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之现代文阅读.docx
- 文档编号:10599185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2.88KB
高考语文知识点之现代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知识点之现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知识点之现代文阅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知识点之现代文阅读
高考语文知识点之现代文阅读
考试要求
1.能判断对文章(段)内容的概括正确与否。
2.能准确概括出文章(段)中心,努力避免感知不准,理解不透,概括不准或不全等问题。
3.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段)主题的语言材料或事件材料。
4.能结合自已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段)主题谈一点体会。
5.能判断某个句子用在某种语言环境下是否恰当,并能改正;
6.能用合适的语言作准确诠释、能对精彩句子作一点赏析。
7.理解句式特点,根据语境和语义提示写出合适的句子,根据提示仿写出合适的句子。
8.能对关于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观点的表述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能用合乎要求的对其作准确归纳。
9.能找到体现人物观点、情感和态度的相关文字依据。
10.会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
考试内容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
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
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术语及表达技巧清单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
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四、修辞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11.双关:
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附:
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段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开头段: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2、中间段: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3、结尾段: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
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
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言语优美,辞采风丽,精辟深刻,富于哲理,典雅凝重,底蕴深厚,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犀利辛辣,激愤尖锐,幽默诙谐,活泼生动,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平白如话,不加雕饰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注意表达的语言: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
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
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
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
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讽语(反讽):
有2种作用: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
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
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7、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十、理解
1、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即“六比较”:
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
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
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
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1)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
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
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
)
十一、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
表述可采用三段式:
技巧、内容、效果。
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
条分缕析。
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
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十二、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
一、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
二、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三、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
四、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有两点提示:
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五、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考点例析:
错也是对 (刘墉)
小时侯,父亲常教我写毛笔字,每当我写到一半,对其中一笔不满意而懊恼迟疑,父亲总会安慰我:
“上一笔没写好,可以用下一笔去救。
练字的人,不但要会写好,还要懂得救好。
因为如果你会救,就无所谓错误了!
错也是对!
譬如一个人写‘太’字,第二笔写歪,别人认为没办法写好,却见他将最后两笔也改了个角度,结果不但漂亮,而且妙极了!
”
父亲还说有一次康熙皇帝出巡,到了西湖,灵隐寺的主持求皇帝写幅字,康熙原想题“灵隐寺”,但落笔时不小心,将“灵”字上面的雨(繁体字的“灵”字上面是“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纸幅有限,怎么也不能把“灵”字写完,旁人都捏把冷汗,却见皇帝气定神闲,大笔一挥,改写为“云林禅寺”(繁体字的“云”字上面也是“雨”字头)。
那幅字至尽仍挂在西湖,大家只觉得笔飞墨舞,是幅好字,有谁会去计较那是写错之后的权宜之计呢!
我当时太小,听不懂,直到有一天父亲带我去看漫画家表演——只见台上挂着一大张白纸,漫画家邀观众上去,随便画几笔,然后立刻根据那几笔,改成一幅画。
有些观众存心找麻烦,故意东勾一圈,西画一条,大家这么想,都认为画家会被难倒,却见画家略一思索,就解决了问题。
我开始了解,这世上一般人认为错的事,不见得就是错,有些人不但能将错变为对,而且对的比别人对的还要好。
所以在中学,我试着在作画没有灵感时,把纸折皱,摊在地上看那折痕,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居然能看出许多美丽的山峦和川流。
后来在大学教课,我也常将纸随便“团”一下,丢在桌上,让学生运用想象,去寻找美的造型。
我发觉用这种方法创作的画,常能打破自己惯用的格式,开展出新的面貌,尤其喜爱临摹的学生,往往能因此脱离古人的窠臼。
我更发现,有时候在作画之前想要使用宣纸,不小心拿错了纸,却很可能因为纸性不同,产生许多意外的好效果,远非平日所能想见。
如此说来,那错,不也就是另一种对了吗?
......
从写毛笔字、画漫画、到学国画,我深深领悟了这个由错误中寻对的道理,且用在我的生活中,经过许多坎坷、风浪,一次又一你俩在证明父亲的那句话:
“如果你会救,就无所谓错误了!
错也是对!
”
1.写出此文的线索。
2.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3.谈谈你对“这世上一般人认为错的事,不见得就是错”的理解。
4.摘出全文的主旨句。
5.说说你读了此文之后受到的启示。
答案
1.父亲的“错也是对”那句话。
2.以时间为序,按不了解父亲的话到开始了解父亲的话这个思路行文。
3.这句话蕴含着这样一个哲理:
有时候对错是相对的,对一件事情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要换个角度来思考,它启发我们不要囿于常规,创造性思考问题。
4.主旨:
“如果你会救,就无所谓错误了!
错也是对!
”
5.结合原文谈自己感受,言之在理即可。
第二讲情感透视突出人物
《用心脏生活》
我一直反对用成熟或幼稚之类的词汇来衡量一个人的进步程度,因为这是一种基于大众准则的理性判断,并不能涵盖一种更接近诗意的生存。
我20岁左右的时候,经常因为过于率真浪漫而在为人处事上发生事故,所以便用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柯罗来抵挡别人对自己许多可笑举止的嘲笑。
因为那么伟大的柯罗,对社会常识依旧知之甚少,以致父母从不放心他一个人单独出门,他五十多岁了外出还必须向母亲请假。
柯罗的幼稚也许是因为他沉醉于对美的探索而忽略了对生活技能的演练。
可以相信的是,他在画布上从不会迷路,并因此比那些成熟的人领略到了更多的人生辉煌。
还有另一种人的不成熟,是因为无法学会和适应流行的价值准则。
他们是时代的水土不服者,或者说,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那些公共绿地上的栅栏,孤独的身影骄傲地掠过人群的尖叫和愤怒。
曾读过一个故事:
一个欧洲商人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发现一个老者手编的草帽很漂亮,每只售价20比索。
商人想倒一些到欧洲去卖,便问老者:
如果一次买一万顶,每顶可以便宜多少?
老者却答:
每顶还要多加10比索,因为编一万顶相同的帽子会让我乏味而死。
我真是爱极了这个老人,他用近乎天籁的声音,对自以为是的商业法则说了一声“不”。
能列出的前辈还有许多。
他们飞行在芸芸众生的头顶,相似的身影重叠在一起,成为我的精神教父,鼓励我在森林之外长成一棵独特的树——不计后果地爱,绝不含糊地恨。
到了30岁还相信光荣与梦想。
有一种人,他取舍生活的主要依据不是得与失,甚至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对与错,人生指南里只有美与丑、泪水或者麻木之类的路标。
他们不一定能抵达所谓的成功,但胸腔里永远装满了感动与幸福。
他们和人群最大的区别在于:
人们习惯用大脑指导人生,而他们,更喜欢用心脏生活。
6.通读全文,用文中的话回答怎样才能做到“更接近诗意的生存”。
7.文章第三、四段中的“成熟”和“不成熟”具体指什么?
(1)成熟:
(2)不成熟:
8.文中卖手编草帽的老者那番话想说明什么问题?
9.请写出最后一段中“用大脑指导人生”的具体内容。
答案:
1.用心脏生活2.(1)“成熟”指熟谙人情世故,通晓社会常识,掌握生活技能。
(2)“不成熟”指不能遵守社会规则,放荡不羁,傲慢自负。
(意思对即可)
3.老者做事并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最终目的,在他看来,追求美好的心灵感受更重要。
(意思对即可)
4.以得失、对错为准则来取舍生活。
(意思对即可)
《永远的蝴蝶》
①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我白色风衣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③“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哪。
”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④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的,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⑤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
⑥为什么呢?
只带一把雨伞?
⑦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⑧“妈:
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
1、体会下列两句话里蕴藏的人物心理活动。
①“谁叫我们只带一把雨伞哪。
” ②“为什么呢?
只带一把雨伞?
”
2、文中的“蝴蝶”指什么?
文章以“永远的蝴蝶”为题,有何深意?
3、第5段“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一句怎么理解?
4、第8段中写道:
“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如果要在这句话“雨”的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以使表情达意更明白的话,这个修饰语应该是什么?
(提示:
可借用某个流行歌曲名)
答案:
1、①表现的是樱子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想为男友分担忧愁的心理:
一把伞,不能两人同时去寄信,既如此,我去为他——我的所爱寄信去吧!
②表现的是“我”自责、痛苦的心理:
就因为只有一把伞,才让樱子送了命。
2、涉及到了文章的主旨——“我”的感情的核心成分。
蝴蝶指樱子樱子虽然去了,但她却永远留在我心中,她的人,她的情,成了我永远的怀念。
3、“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似是写景,实则是刻画“我”的心理:
樱子去了,是因车祸而去的,这种凄惨的场面令人心痛不已,自然界虽为春天,而我心里却已是潇飒的秋天。
4、名为考查修饰语,实际上还是在考查学生对“我”的情感把握的准确程度,答案示例:
“心雨”、无声的雨等
第三讲理解词意紧扣语境
跑 过 冬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还记得你5岁那年的冬天吗?
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跑步。
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爸爸,不要让你跑了。
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
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
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
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黄色毛线帽在手中,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出了一圈流线,于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命的流动。
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
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你会在某个夜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知识点 现代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