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剩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九次周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0585106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43KB
湖北剩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九次周考试题.docx
《湖北剩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九次周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剩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九次周考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剩州市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九次周考试题
湖北省荆州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九次周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更为推崇。
正如刘勰所云:
“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
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又云: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
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
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
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
这样的写法真是干净利索,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
它们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
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
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然而早行的苦辛、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令人恻然心动。
如果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
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
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
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
“‘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
”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
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
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
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
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诗篇的情形则与诗句大不相同。
一首好诗,不但应该“状难写之景,如见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且应有完整的意境和流畅的意脉。
那么,对于诗篇来说,什么样的意象密度才恰到好处呢?
宋人范温的一段话颇有启迪意义,他说:
“诗贵工拙相半,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
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
”范温所说的“工”与“拙”指诗歌艺术的精丽与朴拙,意即一首诗既应有精丽细密的部分,也要有相对朴拙粗放的部分,才能张弛有节,并突出重点。
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也是如此,整首诗的意象最好是“疏密相半”,也即有疏有密,疏密相济,才能恰到好处。
事实上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他们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
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
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D.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作品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意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密度过大是诗的一种缺点。
C.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写景意象过于密集而招致了一些非议。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以放松要求。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虚 拟
毕飞宇
这个冬天特别地冷。
祖父神情淡然,但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了。
父亲看在眼里,退了出去。
望着父亲的背影,祖父很轻地咳了两声。
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说。
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祖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父亲在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父亲没有考上,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
九月,省报的记者把祖父的故事写成一篇长文:
《春蚕到死丝方尽》。
黑体的通栏标题很吓人的,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
祖父在享尽殊荣的同时冷静下来了,突然就有了愧疚。
他建议他的儿子去补习。
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春蚕》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把父亲的自信给砸烂了,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
“忙你的去吧。
”
父亲不是省油的灯,他模仿祖父的笔迹给教育局长写了一封信,要求他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份工作,口吻酷似祖父。
那些年,这样的事求之不得呢。
局长爽快地让父亲进了县教育局。
一个月后,祖父急匆匆地来到了父亲的办公室,他瘦小的身体暴发出了雷霆般的震怒:
上补习班去!
局长打圆场了:
“教育局挺好的……”祖父指着局长的鼻尖:
庸俗!
鼠目寸光!
一年之后,祖父做了校长,而教育局长有机会出任副县长了。
在组织部人员面前,祖父重复了那六个字,教育局长功亏一篑,他的委屈和愤懑落在了父亲头上。
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
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
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
呕吐出来的“对不起”毁掉了这一对父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
但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却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才生,祖父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
也有记不住的时候,他在记忆阻塞之前往往要做一次深呼吸,随后,一声长叹。
这一声长叹比马桶的下水道还要深不可测。
祖父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眼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
一旦遇上,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癫狂和牺牲精神,沉着,持久。
“爷爷做了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祖父对自己还算得意。
父亲退出去了,我打破沉默:
“嗨,不就是爸爸那点事嘛……”
祖父说:
“这事吧,我有责任。
我呢,痛苦了好久。
你爸退休那天,我就释怀了……”
我很意外——他的眼神里不是释怀。
“……你说……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
”祖父凄然地望着我。
似乎鼓足了勇气。
这算什么事呢。
“当年荣校长182个。
我数过两遍。
”祖父十分凄凉地憋了半天,轻声却又清晰地说。
荣校长的职务是祖父接替的,“182”也成了祖父岁岁年年的梦。
“你想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
”我想让说话轻松一点,特地挑选了嘻哈的语气。
“不能做假。
”语气刻板,严厉,中学教师特有,“不能做假!
”
祖父赋闲多年了,他又不像荣校长在岗位上轰轰烈烈地倒下去的;再说了,这年头早就不是1982年了;再再说了,这是什么时候?
大家都忙着过年呢。
我的祖父,我们县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死在了小年二十六。
这一天特别特别地冷。
祖父曾为排解寂寞,开了微博,我在上边发了讣告。
微博长久寂寞。
我取出钱包,来到了花圈出租处,要来纸、笔、墨。
我努力回忆祖父大醉的那些夜晚说出的那些名字职务单位,我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 罗绍林 遥寄哀思
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 茅开民 遥寄哀思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储阳 遥寄哀思
……
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并不悲伤。
事后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
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父亲没有给祖父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副挽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
他紧抿双唇,头有些昂,目光在扫视他手书的挽联,最终落在下联上。
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眼神很亮,像洞穿。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局长因祖父是名人而为父亲安排工作,后又因未能如愿升官而迁怒于父亲,这说明他是一个公报私仇的无耻小人。
B.祖父临终前,他的种种表现让“我”很意外,按常理,祖父完全可以在“我”的面前表达对“我”父亲的歉意,但祖父却没有,这说明祖孙隔膜也很大。
C.本文叙述手法巧妙,倒叙的运用让父亲的故事自然插入,使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颇似《祝福》中对祥林嫂故事的处理。
D.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表面上是指“我”为祖父的葬礼虚拟送花圈的人名,实际上是表明祖父一生的功绩是真实存在的。
5.文中写“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才生”的情节有何作用?
(5分)
6.小说中的祖父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华裔物理学家王中林和其博士生宋金会成功地在纳米(十亿分之一米)尺度下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纳米发电机。
这一最新成果开启了纳米科学和技术的新篇章。
近十年来,纳米科学界对纳米材料合成和应用的研究方兴未艾。
尺寸微小、功耗低、反应灵敏的纳米器件和纳米机器人,一直是纳米学术界的前沿,因为它们可以完成微观医疗以及遥感等普通人力难以企及的使命。
但对于全球众多的研究者而言,最大的问题是:
不管纳米器械做到多小,仍然不得不依赖庞大的外接电源。
如果真正让这些微小器件工作起来,保持纳米系统微小而且体内可植入等特性、小型化的供电系统必不可少。
只有实现了自带电源的纳米器件才可视为真正的纳米系统,也才能在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王中林和宋金会巧妙地利用竖直结构的氧化锌纳米线的独特性质,在原子力显微镜的帮助下,研制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世界上最小的发电装置——纳米发电机。
他们充分利用了氧化锌纳米线的半导体性能和压电效应:
通过外界环境震动,无论是超声波,还是人的行走、潮汐的运动,甚至心脏跳动(如果被植入人体内部的话),使得纳米线因机械运动产生动能传导,而产生微小的共振、摆动、变形,从而在表面积累起电荷,再由纳米线所附着的电极板输出电流,从而完美地实现纳米尺度的发电功能。
据测算,当时这一纳米发电机竟然能达到17%—30%的发电效率,为自发电的纳米器件奠定了物理基础。
王中林教授早在七年前就敏锐地认识到氧化锌具有独特的半导体、光学和生物特性等其他纳米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带领科研小组,一直致力于以氧化锌为基础的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应用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001年,他们首次合成氧化锌半导体纳米带,这一重大科研成果震动了整个纳米学界。
王中林团队的科研成果表明,纳米发电机的发明势必成为纳米科技界的重大科研里程碑,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取材于《纳米发电机问世》)
材料二
摩擦运动产生的微小能量收集起来能不能发电?
王中林教授的回答是“能”。
2011年,王中林教授发现表面上修饰着纳米结构的塑料薄膜,互相摩擦就有静电产生,而且这种方式产生的电压电流是过去用压电产生的几十倍。
基于这样的发现,王中林团队研制出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并在2014年将其输出功率提高了五个数量级。
从2006年开始,王中林团队先后发明了压电式纳米发电机、热势纳米发电机、混合型纳米发电机、摩擦纳米发电机,用单根氧化锌纳米线实现了从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化。
此外,美国另一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联合开发一种能从汽车车轮与地面的摩擦中收获能量的纳米发电机,将车辆的燃油效率提高10%。
而中科院纳米能源所2014年也成功研制出旋转型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实现了恒定电源的输出。
纳米发电机可以收集机械能,如人体运动、肌肉收缩等所产生的能量;还可收集震动能和流体能量,如声波和超声波产生的能量;体液流动、血液流动和动脉收缩产生的能量。
然后将这些能量转化为电能,提供给纳米器件。
纳米发电机在生物医学、军事、无线通信、无线传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例如:
每个人的衣服、鞋子里放置这样的电源,肢体运动时就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为身上携带的电子设备(包括MP3、手机等)提供能量。
还可用来植入皮下,利用肌肉活动来供电,不需要更换电池,就可以检测血脂、血糖和心脏活动。
甚至可应用到安保方面,将传感器安装到门把手上、地面上、屋子里,有人触碰上就可产生信号,实现报警或启动监视状态。
目前,纳米发电机可以预想的主要有三大应用领域:
第一大应用领域是移动通讯、移动能源,也就是逐渐流行的可穿戴智能设备。
第二大应用领域是自驱动的传感,包括健康监测、物联网、环境监测方面等等。
第三大应用领域则较为长远,利用大能源发电。
比如现有的风力发电机,体积庞大,风力太小带动不起来。
而利用纳米发电技术,在一堵墙上做出蜂窝状的小洞,只要有风就可以发电,也就是说,纳米发电机具有大规模收集和转化自然界中机械能的潜力,有望成为绿色能源供给的全新途径。
和传统的电磁发电机相比,纳米发电机具有诸多优势。
例如,摩擦发电机由薄膜高分子材料和薄膜电极材料制成,具有极轻的重量和极小的体积,特别适合于为小型电器提供电能;摩擦发电机的制作材料均为大规模工业化原料,其结构简单,制作成型简便,制作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发电技术,为其广泛应用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
(取材于《可收集摩擦发电的纳米发电机》)
材料三
如今,纳米技术几乎涉及到现有的一切基础性科学技术领域,并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等发生革命性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当人们憧憬着纳米技术将给生活带来的美好前景时,也应该冷静地考虑纳米技术将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负责任的发展纳米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发展纳米技术的重要理念。
日本于1990年就开展了工程纳米材料毒理方面的研究。
美国自2000年提出纳米技术开发计划的同时,就提出考虑纳米技术的负面影响。
中国自2005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始资助研究纳米科技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的项目。
研究表明,纳米材料在其生产、运输、使用、储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环境中,从而对生态和人体都可能造成影响。
首先,纳米粒子通过肺呼吸、皮肤渗透、肠道系统以及医疗过程中被有意的注入(或由植入体释放)进入人体,可能对肺部产生炎症,可能会穿过血脑屏障向脑组织、血液或者其他组织迁移,并对机体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其次,人工纳米材料由于其尺寸较小,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因此人工纳米材料进入环境之后,还可能与环境中的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对环境中的微生物、植物、动物等产生生态毒性效应,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稳,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刚刚开展,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此之外,纳米技术可能会完成许多超乎想象的工作,彻底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对社会伦理道德存在潜在的威胁。
如果利用纳米技术改变基因和细胞结构,那么人类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去生育后代,从而改变传统的生育方式和人类传统的传宗接代的方式,到时传统的父母双亲的概念就不存在了。
如果结合转基因技术等新技术,也许未来人类的寿命将得到不断的延长。
如果每个人都可长生不老,那么必将导致地球有限的空间人满为患,而且再也没有人去珍惜时光,追求生命的价值,这样的社会也必将衰落。
这对人类的伦理道德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取材于《纳米技术的潜在风险研究进展》)
7.下面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1年,王中林团队发明摩擦纳米发电机,并将其输出功率提高五个数量级。
B.美国另一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联合开发的一种纳米发电机可以收集摩擦运动中产生的能量,来提高车辆的燃油效率。
C.纳米发电机可收集机械能、震动能、流体能等一切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
D.纳米发电机一旦装上电池后,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为手机等电子设备充电。
8.下面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中林和宋金会研制成功纳米发动机,第一次解决了“不管纳米器械做到多小,仍然不得不依赖庞大的外接电源”的问题。
B.纳米技术涉及到基础性科学技术的一切领域,并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C.研究纳米科技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表明了中国在发展纳米技术时具有负责任的态度。
D.人工纳米材料一旦进入环境之后,就会与环境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生态毒性效应。
E.如果利用纳米技术改变人类基因和细胞结构,那么传统的父母双亲的概念就会消失。
9.纳米技术将会在哪些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
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
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
永乐九年进士。
授御史。
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
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
概不可,曰:
“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
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已而果然。
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
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
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
成祖亦知其诬罔。
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
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
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逝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
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
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
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
于是奸宄帖息。
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
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
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
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
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
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
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
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
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
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B.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C.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D.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B.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成祖是庙号,是皇帝即位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D.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刑罚政令,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
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
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
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他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
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
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5分)
(2)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湮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
遥知易水寒。
同③云深处望三关。
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
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
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
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
③同:
通“彤”。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
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
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
“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 剩州市届高三 语文 上学 第九 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