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0594873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8.14KB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吉林省抚松县外国语学校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方面看到正义战争的魅力,正义战争中突显出来的真善美,一方面也看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非正义战争中的强盗野兽行径。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能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3、综合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迅速把握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感受特色语言及有代表性的场景,利用网络查找背景及其他相关资料,注意知识的拓展。
4、综合性学习应通过活动开阔文化视野,增加历史和文学知识,培养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针对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
主题一:
战争之豪情篇(2课时)
学习内容:
1、教材《新闻两则》精讲篇目(1课时)
2、主题丛书《新闻两则》
主题丛书《9月9日——日本向中国投降签字日》(1课时)
主题二:
战争之英雄篇(3课时)
学习内容:
1、阅读所选篇章课文(1课时)
2、教材《芦花荡》、主题丛书《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1课时)
3、主题丛书《最后一个爆破手》、《张自忠将军牺牲65周年祭》、
《读碑》(1课时)
主题三:
寄情寓意的景与物(1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蜡烛》主题丛书:
《废园外》、《百合花》
主题四:
战争之讨伐篇(1课时)
学习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主题五:
主题五:
珍爱生命捍卫和平(1课时)
学习内容:
《亲爱的爸爸妈妈》、《请停止枪声》
主题六: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1课时)
主题七:
作文——战争与和平(2课时——写作、讲评)
主题一:
战争之豪情篇
抚松县外国语学校闫丽
第一课时
[教学篇目]教材《新闻两则》精讲篇目
【教学目标】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正义战争中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的硝烟岁月。
二、检查预习:
字词
三、对应摘读
(一)摘读六要素
1.知识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指的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与记叙的要素基本相同。
2.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学生概括两文六要素
(二)摘读五部分结构
1.知识简介。
①标题:
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还有引标、副标。
②导语:
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
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④背景:
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⑤结语:
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2.再次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第一层: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
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背景和结语暗含在主体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标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
第一层: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三)摘读语言三特点
知识简介:
新闻语言特点:
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学生勾画朗读简要说明理由
三、体验阅读
教师导语:
《新闻两则》虽是实用性文体,但文中饱含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能读出毛泽东主席的情感吗?
学生朗读赏析
四、拓展延伸:
俗语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五、课堂总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第二课时
[教学篇目]主题丛书《新闻两则》
主题丛书《9月9日——日本向中国投降签字日》(1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正义战争中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东瀛躏九州,怨气贯春秋。
华北亡魂泣,江南喋血流。
忧天缘国耻,怀土报家仇。
半壁豪情荡,烽烟驱敌酋。
71年前的那一天,当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当不可一世的日寇终于在正义面前垂下头的时候;整个中华民族沸腾了……让我们跟随美国战地记者霍默比加特回到1945年。
2、《新闻两则》霍默比加特
1、对应摘读(摘读六要素、摘读五部分结构、摘读语言三特点)
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2、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能读出盟军的情感吗?
3、《9月9日——日本向中国投降签字日》
从文中你体会到哪些情感,请你朗读出来。
四、拓展延伸:
俗语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这几篇文中说说你怎样理解战争的正义性。
艰苦的磨难,压不垮中国人民;残暴的敌人,只能激发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
“风在喉,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振聋发聩的吼声,伴随着黄河的滔滔水声,流传至今。
这,是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誓言,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宣言!
主题二:
战争之英雄篇
抚松县外国语学校闫丽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文章——教材《芦花荡》、主题丛书《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最后一个爆破手》、《张自忠将军牺牲65周年祭》、《读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芦花荡》、主题丛书《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教学目标:
1、感知人物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
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3、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白洋淀”的图片,同时配上音乐。
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
她就是:
白洋淀。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
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
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
2、《芦花荡》
1、英雄故事我来讲
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告诉同学们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引导学生点评。
事件: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如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
2、英雄人物我来评
文中的“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适时重点强调三句话:
课件出示:
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
“不怕。
他打不着我们!
”
提问:
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提问:
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过于自信、乐观的语气。
)
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老头过于自信自尊的性格特点
3、英雄情感我来品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中你感受到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感?
提示:
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
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
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
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文中还有哪些景物描写让你感受到战士们、“老头子”怎样的情感?
注意指导朗读。
3、《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白洋淀边的老头儿,打开丛书第一本,第9页,阅读课文,按照我们学习《芦花荡》的方法小组合作进行自学,然后进向小组汇报。
1、英雄故事我来讲
2、英雄人物我来评
3、英雄情感我来品
四、小结:
刚才我们从各个角度全面深入分析了两篇文章中的英雄形象,对于抗战、对于英雄有了哪些认识?
让我们感受到抗战队伍不畏艰险、豪迈乐观的性格和昂扬斗志。
让我们感受到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人人皆兵。
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不可战胜的。
5、作业:
推荐阅读:
《号王》、《黎明前的陨落》、《长征铁流劲旅中的巾帼英雄》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丛书《最后一个爆破手》、《张自忠将军牺牲65周年祭》、
《读碑》(1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战争中军人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孙犁领衔的“荷花淀”派是以风格清新脱俗而见称的,所以文中充满了美感和诗情画意,读之令人心为之沉静,如闲花,如瓶水,山风絮浪,娓娓道来,是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
可是战争不仅仅是地利人和的比拼智慧,更多的是血淋淋的对峙。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2、一个不可违抗的命令
默读主题丛书第一本14页《最后一个爆破手》,思考
1、读完文章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2、原文的标题何老师出示的标题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三、一个千古不灭的英魂
默读主题丛书《张自忠将军牺牲65周年祭》,思考:
1、文章对张自忠将军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你对张自忠将军还有哪些了解?
3、写段祭文寄哀思
1940年5月16日,中国第五战区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在湖北枣阳地区与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49岁。
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延安各界千余人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挽词“尽忠报国”,周恩来挽词“为国捐躯”。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及你对张自忠将军的了解写一段祭文,表达自己的尊敬之心。
4、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
《读碑》
1、朗读课文,哪里打动了你,朗读赏析。
2、再谈对英雄的认识。
5、拓张延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表明,一旦血性被激发出来,就会书写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书写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悲壮,书写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信念,书写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气慨!
假如你已成年,祖国被人侵略,战火燃起,你会怎么做?
主题三:
寄情寓意的景与物
抚松县外国语学校李翠芝
教学篇目:
教材《蜡烛》主题丛书:
《废园外》、《百合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课文,快速提取文章中信息,把握文章中相关景与物描写的内容,并理解和分析作者用意,从而理解特定景物事物在文中的象征意义,进而明确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点拨相结合,带动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掌握景与物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
带动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掌握景与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记叙文穿插景物描写的写法,理解特定景物事物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炮火烧灼的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毅力安葬了苏联红军,并将珍藏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他的坟头,以此表达对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敬意和悼念。
课文以“蜡烛”为题,正为表达这一深意。
再读课文文章中到底都描绘了哪些特地的景与物,又都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呢?
二、研读《蜡烛》
1、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找出文章中重点描写的特定景与物。
(蜡烛、炮火、黑围巾)
2、有感情朗读相关语段,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意义。
师生共同交流。
语段呈现1: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舀几下,她就休息一会儿。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明确:
炮火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渲染德军的残忍疯狂。
衬托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
语段呈现2: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只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老妇人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新的一只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明确:
黑围巾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展现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
语段呈现3: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明确:
蜡烛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象征南斯拉夫母亲的爱之光。
)
三、研读:
《废园外》巴金
概括文章描写的特定景与物,并有感情朗读相关段落,自己体会其意义。
(明确:
特定景是花(红花绿叶),特定的物是废墟(毁楼)
语段研读1:
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
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
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
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
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探究明确:
红花绿叶是青春、美好、生命的象征。
)
语段研读2:
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
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
“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探究明确:
废墟(毁楼)是残败、废弃、死亡的象征。
)
总结: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解读到了文章通过描写我晚饭散步看到一座原本美丽的花园被日寇炸毁,目睹年轻的生命被夺走内心的悲楚。
表达对日军暴行的抗议和扼杀年轻生命的控诉。
要告诉人们,生命与美是摧毁不了的,人民不会向侵略者低头的,花见证了侵略者的暴行。
四、研读《百合花》茹志鹃
概括文章描写的特定景与物,找出相关描写,朗读并加以体会其用意。
(明确:
特定景物是百合花被子,百合花。
)
语段赏读1: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卫生员为难地说:
“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
(百合花被:
情节的一部分,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
)
语段赏读2: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百合花:
是人性美的象征,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如百合花般的心灵,象征军民之间的感情和战友之间的情感。
)
课堂总结:
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充满朝气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普通战士,带路借被救人牺牲和新媳妇献被的故事,展现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如百合花一样的人性美。
通过研读三篇文章我们学习了作者借以寄情寓意的表达手法,明白了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的使用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情感的艺术效果。
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语文。
五、课后练笔:
借助某种特定的景与物,将你理解的生活中的某种爱表达出来。
(200字以上。
)
主题四:
战争之讨伐篇
学习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各种写作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2、感受作者的情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战争。
教学过程:
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一)导入新课
1860年,英法联军在攻入北京城后,焚毁了圆明园,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幕。
在此刻,法国大文豪雨果写下了这篇著名的书信,表达了他的愤怒。
是什么令这位充满正义感的文学巨匠如此愤怒?
(2)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
文章列举了哪些人不同的看法?
(3)体会情感
1、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雨果的愤怒?
雨果运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如此强烈的情感?
(体会反语和对比的作用)
2、雨果先生为什么会如此愤怒?
当欧洲人用战争打败了古老的东方帝国,开始肆无忌惮地摧毁这个曾经令他们充满想象的名园时,曾经如童话般美好的世界就此摧毁了。
对于利益的追逐战胜了对于文明的憧憬,雨果先生所痛恨的正是这种建立在强权的基础上对于文明的践踏与破坏
3、雨果先生的国籍为法国,你如何看待他对自己祖国的控诉?
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
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
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
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甚至推翻它!
2、《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丘吉尔,曾任英国首相,同时他的文学造诣也很深,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还被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
默读课文,思考:
1、丘吉尔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2、运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如此强烈的情感?
(排比的力量、否定词的运用)
三、拓展延伸
就中国南海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4、作业
就讨论交流的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小文章。
主题五:
珍爱生命捍卫和平
——《亲爱的爸爸妈妈》拓展阅读教学设计
抚松外国语学校徐宝荣
教学目标
1、共同品味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体验文学作品撼人心魄的美丽。
2、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探究学习方法。
3、体会“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记住历史教训,捍卫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
教学重难点
共同品味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体验文学作品撼人心魄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
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现在,我们每年都要庆祝这个节日,请你说说,庆祝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
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同时,我们无法忘记,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的一个小城里,一天之内,有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
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
孩子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冰冷的枪声。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回顾那段惨痛的历史。
二、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1、字词识记
谬miù(荒谬) 戮lù(杀戮) 幢zhuàng(一幢) 缭liáo(缭绕) 潦liáo(潦草) 泻xiè(倾泻) 泄xiè(泄气) 悼dào(悼念) 绰chuò(绰号) 粹cuì(纳粹) 猝cù(猝死)稚()嫩呵()护屹()立盟()誓憧憬 ()()
2、解释下列词语。
肃穆:
严肃安静。
荒谬: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健忘:
容易忘事。
杀戮:
杀害{多指大量的}。
憧憬:
向往。
赤裸裸:
形容毫无遮盖掩饰。
缭绕:
回环旋转。
血腥:
血液的腥味。
比喻屠杀的残酷。
木然:
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坟地所见所闻
2.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3.记录作家座谈会
4.摘录遗言
四、再读文章,小组合作,共同品味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体验文学作品撼人心魄的美丽
(友情提示: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抓住一些重要语句进行深入探究,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我希望能感受到同学们认真读书的习惯和大胆质疑的“问题意识”,我想,这将是你们学习的致胜法宝,希望你们今后能将这种良好的习惯保持下去。
)(问题参考)
1、参观完这个遗址,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一段文字。
也就是文章开头的这段引言。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留意下萨特着重用哪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呢?
(沉重记忆,美丽的记忆。
)
两种记忆是否矛盾?
今天,我们就跟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感受那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2、如何理解文中开头“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
明确:
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涌向屠杀的地方。
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
(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
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像一个画面。
这样的开头,让读者感受到现实中的空气,弥漫着无尽的悲哀,而一切皆源于历史。
3、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八 年级 上册 第一 单元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