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习题五.docx
- 文档编号:10585854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2.92KB
马克思主义习题五.docx
《马克思主义习题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习题五.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习题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3、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7、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8、“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的历史观是
A.唯物主义
B.宿命论
C.唯意志论
D.循环论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4、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15.“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6、“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这段话告诉我们( )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7、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1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世界件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9、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20、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1、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22、“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24、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25、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2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27、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 )。
A、购买、生产和销售
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
D、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28、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 )。
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29、马克思说: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句话表明( )。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30、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3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
A、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
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32、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33、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34、资本的周转速度( )。
A、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D、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35、把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 )。
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物质存在形态不同
C、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36、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37、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抹杀了(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别
D、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38、反映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概念是( )。
A、劳动生产率
B、剩余价值率
C、年剩余价值率
D、利润率
39、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是( )。
A、改进技术
B、价格竞争
C、资本转移
D、降低成本
40、资本主义银行利润应( )平均利润。
A、高于
B、低于
C、相当于
D、无关于平均利润。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2、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3、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 )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 )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5、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 )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6、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 )
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
D.要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7、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与供求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
A、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同时受供求影响而波动
B、价格只由供求关系来决定,价值不起决定作用
C、每一次交换都要求严格按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D、只有当供求关系平衡时,价格才等于商品的价值
8、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形成新的价值
C、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D、转移劳动力的价值
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明资本本质和特征的选项有( )。
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
C、资本是个历史的范畴
D、资本是一种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
10、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不变资本的节约状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
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
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4、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局限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五)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A 5.A 6.C 7.B 8.B 9.D10.C 11.C 12.C 13.D14.C 15.D 16.D17.C18.C19.C20.C21.D22.C23.C24.C25.C26.B27.B28.A29.B30.C31.C32.C33.A34.A35.C36.D37.A38.B39.C4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CD 3.AD 4.BCD 5.ABCD 6.ABD 7.AD 8.AC 9.ACD 10.ABCD
三、简答题
1.人民群众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
人民群众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那些阻碍社会前进的人不属于人民群众。
这是人民群众的质的规定。
人民群众是大多数人,包括先进的阶级、阶层、集团、广大的劳动人民。
不属于人民群众的人是极少数人。
这是人民群众的量的规定。
劳动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他们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包括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和劳动人们。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样,才能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即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4.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
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四、论述题
1.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