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德》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高乃依的《熙德》.docx
- 文档编号:10610864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06KB
《熙德》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高乃依的《熙德》.docx
《《熙德》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高乃依的《熙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熙德》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高乃依的《熙德》.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熙德》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高乃依的《熙德》
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
----高乃依的《熙德》
古典主义是17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在法国君主专制的政权下形成,并得以充分发展,而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由于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提出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
一、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
1、古典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即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统一,歌颂“贤明的君主”。
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说教,在于劝善;
2、古典主义要求“理性”至上,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公民义务。
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并且用明确的方式加以表现。
不着重抒发个人的情感,而着重于写一般性的类型;
3、古典主义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张,在创作实践上和理论上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采用了大量的古典题材,提倡模仿“自然”,即模仿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
4、古典主义要求规范化的艺术形式,遵守“三一律”,即时间、地点和情节(主要指性格)要一致;
5、要求简洁、洗练、明朗、精确、典雅的文风,反对繁琐、枝蔓、含糊、晦涩。
二.高乃依及《熙德》
古典主义的中心在法国。
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三、四十年代为第一时期。
这是古典主义的开始期,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古典主义作家在各种文学体裁上都有出色的成就,其中以戏剧为突出。
代表作家是悲剧诗人高乃依。
六、七十年代是古典主义的第二时期,这是古典主义的全盛时期。
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各种体裁的作品。
拉辛是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悲剧作家,除悲剧作家之外,还有杰出的喜剧作家莫里哀。
莫里哀的《伪君子》是一部猛烈抨击封建宗教的讽刺喜剧,他的《吝啬鬼》讽刺高利贷资产者贪婪吝啬的本质。
此外还有拉•封丹(1621—1695)的《寓言诗》成就也很突出。
(一)、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高乃依及《熙德》
比埃尔•高乃依(1606—1684)出生于一个司法官的家庭,曾做过律师。
据说他就是红衣主教、首相黎希留所聘来的写台词的五个作家之一。
诗人1628年开始戏剧创作。
他的第一部喜剧《梅利特》演出的成功鼓舞了他,但以后的喜剧不大受欢迎,于1636年转向悲剧,他的悲剧《熙德》的公演达到惊人的成功,轰动全城。
第二天巴黎就产生了一种流行语像熙德一样漂亮”,可见这一悲剧的优美动人。
但人民的拥护却引起了统治者的嫉妒,黎希留以法兰西学院名义提出对《熙德》的公开批评。
但优秀的作品是不会被人民忘记的,《熙德》一直在法国舞台上继续演出,并被列入学校的教科书。
事实上,评论界把《熙德》称为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这是不为过的。
这出五幕剧以西班牙历史上一个民族英雄熙德的故事为题材,参考了西班牙作家卡斯特罗(1569—1631)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而写出。
启幕时,女主人公施曼拉正在紧急地等待父亲是否被选为太子师傅的消息,因为这关系到自己和男主人公罗狄克的婚姻。
罗狄克的父亲杰葛是个老功臣,他被选上了,但是施曼拉的父亲高迈斯却落选了,他很不服气,争吵中打了杰葛一耳光。
根据封建荣誉观念,被人打了一耳光是奇耻大辱,杰葛要他儿子报仇,罗狄克经过内心的斗争,终于服从了家庭,向施曼拉的父亲寻衅,杀死了他。
消息传到施曼拉那里,她内心矛盾不已,为了报杀父之仇,她坚决向国王要求惩罚罗狄克,但当他跪在她面前时,她却犹豫不决了。
这时,摩尔人入侵,杰葛让他的儿子去杀敌,罗狄克出奇制胜,打败了敌人,还俘虏了两个摩尔人国王,罗狄克被他们称为“勒•熙德”,意为大将军。
正当罗狄克向国王述说自己如何打败敌人时,施曼拉又来向国王要求报仇。
最后国王提出通过决斗,谁胜了就同她结婚。
其实施曼拉的内心是矛盾的,罗狄克再一次要求她决定自己的命运,她表示“你只准打胜不许打败”。
罗狄克的对手果然被打败了,但罗狄克却饶了他,他感恩之余跑来向施曼拉报告结果,施曼拉却以为罗狄克被杀死了,十分痛苦,泄露了真情。
最后,国王出面,让她和罗狄克在一年后结婚,矛盾终于解决了
这部作品在浓厚的政治气氛中,用“两全其美”的奇怪调和展示了一个颇具浪漫情韵而带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
在剧本里始终贯穿着一对主要矛盾:
是维护封建荣誉、封建责任呢?
还是成全一对贵族青年的爱情婚姻呢?
这对矛盾本来不可调和,根据传统的观念什么爱情、婚姻,什么个人利益和感情,只能抛在一边。
然而,剧本没有这样处理,表面上荣誉和责任放在了第一位,实际上通过国王的干涉,爱情和婚姻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而封建观念,以及贵族阶级的利益并没有当作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至少是不被绝对尊重了。
这种既照顾封建荣誉观念,又顾及个人利益和幸福的描写,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表现了两种意识形态的调和妥协。
正因为如此,《熙德》成为古典主义的第一部典范作品。
剧本一开始就把主要人物放在两种思想意识的尖锐冲突中,最后以明智的妥协导向矛盾的解决。
男主人公历来被说成封建荣誉观念的化身,其实不然。
当他被迫为父亲雪一记耳光之仇而去找情人的父亲决斗时,内心曾经有过激烈的斗争:
“复仇会引起她的怨恨和愤怒,不复仇会引起她的藐视。
复仇会使我失去我最甜蜜的希望,不复仇又会使我不配爱她。
”这些描写表明在这个人物身上,对个人的幸福追求,即人的“自然属性”与封建道德观念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但理性告诉了他,这个爱情不可靠,因为他不能“任凭全西班牙在我身上加上一个不能善保家声的不肖之子的名字”。
于是感情向理智低了头,他决定先替父亲报仇,再到施曼拉面前去听候爱情的宣判。
为了使罗狄克得到解救,为了使封建的“理性”和资产阶级的“人性”协调一致,作家安排了杀敌立功,国王赐婚的情节。
这样一来,罗狄克成为贵族和资产阶级都能接受的英雄:
他既是忠君爱国的勇士,又是贵族家庭的孝子贤孙,同时又得到了幸福的爱情。
至于女主人公施曼拉,她的封建观念比罗狄克更薄弱,她既恨又爱:
“我要他的头,我又怕得到手;他死我也活不了,而我又要惩罚他。
”在这儿,我们只看到一个为爱情而焦头烂额的女子,她左右为难,一边是自己深爱的父亲,一边是一往情深的爱人,她矛盾,她挣扎,但并不绝望。
最终爱情战胜了封建荣誉观念,走向婚姻的殿堂。
比较一下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中俄菲尼亚的形象,俄菲尼亚的父亲被她的情人哈姆莱特杀死后,这个单纯的少女终于失去了理智,真的疯了,最后跌进溪流中香销玉陨。
只有在古典主义戏剧家的笔下,才会出现施曼拉与罗狄克最终奇妙的结合。
国王在这个剧本中占有重要作用,国王是作为两个阶级、两种思想的调停人出现的。
一方面,他享有绝对的权威;另一方面,他在冲突中表现为英明的仲裁人,在他的干涉下,施曼拉放弃了复仇的愿望,同意和罗狄克结婚,国王是解决矛盾的纽结,又是剧情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这个形象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对王权的依赖。
在艺术上,《熙德》形成了高乃依的悲剧风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一,高乃依着意于人物的刻画,剧中人物罗狄克和施曼拉都因其行动的果断坚决而被称为高乃依式的悲剧人物,但这两个人物仍有刚毅冷静与热情奔放之分;
其二,高乃依善于用戏剧冲突,一开幕就紧紧抓住读者或观众,这种冲突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戏剧效果较为强烈;
其三,高乃依的语言也非常有特色,他善于写雄辩滔滔的长篇独白,也善于写简短明晰的对答,他的风格虽然华丽,却比同时代的人简朴易懂
这部作品的局限性
首先在于作者本人有着浓厚的封建意识,因而封建道德观念总的说来被写成正面的东西。
罗狄克和施曼拉行动的准则之一就是封建荣誉。
实际上剧中人奉为神圣的荣誉和责任,不过是封建家族的名声和孝子的责任。
高乃依强调用理性克服感情,就是以封建道德观念来约束对个人幸福和追求。
这种思想来源于笛卡尔的唯理论,高乃依接受这种思想并非偶然,他深受封建观念的束缚,不仅尊重封建的荣誉、责任,而且把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视为当然。
如第一幕写施曼拉是在“静待父亲的命令”来决定自己的婚姻,她的父亲说:
“我的女儿始终是循规蹈矩;那个郎君也都配得上她,他们两人都出于高贵、勇敢而忠诚的血统。
”剧中的公主更是这种观念的奴仆:
“除非一位帝王,谁也不能和我匹配”,“所以流尽我的血,也不能堕落到不顾我的身份。
”不能不说,这种严格的遵守封建等级的婚姻观念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思想的保守性。
剧中的宫廷色彩非常浓厚。
高乃依认为在“无所不能的人”即国王和贵族身上,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情感,所以他选取了这些人物作为他剧本的主人公,宫廷变是他描绘的对象,他的剧本对当时的宫廷风气习俗作了渲染和美化,语言也颇受贵族中的典雅语言的影响,加上剧本所宣扬的封建观念,使他的剧本明显带有贵族文学的气息。
另外,在剧本的结尾,国王允许了两人的婚姻,条件是让罗狄克在一年内“还要把战争推到摩尔人的国里去,统率着我们的军队去侵蚀他们的土地。
”刚刚巩固的国家政权一方面需要抵御外辱,而同时已产生了侵略的野心,在这一点上,高乃依是封建王权的忠实代表。
2、拉辛与高乃伊比较
拉辛和高乃伊虽然属代表资产阶级的古典主义作家。
但他们所处的时代先后不同,个人环境教育不同,他们悲剧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假如把高乃伊的英雄主义的诗剧,比之于英雄史诗的话,那么拉辛的诗剧可以比之于抒情诗。
高乃伊的悲剧以国家民族的英雄事业为主题,而拉辛的悲剧则绝大多数是以爱情为主题。
这不是偶然,而是有其历史根源。
高乃伊的悲剧反映的是1630年后的法国社会生活,那时内忧外患,养成艰苦卓绝的人物,所以他以歌颂英雄为主;而拉辛的悲剧则反映的是1660年后的法国,那时太平日久,宫廷贵族过着剥削生活,讲的是沙龙应酬,情场角逐,所以拉辛的作品正反映和揭露了这些现象。
由于对象的不同。
主题不同,他们处理题材、结构也就不同。
高乃伊把悲剧建立在个人爱情与对国家或家族的义务的冲突上,因此特别需要较为错综复杂的情节;拉辛把悲剧建筑在个人感情与理智的冲突上,因此着重在揭示内心的斗争,心理状况的描写,不需要太复杂的情节。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
复杂的情节不易严守“三一律”,而简单的情节比较容易合乎“三一律”。
所以拉辛在遵守“三一律”上是完全符合规定的。
拉辛在结构方面善于把矛盾集中概括地揭示出来,而把很多情节放在戏剧动作之外,就像希腊悲剧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处理了一个命运的转变。
在语言艺术方面,高乃伊的诗句为了要表现他的非凡的英雄人物,他往往使用惊人的不平凡的热烈的言辞,紧张生动的对话,这就不合于古典主义的理智、冷静和自然的原则;而拉辛的悲剧里却完全没有任何喧嚣的五光十色的现象。
他善于在古典主义诗学的严格限制下,朴素地、深刻地、细致地揭示人类性格与欲念世界。
古典主义的法规并没有限制住诗人的才能。
因此布瓦洛非常称赞拉辛,所以拉辛被认为是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熙德 古典主义 奠基 作高乃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