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优选学案.docx
- 文档编号:10595020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99.77KB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优选学案.docx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优选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优选学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优选学案
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考情回顾
考纲展示
命题趋向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2016·浙江卷,9~10
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以等压线图为载体,考查大气运动的原理、风向的判断与天气变化的规律。
2.以气候统计资料为背景,考查气温、降水的特点及成因,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
3.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考查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
2016·全国卷Ⅱ,6~8
常见天气系统
2017·北京卷,2;2017·天津卷,8~9;
2017·江苏卷,7~8
气候的形成、分布、特征
2017·北京卷,3;2017·全国卷Ⅰ,9~10;
2017·全国卷Ⅲ,36;2016·江苏卷,12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能量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__太阳辐射__。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__地面辐射__。
2.两大过程
(1)__地面__增温:
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而升温。
(2)大气增温:
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__吸收__、__反射__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
__大气逆辐射__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
(1)大气成分:
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含量大,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
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典型表现。
(2)天气状况:
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尘埃对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影响。
昼、夜云层量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很大,可用下表比较。
作用对象
集中表现时段
作用过程
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夜间
大气逆辐射
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白天
反射、吸收等
(3)地面状况: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状况的差异影响大气受热过程,进而影响气温状况。
一般规律:
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
新雪>冰>沙土>草地。
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气候湿润、盆地地形→阴雨天气多,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密度大→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能缺乏。
4.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秸秆燃烧制造烟雾来预防霜冻。
③早春华北地区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5.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综合应用——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光照、热量的联系与区别
(1)海拔相近:
低纬地区热量优于高纬地区,内陆地区光照优于沿海地区(天气晴朗)。
(2)纬度相近:
高海拔地区光照优于低海拔地区(大气密度),气候干旱地区光照优于气候湿润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
(3)一般情况下,低纬地区热量充足,高纬地区热量不足;中低纬高山高原地区,光多热少;中高纬内陆干旱地区,光多热少。
[例1]读下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
(1)~
(2)题。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表
城市
天气现象(白天/夜间)
最高温/最低温
北京
28℃/18℃
上海
25℃/19℃
哈尔滨
24℃/11℃
西宁
22℃/3℃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是上海,图中能反映其原因的是( D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2)据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北京该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
B.上海该日的降水可能是受台风影响所致
C.哈尔滨该日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冬季气温降低所致
D.该日北京的最高气温比西宁高是因为距海近
解析 第
(1)题,昼夜温差小说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第
(2)题,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而不是12时;该日哈尔滨最低气温为11℃,不可能为冬季;距海越近,受海洋影响越大,最高气温应该较低;从气温可以判断此时上海为夏季,可能受台风影响,产生降水。
二 逆温现象的分析方法
1.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如图)
2.常见的逆温类型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近地面大气迅速冷却,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较弱,冬季较强。
我国冬季的逆温主要是此类逆温。
(2)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水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锋面逆温。
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显著,故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
(4)地形逆温。
在山区的盆地或山谷地形区,夜间由于山坡上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导致盆地或山谷底部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形成上暖下冷的空气垂直结构,出现逆温现象。
3.逆温的影响
(1)出现多雾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2)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例2]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
(1)~
(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C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析 第
(1)题,读图,根据图中的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后,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之后减弱;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根据图中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
第
(2)题,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在晴朗无云的夜间(题干中提到),地面降温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这种热量传递存在的时间差异造成了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上界峰值。
1.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 D )
A.①强B.②弱
C.③弱D.④强
解析 “秋阴”“雨声”说明为阴雨天气,云量大,大气逆辐射强。
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D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
下图为冬至日某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能量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最有可能是( A )
A.里约热内卢B.伦敦
C.新加坡D.上海
4.关于图中甲、乙区域和A、B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甲区域表示该日气温正在逐渐下降
B.乙区域表示黑夜
C.A点对应的时刻为该地太阳高度最大时
D.B点对应的时刻为该地一天中气温最低时
解析 第3题,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图中实线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日变化,虚线表示地面辐射能量的日变化;由太阳辐射能量的日变化曲线可知,冬至日该地的昼长约为15小时,据此可知该地应位于南半球,A项正确。
第4题,甲区域表示太阳辐射能量大于地面辐射能量,气温正在逐渐升高,A项错误;乙区域表示地面辐射能量大于太阳辐射能量,日出后的第一个小时,太阳辐射能量小于地面辐射能量,B项错误;该地地方时12时时,太阳高度最大,A点对应的时刻为该日该地气温最高的时刻,C项错误;乙区域表示地面辐射能量大于太阳辐射能量,气温逐渐下降,B点以后太阳辐射能量大于地面辐射能量,气温转为上升,B点时气温为该地一天中最低,D项正确。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
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5~6题。
5.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B )
A.9日~17时B.18时~次日8时
C.17时~次日9时D.19时~次日6时
6.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D )
A.100米B.200米
C.400米D.500米
解析 第5题,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
由此可知,在18时~次日8时出现逆温现象,大气对流运动受阻。
第6题,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
考点二 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
1.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
①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温度__差异。
②形式:
__热力环流__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
①“热低冷高”和“热凹冷凸”(近地面)
甲地受热,形成e__低压__,等压面__下凹__;乙地冷却,形成f__高压__,等压面__上凸__;高空相反。
②热力环流原理应用
a.若甲、乙两地表示城市和郊区,则__甲__为城市。
b.甲地气流上升,多__阴雨__天气,乙地气流下沉,多__晴朗__天气。
2.风的形成
(1)直接原因:
__水平气压梯度力__。
(2)风向:
由高压指向低压。
(3)风速: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__大__,反之,越__小__。
一 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主要形式
1.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1)“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地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下垫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下垫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1)海陆风
影响:
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
影响: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风
影响:
热岛效应强弱反映城乡温差大小,如冬季城郊温差大,热岛效应最显著,热力环流最强。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避免热力环流将污染物带入市区。
[例1](2018·辽宁五校联考)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筑结构。
“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下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下图)。
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
据此回答
(1)~
(2)题。
(1)“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B )
A.辐合上升B.辐合下沉
C.辐散上升D.辐散下沉
(2)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 D )
A.温室大棚气温较高
B.锋面暖气团的上升运动
C.秘鲁沿岸的上升流
D.水库库区比周边降水少
解析 第
(1)题,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位于沙漠气候区,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中央气温相对低,气压相对高,“风塔”底部空气从中央流向四周,室外的空气从“风塔”顶部镂空的部分自上而下来补充,形成下沉气流,以补充底部向四周流出的空气。
因此“风塔”顶部气流辐合下沉,底部辐散。
第
(2)题,水库库区降水比周围少是因为水库气温比周围低,库区气压高,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温室大棚气温高与温室效应有关;锋面暖气团的上升运动是因为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气团被迫抬升;秘鲁沿岸的上升流是东南信风将表层海水吹走引起的。
二 等压面图的判读
1.判断气压大小
(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A>PC,PB>PD。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
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C>PD,PB>P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2)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同陆地,热容量较小;绿地同海洋,热容量较大。
(3)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大小
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如上图中A地;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如上图中B地。
4.判断气温高低
(1)甲处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说明A处气压低,由此可知甲处气流上升,说明甲处气温较高;乙处近地面等压面向上凸,说明B处气压高,由此可知乙处气流下沉,说明乙处气温较低。
(2)根据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和随海拔升高1000m温度降低约6℃,可知A、B、C、D四处气温是TA>TB>TC>TD。
[例2]读“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因热力作用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回答
(1)~
(2)题。
(1)关于甲、乙、丙、丁四地之间气压高低与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B.甲地气压高于丙地
C.甲、丙之间气流下沉
D.丙、丁之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2)下列地理事物的出现与图示季节相符的是( B )
①塔里木河出现断流 ②长江处在汛期 ③中纬度大陆上等温线明显向北凸 ④中纬度海洋上等温线明显向高纬凸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第
(1)题,根据气压垂直分布规律,甲地气压高于等压面气压,乙地气压低于等压面气压,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根据垂直气压分布知甲地气压低于丙地。
据此分析近地面丙处为受热区域,丁处为受冷区域,说明丙地气流垂直上升;丙、丁之间风从丁地吹向丙地。
第
(2)题,结合上题分析,此季节是北半球的夏季。
长江流域可能进入雨季,长江处在汛期;中纬度大陆上,陆地温度高于海洋,等温线向温度较低的高纬度凸出,即向北凸出,海洋相反。
夏季温度高,塔里木河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处于汛期,水位最高。
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与等压线图上的风
1.大气水平运动中影响风向的主要因素
(1)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若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应该是斜穿等压线,且从高压吹向低压。
(2)近地面的风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
高空的风一般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风向与摩擦力的方向相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风向、摩擦力的方向垂直。
(4)高空和近地面没有明确的高度,但一般以地面以上1500米为参考数据。
2.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
第一步: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
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3.在等压线图上比较风力大小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力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力小。
(2)不同图中,相同比例尺,且相邻两条等压线图上距离相同,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
(3)不同图中,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图上距离相等,则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例3](2016·江苏卷)2016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
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此时我国( D )
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
B.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
D.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
解析 读图可知,该图中西南方有低压槽,A错;北方大部分地区被高压脊控制,天气以干冷为主,B错;由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三亚风力小于昆明,C错;北京、上海的风向都为西北风,故选D项。
下图为某日甲、乙两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和气压差统计图,其中甲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为a、A,乙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为b、B。
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中甲、乙两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气流流动方向是( C )
A.a→A→b→B→aB.b→a→A→B→b
C.a→b→B→A→aD.b→B→a→A→b
2.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a点在垂直方向上等压面和等温面关系的是( C )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a点气压值为400,B点气压值为200,根据横坐标的气压差可推知A点气压值为100,b点气压值为300。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气流流动方向为a→b→B→A→a。
第2题,图示a点为高压,等压面向上凸;气温相对较低,等温面向下凹。
热岛强度是市中心与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能准确反映“热岛效应”的变化状况。
“冷岛效应”原指干旱地区夏季时,绿洲、湖泊气温比附近沙漠低的一种局部温凉的小气候现象。
目前城市也在广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读图,完成3~5题。
北京市热岛强度分布图(单位:
℃)
北京市夏季某日午后气温分布图
3.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为( D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4.图中①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的“冷岛”现象,可能是因为此处布局了( B )
A.住宅区B.公园
C.商业区D.农田
5.“冷岛效应”会使①处与周边地区相比( C )
A.年降水量增多B.热量交换增强
C.空气对流减弱D.水汽蒸发加快
解析 第3题,热岛效应显著,说明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大。
读图,根据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判断,大致在11~1月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等温线最密集,说明温差最大,热岛效应最显著,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故选D。
第4题,图中①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的“冷岛”现象,说明①处气温较周围区域低。
住宅区、商业区地表硬化,不会形成“冷岛”现象,A、C错误。
公园绿地、水面升温较慢,可能形成冷岛,故选B。
农田一般分布在城外郊区,不在市区内,D错误。
第5题,①处与周边地区相比,因气温较低,空气对流减弱,故选C;年降水量减少,A错误;热量交换减弱,B错误;水汽蒸发减慢,D错误。
下图是北半球500hPa等压面天气图,图中所示等值线为等压面上的等高线,甲、乙、丙、丁为等压面上的点。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500hPa等压面上丙点的风向不可能是( A )
A.东北风B.西风
C.西南风D.西北风
7.图中甲、乙、丙、丁近地面同一高度气压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B )
A.甲、乙、丙、丁B.丁、丙、甲、乙
C.乙、甲、丙、丁D.乙、甲、丁、丙
解析 第6题,图示为北半球500hPa等压面图,图中所示等值线为等压面上的等高线,结合等压面的形状判定丙地周围气压值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因此,最不可能的风向是东北风。
第7题,图中所示的是高空的气压状况。
高空中各点气压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乙、甲、丙、丁,因此推断出近地面同一高度气压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丁、丙、甲、乙。
[例]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
读图,完成
(1)~
(2)题。
(8分)
(1)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
A.偏东风B.偏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2)与甲地相比,乙地风力( )
A.较大B.较小
C.相等D.无法判断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1)
易错选A或D。
易受L低压的影响,错选A;不能正确判断气压高低与风向的关系,错选D
(2)
易错选B。
不能正确判断等压线疏密程度与风力大小的关系
[解析]第
(1)题,甲地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
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方向,应指向西北方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偏南风。
第
(2)题,与甲地相比,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比甲大,风力较甲地大。
[答案]
(1)B
(2)A
读长江谷地某时等温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一天中a、b两点距离最近的时间最可能是( D )
A.9时B.14时
C.20时D.4时
2.a、b两点距离最近时河面上方空气运动状况是( C )
A.从高空下沉B.停滞、堆积
C.向高空运动D.向两岸山坡爬升
解析 第1题,a、b两点距离最近时应是山坡和山谷气温均达最低时,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选项中最接近气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通用版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第二 地球 大气 冷热 不均 引起 运动 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