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0614633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2.43KB
贵州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贵州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选择题:
3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32.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实用性的特点。
3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多样化阶段,深化阶段。
34.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首推《论语》和《学记》。
35.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著述。
36.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应受到不同的教育。
37.昆体良的《雄辩术理论》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
38.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39.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作。
40.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即教育即生活。
4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理论。
主张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机构,即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倡导“发现法”。
42.前苏联杰出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43.中学教育学就是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教育实践。
44.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5.中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46.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47.教育是传递社会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48.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49.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体。
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
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50.关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理论,最具有影响力的学说有: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
能,其理论依据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由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其认为教育产生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归根结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51.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形态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5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有教育人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
53.教育的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
5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其自身规律,这些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序性、
(2)阶段性、(3)不均衡性、(4)差异性、(5)互补性。
55.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
(1)学习方面的问题、
(2)人际方面的困扰、(3)青春期生理、心理困扰、(4)人生发展中的烦恼。
56.学界较普遍的把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归结于:
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遗传因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57.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想达到的境地或要得到的结果。
58.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29.中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其教育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学习、生活的基本习惯。
中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奠定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30.1902年,清朝官学大臣模仿日本学制,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
1904年,清政府令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共同重拟学堂章程,名曰《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资产阶级的学制。
壬戊学制是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提出的改革方案。
31.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从层次上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教育三种。
32.中学教师职业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33.教育之传递经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根本任务是教好学生,基本任务是教好功课。
34.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5.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结构的内在体现,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依据。
36.教师对待自己要严于律己,还要勤于进取。
37.服从组织、尊重领导、顾全大局是中学生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
38.中学生的教育原则有全面的教育原则和发展的教育原则。
39.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各自履行道德义务的前提下而形成的关系。
40.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育作用、激励作用、控制作用。
41.师生间的交往和对话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一般要经过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初级阶段、深化阶段、巩固和发展阶段。
42.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43.人们普遍同意,存在三种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即认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44.中学课程的表现是: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45.显性课程主要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关联课程)、核心课程。
46.“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
“选修课程”是指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需要,自己选择学习,而不是必须学习的科目。
47.设置选修课程的主要依据:
(1)社会需求
(2)地区差异(3)个性差异。
48.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49.高中内容的选择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50.从宏观上讲,德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51.教学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种教育活动(工作)。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基础,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52.教学作为学校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其价值集中体现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认的发展两方面。
53.使学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54.我国的中学教学应着重强调如下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创造性的学以致用原则;4、因材施教原则。
55.教学设计的依据:
1、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1)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2)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
1)教学的实际需要
2)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3)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特点
56.教学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和程序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3、创造性原则
57.中学教学设计的程序:
1、目标分析2、内容研究3、教学方法的选择
58.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2)以直观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包括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
59.杜威——反省思维模式(五步教学法);布鲁纳——发现模式;萨奇曼——探究模式;布鲁姆——掌握学习模式。
60.掌握教学技术是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技能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61.教学体态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手势、姿态、表情等来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语言活动方式。
62.教学体态变化具有教育作用、激励作用、启发作用、强化作用。
63.强化技术的基本要求包括:
1)目的明确2)注意多样化3)要努力做到恰当可靠4)教学情感要真诚。
64.结束的要求:
1)及时2)简要3)全面4)深化5)趣味6)呼应
65.教育组织技术的类型有:
管理型组织和诱导性组织。
66.美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即在自然状态下,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3.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来了解分析现象和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4.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5.终身教育,即人的整个一生应当和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培养。
6.教育民主化,即全体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7.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
8.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形成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9.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
10.教育制度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1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
12.双轨制是指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彼此平行,分头进行,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度。
13.单轨制是指由小学、中学到大学为统一的直线系统,上下衔接,形成由下而上的连续阶梯的学制。
1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中学教师是履行中等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者中等教育中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使命。
15.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16.全面的教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既要看到学生的有点,还要看到其缺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学生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
发展的教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即对每个学生既要了解他的过去,也要把握他的现在,更要重视他的未来。
17.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之中。
18.课程类型是指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具有某一相同属于或共同特征的课程所形成的汇集或种类。
19.课程结构是指课的各组成成分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
20.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地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对学生非学术性影响,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课程。
21.学科课程就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不同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综合课程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的各要素及各成分之间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
关联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
核心课程是指以重大社会和生活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的综合课程。
22.选修课程是指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需要,自由选择学习,而不是必须学习的科目。
23.国家课程:
广义指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各种课程政策。
狭义指国家委托类似国家课程标准委员会机构指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或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4.知,即思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体系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观念或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
情,即思想道德情感,是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产生的内心体念。
意,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思想道德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和挫折时的顽强不懈的努力。
行,即思想道德行为,是人的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
25.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活动。
26.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美的素材,培养受教育者美的素养的教育。
27.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在教学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28.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实施过程,是在教学目的规范下,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发展全面素质的过程。
29.间接知识,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
直接知识是个体从直接经验中得出来的知识,一般属于感性认识。
30.教学原则是指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及教学实践提出的教学工作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31.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教师积极主动地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学。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身心各方面都必须得到健康发展。
创造性的学以致用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用于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以不同的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2.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整体策划的过程。
简言之,教学设计就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进行规划,并形成操作方案。
33.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方式。
34.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范型。
35.教学技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36.教学语言技术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精心设计的口头语言传递知识、指导训练、组织教学和进行师生交流等的行为方式。
37.教学体态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手势、姿态、表情等来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语言活动方式。
38.导入技术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
39.强化技术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40.教学组织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的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
三、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大致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答: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4)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
2.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答: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按原则
3.中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
(1)观察法
(2)调查法(3)实验法(4)行动研究法
4.如何理解(为什么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经验的一种社会活动?
答: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5.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
(1)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体;
(2)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
(3)受教育这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6.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答:
(1)教育人性化
(2)教育终身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现代化(5)教育国际化
7.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
(1)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
(2)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3)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
(4)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人员的权利和机会;
(5)整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
8.教育的政治功能。
答:
(1)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
10.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
(2)社会经济制约着教育制度;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
(4)经济制约着教育人员;
(5)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11.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
答: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
12.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有哪些?
答: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文化影响教育制度的制定;
(3)文化影响着教育人员;
(4)文化影响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13.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答:
(1)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文化交流和选择、整合的功能;
(3)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
14.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人口制约着教育制度;
(2)人口制约着教育目的;
(3)人口制约着教育内容;
(4)人口制约着教育途径;
(5)人口制约着教育人员。
15.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16.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目的;
(2)自然环境制约教育机构;
(3)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内容;
(4)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人员;
(5)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途径。
17.教育的自然环境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2)开展环境行动,优化生态环境。
1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局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9.人的发展的规律。
答:
(1)顺序性
(2)阶段性(3)不均衡性(4)差异性(5)互补性
20.中学生发展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体态骤变
(2)既能增强(3)身体素质提高(4)性发育成熟
21.中学生时代发展的特点。
答:
第一、生理成熟期提前;
第二、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
第三、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第四、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第五、心理问题增多。
22.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哪些?
答:
(1)学习方面的困扰;
(2)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
(3)青春期生理、心理困扰;(4)人生发展中的烦恼。
2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有哪些?
答:
(1)理论依据
(2)实际依据(3)借鉴前人和国外的思想成果。
24.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有哪些?
答:
(1)双轨学制
(2)单轨学制(3)分支型学制
25.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有哪些?
答: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的社会依据:
1)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2)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3)社会人口状况。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3)吸取原有学制中合理有用的部分,借鉴其他国家学制的经验。
26.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答:
第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第二、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7.中学教师的道德素养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
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
(2)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3)对待自己的态度,严于律己,勤于进取;
(4)对待同事的态度,团结协作,相互尊重,互相学习;
(5)对待领导的态度,服从组织、尊重领导、顾全大局;
(6)对待学生家长的态度,尊重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家长。
28.教师的业务素养包括哪些?
答:
(1)精神的专业基础知识;
(2)广博的文化知识;
(3)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4)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素养。
29.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素养包括哪些?
答:
(1)组织管理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3)自我调控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
30.中学生的权利有哪些?
答:
(1)生存权
(2)受教育权(3)发展的权利(4)受尊重权
31.中学生的义务包括哪些?
答:
(1)养成良好的品德义务
(2)接受教育,完成学习与发展任务的义务。
32.中学生的教育原则包括哪些?
答:
(1)全面教育原则
(2)发展的教育原则
33.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有哪些?
答:
教育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
3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答:
(1)初级阶段
(2)深化阶段(3)巩固、发展阶段
35.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有哪些?
答:
(1)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
(2)实施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革;
(3)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整合。
36.新课程培养目标具有哪些特征?
答:
(1)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2)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在一起;
(3)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4)强调科学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关注学生环境意识的提升;
(5)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37.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答:
(1)要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特征,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个方法;
(3)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8.新课程标准具有哪些特征?
答:
(1)课程价值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课程目标上,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在课程内容和要求上,突破学科中心;
(4)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5)课程评价突出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6)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
39.理解素质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
(1)提高民族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 教师 资格证 中学 教育学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