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备考.docx
- 文档编号:10574913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63
- 大小:74.97KB
高考文言文备考.docx
《高考文言文备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备考.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备考
2013高考文言文备考
文言文阅读分点专项训练
编写者:
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 朱凤芳
试题库使用索引
内容
测量目标
题号
文言文阅读
史传类
(文言文一)
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T(八)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T
(一)1、T
(二)3、T
(二)1、T(四)1、T(四)2、T(六)1、T(六)2、T(八)2、T(八)3、T(十)1、T(十)2、T(十)3、T(十二)1、T(十二)3、T十(八)1、T(十九)2
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特点。
T
(二)2、T(六)3、T(十二)2、T(十四)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T
(一)2、T
(二)4、T(四)3、T(六)4、T(八)4、T(十)4、T(十二)4、T(十四)4、T(十八)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T
(一)4、T(四)4、T(四)5、T(六)5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T
(一)3
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
T(十八)5
根据作品内容,通过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
T(十四)5
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T(四)6、T(八)5、T(十四)6
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T
(一)5、T
(二)5、T(十)5、T(十二)5
抒情、议论、说明类(文言文二)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T(三)1、T(十一)1、T(十三)2、T(十五)2、T(十七)1、T(十九)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T(七)3、T(十一)2、T(十三)3、T(十五)4、T(二十)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T(七)2、T(七)1、T(十一)3、T(十六)3、T(十七)4、T(十九)4、T(二十)4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T(九)1
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T(五)1、T(二十)1
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T(三)4、T(十三)1、T(十五)1、T(十六)1、T(十七)2、T(十九)1
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一
T(三)2、T(三)3、T(五)2、T(九)2、T(九)3、T(十三)4、T(十七)3、T(十九)3
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T(五)4、T(十五)5、T(十六)3
根据作品内容,通过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
T(三)5、T(十一)4、T(十六)4、T(二十)5
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T(五)5、T(七)4、T(九)4、T(十三)5、T(十九)5
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
T(九)5、T(十六)2、T(十七)5、T(二十)2
使用建议
以下试题大致分为三类:
①重点在于对课内古文进行复习的选段。
教师可以以此为例,自我设计考题,检验学生对课内古文的掌握程度,督促学生温故而知新。
②重点在于对文本进行理解的选段。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文体的训练,巩固对于常用实词虚词、句式特点等知识的把握,从而更好理解文章内容。
③重点在于评价鉴赏的文言文语段。
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掌握解答这类题的规律,在规律的基础上促进提高。
高考复习提倡复习面广,要求做到能举一而反三,减少文言知识的盲区,只有这样,方能百战而不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2分)
答王阮亭
尤侗
①来书谓仆《清平调》①一剧,为吾辈伸眉吐气,第不图肥婢竟远胜冬烘试官,摩诘出公主之门,太白以贵妃上第,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读竟太息,又复起舞。
②仆谓天下试官皆妇人耳,若闺阁怜才反过试官十倍。
太白赋《清平调》、《上清调》,贵妃以玻璃七宣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饮,敛绣巾再拜,不正天子门生真为贵妃弟子矣!
③假使太白当年果中状元,不过盲宰相作试官耳,不幸出林甫、国忠②之门,耻孰甚焉?
何如玉环一顾笑于朱衣万点乎?
然仆甫脱稿,即有罪我为骂状元者,昔王渼陂作《杜甫游春》剧,人谓其骂宰相,今仆亦遭此语,何李白、杜甫之不幸,而林甫、力士接踵于世也。
此又仆之助公太息者也。
【注释】①《清平调》:
尤侗所撰杂剧,戏说唐代诗人李白等三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
剧中,唐玄宗让“知音懂律”的杨贵妃任主考,杨贵妃选李白所作《清平调》一曲为压卷,取为状元。
②林甫、国忠:
指唐玄宗时的奸臣李林甫、杨国忠。
1.解释加点词语(2分)
(1)第不图肥婢竟远胜冬烘试官
(2)林甫、力士接踵于世
2.下列选项最符合“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原意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愧对许多女性。
B.因此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因为女性而惭愧。
C.才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在女性面前应该感到惭愧。
D.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竟然知道女性会因此而惭愧的。
3.第②段列举李白和杨贵妃的例子,是为了证明 的观点。
(2分)
4.作者认为假使李白当年果真中了状元,也是件可耻的事,因为
。
(2分)
5.谈谈你对第③段“此又仆之助公太息”的理解。
(3分)
1.
(1)料想;
(2)一个接一个(2分)
2.C(3分)
3.如果女子爱才,超过那些无能的试官不知道多少倍。
(2分)
4.即便是被那些昏聩之人点中状元,自己的价值也不能真正被认可。
或:
如果不是知音,即便是被点中状元也感到羞耻。
或:
出自像李林甫杨国忠之类的奸臣门下,作者感到耻辱。
)(2分)
5.“太息”是作者对王阮亭的叹息深有同感:
试官昏聩、奸臣当道,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选拔和赏识。
(3分)
【附】译文
(你)来信说我写的《清平调》杂剧,替我们这些读书人扬眉吐气,只是没料想到那个胖胖的女子竟然大大胜过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王维因为玉真公主而中状元,李白因杨贵妃而登科,才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在女性面前应该感到非常惭愧,读完此剧发出感叹,(继而又)手舞足蹈。
我说天底下的试官都是妇人罢了,(其实)女子如果真的爱惜人才反而超过那些试官许许多多。
(我在剧中说)李白作《清平调》、《上情调》时,杨贵妃便用玻璃杯斟上西凉葡萄酒笑着劝饮,同时整顿衣裳起身再拜,(这)不正是说明天子门生其实是贵妃的弟子吗!
假如李白当年真的中了状元,(其实)也不过是瞎了眼的宰相作试官(胡乱点中的)罢了,更不幸的是出自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的门下,还有比这个更羞耻的吗?
哪比得上杨玉环在众人之中(对他)回头一笑呢?
但是我刚刚写成这个剧本,就有人指责我,说我是骂状元的人,当初王九思(渼陂)写了《杜甫游春》这出戏,有人说他是在骂宰相,如今我也遭到了这样的指责,为什么李白杜甫这类人如此不幸,而李林甫、高力士之类的人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世上呢?
这正是我要和你一起叹息的啊。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
①干,字雄飞,桐庐人。
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
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
家贫,蓄古琴①,行吟醉卧以自娱。
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
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王公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
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
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
“弟子已折桂②,先生犹灌园。
”咸通末卒。
门人相与论德谋迹。
谥曰玄英先生。
②古黔娄先生死③,曾参与门人来吊,问曰:
“先生终,何以谥?
”妻曰:
“以‘康’。
”参曰:
“先生存时,食不充遝,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傍无酒肉。
生不美,死不荣,何乐而谥为康哉。
”妻曰:
“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
君馈栗三十钟④,辞不纳,是有余富也。
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谥之以康,不亦宜乎。
”方干,韦布之士⑤,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
(辛文房《唐才子传·方干》有删改)
注:
①蓄:
保存。
②比喻科举及第。
③黔娄:
春秋时齐国的贤士。
④钟: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⑤指平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辄造主人( ) ⑵王公嘉其操( )
2.下列加点词与“遂相师友”中的“师友”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吾得兄事之
B.履至尊而制六合
C.天下云集响应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E.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一见干器之 B.行吟醉卧以自娱
句读之不知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何乐而谥为康哉 D.昔先生国君用为相
骊山北构而西折 慎勿为妇死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⑵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
5.第②段,作者写黔娄的目的是 (2分)
6.阅读全文,概述方干的性格特点。
(2分)
1、
(1)拜访、造访
(2)行为,品行(节操、操守、操行)(2分)
2、BD (4分)
3、B (2分)
4、
(1)(方干)家里贫穷,保存有古琴,常边行走边吟唱、醉酒而卧,自以为乐。
(补主语、行吟、自娱)(3分)
(2)当年先生被国君任用为相,他婉辞(推辞、拒绝)而不接受,这算是富贵有余吧。
(3分)
5、把方干和黔娄进行类比,间接赞美方干的美好品德。
(2分)
6、散漫粗疏、对功名无所追求,心地纯洁,性格洒脱、安贫乐道、淡泊名利。
(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3分)
钱伯庸文序
①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见,作揖曲躬之际,阔别致谢,寒温都尽。
及其执茶对座,别无可说,不过再理前词,往往重复。
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为数句,以一字为数字,不死不活,希图延场;及其当唱之处,则又草草读过而已。
噫!
此所谓“时套”也。
今之作揖不如是,则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则无人击节赏音。
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
其病在于无师友传授,而少浸润之于义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套矣。
②钱生伯庸,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
其至金陵,以之初书谒见于予。
予观其人,不为时俗所染,岂非欲随地求师而汲汲于义理者①?
予愧浅率,不足以答伯庸。
伯庸归,试以其文质之尔师之初②。
之初之作人,无时套者也,其论文亦如之。
一
①汲汲:
急于得到的意思。
义理:
文章的思想内容。
②尔:
其。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 ) ⑵以之初书谒见于予( )
2.文中认为,造成作文弊病的原因是 。
(不要用原文)(3分)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所说的“时套”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分)
4.下列各项中的“序”,与《钱伯庸文序》的“序”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伶官传序》 B.《新序》
C.《白莽作<孩儿塔>序》 D.《<激流>总序》
5.试比较本文中“钱生伯庸”与《师说》中“李氏子蟠”两人在求学背景与学习表现上的异同。
(4分)
1、
(1)拜师学习
(2)书信 (2分)
2、没有师友的相互传授,文章写作不讲究内容章法,只是为了表达自己个人的想法,追求形式的新奇。
(3分)
3、虚张声势,无话找话;前后重复,别无新词;不能突出重点。
(2分)
4、B (2分)
5、钱伯庸和李蟠两人求学的背景都是人们不愿拜师学习;(耻学于师,无师友传授,)表现不同的是,李蟠六艺经传广泛地学习,而钱伯庸学习文章的写作讲究内容思想。
(都不为世俗所染,向老师学习)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
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
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尝倩①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
内《秋林读书》一幅云:
“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
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②。
”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于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一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
“古人岂欺我哉!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欻④隐。
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阿文勤公尝教昀曰:
“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⑤。
’又曰: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⑥。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倩:
请。
②井田谱:
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
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
③洫:
田间的水道。
④欻(xū):
忽然。
⑤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语出《周易》。
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和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⑥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语出《孟子》。
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是需要自己寻求的。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盖规之也( ) (3)会有土寇( )
(2)自谓可将十万( ) (4)沟洫甫成(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理解正确的—项是( )(2分)
(1)块然无与伍
(2)次日伺之,复然
(3)几为所擒 (4)人几为鱼
A.
(1)
(2)相同,(3)(4)相同 B.
(1)
(2)不同,(3)(4)不同
C.
(1)
(2)不同,(3)(4)相同 D.
(1)
(2)相同,(3)(4)不同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
4.从厚斋公的《秋林读书》题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羽冲的性格特征是 。
(用文中词句回答)(1分)
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刘羽冲治兵和治水最终均告失败的原因:
。
(1分)
6.“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在如何对待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问题上,这句话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请谈谈你的认识。
(3分)
1.
(1)大约,大概;
(2)率领,带领;(3)恰逢,适逢,正好,正赶上;(4)才,刚刚 (2分)
2.B(
(1)形容此词尾,……的样子;
(2)代词,这样;(3)“为所”表示被动;(4)动词,成为 (4分)
3.
(1)拘泥于古籍的人愚蠢,怎么竟然会愚蠢到这个地步呢!
(3分)
(2)下棋的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也不会偏执于旧谱。
(3分)
4.性孤僻,好讲古制(答“迂阔不可行”不得分)(1分)
5.纸上谈兵(或“食古不化”、“墨守成规”) (1分)
6.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辩证地看待。
不应将它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
正确的态度是:
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
(意近即可)(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2分)
叙陈正甫《会心集》①
袁宏道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②之烧香煮茶者。
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
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
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③最上乘也。
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
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
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
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一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
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
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陈正甫:
时任徽州知府,善谈性理之学。
《会心集》,选编一些古人言行录或诗文的集子。
叙,通“序”,为……作序。
②苏州:
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
③正等正觉:
正等,即上等。
正觉,佛教以洞明真谛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1.第一段中的“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
(2分)
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世俗之人是无法得到、领会意趣的。
B.书画古董、装神弄鬼都只不过是意趣的表象。
C.作者认为一个人越有知识就越没有意趣。
D.首段的“会心”既是得到“意趣”的关键,又照应了结尾的《会心集》。
3.“童子”、“山林之人”、“愚不肖者”皆能得趣,他们的共同点是 。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用原文回答)(2分)
5.作者在第二段中说年长、官高、品大是得到意趣的障碍,可是在文末却又提到品高、官高、年壮的陈正甫是深于趣的人,你认为这矛盾吗?
请说说理由。
(4分)
1.形象生动地表明了意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
只能用心领悟,而无法诉诸语言)的特点。
(2分)
2.D(A“难得”而并非不能得;“玄虚”指玄妙虚无的道理;C“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不是知识越多越不能理解意趣,而是个人的自然天性被知识束缚才不能领会意趣)(2分)
3.都是得自自然的不刻意追求的(意近即可)(2分)
4.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2分)
5.不矛盾。
“年”、“官”、“品”虽然有碍于“意趣”的获得,但只要能够“会心”,能够摆脱这些束缚,回归自然,依然是可以得到“意趣”的;也表明了作者对于朋友及其作品的赞扬。
(4分)
【附】参考译文
世俗之人难以拥有的只有意趣。
意趣像山上的风光,水中的味道,花上的光彩,女子身上的美态,即使是善于言辞的人也不能说清楚,只有能够在心里领悟的人懂得。
现今之人追慕意趣的美名,追求近似于意趣的事物,于是有了辨别谈论书法绘画,广泛收集、鉴赏古董,以为这是清雅的意趣;在玄妙虚无的道理中寄托思想,脱离尘世纷扰,以为这是高远的意趣;更差一等的则有模仿韦苏州一样烧香煮茶的人。
(他们追求的)这些都是意趣的皮毛,与意趣的精髓有什么关系呢?
一从自然中获得的意趣是深沉的,从学问中获得的意趣是浅近的。
当一个人还是小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意趣,然而对其而言,没有一处不是有意趣的。
他们脸上没有凝重的神情,眼睛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嘴里念念叨叨,总是想说话,脚跳来跳去,不肯安定下来;人生中极致的快乐,真是没有能超过这个时候的。
孟子所说的不失去赤子的心思,老子所说的能像无欲的婴儿,大概就是指这样的时候吧,这是意趣的最高境界呀。
隐居山林的人,没有拘束,没有束缚,能够自由自在过日子,因此,虽然不求意趣,但是意趣很接近他们。
那些愚昧不贤的人接近意趣,因为他们的品格不高。
品格卑下,因此所追求的也越下等。
或者是酒肉,或者是歌姬舞女,依循内心而行动,什么也不忌讳畏惧,自认为在世俗中断绝了希望,因此整个世界责难嘲笑他们,也不理会,这又是一种意趣。
等到年纪渐渐增大,官位渐渐高了,品阶渐渐大了,身体就成了桎梏,内心就成了荆棘,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骨节都被自己的所听所见,自己的知识所捆缚,理解道理越深,然而他离开意趣也就越远了。
我的好友陈正甫是一个对意趣有深刻领会的人,因此,他所撰写的《会心集》若干卷,关乎意趣的人和事占了很多。
不符合意趣的,即使像伯夷一样正直,像严光一样高洁,也不去收录。
呀,谁想得到,像您这样的品格,像您这样的高官,像您这样的壮年,能够这样懂得意趣呀!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
将园记
方苞
由正街之西有废墟焉。
先君子尝指以示余曰:
“此吾家故园也。
汝曾大父自桐迁金陵,实始居此,其后定居土街。
宅出质,园无主,长廊曲槛、轩亭花石遂尽于居民之毁窃,而荒秽至此。
”先君子好为山泽之游,既老不能数出,居常郁郁,乃谋复是宅。
宅已六易主,久之议始成,以甲申七月入居。
因步园之旧址,缭以百堵,隔居民之漱浣者,然后出池之淤以实下地,而清流汇焉。
堰之使方,圃其四周。
池东有独树,荫三丈余,甃①其下,可列坐,风謖謖,虽盛夏不留蚊蝇。
先君子日召故人欢饮其间,将俟其成,而名之曰“将②园”,取诗人“将父”、“将母”之义也。
越三岁,而先君子殁,始克于池之东北隅构四室,奉老母居其北,而余读书其南。
又数年,复于池东南隅为堂,敞其中,棂其左右,而翼其西偏以临于池。
庑堂之东,上属于四室,编篱穿径,列植竹树。
每饭后,扶老母循庑至南堂,观仆婢莳花灌畦;或立池上,视月之始生,清光莹然,不知其在城市中也。
南堂成于庚寅之春,其西翼尚未完工。
辛卯十有一日,余以《南山集》牵连被逮。
又二年出狱。
蒙圣恩召入内廷编纂,老母北上依余。
每夏日,辄语内御者曰:
“池中荷新出,柳条密蒙,桐荫如盖矣。
”
余出狱之次年,宅仍他属。
又三年,园亦出质。
乃记所由始示兄子道希,使知此大父母精神所凭依,而余之心力尝竭焉,毋淹久于他姓也。
[注释]①甃:
指砖砌的坐台。
②将:
奉养。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始克于池之东北隅构四室
(2)园亦出质
2.与例句“而清流汇焉”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犹且从师而问焉 B于是余有叹焉
C余收尔骨焉 D裘马过世家焉
3.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堰之使方 B圃其四周
C日召故人欢饮其间 D棂其左右
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6分)
(1)先君子好为山泽之游,既老不能数出,居常郁郁,乃谋复是宅。
(2)蒙圣恩召入内廷编纂,老母北上依余。
5.找出文中描写“将母”的语句。
(2分)
6.比较本文与《项脊轩志》的异同。
(4分)
.
(1)能够
(2)抵押 (2分,各1分)
2.C (2分)
3.C (2分)
4.
(1)先父喜欢出外游历山水,等到年纪衰老后不能经常出游,平时在家心
情非常苦闷,于是就打算重新恢复这座宅子。
(关键字词:
既、数、居、郁郁)(4分)
(2)我蒙受皇上的恩德被召入宫中担任编纂典籍的工作,我的老母亲也北上京城投靠我。
(要点:
主语承前省略“我”、被动句)(2分)
5.(2分)每饭后,扶老母循庑至南堂,观仆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文言文 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