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图形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docx
- 文档编号:10613864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177.68KB
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图形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docx
《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图形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图形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图形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
6、1生活中的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教材几何教学的第一节课,通过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感觉图形世界丰富多彩。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
无需对具体定义的深刻理解,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几何模形---图形---文字”这个抽象过程,培养学生抽象、辨别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几何的热情。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抽象能力的培养,学习热情的激发。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师生互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身边的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合作学习
1、问题1:
我们已学过的或认得的存有哪些几何体?
(学生讨论、交流)
问题2:
你能举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形状与上述几何体类似的物体吗?
(学生讨论、举例)
2、课本中P162中的合作学习
(教师可多举一些平面与曲面的实例让学生感受、辨别)
特别指出:
数学中的平面是可以无限伸展的
二、议一论
1、P163课内练习1
2、P163课内练习2
师生讨论指出:
线与线相交成点,面与面相交成线。
三、想一想:
观察下图,你发现什么?
师生讨论
四、议一议:
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给人以点、线的形象。
指出:
日常生活中点与面只是相对的一个感念。
如:
在中国的地图上,北京是一个点;而在北京市地图上,北京是一个面。
五、活动探究:
P164课内练习3
六、应用拓展:
请以给定的图形“〇〇、△△、═”(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如图就是符合要求的一个图形。
你还能构思出其他的图形吗?
比一比,看谁想得多。
七、
议一议: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7.2线段、射线和直线
【教材分析】本节是以现实背景为素材,在以往学习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础上,给出了它们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
同时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化、符号化的数学思维能力,建立从数学中欣赏美,用数学创造美的思想观念。
情感目标:
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线段、射线、直线的符号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会一些几何语言,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尝试指导以及学生的互动合作相结合。
【教学准备】教师:
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三角板,窄木条,两个激光笔灯。
学生:
直尺,几枚图钉,薄窄木条或硬纸板条。
【教学设计】
一、认识图形
活动内容和步骤:
1、看一看,观察美丽的图片,从数学角度阐述你观察到的与数学有关的事实,尽可能用数学词汇来表达
极光铁轨输油管道
2、想一想,交流小学学过的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知识。
(利用两个激光笔灯演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不同)
3、找一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可以近似做线段、射线和直线?
(让同学们积极发言,尽量让他们举出尽可能多的例子。
)
之后教师板书课题《7.2线段、射线和直线》
4、连一连,请你把左边对图形的描述和右边相应的图形用线连起来:
以A为端点,经过点B的射线
连结A,B两点的线段
经过A,B两点的直线
二、表示图形
活动内容和步骤:
(教师画出两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1、
如何表示2条不同的线段呢?
(根据线段的特征,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征集各类结果最后适当加以补充引导说明表示方法)
2、如何表示射线呢?
3、直线又该怎样表示?
4、做一做、比一比
用两种方式分别表示图中的两条直线。
已知点O、P、Q(如图),画线段PQ,射线OP,和直线OQ。
图中的几何体有多少条棱?
请写出这些表示棱的线段。
请写出图中以O为端点的各条射线。
三、合作学习(四人一组)
活动内容和步骤:
1、画一画
经过一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
经过两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
2、做一做
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枚钉子?
3、想一想:
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讨论完成三个问题,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直线的一些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思考归纳总结出结论: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
4、做一做
经过刨平的木板上的两个点,能弹出一条笔直的墨线,而且只能弹出一条这样的墨线,请说出其理由。
5、比一比
各组试再举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
四、学生小结后教师整理成表
1、
图形名称
图形
表示法
端点个数
直线
直线AB(BA)
或直线m
没有
射线
射线AB
一个
线段
线段AB(BA)
或线段a
两个
2、直线的基本性质: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五、图片欣赏
构成这两幅美丽图案的是曲线吗?
六、布置作业
课本167页作业题A组,B组。
C组为选做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感念和线段中点的感念及表示方法
2、学会线段中点的简单应用
3、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间线段最短”这一性质,并学会简单应用
4、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线段中点的感念及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
线段中点的应用
四、学用具:
投影片、刻度尺
五、学过程:
(一)习回顾:
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二)感念分析
1、线段性质和两点间距离
“想一想”
出示课本图片,从上面的两个事例中,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之处?
(可让学生稍作讨论后回答)
学生:
选择直路,路程较短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图7-18(见课本),从A到B的几种路线,并用红色粉笔标出最短的路线
教师:
你是怎样比较出最短的路线的?
学生:
利用观察、测量
根据学生的画图,师生共同总结出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的距离:
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要强调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而不是两点间的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是数值。
教师:
“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你能否举一些例子?
学生:
从A到B架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段AB架设等。
2、线段的中点
请按下面的步骤操作:
(学生做)
在一张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AB
对折这张纸,使线段AB的两个端点重合
把纸展开铺平,标明折痕点C如图1:
教师:
线段AC和线段BC相等吗?
你可以用是么方法去说明?
学生1:
相等。
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长度,再比较
学生2:
相等。
用圆规测量比较
教师:
象图1这样,点C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C与BC,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
用几何语言表示:
AC=BC=1/2AB(或AB=2AC=2BC)
教师:
刚才用折纸的方法找出AB的中点C,你还能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中点C呢?
学生:
用刻度尺去量出AB的长,再除以2,就得到点C(让学生板演)
填空:
如图2
已知点是线段的中点,点是线段的中点,
(1)AB=__BC
(2)BC=__AD(3)BD=_____AD
“想一想”如图3,点P是线段的中点,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
已知线段CP的长为1.5cm,求线段AB的长。
如图3:
可让学生讨论后再作答(教师可作如下分析:
如果能得到线段CP与线段AB之间的长度比,就能求出线段AB的长。
)
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完成。
解:
∵点P把线段二等分,
∴AP=PB=1/2AB
∵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
∴AC=CD=DB=1/3AB
∴AP-AC=1/2AB-1/3AB=1/6AB,即CP=1/6AB
∴AB=6CP=6×1.5=9cm
即AB的长为9cm
课内练习P1721、2及P1733
谈谈收获:
两点间距离的感念
线段的性质“两点间线段最短”及应用
线段的中点的感念及简单的应用
作业:
P1731、4、5、6(其中5、6选做)
板书:
1、线段的性质:
例解:
2、两点之间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
(板演处)
6.3线段长短的比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
2、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理解线段和、差的感念及画法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
三、教学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
四、教具准备
四支筷子(三红一绿,长短不一)、投影片、圆规、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
老师手中有两只筷子(一红一绿)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
学生:
先移动一根筷子,与另一根筷子一头对齐,两根棒靠紧,观察另一头的位置,多出的较长。
教师:
比较长短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
必有一头对齐
教师: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
可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根筷子的长度,然后比较两个数值
教师:
我们可以用类似于比筷子的两种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二)新课教学
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AB、CD两条线段。
(长短不一)
“议一议”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然后教师边演示边用规范的几何语言描述
叠合法:
把线段AB、CD放在同一直线上比较,步骤有三:
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将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记做:
AB=CD(几何语言)
若端点B落在D内,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记做:
AB<CD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记做:
AB>CD
如图1
(注:
讲此方法时,教师应采用圆规截取线段比较形象,还需向学生讲明从“形”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度量法: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总结;用度量法比较线段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做一做”P168(1、2(采用接龙形式回答)
(注意:
2
(2)可先让学生观察,再回答。
说明“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培养严谨的推理习惯)
“想一想”
问题一:
已知线段a(如图2),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
图2: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然后教师示范画图并叙述作法,让学生模仿画图。
画法;
先作一条射线AC
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a的长度
在射线上截取AB=a,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
(注意:
要求学生不必写画法,但最后必须写好结论)
问题二:
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c,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和。
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画,可以请一位学生板演。
教师总结,讲规范的步骤,同时指出线段和的感念
(强调;线段的和指的是线段的长度之和)
变式:
画一条线段d,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差。
由学生自己讨论合作完成,教师作评价。
“做一做”P170课内练习1、2
课外题:
(有时间可选做)
做一个三角形纸片,你能用几种方法比较线段AB与线段AC的
长短?
谈谈收获:
(由学生总结)
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线段的和、差的感念及画法
作业:
作业题P170(B组视学生定,可选做)
板书:
2、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问题1:
问题2:
叠合法:
(形)
AB=CD
AB<CD
AB>CD
度量法:
(数)(板演处)
3、线段和、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感念和线段中点的感念及表示方法
2、学会线段中点的简单应用
3、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间线段最短”这一性质,并学会简单应用
4、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线段中点的感念及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
线段中点的应用
四、教学用具:
投影片、刻度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二)感念分析
1、线段性质和两点间距离
“想一想”
出示课本图片,从上面的两个事例中,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之处?
(可让学生稍作讨论后回答)
学生:
选择直路,路程较短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图7-18(见课本),从A到B的几种路线,并用红色粉笔标出最短的路线
教师:
你是怎样比较出最短的路线的?
学生:
利用观察、测量
根据学生的画图,师生共同总结出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的距离:
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要强调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而不是两点间的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是数值。
教师:
“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你能否举一些例子?
学生:
从A到B架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段AB架设等。
2、线段的中点
请按下面的步骤操作:
(学生做)
在一张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AB
对折这张纸,使线段AB的两个端点重合
把纸展开铺平,标明折痕点C如图1
教师:
线段AC和线段BC相等吗?
你可以用是么方法去说明?
学生1:
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长度,再比较
学生2:
用圆规测量比较
教师:
象图1这样,点C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C与BC,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
用几何语言表示:
AC=BC=1/2AB(或AB=2AC=2BC)
教师:
刚才用折纸的方法找出AB的中点C,你还能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中点C呢?
学生:
用刻度尺去量出AB的长,再除以2,就得到点C(让学生板演)
填空:
如图2
已知点是线段的中点,点是线段的中点,
(1)AB=BC
(2)BC=AD(3)BD=_____AD
“想一想”如图3,点P是线段的中点,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
已知线段CP的长为1.5cm,求线段AB的长。
可让学生讨论后再作答(教师可作如下分析:
如果能得到线段CP与线段AB之间的长度比,就能求出线段AB的长。
)
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完成。
解:
∵点P把线段二等分,
∴AP=PB=1/2AB
∵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
∴AC=CD=DB=1/3AB
∴AP-AC=1/2AB-1/3AB=1/6AB,即CP=1/6AB
∴AB=6CP=6×1.5=9cm
即AB的长为9cm
6.4角与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认识角的表示,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3、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角的概念及表达方法;难点:
角的准确度量与换算。
课前准备:
多媒体图片、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木圆规。
板书设计:
7.4角与角的度量
1、角的定义(2种)2、角的表示方法
3、角的度量4、例题1、例题2、例3
教学过程(设计)
1、角的定义: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角的画法,边画边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给出角的定义。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师板书角的定义:
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播放多媒体课件:
观赏有钟、剪刀、足球运动员射门的角度,教学顶端、体操运动员做动作等画面,使学生对角有进一步的理解。
提出问题:
观赏画面,提出画面中的角,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四人一组,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互相交流,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
)
(2)教师演示木圆规得出角的运动定义:
角也可以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并叫生举例子)
2、角的表示方法:
角用符号:
“∠”表示,读作“角”,通常的表示方法有:
(1)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如图7-21的角表示为∠ABC(或∠CBA),中间字母B表示端点,其他两个字母A、C分别表示角的两边上的点。
图7-22
图7-21
(2)用一个数字或希腊字母(如α、β、γ)表示,如图7-22中的角分别可表示为∠1、∠α、∠β等。
(注意读法)
(3)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也可以用角的顶点字母表示,如图7-21中的∠ABC可用∠B表示,图7-22中的∠AOC能用∠O表示吗?
为什么?
3、做一做:
(巩固练习)P175,填表:
∠1
∠B
∠BCE
∠ACB
∠BAC
∠ABC
补充:
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图中的每个角:
(1)
(2)
4、从角的运动定义出发,得到平角、周角的定义。
平角周角
图7-23
(注:
没有特别说明,本书只讨论大于0°且小于180°的角)
5、合作学习:
观察图7-24中的量角器,并讨论下列问题:
(1)量角器上的平角被分成多少个1°的角?
(2)先估计图7-25中,∠A和∠B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在测量中,你遇到哪些问题?
在测量角时,有时以度为单位还不够,我们需要用比1°更小的单位,称之为分和秒,把1°的角等分成60份,每一份是1分,记做1',把1分的角再等分成60份,每份就是1秒,记做1",即1°=60'1'=(
)°1周角=360°1'=60"1"=(
)'1平角=180°
6、例1:
用度、分、秒表示:
48.32°
例2:
用度表示:
30°9'36"
例3:
计算:
180°-(45°17'+52°57')
7、课堂练习:
P1771-4
8、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由学生来完成)
9、布置作业:
P177作业题1-5思考题
6.5角的大小比较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既是对“角的测量”内容的拓展,也是今后几何学习的重要基础。
教学中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从活动中积累经验和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锐角、钝角、直角及大小的认识。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通过角的测量、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教学思考
通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发展几何直觉。
◆◆◆◆解决问题
能用符号语言叙述角的大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难点:
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量角器、乐清地图
二、教学设计
(一)引入:
[多媒体展示乐清地图]
(1)请同学们把我市的五大集镇(介绍)中的任何两个集镇之间都用线段连接,并用字母标出各个集镇。
(2)教师任选其中的两个角并提问:
你能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你是怎样比较的?
说明:
由学生探讨出角的大小比较的一种方法———测量法。
(二)新课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大小的比较。
刚才同学们已经探讨出一种方法:
测量法(板书)现在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一副三角板(各指出每个三角板的一个锐角),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说明:
由学生动手操作探讨出叠合法的比较过程,教师总结并板书出此方法的名称
若两个角能完全重合,你们说说这两个角的大小有何关系?
(相等)
2、利用三角板提问:
你们能告诉老师这三个内角各属于什么角?
(锐角、锐角、直角)
在小学里大家还学过哪些角?
(钝角、平角、周角)谁能告诉我这5种角是怎样判别的吗?
说明:
由学生根据小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
注:
解释课本179页的注释
3、重新展示乐清地图。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刚才图中得到的角,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角?
你能比较出这些角的大小吗?
[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4、下面请大家各自在纸上任意画一个∠BOA,再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你们发现了什么?
(∠AOC=∠BOC)
像刚才这条折痕,它是由角的顶点出发,把原来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那么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说明:
①板书定义及几何语言描述②强调“射线”
问:
你们能用量角器画出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吗?
下面请大家完成课本180页的课内练习2(学生板演)
5、出示:
课本例2的图7-31,
(1)根据图形填空:
①∠DBA=∠DBC+
②∠DBC=∠DBP-=∠DBA-
③∠DBP+∠ABC-∠ABD=
(2)变式:
Ⅰ:
如图若∠ABC=90º,∠CBD=30º,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
Ⅱ:
若在Ⅰ的条件下再添上BP平分∠ABD,你还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
6、探究活动:
利用一副三角板,你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说明: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动画逐一演示过程及结论:
15º、30º、45º、60º、75º、90º、105º、135º、150º、180º。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课本181页作业题。
6.6余角和补角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互余与互补的角的性质
3、学会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思考,并初步学会用代数方法,(主要是列方程)解决几何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和使学生学会用设未知数的方法解决几何中的计算题是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是难点。
三.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
先观察如图,∠1+∠2与Rt∠AOB相等吗?
你是怎样判断的?
再观察如图,∠α+∠β与∠AOB相等吗?
你是怎样判断的?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
可以测量,也可以剪下来拼等等,学生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应鼓励)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1+∠2与Rt∠AOB重合,再移动一角,问∠1+∠2与Rt∠AOB相等吗?
同样∠α+∠β与∠AOB重合,再移动一角,问∠α+∠β与∠AOB相等吗?
通过上面的演示,我们看到有时两个角的和是90°,有时两个角的和是180°,也就是两个角之和正好成一直角,或两个角之和正好成一平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给出两个新的概念:
1.互为余角定义:
如果两个锐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用数学式子表示为:
因为∠1+∠2=90°,所以∠1与∠2互余.反之,因为∠1与∠2互余,所以∠1+∠2=90°.
2.互为补角定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第六 图形 初步 认识 集体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