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填图要求定稿0703191.docx
- 文档编号:10616051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52
- 大小:53.59KB
5万填图要求定稿0703191.docx
《5万填图要求定稿070319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万填图要求定稿0703191.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万填图要求定稿0703191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07—XX
1:
50000区域地质
调查技术要求
TechnicalStandardsof
RegionalGeologicalSurvey
(Scale:
1:
50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7年3月
目次
目次I
前言1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总则2
3.1目的任务2
3.2工作程序2
3.3基本准则2
4资料收集与利用3
4.1地形资料准备3
4.2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4
4.3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4
4.4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5
4.5地球化学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6
4.6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7
5野外踏勘7
6设计编审8
6.1设计编写8
6.2设计审查8
7调查内容8
7.1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8
7.1.1沉积岩9
7.1.2火山岩10
7.1.3侵入岩10
7.1.4变质岩11
7.1.5蛇绿岩和混杂岩13
7.1.6第四纪地质13
7.2地质构造调查14
7.3区域矿产调查14
7.3.1异常查证14
7.3.2矿产检查15
7.3.2.1概略检查15
7.3.2.2重点检查16
7.4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16
7.5旅游地质一般调查内容17
8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18
8.1测制目的18
8.2布设原则18
8.3类型及测制内容18
8.3.1沉积岩剖面18
8.3.2火山岩剖面19
8.3.3侵入岩剖面19
8.3.4变质岩剖面19
8.3.5第四纪地质体剖面20
8.3.6混杂岩剖面20
8.3.7构造地质剖面20
8.3.8矿化(体)带剖面21
8.4测制精度要求21
9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22
9.1部署原则22
9.2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23
9.2.1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23
9.2.2野外手图和地质图地质体标定23
10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24
11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24
11.1资料整理24
11.2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26
11.3野外验收要求27
12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27
12.1报告编写前的综合研究27
12.2成果图件编制28
12.2.1地质图编制29
12.2.2矿产图(成矿预测图)编制29
12.3报告编写29
13数据库建设要求30
13.1原始资料数据库30
13.2最终成果数据库30
14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30
14.1提交资料要求30
14.2成果评审要求31
14.3资料归档要求31
附录A(规范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32
附录B(规范性附录)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34
附录C(规范性附录)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37
附录D(规范性附录)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40
附录E(规范性附录)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42
前言
本标准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以3S等高新技术应用为支撑,以原有1:
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为基础,针对不同区带的地质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确定1:
50000区域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工作流程、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要求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标准在《DZ/T0001-19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
50000)》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区域地质调查中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地质调查要求。
本标准与DZ/T0001-1991等标准共同使用,是1:
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设计编审、野外调查、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质量监控、报告编写、野外成果和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成果评审验收、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的依据。
本标准附录A-E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张克信、于庆文、陈克强、潘中芳、李荣社、朱洪森、谷永昌、司马献章、伍光英、程光华、王大可、张智勇。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1:
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2007-ⅹⅹ
1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1:
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的提交等。
1.2本标准是1:
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设计编审、质量监控和成果验收的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4158-19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
50000)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958-1999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
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0001-19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
50000)
DZ/T0011-19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
50000)
DZ/T0078-19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0071-19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DZ/T0158-1995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
50000)
DZ/T0051-1995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DZ/T0167-1995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
DZ/T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ZB/TD10004-1989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
50000)
DZ/T?
-20061:
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DD2004-04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
DD2006-06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
DD2006-?
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DD2007-?
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3,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试行)
(1:
5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6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物探化探工作要求(试行)
3总则
3.1目的任务
3.1.11:
50000区域地质调查是国土资源调查中的一项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
3.1.2区域地质调查必须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为指导,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充分利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信息,应用数字填图技术,通过填制1:
50000地质图、1:
50000矿产图等,为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地学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地质信息。
3.2工作程序
1:
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一般包括组队、收集资料、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原始资料数据库建设、野外验收、图件编制、最终成果数据库(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验收、成果出版、资料归档与汇交等程序。
上述程序之间是互为关联、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
3.3基本准则
3.3.1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针对调查区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重大问题,结合考虑推动国家重大地学理论发展和改进地质调查技术方法需要的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国土资源分布条件的相似性和自然经济地理区划的统一性,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1:
50000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项目实际工作周期一般为3年。
3.3.2区域地质调查必须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客观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取全、取准野外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
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观察研究,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
3.3.3重要成矿区带所开展的区域矿产调查的图幅,要通过综合运用物化遥和轻型山地工程等多种技术方法,多途径、多角度提取调查区内与成矿规律相关的地质信息。
分析成矿地质背景和区域成矿规律,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为国家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3.3.4除进行详实的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外,对调查区存在的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应开展相应的专项调查,具体内容应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具体工作方法和精度要求,参照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标准执行。
3.3.5区域地质调查应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针对地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工作。
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测试方法,加强深部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多途径、多角度解决图幅内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提高图幅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
3.3.6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地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区别,不平均使用工作量。
结合区内地质、自然地理和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地部署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3.3.7根据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等,合理组队。
一般一个单幅项目组应由5—6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
多幅联测的项目组酌情增加地质技术人员数量。
项目组要保持技术骨干人员的相对稳定。
4资料收集与利用
4.1地形资料准备
4.1.11:
50000地质图和矿产图的地理底图采用国家测绘局出版的1:
50000地形图或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
50000矢量化地形图(数据)。
野外工作底图(野外数据采集手图)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1:
25000的(矢量化)地形图。
4.1.2如调查区没有1:
25000比例尺地形图,可报请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后,采用1:
50000地形图按有关规定放大编制成1:
25000(矢量化)地形图(数据),并补充有关现势性资料,作为野外工作底图。
4.2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
4.2.1收集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本次工作主攻方向。
4.2.2系统收集调查区已有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果和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报告、专著(如地质志、矿产志、各省成矿预测和规划图、地层典等)、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
4.2.3尽可能收集调查区已有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芯,各类岩石薄片等。
对不同时期形成的资料,要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
4.2.4尽可能收集调查区已有样品测试成果,在对其测试方法、测试精度、测试单位全面了解和对其质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利用。
4.2.5尽可能收集与本次调查相关的各种地学数据库资料,如1:
2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国地层数据库》、1:
20万、1:
5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基础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全国重砂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等。
4.2.6查阅调查区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地形、道路、物资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4.3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
4.3.1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的目的,是为解决调查区地质填图中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等问题提供空间信息。
遥感影像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野外工作图件,应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完成数据处理和制图。
4.3.2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完成遥感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制图。
尽可能收集多时相、多波段分辨率高的遥感数据。
选择其中现势性强、各种干扰小、特征信息量(色调、形态等)丰富的数据作为基础遥感图像数据。
4.3.3应分别采用预处理、基础图像处理和专题图像处理等多种类型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以获取满足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区域环境等调查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遥感数据图像。
4.3.4在重要成矿区带必须系统提取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遥感异常,为编制成矿规律图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
4.3.5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
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
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泥、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
4.3.6经处理的遥感影像应整合在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野外数据采集的基础背景图层。
遥感地质解译应贯穿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全过程。
4.4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4.4.1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的目的,是配合区域地质调查挖掘有关浅覆盖或深部地质体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提取隐伏地质体(如隐伏岩体、隐伏矿床等)的物理信息。
4.4.2详细收集调查区内有关地球物理资料,如区域重力、航磁、航放以及电磁测深、地震剖面和物探测井等资料。
要尽量收集使用最新资料和高精度资料。
4.4.3对收集到的资料为使其统一,应按现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和综合评述。
4.4.4对重要成矿区带取得的1:
50000高精度磁测、重力资料及激发极化法测量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
对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测数据一般要进行滤波、位场转换、解析延拓、局部异常的求取等数据处理。
通过大比例尺物探数据的各类常规处理和对场源空间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系统地推断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
综合研究成矿环境和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4.4.5应充分利用收集到的钻孔岩芯物性参数,或利用物性测井资料反演物性参数,了解岩石的垂向变化规律,为综合利用地球物理场资料进行地质矿产解释奠定基础。
4.4.6根据各种地质体(包括矿体)之间的物性差异、规模和分布情况,根据地球物理场建立地质和矿产的解译标志,与野外实际调查紧密配合,提高对区域地质矿产研究程度。
4.4.7在对不同比例尺、不同精度的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编制各种相应比例尺的地球物理基础图件,如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航空放射性异常图等。
在综合研究和解释推断的基础上,在覆盖区,结合钻孔等地质资料编制推断解释成果图,如推断地质构造格架图、控制剖面地质断面图以及局部典型地段的立体(三维)地质(构造)图。
4.4.8没有开展过正规1:
5万面积性物探测量的重要成矿区带,为配合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应视情况开展必要的高精度物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高精度物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公布的相关技术标准执行。
4.5地球化学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4.5.1应全面收集区内的区域地球化学、矿区(床)地球化学及异常查证等资料,依据不同性质、不同方法的地球化学资料,正确地利用与研究。
4.5.2区域化探、矿区(床)化探及异常查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应用范围如下:
a)基础地质:
(1)主要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组份特征;
(2)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b)矿产地质:
(1)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分布特征;
(2)成矿区带、矿田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3)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组合特征,异常解释、推断、追踪评价及找矿地球化学标志;(4)系统整理化探异常的面积、强度、规模、浓度分带、组分分带、各种比值等数据,研究分析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元素组合规律及与物探异常关联对比等,结合异常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分类排序,提出矿产检查工作安排建议。
c)环境地质:
(1)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2)重要农业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3)地方病发生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4)重要自然景观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等。
4.5.3有关数据处理、推断解释、图件编制及异常查证等具体方法技术,见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等。
4.5.4对于化探原始资料利用,特别是西部景观复杂地区化探资料,应进行方法技术质量评估,以便正确利用。
4.5.5没有开展过正规1:
5万面积性化探工作的重要成矿区带,为配合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应视情况开展必要的高精度化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高精度化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公布的相关技术标准执行。
4.6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4.6.1钻孔资料是浅覆盖区、大型盆地区、海岸带(区)和平原区获取区域矿产地质、基岩地质和第四系资料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全面系统地收集调查区已有的各类钻孔资料,包括钻孔岩心编录资料和岩芯实物资料。
4.6.2用于揭露重要地质界线、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带、矿(化)体、第四系等而施工的钻孔资料,均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详细的地质编录。
4.6.3对岩芯编录资料的收集要注重其原始性,包括岩芯描述、各种照片、素描或影像资料、各种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等。
4.6.4尽可能收集岩芯实物资料,如岩芯岩相、矿化、化石标本等。
结合研究内容,补充编录资料和补采测试样品,以便建立调查区第四纪地层格架,了解覆盖层之下基岩和矿产地质的基本特征。
4.6.5对收集到的钻孔资料应进行质量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为部署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提供思路。
5野外踏勘
5.1在区域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前必须进行野外踏勘,为设计书的编写提供第一手实际资料。
5.2针对基础地质调查,应选择不同类型地质体分布区并结合自然地理区进行路线踏勘。
踏勘路线应选择以穿越地质体最多、地质构造复杂的路线为主。
每幅图必须有一条贯穿全图幅的踏勘路线,同时应适当采集一些必要的岩矿样品,进行鉴定和测试分析。
5.3在重要成矿区带,野外踏勘以能最多穿越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矿化带、典型地质体的穿越路线为主。
应对重点地段进行全面踏勘,适当采集关键地段有代表性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进行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以了解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
5.4在环境和灾害地质问题突出的地区,应选择不同类型的区域环境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穿越和追索路线相结合,重点对物理性地质作用引发和控制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踏勘。
在城镇密集区、水电站密集区、重要铁路干线等地区要重点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的踏勘。
5.5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强、出露齐全、层序清楚的地区进行地层剖面测制,在剖面测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填图单位。
5.6踏勘过程中,对区内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进行适当了解,为野外工作条件(如营地设置、用电、交通、物质供应、安全保障等)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
5.7通过踏勘,结合对现有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测区的区域构造格架、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和遥感解译标志。
6设计编审
6.1设计编写
6.1.1根据项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针对调查区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对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物化遥数据处理与解译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设计。
6.1.2设计书内容主要包括:
目的任务;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地质、矿产和环境问题;地质地理概貌;填图单位初步划分;调查内容和实物工作量;精度要求;填图方法;技术路线;队伍组织;实施步骤;质量管理;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
并附调查区地质草图、工作程度图及工作部署图等图件。
设计书内容要齐全,文字应简明扼要。
设计书编写提纲见附录A。
6.1.3设计书要求在任务书下达后的4-6个月内完成,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
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1∶50000区域地质调查、质量监控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
6.1.4设计书编写要从实际出发、留有余地。
工作过程中,因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编写补充设计,报请原审批单位批准。
6.2设计审查
6.2.1设计审查一般在任务书下达后6个月内进行。
设计审查前项目工作单位应进行初审。
6.2.2按项目主管部门项目管理的相关办法,组织设计审查。
6.2.3设计书、设计所附的地质草图、物化遥解译草图、工作程度图和工作部署图等资料至少在设计评审会的前10天送达评审员。
7调查内容
7.1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7.1.1沉积岩
7.1.1.1沉积岩区采用岩石地层单位填图,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建立区域地层格架。
7.1.1.2沉积岩岩石地层的正式填图单位要划分到组。
若组的厚度过大,可进一步细分为段。
7.1.1.3调查区地层区划归属以相关省地质志的划分为依据,岩石地层序列以相关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和全国各纪地层典为基础,可在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优化。
7.1.1.4对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要确定地质时代(年代地层)。
对地质时代确定须有充足的依据(古生物、同位素测年或古地磁证据)。
凡是新命名的地层单位,要按全国地层委员会有关规定的程序,提供相关资料,报请批准和公开发表。
7.1.1.5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基本查明有关矿种的赋存层位及产状规模,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的资料,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7.1.1.6除了填绘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外,还应将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特殊地质体、含矿层、蚀变带、特殊的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透镜体、岩舌、岩楔、滑塌沉积、礁滩沉积等,作为非正式单位填绘在图上。
7.1.1.7详细观察记录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的岩性特征、岩石结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矿化特征、蚀变特征、化石组合、接触关系、基本层序、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产状、厚度等资料,
7.1.1.8在上述内容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其与成矿作用相关的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类型,如化学沉积作用、蒸发沉淀作用、低温热液沉积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表生富集作用、淋滤作用、风化作用等。
7.1.1.9确定海相和陆相沉积区与剥蚀区(古陆)的分布范围、总体地貌特征及分布规律。
沉积区物源供给方向,古水流方向,水动力状况。
划分沉积相、沉积体系,研究盆地类型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
7.1.1.10利用沉积相、生物相和沉积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沉积盆地的古环境恢复。
7.1.1.11针对调查区某些沉积矿产可能赋存的层(时)段,为沉积矿产预测视情况编制1:
5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
图面主要表示:
沉积相和沉积亚相及其主要岩石组合;沉积等厚线;古地理单元;盆地构造;矿(化)点或含矿层;重要化石分布点及名称;物源供给方向;古流方向;古水深、古盐度、古纬度、古气侯带等。
7.1.2火山岩
7.1.2.1火山岩区调查采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火山构造三重填图法。
7.1.2.2火山岩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参照7.1.1中的有关要求,根据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万填图 要求 定稿 070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