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0609889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3.57KB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
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
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
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
转化法)
乘势提问: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
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点拨: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
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
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
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
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
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发声体
现象
结论
声带
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
发声时直尺在振动
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水
水发声时在振动
发声的水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手感觉发麻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得出结论: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
.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
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
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
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
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
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
器材?
操作?
(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
.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
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
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
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质
现象
结论
空气
听到闹铃声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无
听不到闹铃声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水
听到闹铃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水
听到石头敲击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课桌
听到敲击(嘀嗒)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
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
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
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
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
类比法)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
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
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
.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
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
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
(教师指导)
.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
V固>V液>V气
三、课堂小结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时,V声=340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四、知识应用
例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
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
分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
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
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
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案:
(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
(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五、作业设计
.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
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他们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
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3)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请举一例。
3.课外实践:
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教学后记】
二、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天道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障人士。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点:
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一)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二、新课开始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你会马上说“当然用耳朵啦!
”但俗话说的好“聋子的耳朵——摆设”,什么意思呢?
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看,说明我们要听到声音,不仅仅要有这个“摆设”,而且必须保证从“摆设”到听觉神经之间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是完好的,
人耳的构造:
外边有耳廊,下边有耳垂声音从耳道进入引起鼓膜震动通过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耳蜗及咽鼓管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便听到了声音。
(二)双耳效应
有一位老师曾经领着学生做过这样一个探究活动:
让一个蒙上双眼的学生坐在教室中央,让其他学生从教室的不同方向叫这个同学的名字,结果他都能准确无误的指出说话学生的方位。
第二次让蒙上眼睛的学生同时堵住一只耳朵,然后判断说话学生的方位,结果不那么准了,甚至错位很大,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的方向主要有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声音强弱的不同。
假如声源在右方,则右耳听到的声音就比左耳强。
这种强弱的差别,在实践中就形成了辨别方向的感觉。
这时,我们会转动头颅,直到两耳听到同样响度的声音位置,此时声源便处在我们的正前方或正后方。
二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又先后。
假如声源在右方,右耳比左耳离声源近,声音传来,右耳先听到,左耳后听到。
这个声音到达右耳和左耳的时间差别,同样在实践中形成了声源方向的感觉。
时间差别越大,越容易辨别,感觉越准确。
三是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不同。
什么叫做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同一点发出的声音传到两耳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根据这些差异人们就能感觉到发声点的位置,
在这几种情况下,大象比人更有利,因为它的两只耳朵间的距离比人的大得多。
典型例题:
例1、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确定发生体的位置是由于(
)
A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度(大小)不同。
B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
c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异。
D以上三种原因都存在。
解析:
双耳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的两只耳朵到发声体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导致了两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度不同,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不同,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
这些差异综合起来就成为判断声源位置的重要基础。
三、骨传导
如果声音在传向听觉神经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鼓膜、听小骨等的损伤,将会造成非神经性耳聋,不过我们只要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到声音。
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
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种种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们能像贝多芬那样,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那么像贝多芬那样,让声音通过牙齿或者有些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
听录音机放出的自己的声音总觉得不太像,而在别人听来都认为像,这是这么回事呢?
原来从声带发出的振动经过牙齿、牙床、上下颌骨等骨头,传入我们的内耳。
因此,对我们自己来说,听自己讲话是通过骨导方式听到的。
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两种不同的传声媒质,它们在传播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我们听上去就感到通过不同途径传来的声音的音色有差别,于是就觉得录音机里放出来的自己录制的声音不像自己的声音了。
【教学后记】
给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十条建议
一、物理是一个整体,刚刚接触,可能对某些概念、规律掌握不好,对知识无整体感,这是正常的。
随着学习后面相关的知识,对原来不甚清楚的问题会逐渐理解透彻,初学时千万不要遇到困难就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二、物理是很有趣的,但有些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描述。
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对这一应该有思想准备。
最重要的是思路要清晰,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中学阶段解决的问题多为“理论意义”上的实际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注重问题本质,不要因细枝末节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四、积极主动地学习。
课堂上大脑要高速运转,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自己去考虑,不要等老师去“灌输”。
课后,不要仅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复习、作业、小实验等任务,要主动针对自己的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
五、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比如每学完一章,都要试着用二三百字去概括其主要内容。
六、从某种角度看,课本中的习题可以把正文不好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习题的形式体现出来,是课本正文的延续和补充,因此,要把它放在与正文同等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许多物理试题包括中考试题就是对课后习题稍加改造而成的。
对课本中的选学内容、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等,要认真对待千万马虎不得,因为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借用其物理背景或某一知识点命题的情况。
七、学习新课时,应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对物理思想的把握上,而不应急于做大量的习题,绝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学习物理的核心。
习题要做,但每做完一道习题,都要要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有哪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及产生的原因、有关条件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
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
做习题,贵在精而不在多,不要一味追求做题数量,钻难题,陷入题海。
八、在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进行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识别器材和仪器的能力,在实验误差太大的情况下,能自觉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实验以减小误差。
要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遇到问题,要善于用实验来探讨和验证。
从某一层面上讲,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
九、初二物理学习不要求一步到位,刚刚进入初二就“瞄准”中考,做大量类似于中考试题的题目,不但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影响自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
十、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物理学习中,对物理理论-—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所处的社会背景,要整体掌握。
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独立地收集信息和拓宽知识面,多动脑,多看科普书刊,多了解新的科技动态,如“神舟五号”、禽流感等。
这也是教育发展和中考命题的方向。
不言而喻,初二阶段注意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中学阶段的物理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若能在学习中积极实践,不断总结,就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好成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八 年级 物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