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仁第三阶段讲座上.docx
- 文档编号:10597067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47.86KB
杨宗仁第三阶段讲座上.docx
《杨宗仁第三阶段讲座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宗仁第三阶段讲座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杨宗仁第三阶段讲座上
杨宗仁第三阶段讲座
2012年7月13日星期五
视频1:
一个没有四肢的人生活得很好。
你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你生活的状态。
----------------------------------------------------------------------------------------------
心为何物
一、从西方的观点来看:
1.意识VS.心
2.心为何物
3.身心一元或者二元:
我思故我在
二、从东方儒释道的观点来看
1.道家:
道可道非常道
2.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3.佛家:
实相,如来,佛,空性,明心见性
三、一切法从心想生
佛家的观点每一个人都是未来佛,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只有他愿意改变,他才可能改变。
如果他不愿意改变,你也改变不了他。
只有改变他的思想和想法,才可以改变他的行为。
要循循善诱,才可以改变他,打他是改变不了的。
家长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孩子。
《盗梦空间》有个非常好的情节,把想法移植到梦境中,你深深相信这个观念,产生了无限的力量,改变了人生。
比如有的孩子很专注于数字,因为他把心都放在这上面,说明他的心和我们有同样的力量。
因此会出现一些自闭症的天才。
我们要进入到我们孩子的梦境中,把一些想法植入到他脑里,改变他的行为。
实际上自闭症的行为就是自我为中心,无法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问题。
这种可能性永远都存在。
透过聊天、玩游戏,慢慢把一些想法渗透到他脑里去。
只有他愿意接受的时候才有用。
四分之三的自闭症儿童兼有弱智儿童的倾向,除了要教自闭症还要教认知。
自己不想学的时候什么事都教不进去。
改变别人的想法一定可以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事业。
在台湾,脑瘫的、听障的孩子越来越少,自闭症的孩子越来越多。
中间有很多杂念,并没有一个念头专注让孩子进步。
“我的孩子为什么是自闭症呀?
”“怎么找了这么一个老公呀?
”,这些都是杂念,不要去想。
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文化。
所有的专家学者多少都有点自闭症的特质。
----------------------------------------------------------------------------------------------
心智理论的定义
※心智理论(TheoryofMind)这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一个人为了能理解别人的行为,及预测对方接下来的可能动作,必须能够辨识、了解别人想法、信念、欲望及意图的能力。
※心智理论有三大功能:
☆诠释他人行为
☆预测他人行为
☆影响他人行为
透过语言动作种种行为影响他人的行为,这一点我们自闭症孩子最差。
想法解读到处都可以用到。
举了生活中想法解读的四个例子。
同样一件事情有种种的想法、不同的行为、不同的结果。
从小我们就要教我们的孩子。
我们最终要有什么想法,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
“要与人为善,要帮助别人,就越能凸显人的价值。
”
改变自闭症孩子的想法,为别人思考、为别人着想。
不要让我们的孩子一直接受别人的帮忙,让他做家事做家务帮老师跑腿打杂,积阴德。
年纪越小,越要养成这个习惯。
在台湾请阿姨一个月得1万多人民币才可能请得到。
“没有怀疑的想法最有力量,有质疑的时候就失去力量了。
”聊天是非常重要的干预,透过故事书去渗透去熏陶。
----------------------------------------------------------------------------------------------
依附理论
※Thompson(2000)认为依附理论主要是了解人类社会情绪及人格发展的重要面向,依附理论特别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内在运作模式(InternalWorkingModel)婴儿本身与照顾者间相处的运作模式称之。
此内在运作模式具有连续性的特质,是透过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两种反应影响个体的行为,进而影响与他人的依附关系质量及适应。
我小儿子不喜欢吃香菇蘑菇,是因为曾经情感上受伤,在幼儿园被老师强迫吃。
后来在认知上知道蘑菇有营养,但是情感上不能接受。
说明认知和情感都很重要。
他要认知到跟人在是有趣的,情感上觉得跟人玩是有趣的,才可以。
有的情感到了,认知没到,比如喜欢人但是打招呼的方式不对,拿头顶人。
如果你孩子不依附你不依附任何一个特定阶段,就没戏唱了。
在乎你才会观察你、了解你。
叫他看他知道别人生气的表情,问题是他当下没有在看。
我们为什么能够辨认人是因为我们常常看人。
---------------------------------------------------------------------------------------------
心理理论与依附关系
※Thompson(1998)认为依附是心智理论的前导因素,个体早期透过内在运作模式与主要照顾者,产生互动经验的累积,影响其日后对于心智理论的发展。
※个体早期心理活动大都介由环境中的人、事、物互动所产生,透过实际行为动作、逐渐转换为内在的心理表征(Re-presentation),而表征并非只是原有型像的复制,而是对于曾经觉知过的人、事、物,经由内在心智主动处理之结果。
婴儿透过与主要照顾者及社会环境的互动,将经验内化为心智表征。
我们对外在世界从来没有停止我们的建构和改变。
事情有可能变差也有可能变好,因为心有无限的可能。
一天有270亿新的神经突触的新的链接。
说明主动性的重要性。
一般孩子好奇心非常强烈,主动性很强的孩子才有可能进步最快。
介入的前一两年都要在提升孩子的主动性方面,这个工作没做好就要教一辈子。
很多自闭症孩子不会说善意的谎言,只会说真话。
----------------------------------------------------------------------------------------------
情绪的来源
1.人类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生理:
性食物水空气住房,色受想行识,五官,睡觉
安全:
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社交:
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尊重:
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
可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强,自觉性高
真善美
圣
往高层次发展的时候可以牺牲一些低层次的需要。
孩子的想法改变后你也要改变。
人1秒钟有100兆以上的念头。
所以人的想法太复杂,但是要他愿意改变。
我们的孩子抓不住别人的欲望,因为人的欲望善变,人心善变,对每个人的欲望要个别去了解。
要输入孩子的想法,要控制他的输入的来源。
2.人与环境的互动
3.行为的功能
4.负面思考与正面思考
5.自我调控的历程
视频2:
孩子没有通过这个测验,不知道自己看到的东西别人看不到。
视频3:
当着杨老师的面把他手机藏在抽屉里,等杨老师走了李老师和她一起换了一个藏的地方,藏到柜子里。
孩子认为杨老师会去柜子里找。
(实际上杨老师在的时候是藏在抽屉里)训练她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很难。
视频4:
反复示范把球放在爸爸手上,才知道爸爸伸手是要帮他转陀螺。
手势或者语言的意图要通过反复重复进行,让他理解这是什么意图,最好是有一个后果的强化。
视频5:
孩子观察大人开冰箱、拿水、倒水的动作。
了解妈妈的意图是喝水。
视频6:
18个月孩子观察大人拿玩具,了解大人的意图。
视频7:
孩子想在桌上爬,爸爸不想他在桌上爬。
视频8:
孩子想去玩旋转木马,家人不让,要明白两人的欲望是不同的,能够遵守规范。
视频9:
把两个食物推过去给孩子吃,饼干和西兰花。
让他吃完后,然后研究人员表现出很喜欢吃西兰花,然后把食物推给孩子,看他是否能根据研究人员的表情给研究人员东西吃。
(给西兰花而不是饼干)
18个月就可以了,有看人的表情,能够做出推论,根据别人欲望给别人吃。
我们的孩子每一层可能都有问题。
有没有时时刻刻在看人、在观察人家?
在想。
视频10:
牛奶糖的盒子里放着橡皮擦,给另外一个老师看。
以为老师觉得是橡皮擦。
基礎心智理論測驗內容
《相異的欲求》(DiverseDesires)
將一個男生娃娃和拉麵及炒飯樣本放在受試者面前。
實驗者:
「這是大華。
現在是午餐時間,大華想吃午餐了,這裡有兩個午餐:
一碗拉麵及一盤炒飯,你最喜歡哪一個?
喜歡拉麵或是炒飯?
」
如果受試者選擇拉麵,則說:
「嗯!
很好。
但是大華喜歡吃炒飯,他不喜歡拉麵。
」詢問受試者:
「所以,現在是吃飯時間了,大華只能選一種餐點來吃,大華會選哪一個?
拉麵還是炒飯?
」(大華的欲求要跟受試者不同)
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要通过。
《相異的信念》(DiverseBeliefs)
將柯南人偶置於一張畫有車庫及草叢的紙張上。
實驗者:
「這是柯南。
他的貓不見了,他想要找他的貓,他的貓也許躲在車庫或草叢中,你認為貓會躲在哪裡?
在車庫或草叢?
」
如果受試者選擇草叢,實驗者:
「嗯!
很好。
但是柯南認為他的貓會是在車庫。
所以柯南會去哪裡找他的貓?
去車庫或草叢?
」(柯南的信念要跟受試者不同)
《知識獲取》(KnowledgeAccess)
受試者看到一個無任何字樣圖片,蓋著蓋子的不透明盒子。
此盒子內放一隻貓造型的鑰匙。
實驗者:
「這是個盒子。
你認為盒子裡面有什麼?
」。
然後,實驗者打開盒子,呈現裡中內容物,「嗯!
我們看看…裡面是放一隻貓鑰匙」。
實驗者接著蓋起盒子,問受試者:
「好!
現在盒子裡面是什麼?
」
然後,實驗者拿出一個女生娃娃,說:
「這是小美。
小美從來沒有看過盒子裡裝什麼,那麼小美知道什麼東西在盒子裡面嗎?
」「小美有看盒子裡面嗎?
」
一般孩子三岁以下也过不了。
《錯誤信念-內容篇》(ContentsFalseBelief)
受試者看到一個蓋著的急救箱。
此急救箱裡中放著貓熊玩偶。
實驗者:
「這是一個急救箱,你認為裡面是放什麼?
」。
接著,打開急救箱:
「喔!
原來裡面放著一隻貓熊」實驗者關上急救箱說:
「好的,現在什麼東西在急救箱裡?
」
然後,實驗者拿出一個男生娃娃,說:
「這是小強。
小強從未看到急救箱裡面裝什麼,所以小強認為什麼東西在急救箱裡?
」「小強有看箱子裡面嗎?
」
~續《錯誤信念-理解篇》(ExplicitFalseBelief)
受試者看到一個男生娃娃及一張畫有背包及衣櫥的紙張。
實驗者:
「這是凱凱。
凱凱要找他的手套,他的手套也許在背包裡或衣櫥裡。
實際上,凱凱的手套其實是在他的背包裡面,但是凱凱認為他的手套是在衣櫥裡。
」
實驗者:
「所以,凱凱會去哪裡找手套?
背包或是衣櫥?
」「實際上凱凱的手套在哪裡?
背包裡或衣櫥裡?
」
《信念-情緒》(Belief-Emotion)
受試者看到一個女生娃娃及一個顯而易見的梅子軟糖盒子,盒子蓋內藏放著一個橡皮擦。
實驗者:
「這是一個梅子軟糖盒子,而這是婷婷。
你認為此盒子裡會是什麼?
」實驗者以婷婷的角色說:
「太好了,因為我好喜歡梅子軟糖,梅子軟糖是我最愛的零食。
現在我要出去玩囉!
」(婷婷娃娃離開現場)
接著,實驗者打開軟糖盒子:
「讓我們看看裡面是什麼?
...是一個橡皮擦,沒有梅子軟糖。
」盒子被蓋上,實驗者:
「婷婷最愛的零食是什麼?
」
然後,婷婷回來了。
「婷婷從沒有看過盒子裡的東西,而現在是點心時間,婷婷回來了。
我們給婷婷這個軟糖盒子,婷婷拿到這個未打開的盒子時覺得如何?
是高興還是難過?
」實驗者打開盒子,讓婷婷娃娃看盒子裡面,「在婷婷看了盒子裡面後,她感覺如何?
高興還是難過?
」
可能有的孩子答对了,说婷婷以为里面是软糖,但是问孩子你觉得婷婷是高兴还是难过,孩子说难过,因为里面其实是橡皮擦。
(又答错了),通过了第一关,没有通过第二关。
《真實-表面情緒》(Real-ApparentEmotion)
一開始,受試者看到一張畫有三種表情的紙張:
高興、普通、難過,讓受試者確認這些情緒表達臉譜。
然後拿出一個女生娃娃,娃娃臉部表情是被遮住的。
實驗者:
「這是有關這個女孩的故事,我會問你這女孩內心真正的感覺及她外表表情又是如何。
她也許內心感覺的跟她的表情是不一樣,也或許她內心感覺的跟她的表情是一樣的。
」
「這是珊妮的故事。
珊妮的朋友正一起玩並說一些笑話,其中一個朋友小明說了一個跟珊妮有關的惡意笑話,而旁邊的人都大笑。
每個人都覺得很好笑只有珊妮不覺得,但是珊妮並不想要其他人看到她對這玩笑的感覺,因為這樣他們就會說她還是個小嬰兒,所以珊妮試著藏起內心的感覺。
」實驗者問:
「當小明講了跟珊妮有關的惡意笑話時,其他孩子做了什麼?
」「在故事中,如果其他孩子知道珊妮對這玩笑的感覺,他們會怎樣?
」
實驗者指著3個情緒圖案:
「所以,當每個人都在笑時,珊妮內心真正覺得如何?
她覺得高興、難過或是還可以?
」「那當每個人都在笑時,珊妮臉上的表情是什麼?
」
内在情绪和外在情绪不一致,这个对我们孩子来说最难。
心智理论的发展
※Socialorienting(attendtoother’sface,sound,emotion,andimitation)
※Intention(3-6个月)
※Jointattention(9-18个月)
※pretending(12-18个月)
※Diversedesire(95%)
※Diversebeliefs(84%)
※Knowledgeaccess(73%)
※Contentsfalsebelief(59%)
※Explicitfalsebelief(57%)
※Belief-emotion(52%)
※Real-apparentemotion(32%)
到底什么让一般孩子能够发展出这种种能力出来?
像智障儿童兼有自闭症的比例比一般儿童要高很多。
台湾一个学者告诉我智障儿恐怕有四分之一有自闭症,听障儿童也有困难,这说明了什么?
必须大量和别人互动,形成这些经验,对别人的意图有所了解。
别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要去揣测。
自己形成一个角色,形成一个理论来诠释。
《摇篮里的科学家》这本书不错。
第二本书是《宝宝也是哲学家》。
----------------------------------------------------------------------------------------------
心智理论的发展过程
※摘要Astington与Gopnik所整理之一般儿童心智理论发展阶段特征
阶段
年龄
发展特质
I
三岁之前
儿童能对人们表达需求、情绪及心智状态,并使用心理
性的措词,例如:
知道、记得、想……
II
三~四岁
儿童能了解心智和外在的物理世界是相关联的。
能了解特定的刺激导致特定的心智状态,而心智状态影响行为,心智状态可由刺激和行为的联结推论而得。
III
四~五岁
儿童能分辨心智是分离的且不同于物理世界,儿童了解到人们可以想象没有实际存在的东西。
IV
五~六岁
儿童学习到心智是可以正确或不正确的表征物体或事件,因此,对实际物体或事件而言,他人所表征的可能是错的(错误信念),对一个人的心智状态而言,其所显现的行为也可能是错的(例如:
一个哭的人却笑了),而且,两个人的知觉观点或信念也可能相异(角色取替)。
V
六~七岁
儿童学习了解心智活动对实际的诠释,例如:
先前的经验影响现在的心智状态,而心智状态又影响情绪和对社会的推论。
※资料来源:
取自谢宛陵(2006)
自己知道对方不知道,这才叫骗。
两个人都知道不叫骗,叫强辩。
视频11:
让孩子骗妈妈,指认没有放糖的杯子。
孩子不理解什么是骗。
视频12:
让孩子骗老师,指认没有放糖的杯子。
孩子能够看到,面对孩子的那边是透明的。
孩子不理解什么是骗。
视频13:
五岁半的孩子,猜锤子剪刀布
要知道你的欲望是什么,他也要会让步。
我要出布,孩子说我要出剪刀。
大人就变,孩子就输了。
很多孩子输不起,不能输。
能力越好的AS越在乎输赢。
爸爸说出石头但是实际出布,孩子就大怒。
层次上去一定要有动机。
境教--身教--言教,教学的三大境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杨宗仁 第三 阶段 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