)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1表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持续扩大B.经济发展促动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3.(2019年新课标Ⅱ卷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个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4.(2019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5.(2019年广东卷文综14)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6.(2019年江苏卷历史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7.(2019年海南卷历史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
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8.(2019年上海卷历史6)“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描述的是()
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
C、汉武帝时代的情况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
9.(2019年福建卷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世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
“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10.(2019年江苏卷历史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1.(2019·浙江卷)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实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个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2.(2019·天津卷)《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2019·广东卷)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有“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
4.(2019·全国大纲卷)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个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表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防碍区域经济发展
5.(2019·福建卷)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2019·安徽卷)下图是据相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个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019·北京卷)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准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B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C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住国外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D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2019·四川卷)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持这个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相关纺织产品的字
(2019·天津卷)“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2019·浙江卷)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理解。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桑蚕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a)、图(b),提取两项相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9·江苏卷)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很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2019·福建卷)《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
(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2019·北京卷)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1.马克思指出:
“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根据上述材料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
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
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中国古代民谣:
“七月流火,过我山陵。
女儿耕织,男儿做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
有荒无救,有年无成。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谣反映了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3.魏晋南北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形成耕耙耱技术,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从而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
耕耙耱技术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小规模经营B.简单的性别分工
C.自给自足D.精耕细作
4.《水浒传》第2回这样描写史家庄:
“前通官道,后靠溪冈。
一周遭杨柳绿阴浓,四下里乔松青似染。
草堂高起,尽按五运山庄,亭馆低轩,直造倚山临水。
转屋角牛羊满地,打麦场鹅鸭成群。
田园广野,负佣庄客有千人。
家眷轩昂,女使儿童难计数。
正是:
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
”庄园的情景说明()
A.自耕农阶层生活富足安康
B.土地兼并导致财富高度集中
C.农村经济表现出封闭状态
D.农业与养殖业开始密切结合
5.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B.宗法制的长远影响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中央集权的削弱
6.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能够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7.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对该土地制度理解准确的是()
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
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与资产阶级民生主张相同
8.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个措施的主要意图在于()
A.缓和土地兼并,巩固小农经济
B.促动社会分工和发展商品经济
C.限制阶级分化,缓和社会矛盾
D.强化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9.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
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A.铁农具的推广水准B.牛力等畜力的使用水准
C.封建政府的重视水准D.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水准
10.钱穆说:
“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足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
而于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
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
”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
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
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11.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体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
这说明当时()
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12.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中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时的炼铁行业出的富豪最多。
这表明()
A.铁制工具应用广泛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13.从下列《北宋商税情况简表》中不能直接得出的信息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年代
年商税额
995~998年
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精品 学案第 13 古代 中国 农业 手工业 原卷版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