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docx
- 文档编号:10612162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55.49K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19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清单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起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
1、一五计划(1953-1957年):
A、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
B、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C、影响:
开始改变我国的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A、方式:
农业:
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
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采取“赎买”政策,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意义: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成功探索:
A、中共八大(1956年):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B、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失误: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同时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
发展经济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期间):
A、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
1966、1967两年内工农业总产值损失1000亿元。
B、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C、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其实质是对文革全面纠正,国民经济出现回升状态。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2、内容: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村改革:
试点:
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的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内容: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作用:
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广:
得到中央肯定后在全国普遍推广,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配套改革:
1983年改设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影响:
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
3、城市改革:
开始: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改革: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所有制改革:
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分配体制改革: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国内:
改革遇到阻力;国际: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提出: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
3、目标确立:
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完善: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确立基本框架。
十五大进一步完善: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作用: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经济增长速度增快、生产力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
(1)概念: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设立: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中国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的发展:
发展外向型经济。
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称为“深圳速度”。
(4)影响: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
(1)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
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
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现在浦东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4、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经纬
要点精析
1、中国现代史分期:
2.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从中国革命性质看: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从生产关系:
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为什么要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赎买政策?
①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与中共并肩战斗,为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主革命胜利作出了贡献。
②建国之初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也起了积极作用。
③资产阶级也能够主动配合并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
4、1956-1966年成就与挫折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1)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要遵循客观规律
(3)要坚持实事求是
(4)要正确认识阶级斗争
(5)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5.从1953年到1976年里,中共中央在经济建设上正确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探索中的失误有哪些?
从中得到哪些历史教训?
正确指导思想:
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路线和1960年的八字方针。
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
历史教训: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必须遵循经济客观规律,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
6.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其得失如何?
当时我国社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怎样形成的?
建国初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计划经济,这对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与人民政权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对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严重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形成:
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财产,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中,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村人民公社化,开始建立起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
7.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聚?
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
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经历了四个步聚: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制。
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
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结果严重地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结果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遵循的原则:
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典例透析
1、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切入:
考查学生对建国以来到1964年,经济建设曲折历程的把握。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到1964年,我国的经济建设既有成功,也有曲折,其中,A、B、D项属于成功探索,但,A、B不符合题目中问题的限定,即“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C项是缺点,所以,只能选择D项。
点拨:
注意“1964年”和“50年代末”两个时间限定的把握,同时注意审题,是对“缺点和错误”的“纠正措施”。
2、下图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切入:
考查学生对1956-1966,十年建设状况的了解。
解析:
从题中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
依据图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产量自1958年开始下降,1960年开始逐渐上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泛滥,工农业比例失调加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由此可以判断图中曲线描述的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故B项为正确答案。
点拨:
必须抓住图表中的有效信息,“1958年开始下降,1960年开始逐渐上升”,然后,与历史史实结合(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对农业的破坏),探寻答案。
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
年平均增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
切入:
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同时也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迁移课本知识的能力。
解析:
从材料中,很明显看出两个高点,即:
1963-1965年,1981-1985年,结合所学课本知识,可以找到八字方针,国家对农业的调整即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可得出第
(1)问的答案。
点拨:
解答表格式材料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从表格中获取有效数据信息,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变化,然后与相关的历史知识相联系,调动和运用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1)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改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
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1963-1965年是计划经济体制,1981-1985年是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研习列材料,理解材料的含义,然后思考回答: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
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做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
基本点还是那些。
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②“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
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③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④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
解析:
阅读材料时,注意带着问题看材料,并注意获取与问题相关的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等。
注意对基本史实的把握和记忆,灵活运用。
参考答案: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②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
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意义:
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③具体表现:
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原因: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
④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 道路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