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史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0609563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39.08KB
管理思想史复习资料.docx
《管理思想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思想史复习资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思想史复习资料
管理思想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言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共同劳动中的人们为了特定的共同目标,对组织中的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创新等活动。
管理的含义
对社会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最关键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的管理,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管理有以下不同的含义:
1.从功能的角度来理解管理。
认为管理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中由于分工而产生的某些具体的功能。
2.从过程的角度理解管理。
认为管理人们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某种工作的过程。
3.从决策的角度理解管理。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西蒙。
他把整个管理视为决策的过程,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管理不是个人的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组织中实施的。
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育人打交道的。
2.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的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2、一致认可的目标。
3.管理是一种组织性的活动。
还礼总是存在于组织活动之中,或者说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4.管理是一种协调性的活动。
要是企业得以正常的运转,,一低昂需要处理和协调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企业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等等。
5.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
任何一种管理都有明确的目的,无目的则无管理,也不需要管理。
6.管理是一种有科学性的活动。
7.管理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活动
管理的要素
管理的要素是指能够构成管理问题的基本条件。
管理的要素包括:
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客体、管理的手段。
管理的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并从事实际管理活动的人。
管理的客体包括:
人、组织、物。
管理的手段包括:
制度性手段;组织性手段;技术性手段。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古典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管理理论。
管理的重要性:
1.管理与科学技术一样是构成生产力的“软件”因素,是“一般生产力”。
2.管理能优化配置资源,产生更大的社会生产力。
3.管理能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章中外古代的管理思想
儒家的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
一、人性论-管理的理论依据
1.性善论强调“德治”“仁政”
2.性恶论主张“法治”
3.性未善论主张“德治和教化”
4.性三品论主张“教化和法治”
二、重义轻利-管理的基本原则
1.义以利生,义利统一。
2.重义轻利,义利对立。
三、执经用权,先立后权-管理的原则性于灵活性
四、管理的用人方针
1.任人唯贤
2.德才兼备
3.唯才是举
4.用人所长
道家的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老子、庄周
道家管理的最高原则—无为。
其特点有:
1.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确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2.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
3.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即采取放任的态度。
4.老子说的无为是指人的行为及其指导思想必须顺其自然,必须符合自然的要求。
5.老子说的无为不但不是教人什么都不干,而且对干的要求还是非常认真,非常审慎和非常严格的。
6.老子说的无为,对领导人而言,还包含着领导方法方面的要求。
7.老子说的无为,还包含着政策要有稳定性,不可朝令夕改的意思。
道家的管理策略------以弱胜强
法家的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慎到、商鞅、韩非等人。
慎到的管理思想:
贵势、尚法、任臣。
商鞅的管理思想:
遵法、任劝、别势、农战论。
农战论是商鞅学派经济管理思想的核心。
韩非的管理思想:
1.韩非的国家管理思想----法、术、势
2.重本抑末轮----韩非的经济管理思想(重农抑商)
商家的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范蠡、白圭
一、范蠡的“积著之理”
1.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
2.范蠡把商品价格的变化概况为: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3.在市场价格的变化前,陶朱公规定商人的反应应该是:
“贵如出粪土,贱如取珠玉”。
4.范蠡提出要注意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5.范蠡在具体的商品的经营上,提出要注意商品的质量。
6.范蠡主张经商要讲道德。
白圭的“治生之学”
1.白圭治生之学的基本原则,就是“乐观其变”四个字。
2.白圭不但善于“观其变”,而且敏于“趋时”也就是说,他不但善于预测行情,而且在看清行情之后,能够及时决策,迅速行动。
3.白圭确定经营目标的基本方针是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采取: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选择方法。
4.在具体的商业经营活动方面,白圭总结了两条经验:
1、欲长钱,取下谷。
2、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仆童同苦乐。
白圭对学习治生之学提出了“智、勇、仁、强”四方面的要求。
兵家、墨家、轻重家的管理思想请大家大概看一下以防止选择题。
西方古代的管理思想
汉谟拉比编制了《法典》
古希腊的管理思想:
代表者有苏格拉底、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认为管理是具有普遍性的。
色诺芬的著作有《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
柏拉图的著作有《理想国》和《法律篇》。
其中理想国把人分为三等:
第一等是治国贤哲,即管理国家的哲学家。
第二等是卫国的武士。
第三等是民间艺人。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有“《政治学》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管理者于被管理者的关系问题。
第三章工业革命以前的管理思想
工业革命以前的管理思想(重要)
威尼斯造船厂(即兵工厂)的管理实践
威尼斯造船厂是15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几家工厂之一,政府对工厂的管理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当时高超的管理水平。
1.政府与工厂的关系是控制于授权经营的关系。
2.政府给工厂下达明确的生产任务:
制造、装配、修理兵船、军舰、武器和装备。
3.工厂内部的管理已具有相当的水平:
仓库管理井井有条,存货控制随机可测,装配线已具有较高的科学程度。
4.在当时工厂就采用了流水作业,最早实行成本控制,建立了早期的成本会计制度,并进行了管理分工,其工厂的管事、指挥、领班和技术顾问全权管理生产,而市议会通过了一个委员会来干预工厂的计划、采购、财务事宜。
中世纪西方思想家的管理思想
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被奉为神学之父。
马基雅维利主要著作有《君主论》、《战争的艺术》、《罗马史论》、《佛罗伦萨论》等。
1.马基雅维利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把“权力欲望”和“财富欲望”看作是人性的基础。
2.马基雅维利通过对政治体制的的研究,他认识到:
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3.马基雅维利对领导者的素质和领导方法也进行了阐述。
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第一次用了“案例”分析来说明一个君主应该具备的条件和才能。
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的管理思想。
其著作《乌托邦》
1、莫尔敏锐地观察到私有制是当时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
2.莫尔描述乌托邦岛已十分注意生产的布局和生产的组织。
3.在国家管理方式上,莫尔主张用民主的方式推选国家官员,以民主的方式治理国家。
4.在经济管理方式上,莫尔设想整个社会经济是按照一定的统一原则管理的。
他的乌托邦认为:
“第一,没有一种物资是不充裕的;其次,也无需顾虑任何人会不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多申请物资。
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为人文主义。
它的核心是:
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主要是反对神学中抬高神而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可贵,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认识自然,造福人生。
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伊拉斯谟的《愚人颂》、莫尔的《乌托邦》、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文艺复兴运动对古典管理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艺复兴促使人得以解放,获得自由,还人以本来面目。
2.文艺复兴为资产阶级进人工业革命时期提供了条件。
3.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发表,它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
第四章资本主义早期的管理思想
资本主义早期的管理思想是指产业革命前后到19世纪末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形成之间,有关工厂管理的种种论述。
资本主义早期管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精神的确立
(1)新教伦理。
新教始于德国的马丁.路德。
(2)个人自由伦理。
(3)新市场伦理。
2.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3.法国启蒙运动的产生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狄罗德《百科全书》。
1.工厂制度的产生
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陆陆续续展开了工业革命,其主要内容是实现了生产工具的改变和劳动力的改善。
首先,工厂制度产生后,管理的职能显得尤为重要了。
其次,19世纪初期的工厂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也w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扩大生产规模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总之,新兴的工厂制度由于规模的日趋扩大,生产产品的日趋复杂,分工的日趋精细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多端,便对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资本主义早期管理思想的特点产
业革命前后以及整个19世纪,西方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从资本主义工场到资本主义工厂的过渡和工厂制度的初步确认时期,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早期的管理思想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管理思想缺乏完整的科学管理理论。
早期的管理思想史零碎的,不系统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管理理论。
2.资本主义早期的管理思想家是工业管理理论的先驱。
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家的理论虽然还不成熟、不系统,但毕竟适应了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度的生存发展的需要。
3.为科学管理理论奠定的基础。
资本主义早期的管理思想与稍后的以泰罗为创始人的科学管理理论之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代表著作《国富论》。
主要内容有: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讲的分工包括两种:
一种是按产品分工,即专业分工;二是按职业分工,即按工种分工。
劳动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何如此有效?
1.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
2.免去了单干形式中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必须损失的时间。
3.分工有利于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
二、影响劳动报酬和资本利润的几个因素
1.劳动工资因各种工作的难易不同,污洁不同,尊卑不同而有所不同。
2.劳动工资因各种工作的技术性不同,所学技术的学费不同而有所不同。
3.劳动工资因各种工作是否安定而有所不同。
4.劳动工资因劳动者所需负担的责任的大小不同而有所不同。
5.劳动工资随各种工作取得资格可能性的大小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管理的控制职能问题
他认为,如果要真正对一个人进行控制,就必须以自身的工作业绩来对控制者负责。
萨伊的管理思想代表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
一、制约分工的因素以及分工的利弊。
萨伊认为制约分工的因素有三个:
一是产品的销量,二是资本的实力,三十行业本身的额性质。
二、共同劳动的思想。
萨伊认为,人类劳动总是由三个步骤组成。
也就是说,在一切情形下,可以把劳动区分为三种:
理论、应用和执行。
三、劳动报酬的思想。
他所讨论的劳动报酬包括科学家的劳动收入、企业主的劳动收入和工人的劳动收入。
萨伊提出了决定劳动利润率的两条原则:
第一,在充足的资本引起大量的劳动力需求的地方,劳动率的比例最高。
第二,从不同生产部门的劳动力的利润比较看,利润大小和以下情况成比例:
工作的危险、困难和疲劳的程度、愉快火不愉快的程度、、;工作的定期性或不定期性;所需要的技巧和才干的程度。
萨伊运用以上原则分别考察了科学家的利润、企业主的利润和工人的利润。
罗伯特.欧文的管理思想
1918年罗伯特.欧文提出令人改造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计划,形成了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他提出了著名的管理思想:
“人是环境的产物。
”
一、工人是“活机器”
欧文提出了提高企业效益的基本思路,即将生产的所有要素(人的、物的、环境的)有机地、合理地配合起来,这是管理者的职责和利益所在。
在生产的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比物的因素对工厂的利润能起到更为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欧文呼吁厂长们匀出一些时间、精力和金钱来考虑改善和保养他们的“活机器”。
二、环境塑造人性
欧文关于改善和照料“活机器”可以产生巨大利润的思想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上的。
欧文的人性理论有两大要点:
第一,人的性格、情感、品行是外在环境造成的,人自身是没有责任的。
第二、通过改变外在环境,人的身心状况是可以得到改善的,而这样做的主动权在社会统治阶级或工厂主的手中。
三、柔性的管理方法
工人的一些不好的情感是由于外在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其责任不在身而在当时的统治者和管理者。
所以管理者没有理由严厉惩罚工人,也没有理由埋怨工人。
欧文从根本上否认和痛恨传统的重在外在强制和以惩罚为手段的管理方法。
倡导并实践了以教育、感化为手段的柔性管理方法。
查尔斯.巴贝奇的管理思想
1822年他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小型差分机。
巴贝奇也是科学管理的倡导者,他的管理理论的代表作《论机器制造业的经济》最初发表于1832年。
巴贝奇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分工思想
第一,分工节省了学习所需要的时间。
第二、分工节省了学习中所耗费的材料。
第三,分工节省了从一道工序到另一道工序耗费的时间。
第四,分工节省了改变工具所耗费的时间。
第五,分工由于经常重复同一种工序的操作,技术必然熟练,从而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的速度和效率。
第六,劳动分工后,由于注意力集中在比较单纯的作业上,就容易发现问题,有利于改进工具和机器。
巴贝奇还进一步指出,不仅一般劳动可以分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也可以分工。
巴贝奇分工理论超越亚当.斯密之处,还在于他把分工和报酬结合起来的思想。
二、工资、利润加奖金的报酬制度
巴贝奇认为这种报酬制度有以下好处:
1.每个工人的利益同工厂的发展及其所创利润的多少直接相关。
2.每个工人都会关心浪费和管理不善等问题。
3.这种报酬制度能促进每个部门改进工作。
4.这种报酬制度有助于刺激工人提供技术和品德。
5.工人和雇主的利益一致,可以消除隔阂,共求企业的发展。
三、关于科学管理的一系列建议
根据科学原则,巴贝奇提出了如何进行平均工时的方法。
巴贝奇重视机器、工具和能源的有效作用。
他发明一种“计数机器”用来计算工人的工作量、原材料的利用程度,给企业管理提供了方便。
其他管理思想家及其管理思想
詹姆斯.斯图亚特《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
安德鲁.尤尔《制造业的哲学》
威廉.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五章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科学管理的先驱1.丹尼尔.麦卡勒姆2.亨利.汤尼3.费雷德里克.哈尔西
4.亨利.普尔。
亨利.普尔在麦卡勒姆的管理实践中发展了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项基本原则:
(1)组织
(2)通讯联系(3)情报资料
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的著作较多,其代表作有《一种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和《科学管理原理》,被后人尊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
1.作业研究原理。
这一原理包括:
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功效,并以合理利用工时为目的。
2.时间研究原理。
在动作分解与作业分析发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考虑到满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的情况耽误的时间,为标准作业的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便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即一天合理的工作量。
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1.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
2.挑选并培训“第一流的工人”
3.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通过对工时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标准制度,其定额以科学为主,由管理部门完成,从而改变过去那种以估计和经验为依据的方法。
第二,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
4.实行“职能分离”原则
即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改变了过去凭经验工作的方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
5.建立“职能工长制”
6.实行“例外原则”
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
1.科学管理理论死管理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集古典管理思想发展之大成的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管理理论的最新成就,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2.科学管理理论确立了一种科学管理的一般方法论。
3.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科学的局限,科学管理理论也存在着不足:
(1)科学管理所涉及的范围较小,内容较窄,主要侧重于车间作业管理,而对组织管理的全局性问题的研究却较为薄弱,对于组织的其他经营管理,如市场、销售、财务等方面都没有涉及到。
(2)科学管理理论的立论基础是把工人视为“经纪人”,即工人于企业主的结合仅仅是金钱上的结合,经济动机是工人工作的唯一动机。
(3)科学管理理论过分强调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之间的等级分工,使劳动者的生产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
科学管理理论的追随者
1.亨利.甘特2.吉尔布雷思(动作研究之父)和吉尔布雷思夫人(管理第一夫人)
3.哈林顿.埃莫森
一般管理理论
在某种程度上说,法约被认为是现代管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之一。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法约尔第一次理顺了企业组织中一般管理于其他职能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了企业管理中的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被后人称为“管理过程之父”。
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关于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分析。
法约尔把员工的一般素质和能力归纳为6个方面:
(1)身体
(2)智力
(3)道德
(4)一般文化
(5)专业知识
(6)经验
其中前三个即身体、智力、道德属于员工素质的成分,后三个即一般文化、专业知识、经验属于能力的成分。
2.管理的一般原则
(1)劳动分工
(2)权利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公平合理的报酬制度
(8)集中统一
(9)等级系列
(10)组织的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的稳定
(13)首创精神
(14)团结精神
管理的基本要素
(1)计划
(2)组织
(3)指挥
(4)协调
(5)控制
行政组织理论
行政组织理论的创始者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他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特征
1.任何组织机构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
2.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劳动分工。
3.按等级制度形成的一个指挥链。
4.在人员关系上,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关系,即他们之间是一种指挥与服从的关系。
5.承担每一个职位的人都是经过挑选的,也就是说必须经过考核和培训,接受一定的教育,获得一定的资格,由需要的职位来确定需要的人。
6.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委任而不是选举的(一些必须通过选举的特殊职位除外)。
7.管理人员管理企业或其他组织,但他不是这些企业或组织的所有者。
8.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并且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有严格的考核制度。
9.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法规和纪律,这些规则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而适用于一切情况。
二、权利的类型
1.传统型的权利
2.超凡魅力型的权利
3.法理型的权利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贡献和弊端。
其优越性有:
1.韦伯的理论是对古典尤其是资本主义的管理经验进行认真总结而提出的一套严密的科学管理体系,是一种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和专业化的组织理论。
2.阐明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必然联系,突破了妨碍现代组织管理以等级门第为标准的家长制管理形式。
3.促使了管理方式的转变,消除了管理领域非理性、非科学的因素。
其缺陷有:
1.忽视了组织管理中人的主体作用,偏重于分析静态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忽视了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2.突出强调了法规对于组织管理的决定作用,以及人对法规的被动、从属和工具化性质。
第六章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及其霍桑实验
乔治.埃尔顿.梅奥,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
霍桑实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
霍桑实验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照明实验(1924-1927年)
经过这次试验,证明照明对产量的影响无法测定,也就是说无法确定改善照明对工作的效率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梅奥认为实验室中的工人对于受到试验者越来越多的关心和注意而感到高兴,这就是致使其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二、继电器转配实验(1927-1932年)
从4万人中选六名装配女工,增加其福利设施,后停止福利设施的供应,实验结果显示:
生产效率依然没有下降。
从实验中梅奥看到了工作环境、福利措施及奖励并不是激励工人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而且与工作效率的相关较小,而工人的工作情绪、责任感以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工作效率有较高的相关。
三、大规模访谈实验(1928-1930年)
四、电话线圈装配实验(1931-1932年)
在实验中,对一个研究组实行特殊工资和奖金制度,根据整个组的生产额给班组以相应的奖金,再按个人的情况支付每人的奖金。
实验结果是该实验组的产量并没有增加,工人对多劳多得的工资制度似乎并不怎么感兴趣。
了解到理由是:
如果他们过分努力的工作,就可能会造成其他同伴的失业,或者可能导致公司规定出更高的生产额来。
于是内部便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行为规范来相互保护,如果有谁违犯便会遭到群体的非难甚至惩罚。
这一实验最重要的发现是:
工作小组中的非正式关系对人的工作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这个实验,梅奥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
人际关系学说的建立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霍桑实验最有价值的成果就是导致人际关系学说的产生。
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下列一些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纪人”
通过霍桑实验发现,工资、作业条件、生产效率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
于是,人际关系研究者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取代了“经纪人”假设。
在社会上活动的职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集团的一员,即有所归属的“社会人”,存在于社会。
2.在正式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为了实现所规定的组织成员之间职责范围的一种正式结构,而非正式组织则是人民在共同工作中所形成的靠感情和非正式规则连结的群体。
非正式组织对企业来说有利有弊。
它的缺点是可能集体抵制上级的政策或目标,强迫组织内部的一致性,从而限制了部分人的自由和限制产量等。
它的优点是,可以促进人员的稳定,有利于沟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自信心,能减少紧张感,在工作中能够使人感到温暖,扩大协作程度,减少厌烦感等。
3.工人的士气或情绪是决定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梅奥认为,职工的满足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生产效率也就越高,作为一个管理人员不但要考虑职工的物质需求,还应考虑职工的精神需求,梅奥提出,一个新型的领导应同时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即解决技术---经济问题的技能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对人际关系学说的评价
1.为行为科学的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对管理人员进行教育以改变监督方式。
3.让职工参与决策。
4.强调搞哈上下之间的沟通。
5.对非正式组织的重视。
6.人际关系学说的局限
(1)过分强调社会需要,忽视经济需要。
(2)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3)“满足”不是提高效率的基本前提。
第七章行为科学后期的代表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没过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来的。
一、人的需要层次
1.生理的需要:
(衣食住行)
2.安全的需要:
(依赖保护,避免危险与灾难,维持自我生存)
3.社交的需要:
(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受到他人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最高级的需要,自己有价值,实现自己的抱负)
二、需要层次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 思想史 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