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三一轮复习系列版步步高《单元集训》江苏 第4周.docx
- 文档编号:10589154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54.80KB
语文高三一轮复习系列版步步高《单元集训》江苏 第4周.docx
《语文高三一轮复习系列版步步高《单元集训》江苏 第4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三一轮复习系列版步步高《单元集训》江苏 第4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高三一轮复习系列版步步高《单元集训》江苏第4周
高考模拟检测
语文Ⅰ(试题)
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传统的剪纸,仅凭一把剪刀,顷刻便在一张薄纸上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令人。
而广东佛山的剪纸,自明清时期便如同佛山陶瓷一样,成为一门谋生的行当,为了市场的需要,渐渐形成与传统剪纸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使用的工具也不再单凭一把剪刀,而是加入了刻刀和凿子。
这种创新使佛山剪纸在中国剪纸艺术中。
A.拍手称快 顺应 标新立异
B.拍手称快迎合标新立异
C.叹为观止迎合独树一帜
D.叹为观止顺应独树一帜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百年校庆活动中各届校友的捐赠近800万元,募得的款项将全部用于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基金和奖励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的费用。
B.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高的节日休闲需求,给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增加公共的间歇符号,让人在集体氛围的熏陶中实现个体的放松。
C.中国文化史上,“正襟危坐”的书多,像《世说新语》这样好玩的书屈指可数,刘义庆寥寥数语,就把魏晋文人的形态活脱脱展现了出来。
D.赛前,几乎没有人怀疑浙港联队不会丢掉这块金牌,就像记者所说,孙杨、徐嘉余、李朱濠,把队员的名单一列,就能把对手吓一跳。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在表面上,诗与散文的分别似乎很容易认出,但是如果仔细推敲,,。
,,,这不是易事,但也不是研究诗学者所能避免的。
①说明诗是什么,散文是什么
②从历史经验看
③寻常所认出的分别都不免因有例外而生出问题
④要了解诗与散文的分别,是无异于要给诗和散文下定义
⑤从亚里士多德起,这问题曾引起许多辩论
A.③⑤②④①B.③②⑤①④
C.④①③⑤②D.④①②③⑤
4.下列对联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不夜灯光,便是玲珑世界 通宵月色,无非圆满乾坤
②宛然人在广寒宫 霓裳舞起终宵朗
③千载招魂悲楚士 万人抚卷叹离骚
④冒雨先寻菊 迎晴便插萸
A.①元宵节 ②中秋节 ③端午节 ④重阳节
B.①中秋节②元宵节③端午节④重阳节
C.①元宵节②中秋节③重阳节④端午节
D.①端午节②中秋节③元宵节④重阳节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元故楼主簿行状
宋 濂
君讳国华,字彦英,姓楼氏。
为义乌智者里人。
曾大父慧、大父绍、父浚,皆隐德不仕,而君父以家大穰为邑重望。
至君乃不复事厚积,独好诗书,志于仕进。
学成,就试翰林院,授漳州路学正。
未几,以母丧免归。
泰定间,县恶少余乙,肆为剽掠,民惧其祸。
君率强有力者,持梃以捕,得渠凶十馀人。
因之授婺州路浦江县政内乡巡检。
君至官,逻警有严,寇盗屏息。
巡司屋坏,民欲为改作,君不欲烦民,捐禄成之。
寻权县事,有功于民,将代,民争乞留。
至正丙申,荐饥,邻县石甲啸聚,又相劫掠。
府公知君之能,移君之任,捕得二十馀人,其患遂弭。
转授保义副尉、湖州路德清县主簿,命下,丁父忧,不赴。
服阙,浙东宣尉使司分镇绍兴,以照磨之职起君。
君从之,益务谨饬,不以案牍之劳为辞,极为上官所赏受。
遭世多故,解绶而归,以六世祖茔荒秽不治,乃谋以弟。
缭以周垣,仍创祠置田,合族以祭。
无亲疏远迩,悉以慈识接之。
或以贫窭有干,即与粟贷钱,无靳色。
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
府君隐约田间,不务为光耀。
抚事酬物,恒出于诚悫,无矫伪自欺之意。
宗姻州里,咸目之为笃行君子云。
然其为人好施与,不以家之单索为念。
其友竞田,久不解,府君乃斥己壤之腴者庚之,其争遂息。
人有鬻田于府君者,质剂既定,逮秋而租入过其数。
府君曰:
“是膏粱子,不知物价之上下者也。
吾可苟利之耶?
”明增其直。
至正甲午秋九月,忽语其子曰:
“吾春秋五十有三,不可谓不老也。
汝等齿亦长矣,吾不复留意人间事。
闻歙州多佳山水,将往游焉。
”言已,即出门去,沉酣回涧曲岑间。
复还金华,访赤松遗迹,追逐云月,浩然而归。
越明年,乙未四月十四日,以病卒。
(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得渠凶十馀人 渠:
大
B.无靳色靳:
吝啬
C.人有鬻田于府君者鬻:
买
D.沉酣回涧曲岑间岑:
小而高的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楼国华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没有做官,而楼国华却多次做官。
B.楼国华解职归乡后,修整祖茔,修建家祠,聚集家族的人一起祭拜。
C.楼国华的朋友与别人争田产,他就拿出自己的肥田来赔偿,平息了纠纷。
D.因对现实不满,五十三岁的楼国华毅然离家,游山玩水,乐在其中。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寻权县事,有功于民,将代,民争乞留。
译文:
(2)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
译文:
8.楼国华为官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①
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③,未必佽飞④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注
①三门津:
三门峡。
黄河流经此处,分成鬼门、神门、人门三股急流。
时值蒙古军队南下,词人躲避战乱至三门峡一带。
②一峰:
屹立于中流的砥柱山。
③燃犀下照:
传说晋人温峤曾点燃犀角照见江中水怪。
④佽飞:
春秋时勇士,曾入江刺杀蛟龙。
9.赏析词中画线句的精妙之处。
(5分)
答:
10.概括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兄弟不知,。
(《诗经·卫风·氓》)
(2),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3),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5)前者呼,后者应,,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8)读书切戒在慌忙,。
(陆九渊《读书》)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你是谁?
宗 璞
他回到家里,走进卧房,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陌生女人坐在窗前的扶手椅上喝茶,很觉奇怪,便大声问道:
“你是谁?
”
那女人看着他,满眼都是泪,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说:
“我是董芊,张过,你不认得我吗?
”
张过冷笑道:
“你说你是董芊?
你以为我不认得她吗?
”他指着墙上的照片说:
“这才是董芊,我和董芊。
”那是一张结婚照。
那时的张过头发蓬松,面目英俊,身边的董芊披着婚纱,天使一般。
“看见了吗?
你竟敢来冒充?
”
张过很饿,到厨房找了些饼干,又找到了牛奶,自己吃着。
董芊不理他,打开衣柜去取衣服。
张过跟过来,大声叫道:
“你敢偷董芊的衣服!
”他拿起手机打电话报警。
董芊知道他会动手,便关了柜门,回到扶手椅坐下。
一会儿,两个警察来了,互相说这场面也不是第一次了。
他们问张过发生了什么事。
他说:
“这个女人要偷董芊的衣服。
”
警察劝他道:
“这就是董芊,她还给你做饭吃呢。
”
张过指着墙上另外一张董芊的半身照片,那真是绮年玉貌,说:
“她才是董芊。
”
一个警察说:
“她老了呀,董芊老了呀!
”
另一个警察说:
“像你一样,你也老了。
你看你头发都秃了。
”他的头发只剩下周围一圈,中间光秃秃地发着亮光。
张过一拍桌子,说:
“别啰唆!
你们把董芊赶到哪儿去了?
我要去找她!
”说着,推开两个警察夺门而出。
屋外是一片大草坪,笼着淡淡的月光,他站在草坪上大声喊:
“董芊!
董芊!
你在哪里?
”
董芊追出来跟着他跑,也大声叫:
“张过!
张过!
我在这里!
”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张过停下脚步转过头来。
他看着眼前满是皱纹的脸,怀疑而又同情地问:
“你把董芊藏到哪儿去了?
你是谁?
”他想了一想,又大声问:
“你是谁?
”
“我是董芊。
”董芊委屈地说,“你是张过,你不知道吗?
我们回家吧。
”她的声音很低。
张过喝道:
“你骗人!
这世界到处都是骗子!
我要去找董芊。
”他说着,又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那里不远处有一个养老院。
月光下几个老人在乘凉,他们看见张过,问道:
“你来做什么?
”
张过道:
“我来找我的妻子,她叫董芊。
”
董芊也赶到了,说:
“我就是董芊,对不起,他失去记忆了。
”
一个老人道:
“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
”
另一位有点绅士模样的老人说:
“苏格拉底曾经说……哎呀,说什么我忘了。
”
又一位老人笑道:
“可别忘了吃饭。
”
沙哑的笑声中夹杂着一两声轻轻的叹息。
张过对董芊说:
“你不要老跟着我,你是谁?
”
养老院的管理员走过来,劝说道:
“你们回家吧。
”
张过看看周围的人,又看看董芊,好像有点明白了,迟疑地拉住董芊的手,向他们的家走去。
如水的月光倾注在那片草坪上,照出两个老人的身影。
走着走着,张过忽然站住了,猛力推开董芊又一面向前跑,一面大声喊。
这次喊的不是董芊,而是一个追问:
“你是谁?
你是谁?
”
张过的声音飘过来,把董芊缠绕住了。
董芊很累,但是这个声音拉着她一直跑。
她也要问:
“你是谁?
你是张过吗?
”
许多年前她和张过也这样跑过。
那时是她在前面跑,张过在后面追。
那是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月光照着无边无际的草原,他们好像在大海上,海浪簇拥着他们。
他们跑得很轻快。
月光和草原连同那轻快的感觉都过去了,只留下变了形的记忆,还有那永远的追问。
“你是谁?
你——是谁?
”(有删改)
12.小说写养老院中三位老人的话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13.请分析画线处张过和董芊都问“你是谁”的不同心理。
(4分)
答:
14.小说叙述了一对老年夫妻的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态度。
(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微时代、微文化与微批评
张文东
“微”作为一种特殊的时代体征,浸透在时代文化的肌理当中,已成为当下仿佛无所不能而又无所不包的功能性存在。
从文化生产来看,较之一般意义的数字媒体或网络平台,以自媒体为核心的微平台显然是更自由、自主与随意的文化大院,而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简易快捷,从微信到微博、从微电影到微视频、从微小说到微散文,“微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甚至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项内容或一种方式;再从传播方式看,从“点对点”的传输到“圈套圈”的分享,“微传播”的规模可能越来越小,但半径却越跨越大,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效果更加有效迅捷,其开放、自由的公共空间也有了更足的涵容与更多的可能性;而从接受模式看,微看、微赏、微阅等“微接受”似乎愈发成为大众文化体验的主流模式,不仅使审美行为进一步个人化、私人化和碎片化,而且使文化效能更具自娱性、利己性和即时性。
同时,随着自媒体的普及与升级以及媒体融合的加快,文化产品在生产、传播和接受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
不过,消费和娱乐驱动下的微文化并不值得欢呼。
因为其背后的潜能与动因,实际上是一种消费机制和娱乐基因。
与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不同,微文化以消费心理为审美理想;以生活碎片为基础构件,既是市场社会的消费产物,又是大众文化的娱乐行为。
当曾被鲁迅先生总结并批判的所谓“看与被看”的文化传染病重新借微文化再次流行之时,那些原本可用来砥砺崇高的文化品格便在这个伟大时代里黯然失色了。
环顾周边:
微博里除了自言自语就是粉丝营销;微信里不是自娱自乐就是“刷存在感”;朋友圈里不是广告植入就是不假思索的转发;公众号里不是推销自己就是推销别人;微杂志里不是心灵导师就是生活良友,微电影、微喜剧等微视频虽然呈现了载体与途径的新意,但其内容与模式却未发生质的变革;而在微看、微赏、微阅中体现出的种种私人化、即时性、非价值性的选择反而表现出了当前大众文化中某种非理性建构的真实表征。
于是,以视听语言为核心的各色“微制造”在生产、传播与接受模式上趋于同质,因快捷而失之神思,因简单而失之内涵,因随意而失之深度,因日常又失之隽永,折射出浮华背后微文化的困境。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5.下列不属于“微文化”基本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体现为一种特殊的时代体征,其产品的产生、传播和接受之间的界限趋向模糊。
B.以自媒体为核心,可自由、自主和随意产生,其创作和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内容。
C.从“点”的传输到“圈”的分享,传播规模趋小,半径变大,灵活多样而有效。
D.以“微接受”为主流模式,审美行为愈加个人化、碎片化,且更具自娱性效能。
1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微散文等“微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B.开放、自由的空间使“微文化”有了更多的涵容和可能性,但也表现出当前大众文化的不足。
C.微文化的审美理想是消费心理,其基础构件为生活碎片,不同于传统文化,而是市场的产物。
D.微文化所体现的种种选择不仅表现出当前大众文化的非理性表征,也折射出浮华背后的困境。
17.作者为什么说当前的微文化“不值得欢呼”?
(6分)
答: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材料一:
据影视产业观察统计,2017年度国内主要卫视及视频网站播出的美食题材综艺多达33档,其中卫视平台占25档,各大视频网站占8档。
相较于2016年17档美食综艺的规模,2017年可以说是美食综艺的爆发年,其中既有《熟悉的味道2》《拜托了冰箱3》《姐姐好饿2》等市场反响不俗的“综N代”,也有诸如《听得到的美食》《食在囧途》《男子甜点俱乐部》等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题材。
2017年美食综艺播出数量排行
注
部分节目双平台播出。
(摘编自张少帅《2017年美食综艺大盘点:
井喷至33档,广告友好型特质明显》)
材料二: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人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
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形成形上哲学。
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在另一些方面,它又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
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用料、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
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摘编自《实用点餐指导》)
材料三: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
这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
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来源同材料二)
材料四: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中庸》中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左传》中晏婴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在不同意见协调的基础上的。
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
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
这种通过调和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有删改)
18.下列对材料中关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秉承理性饮食观念,即便口味一般,也要吃下去;中国人讲的是美性饮食,讲味道的相互补充、渗透。
B.中国饮食的魅力在于各种味道的调和,在于菜式的丰富和富于变化;西方饮食则更注重营养搭配。
C.西方饮食关注形式,讲究餐具、用料、服务,以及原料的形状、颜色搭配等;中国饮食对以上内容都不甚讲究。
D.西方哲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西方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则是相互影响的。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材料一相关信息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美食的追逐热情高涨,而且能与时俱进。
B.西方饮食文化受制于“形而上学”,西方的食物大多味道单一,各种食材缺乏必要的调和。
C.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是讲究调和之美,也就是重视菜肴的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其外在,不过分展露其形、色。
D.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来说,他们追求“中和之美”,反映在饮食上更是如此。
20.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饮食是如何体现“中和之美”这一审美理想的?
(6分)
答: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一个人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需要向生活示弱。
也有人说,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昭示我们不该向生活示弱。
语文Ⅱ(附加题)
本部分共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
(10分)
传曰:
“不歌而诵谓之赋[注],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言感物造专,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
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
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节选自班固《汉书·艺文志》)
注
赋:
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最早指出赋体文学和《诗经》间的源流关系。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23.除班固外,“汉赋四大家”的另外三位是、、。
(3分)
24.选文中所言的“赋”的作用有哪些?
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3分)
答: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选择两项且全答对得5分,选择两项只答对一项得2分,其余情况得0分)( )
A.《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B.《茶馆》中,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利发又见到了两位几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秦二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常四爷。
C.《边城》中,对湘西的民俗作了细致的描绘,端午节的赛龙舟、捉鸭子、放烟火,中秋夜晚的舞龙、耍狮子等,都显示了湘西山城独特的地方特色。
D.《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到海外经商后变得小气、贪婪,精于算计,自私自利,把乡下的堂姐撇在脑后,并写信与其撇清关系。
E.《老人与海》以殉情的基督教精神教育世人,用古典悲剧中的命运观念来说明现代的生活,表现了“硬汉”精神,是对英雄的赞歌。
26.简答题(10分)
(1)在《哈姆莱特》中,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虽然戏份不多,但角色意义重大,请简要分析这个角色的作用。
(4分)
答:
(2)《红楼梦》中,有四大烈婢,分别是晴雯、金钏儿、鸳鸯、司棋。
请问除晴雯外三婢的主子各是谁?
她们三人“烈”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6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7~29题。
在“互联网+”时代,文艺批评的新变非常剧烈也非常明显。
以电影为例,电影处于一个与众多新媒体争夺受众的全媒介时代,也处于互联网语境中。
而我们的电影批评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难题。
与电影生态的巨大改变相应,电影批评的生态、形态、写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功能价值等也都在发生着巨变。
如何以文艺批评影响广大的受众,如何使我们专业的批评工作者发出的声音能有回响、有共鸣,都需要电影评论者深入思考。
我们要利用、占据网络,批评文体要有新意。
批评与理论不一样,理论要严谨,批评要灵活生动。
学院文艺评论工作者也可以写一些短小精悍、适宜于网络传播的文章,语言应该生动灵活,判断应该鲜明简明有力道,甚至可以部分使用网络语。
我们也要瞩目一种综合的批评标准而不是唯一的艺术标准。
就电影而言,除了艺术美学标准、现实美学标准外,还要适当考虑技术美学标准和适度的制片或票房的标准,我们既不能唯票房,也不能完全不顾票房。
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在文艺批评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既坚守基本原则和价值,又与时俱进面对新时代,全面考量。
当然,还有一个普遍的标准我们始终不应该忘记,那就是确保电影批评在当下现实语境中能够秉持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艺术良心和服务大众的诚心,力求电影批评保有鲜活的烟火气息和生命活力,继续发挥引领时代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发挥其应有的时代影响力。
(节选自陈旭光《全媒介时代的电影批评》,有删改)
27.当前的电影与电影批评面临怎样的现状?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分)
答:
28.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当前电影批评的标准。
(5分)
答:
29.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互联网+”时代电影批评如何才能发挥时代影响力。
(5分)
答:
答案精析
1.D [“拍手称快”即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这里是赞美传统剪纸的技艺高超,应用“叹为观止”。
“顺应”指顺从,适应;“迎合”指有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适合别人的心意。
从语段的感情色彩上看,用“顺应”更好。
“标新立异”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独树一帜”指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佛山剪纸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应用“独树一帜”。
]
2.C [A项“募得的款项将全部用于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基金和奖励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的费用”句式杂糅,“用于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和奖励学业成绩优秀学生”和“作为……基金和……费用”两句杂糅。
B项偷换主语,前一句的主语是“人们”,而“给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增加公共的间歇符号,让人在集体氛围的熏陶中实现个体的放松”的主语应是“节日休闲需求”。
D项“几乎没有人怀疑浙港联队不会丢掉这块金牌”多重否定不当,把否定词去掉,句子就变成“几乎人人都怀疑浙港联队会丢掉这块金牌”,句子意思表达反了,应把句子中的“不”去掉。
]
3.A [通读语段及排列项,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③中“寻常所认出的”与前文“很容易认出”是对应的逻辑关系,故③应在开头,排除C、D两项;⑤中的“这”指代③中的“问题”,⑤紧跟③后,排除B项。
得出答案为A。
]
4.A [根据“不夜灯光”“通宵月色”可知,①是元宵节;根据“广寒宫”可知,②是中秋节;根据“楚士”“离骚”可知节日与屈原有关,故③是端午节;根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单元集训 语文高三一轮复习系列版步步高单元集训江苏 第4周 语文 一轮 复习 系列 步步高 单元 集训 江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