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关于标准粮田建设的几个问题衡南会议.docx
- 文档编号:10576488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6.43KB
1114关于标准粮田建设的几个问题衡南会议.docx
《1114关于标准粮田建设的几个问题衡南会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14关于标准粮田建设的几个问题衡南会议.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14关于标准粮田建设的几个问题衡南会议
关于标准粮田建设的几个问题
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
(2008年11月)
一、认识问题
(一)什么叫标准粮田?
顾名思义,标准粮田就是达到了一定建设标准、能够满足粮食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基础地力和环境条件的农田。
1、部颁标准
按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在规划期内,我国标准粮田必须达到以下建设标准:
项目
单位
区域
东北地区
黄淮海地区
长江流域
基础地力
有机质含量
%
3
1.5
2
全氮
%
0.1
0.1
0.1
全磷
%
0.7
0.7
0.7
速效氮
mg/kg
100
100
100
速效磷
mg/kg
30
30
30
速效钾
mg/kg
120
120
120
基础设施
单元规模
亩
>500
>500
>500
田间道路
km/km2
12
12
12
粮田林网
km/km2
5
5
5
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
%
>50%
>50%
>50%
主要作物生产能力
小麦
公斤/亩
200~225
400~450
350~370
水稻
公斤/亩
500~550
500~550
500~550
玉米
公斤/亩
500~550
500~550
大豆
公斤/亩
180~200
2、湖南省标准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标准粮田建设集中在水田进行,参照有关标准,我省标准粮田建设应该达到以下标准:
(1)农田基础设施
①田面特征。
通过标准粮田项目实施,使地面平坦或为规范的缓坡梯田,田块形状,面积一致,排列整齐。
农田田块面积可参考日本的做法,该国上世纪50~60年代为3~4亩,70~80年代为7~8亩,90年代以来为15亩。
②排水沟。
平均每亩农田有排水沟长8~10m,确保水稻生产季节,地下水位在50cm以下,旱作期间或冬季,地下水位在80cm以下。
农田外围有防御洪水功能的撇洪沟,能排除10年一遇3日最大暴雨值洪水危害。
③灌溉沟。
平均每亩农田有灌溉沟4~5m,按灌溉距离、流水速度和半天内能将所辖农田全部灌溉1次(灌水深4cm)确定其宽深。
灌溉沟单独存在(防止排灌一沟两用),确保有灌溉水源,农田灌溉保证率在90%以上。
④机耕路。
按大、中、小型机耕路布局,使项目区每丘农田与机耕路联通,并有便于机械出入的基础设施。
机耕路常与排水、灌溉沟道走向一致,相邻而建。
⑤林网。
一般伴随中、大型机耕道而建,间距以1000m较好。
山丘区冲田宽度小于1000m,难以形成林网,除路旁种植行树外,可对附近山丘坡地进行绿化,防治水土流失及对农田的冲刷和淤埋。
⑥附属设施。
包括过水小渡槽和稳定沟渠的支撑体以及灌溉启动设施等。
特别是在排水沟较宽时(>70cm),每隔一定距离架设过沟小桥,以利跨越。
(2)农田生产能力
①种植利用。
通过标准粮田工程建设,要求双季稻区1年可以3熟以上,可种水稻2季,粮食3季。
一季稻区1年2~3熟,可种水稻1季,粮食2季。
②粮食产量。
通过标准粮田工程建设,地力提高1~2个级别以上(按全国10级分类制)。
双季稻区年产稻谷>800kg/亩,粮食周年产量>1000kg/亩。
一季稻区年产稻谷>500kg/亩,粮食周年产量>700kg/亩。
③作物长势。
在标准粮田适种范围广,种植的作物生长稳健,采用生产新技术调节效果快而显著。
(3)土壤肥力
①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有机质含量>33g/kg,全氮含量>1.5g/kg,有效磷含量>15mg/kg,速效钾含量>100mg/kg,有效硅含量>150mg/kg,有效锌含量>1.5mg/kg,有效猛含量>20mg/kg。
总镉含量≤0.3mg/kg,总汞含量≤40mg/kg,总铅含量≤100mg/kg,总铬(六价)含量≤150mg/kg,总铜含量≤50mg/kg,六六六含量≤0.5mg/kg,DDT含量≤0.5mg/kg,土壤pH值在6~8之间。
②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质地为壤土至轻粘土之间,土壤容重在1.05~1.25g/cm3之间,土壤孔隙度在55~60%之间。
③其它性质。
土壤耕层厚度达到18~20cm,土层厚度在80cm以上,土壤剖面构型为A—P—W—C或A—P—W1—W2—C。
(4)生产与耕作管理
①有机肥施用。
年施用有机肥1500kg/亩以上,有机养分比例占总养分量的35~45%;秸秆还田量80%以上;冬种作物占耕地面积2/3以上。
②化学肥料施用。
一是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和作物营养特性进行配方施肥;二是补充土壤缺乏的中微量元素;三是推广氮肥深施技术,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③水分管理。
实行节水灌溉,每次灌水3~4cm,待其自然落干(田面开细坼,坼宽0.5~1mm,稍露白根,其中晒田期细坼宽1~2mm,白根满田面),再放水,周而复始,以不硬田泥,复水即融和为基本要求。
④耕作管理。
一是每次耕翻深度>18cm,田平如镜,田泥融和;二是能进行翻耕、耘田、收获等生产的机械操作;三是冬种绿肥、油菜、土豆、蚕豆、豌豆及其它经济绿肥和小麦等冬作物,冬闲田耕翻过冬,不冬泡(脱水后田间开大坼,复水时垮蹋的排田除外)。
(二)为什么要建设标准粮田?
在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耕地总量在短期内减少不可逆转而耕地后备资源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措施就是保护和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
因此,2004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编制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
该《规划》针对我国粮食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提出在13个粮食主产省、自治区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着力加强以标准粮田为主的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标准粮田建设是是缓解人地矛盾,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相处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是全面提高国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的当务之急。
二、标准粮田建设的主攻方向
(一)消除土壤内部障碍因素,培育基础地力
2000年,湖南水田面积共计为4444.19万亩,其中高产稻田1439.38万亩,占32.39%;中产田1874.32万亩,占42.17%;低产田1130.49万亩,占25.44%。
土壤内部障碍因素,是由不同的地形、土壤母质和坡度及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以及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所引起的,这些障碍因素不会自动消失,必需采取工程生物和农艺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才能消除。
因此,因地制宜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是标准粮田建设的首要目标。
1、渍涝潜育型。
表现为地下水位高,通气透水性差,还原性有毒物质多,土壤水、肥、气、热、生不协调。
必须通过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解决土壤通气状况。
2、质地改良型。
土壤过粘则粘重板结,通气性能差,土壤养分有效性低;土壤过沙则保肥保水能力低,养分贫瘠。
必须通过客土、掺砂、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加以改良。
3、瘠薄培肥型。
表现在耕层浅薄,蓄水聚肥能力低,养分含量偏低或失衡等方面。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些稻田长期单一种植水稻的局面被打破,改种烤烟、西瓜、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
由于农田存在耕层太浅,土壤渍水或湿度太大,土壤结块、粘重,犁底层坚实等问题,改种后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必须通过适当深耕改土,培肥地力,并配套田间排渍排涝设施。
4、矿毒污染型。
这类土壤尽管土壤化学肥力、物理肥力高,但由于土壤污染,土壤酶、有益生物、微生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活性普遍下降,生物肥力衰退。
5、土层漂洗型。
即在耕层以下有一个由上而下的侧向流动水层,由于受水分长期漂洗影响,该土层中的有色物质被漂洗使土层变“白”,土层中的团粒、棱块状结构遭到破坏,致使水分上下运动受阻,通透性差。
6、培肥中产型。
为面积最大的中产田,主要是由于长期重用轻养、盲目施肥造成的土壤养分亏缺或非均衡化,土壤中存在1到数种危害程度相对较低的障碍因素。
(二)配套田间排灌机耕设施,改善生产条件
1、防治洪涝渍害
无论是长期阴雨还是突发性的暴雨,均会造成对农田的淹渍,其淹渍的时间少则一天,多则20~30天。
由于洪水和长期阴雨多发生在4~7月,故常常与水稻育秧、插秧或禾苗生长期同期,轻者降低秧苗、禾苗素质,重则淹死禾苗、冲毁农田,导致减产或失收。
2002年4月开始,湖南低温、阴雨、寡日照持续时间40~50天,导致全省1800万亩农田遭受渍害,严重者换种3~4次,甚至全年无收。
农田被淹渍主要发生在地形部位较低的农田,由于降水太多或者河流淤塞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淹渍。
洞庭湖区是我省农田淹渍的主要地区,首先是因为省内四水和长江三口之水向这里堆积,水太多;其次是为顾全大局,确保大堤安全,不能将垸内渍水向外河排放;第三是当江河水位提高后,产生压力水从河堤底部软散地段向垸内渗透,加剧了对农田的淹渍。
湖区的这种淹渍往往要在7月中、下旬,即进入湖南规律性干旱季节才能得以消除。
2、解决缺水干旱
湖南降水充沛,水资源较丰富,但是规律性的季节性干旱十分严重。
一般每年从7月中下旬开始由湘南、湘西开始,逐步向湘中、湘北蔓延,形成全省性的季节性干旱。
建国50多年的资料统计表明,湖南基本呈现三年有两旱、其中一大旱的基本特点。
由干旱造成的作物受灾面积与粮食减产均居各类自然灾害的首位。
进入21世纪后,每年都不同程度遭受旱灾,计有特大旱灾1年次,大旱灾1年次,一般性旱灾1年次。
尤以2003年为甚,旱灾始于6月上旬,比规律性旱灾提早了30~40天,历年水源丰富的早稻同样在部分地方遭灾。
全省每一个县,85%的土地,2600多万亩耕地遭受旱灾的影响。
不仅造成减产粮食16.85亿公斤,而县导致缺水缺电,居民饮水困难,航运受阻,危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湖南缺水干旱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天然的缺水干旱,即受地形、地质等条件影响,即使是在正常的气象条件下仍然发生缺水干旱,主要为分布位置高和岩溶地区的农田,全省这类水田共有263.21万亩。
另一种是由规律性缺水干旱引起,不受地形影响,50多年平均每年干旱发生面积722.25万亩,以上两种共计985.46万亩,占水田的22.17%。
3、解决农田排灌
排水与灌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田间管理。
排水是对多余的水进行外排,往往在地下水位高、农田渍水或者生产中需要晒田时进行排水。
一般情况下,排渍与晒田,农民可以自行完成,而要降低地下水位,则要采取工程措施,农民一家之力无法完成,因而需要政府的帮助或某个项目的支持。
这种帮助与支持除经费外,还必需包括技术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整体规划等内容。
农田灌溉是在作物需水或缺水干旱情况下进行的,只要有水灌得进农田,农民亦可自行完成。
但是现阶段农田排灌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排水不畅。
一些地方排水沟道不通甚至河床比农田低不了多少,近十多年来新建的一些排水沟太浅,未能发挥工程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降低地下水位。
二是灌溉难度大。
表现为灌溉沟太深,灌溉沟底普遍低于田面20~30cm,灌溉时必须提高水位,才能进行灌溉。
三是排水与灌溉不分开。
表现为排水沟与灌溉沟一沟两用,作排水沟太浅,达不到及时排渍和降低地下水的作用;作灌溉沟又太深,必须堵水灌溉。
由于沟道堵塞严重,清淤不及时,往往达不到既灌溉又排涝的要求。
标准粮田建设必需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田间排灌溉自如的目标。
4、配套田间道路
田间普遍存在物质运输难度大、绕道多、道路质量差、机械出入农田不便等问题。
一是机耕路不配套。
物质运输普遍采用肩挑背扛模式,劳动强度依然很大。
二是缺少机械出入农田的设施。
拖拉机、耕整机进田、出田没有专门的通道,机械无法下田作业。
三是沟渠太宽,人力无法跨越。
近十多年来修建的很多田间沟渠的宽度在80cm以上,中间又没有设计人行桥,农民挑着50~100多公斤的担子无法跨越,往往需要绕道。
四是路面质量差。
田间道路高低不平,特别是那些排灌一沟两用的地段,常常道路塌陷,路面泥泞,不便于通行和物质运输。
三、标准粮田建设的具体内容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同意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按照“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兼顾低产田”的思路,重点配套完善粮田基础设施,培育基础地力,加强质量监控,通过标准粮田建设和配套集成技术普及的应用,努力使项目区耕地达到高产稳产粮田标准。
同时,为确保标准粮田基础地力和环境条件的持续改善能力,配套安排了粮田质量检测网及配肥设施。
具体建设内容:
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择优选定484个县(场)作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县(场),建设标准粮田5000万亩。
其中长江流域针对长江流域水热资源丰富、人地矛盾突出、复种指数高、耕地污染严重等状况,选择115个县(场)开展标准粮田的建设,总规模1165万亩。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重点完善田间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对标准粮田进行平整畦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对标准粮田实施深耕深松、秸秆直接旋埋还田,全面推广平衡施肥和节灌技术、地力养护改造技术、科学耕作栽培和旱作节水灌溉技术。
三是建设县级配肥与墒情监测站115个,并在现有基础上扩建4个省级粮田环境质量监测站,改扩建实验室及配备有关仪器设备。
我省属长江流域粮食主产省之一,有宁乡、湘潭等41个县选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县,拟建标准粮田164万亩,建设县级配肥与墒情监测站41个。
通过项目实施,达到如下目标:
(一)稳定高产的基础地力
即通过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配套田间基础设施,使农田时刻处于较高的土壤抗逆、修复等自我调节能力和可持续产出能力水平。
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加深耕作层,提高土壤容肥和保肥能力。
我省第2次土壤普查结果,水田土壤耕作层厚度:
淹育性水稻土平均13.4cm,潴育性水稻土平均15.3cm,漂洗型(原名渗育型)水稻土平均13.1cm,潜育型水稻土平均19.3cm。
80.81%的水田耕层未达到18~20cm的要求。
20多年来,随着浅耕机在大范围取代中、大型拖拉机及牛耕,耕层普遍变浅。
据沅江市耕地地力调查结果,耕层10~15cm的增加26.9%,15~20cm的减少14.81%。
因此,应采取深耕、客土、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使耕层达到18cm以上,提高土壤容肥、贮肥、保肥能力。
2、改良土壤质地。
全省水田土壤过粘和过砂的土壤分别为201万亩和149.25万亩,要通过掺沙和客土的方法改良质地。
一般粘性田掺沙30000kg/亩,沙性田客泥33000kg/亩左右,使土壤达到“三沙七泥”比例。
3、消除或降低矿毒及农药、化肥污染。
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全省自然或厂矿、城镇排污形成的矿毒污染田有12.75万亩。
据近年来统计结果,这类田已达120万亩以上,而农药、化肥污染则更具普遍性。
在控制农药、化肥施用的同时,采取切断矿毒水源和漂洗、客土换土、深耕翻晒土壤等工程措施,同时配套农业、生物等修复措施,消除或降低有毒物质危害。
4、有机肥建设。
恢复种植冬绿肥,积制农家肥等优良传统,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肥源。
实行稻萍鱼(菇、鸭)种植,是获得粮食优质、丰收,提高经济收入,同时又培肥土壤的生态优化种养模式,为此,可以在山丘区农田中建设鱼池等设施。
秸秆已成为维持和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肥料,据我省11个土壤肥力动态监测点连续12年结果,各类秸秆还田50%以上,可使土壤有机质稳中有升,并兼有改善土壤通透性能,提高土壤吸持水分能力,疏松土壤,加厚耕层,协调水、肥、气、热等多种功能。
因此,禁烧秸秆,搞好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是新时期有机肥建设的重要措施。
5、水旱轮作。
三熟制地区实行1年1~2季旱作,二熟制地区实行1年1季旱作种植,实现水田粮经结合和多品种搭配,既有利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因为旱作物根系对土壤深层的穿插和机械挤压以及农田干湿交替和旱作栽培在生产管理上的不同性等作用,有利于加深耕层、疏松土壤、改善通气透水性能,提高容肥容水能力,从而培肥地力。
(二)排灌自如的田间设施
目前,对标准粮田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水冲毁、渍涝、沙石淤埋以及干旱缺水和地质灾害等。
因此,在不同的地貌条件下,建立排灌自如的设施因有不同的建设内容。
在山丘区,通过建设撇洪沟渠,整修、疏通河道,加固河堤,堵塞渗漏,确保洪水不进田;同时灌溉水充足,抗御旱灾能力强。
在湖平区,高标准建造、加固垸堤,消除河浸隐患,确保不垮堤,并杜绝严重的渍涝现象。
同时,丰富水源、改善灌溉,消除串灌、漫灌,使农田水旱无忧,灌排方便,稳产高产。
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淹水期农田地下水位在50cm以下,干水期地下水位在80cm以下,是确保土壤水、肥、气、热协调必须的条件,因此,需要开挖排水沟。
由于从农田中部向排水沟方向运动的地下水呈坡式沉降的特点,故间距为80~100m的排水沟深应达到1~1.5m,才能使农田中部的地下水降到预期的位置。
排水沟必需时刻处于排水状态,采取将排水沟设闸,提高沟中水位进行灌溉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单独设置灌溉沟。
只有排灌两沟配套,才能实现排灌分家。
排灌分开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确保排水沟时刻处于排水状态,为协调土壤水、肥、气、热提供条件;二是消除串、漫灌带来的养分流失、水资源浪费;三是降低病虫害的传播机率;四是缓解上下农田间排水与需水的矛盾,为灌排水生产管理提供方便;五是提高农田适种性,为改制提供基础;六是有利防止冷水、污水进田。
湖南省上半年水多,下半年干旱。
统计资料表明,由旱灾造成的粮食减产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占第一位,因此,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已刻不容缓。
对农田实行干湿灌溉、非饱和灌溉、非充分灌溉、局部灌溉、适时灌溉或改种旱作物所需的低压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地下灌溉及与之配套的提水、蓄水等设施已成为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平整规范的农田布局
建国以来,湖南省根据不同时期生产要求,进行了挖高填低、小丘变大丘、坡土变梯田以及部分农田的田园化建设。
由此可见,平整土地总是伴随农业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农田基本建设。
在土地平整过程中,也总是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农田朝着由不平到平整、由小到大、由不规则形状到较规则形状、由不便于耕作到便于耕作的方向改变。
实行农业现代化,我省农田平整的任务还很大,目前田园化面积只占总水田面积的10%左右,即使在湖区也普遍存在大平小不平的状况。
在湖区和岗、平区,坡度多在5°以下,应尽可能将农田整成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规范化田块。
山、丘区,坡度5°~15°,整成比较规范的梯田。
坡度大于15°,尽可能进行一些调整,如裁弯取直、切实补虚、小丘变大丘等。
平区农田大小因根据农业生产需要综合考虑,如在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推广抛秧技术一般抛秧距离可达12.5m,则农田的宽度设计为25m,以农田长度为50m左右计,单位农田面积为1.5-2.0亩。
(四)整齐便捷的道路林网
要合理布局田间道路及相关设施,为物质运输机械下田操作,田间管理等提供条件。
同时,为了改善农田生态,调节气候,需建立田间林网。
林网一般与大、中型机耕道相伴而建。
造林品种应具有防风、观赏和经济效益兼具的功能。
边远农田可选择适当部位,设置避雨、乘凉场所,通过合理、实用、协调、美观的农田林网及绿地建设,同时采用优质特色品种,高科技管理手段和设施,优化农田生态环境。
四、标准粮田建设规划与设计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标准粮田建设注重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因此,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亲临其境,对项目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确保因地制宜,因土改良,田间工程设计科学,地力建设与培肥措施针对性强,初步设计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
1、项目区自然条件
①地理位置。
包括项目区在县域的方位,距县城距离和经纬度等。
1000亩以下项目区,选择项目区中心部位测定经纬度,1000亩以上项目区,选择东南西北,最外围点测定4个点的经纬度。
②地貌。
地貌类型划分要求(见表1)。
该地貌类型是在全国统一框架下划分的,根据湖南情况增加了岗地地貌,其中“()”内数字为湖南采用的指标。
第二是海拔高度,包括最高最低海拔与相对高差等基本数据。
③地形部位。
在地貌类型的基础上划分地形部位(详见《湖南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④坡度、坡向。
坡度是整个项目区最上一丘农田至最下一丘农田之间的整体坡度。
坡向是指农田从上至下递降所对应的方向或水流的方向,如农田由东向西坡降,其坡向为西向。
实际操作中,分为东(E)、南(S)、西(W)、北(N)、东南(ES)、西南(WS)、西北(WN)、东北(EN)等8种方位。
表1湖南省地貌类型划分及指标
名称
切割程度
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
中山
深切割中山
1000~3500
>1000
中切割中山
1000~3000
500~1000
浅切割中山
1000~3000
100~500
低山
中切割低山
500~1000
>500
浅切割低山
500~1000
100~500
丘陵
高丘
<500
100~200
中丘
<500(300)
50~100
浅丘
<500(100~300)
<50
岗地
高岗
<300(100)
30~50
中岗
<300(70~100)
10~30
浅岗
<300(40~70)
<10
平原
高平原
<200
5~10
低平原
<200(<40)
0~5
⑤气候。
一是包括年平均气温、总积温、有效积温、无霜期、全年日照时数、年均降雨量、年均蒸发量等基本气候情况。
二是洪、旱等灾害性气候发生机率,危害程度及主要气候特点等。
⑥水文地质。
水文是指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河流、湖泊、湿地、潜水埋深等自然因素,了解其基本情况,描述其基本属性,如河流包括名称、发源地、宽度、流速、流量、总长度以及在项目区长度,在项目区的方位及其河床(水面)与农田面之间的相对高差等基本数据。
地质是指主要岩石类型、形成地质年代、出露特点、农业利用率等基本情况,农业利用率是指种养殖业总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率,以项目区涉及的总面积为衡量标准,往往不同的地质条件,其农业利用率存在很大差异。
2、项目区社会条件与生产情况
①基本情况与土地构成。
包括项目区涉及的乡(镇)、村、组个数、名称,总人口,其中男女人口数,总劳力,其中男女劳力数,耕地面积及土地利用现状(见表2)等情况。
②生产情况。
包括主要耕作制度、复种指数、各类作物种植面积、单产。
肥料施用类型、品种、数量、方法与平衡施肥水平,有机肥施用量,秸秆还田面积、方法与还田量等。
单位面积肥料、农药、种子、农膜、机械、灌排、人工等投入量。
产品商品率,各业收入,人均纯收入等。
3、项目区土壤情况
①土壤类型与中低产田。
按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列出项目区土壤分类及面积(见表3)。
土壤分类系统参见《湖南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表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分类及代号
含义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1、耕地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及其他林木的土地,种植三年以上的滩地,其中包括<1米的沟、渠、路、田埂。
11、灌溉水田
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和其他水生作物的耕地。
12、望天田
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以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
13、水浇地
在旱年仍有水源保证的水浇地。
14、旱地
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15、菜地
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塑料大棚用地。
2、园地
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
3、林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14 关于 标准 粮田 建设 几个问题 衡南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