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摘抄之王阳明名言摘抄王阳明经典名句集锦.docx
- 文档编号:10611342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5.23KB
短文摘抄之王阳明名言摘抄王阳明经典名句集锦.docx
《短文摘抄之王阳明名言摘抄王阳明经典名句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摘抄之王阳明名言摘抄王阳明经典名句集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短文摘抄之王阳明名言摘抄王阳明经典名句集锦
王阳明名言摘抄王阳明经典名句集锦
王阳明名言摘抄王阳明经典名句集锦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
“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
“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
“夫学术者,古今圣贤之学术,天下之所公共,非吾三人者所私有也。
天下之学术,当为天下公之。
”
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关于王阳明励志的名言警句
年代:
明朝
王阳明作品:
《传习录》
王阳明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传习录》
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传习录》
3、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王守仁
4、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5、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王阳明
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
7、知行合一: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
8、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传习录》
9、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传习录》
10、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王守仁
1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12、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
1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守仁
1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守仁
15、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
16、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王守仁
17、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18、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19、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20、为学大病在好名。
——王守仁
2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传习录》
2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
23、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4、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
25、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王阳明
26、“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传习录》
2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王阳明
28、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王阳明
29、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王守仁
30、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王守仁
3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32、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王阳明
33、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王阳明《传习录》
34、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王阳明《传习录》
35、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36、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王阳明
37、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王守仁
38、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泛海》
39、“心犹镜也。
圣人心如明镜。
常人心如昏镜。
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
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
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
磨上用功。
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王阳明《传习录》
40、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王阳明《传习录》
41、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王阳明
42、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43、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
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王阳明《双峰》
44、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王守仁
45、圣人处此更有何通?
===============圣人会怎么做?
圣人会怎么做?
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
——王阳明《王阳明》
46、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王守仁《传习录》
47、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王阳明
48、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大学问》
49、“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50、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闪点情话网)
51、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52、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王阳明《传习录》
53、“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守仁《传习录》
54、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
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
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王守仁《读易》
55、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王阳明
56、“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传习录》
57、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王阳明
58、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王阳明
59、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6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
61、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2、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
63、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
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
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
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
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
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
只是说闲话。
——王阳明《传习录》
64、先曰:
“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
如此,临事便要倾倒。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传习录》
65、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王阳明《传习录》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16句
众所周知,王阳明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被誉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贡献尤其卓著,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别号阳明。
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在历史上,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
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
01: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阐析:
《周易》有云,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天地运转不息,为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
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02: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阐析:
人都会犯错,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知错,善于改过。
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知错而该”,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已经很了不起了。
所以,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
而对于他人的错误,只要人家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之。
03: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阐析:
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层:
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成为尧舜一样的人物,只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做不了圣人,自我退缩了;
第二层:
“圣人”就在我们心中,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第三个层次:
我们心中的“圣人”常常被我们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为圣人,必须剪除掉我们心中那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04: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阐析: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任为自己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没有付诸行动呢?
对此,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没有体悟到付诸行动所带来的益处。
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
王阳明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同理。
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明白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
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
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及该行为给自己及社会带来的好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的益处。
05: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阐析:
有人问王阳明:
“安静无事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路清晰,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不知道冷静处理了,这是为什么?
”
王阳明说:
“这是因为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
人只有在具体的事情上多磨炼自己,才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
所以,你必须在事上多磨炼自己,让自己见识多了,历练多了,自然遇事不再慌乱,能够从容处理。
而如果你只是爱静,爱空想,那是叶公好龙,遇事依旧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修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
06:
学须反己。
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阐析:
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
王阳明就告诫他说:
学习应该反身自省。
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而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缺点。
若能返身自省,发现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王阳明举例说,大家都知道,舜有个弟弟叫象,品德很坏,屡次想害死舜,但舜从不去指责他,而是照样爱护关心他。
舜为什么要这样做?
王阳明说,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你说,象这样一个傲慢的人,他会认错吗?
相反,他只会变本加厉。
而舜以德报怨,才有机会感化他。
朋友听了这番话,甚感惭愧。
07: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阐析:
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混沌与原始状态,延伸意义就是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人的真、善、美。
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一、虚静的时候,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
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
一切皆在我们的“内心”中,所有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08: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阐析:
心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念的。
当有善有恶的思维时,那是你的思想活动了。
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做善为,去掉恶行。
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
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当我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就会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
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
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09:
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阐析:
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10: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阐析:
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然后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也该意识到,并去遏止它。
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智慧。
古人讲,从善如登山,从恶如山崩,意思就是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而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却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
所以王阳明说,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
王阳明说,这就是圣人的修身之道。
道理浅显,却并不容易做到。
11: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阐析:
一个傲字,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毛病。
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傲”与“谦”相反,人一旦“傲”起来,就不屑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就会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他人之上。
所以,王阳明告诫世人:
“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
12:
这良知人人皆有。
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阐析:
无论圣人还是愚夫,良知良能人人皆有。
所不同的是,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
人人皆可学之。
13:
人心是天渊。
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
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
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
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
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阐析:
人心是天渊。
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就是心所包含的一切。
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
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
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
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
14:
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
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
只要明得自家本体。
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阐析:
有朋友问王阳明:
“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
”
王阳明说:
“只要已经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
要知道,不只记住,连理解也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
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
简而言之就是,读书的目的在于启发我们的本心,“致良知”,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
15: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阐析: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这些精灵,产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能与它相比。
人若能彻底恢复良知,无一丝缺陷,自然就会手舞足蹈,天地间不知还有什么乐趣可以取代它?
16: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阐析:
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
这说得已经很形象了,心是我们的根本,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心若坏了,我们的良知也就不会好了。
一句话,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要“养心”、发现本心。
一个人一旦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会坏事;若一个人的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
1、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
意即圣人的道理并不是向外索求於事物的理,人本来独立,任何的觉受当由自己承担,不该只做孤独的情态去解释,另一层意思正是指出人具有自己完成自己的心体,认识此心体才是自家体会的根本关键,更是工夫的精要处。
2、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3、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4、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5、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6、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7、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8、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9、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0、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
11、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2、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13、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4、知善知恶是良知
15、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6、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17、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8、亭前格竹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21、圣人必可学而至
2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3、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24、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传习录》
25、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27、王文成公则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28、王学: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30、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31、教育主张: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短文 摘抄 王阳明 名言 经典 名句 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