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docx
- 文档编号:10569883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767.70KB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docx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
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一、体制
指动物躯体结构的排列形式和规律。
一般分为有规律可寻(对称)
无规律可寻(不对称)
•原生动物不对称(尾草履虫、变形虫)
球辅对称(太阳虫、团藻虫)
辐射对称(钟虫)
球辐对称:
通过身体中心点可分成许多相同的两半。
•海绵动物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腔肠动物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
辐射对称:
指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对称面)。
主要适应附着、漂浮、及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
两辐对称;通过动物体轴仅可分成两个对称面。
(如海葵)
•扁形动物两侧对称;通过体轴只有一个对称面。
两侧对称的重要意义;
(1)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
(2)使动物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及陆地爬行奠定了基础。
•扁形动物以后的各类群
全部是两侧对称。
仅有两个特例;
1.软体动物腹足纲;由于胚胎发育发生了扭转,因此成体不对称。
2.棘皮动物早期发育的羽腕幼虫及短腕幼虫(两侧对称),成体由于适应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次生性的辐射对称。
二、胚层与体腔
1.胚层指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由于细胞分化而形成的特殊区域。
多细胞动物早期的胚胎发育;
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分化
•海绵动物没有明确的胚层分化,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
由于胚胎发育的“逆转现象”,故不能称其为外胚层和内胚层(只称皮层和胃层)。
•腔肠动物两个胚层(外胚层、内胚层)
中胶层不是细胞结构。
•扁形动物以后各类群由于出现了中胚层,故都称为三胚层动物。
2.体腔
指动物体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腔隙。
•扁形动物及以前各类群没有体腔
•原体腔(线形动物)动物出现原体腔
原体腔指胚胎发育的囊胚腔演化形成的体壁与脏壁之间的腔隙。
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特点:
(1)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
(2)腔内充满体腔液。
(3)体腔对外没有孔道。
•环节动物具有真体腔(次生体腔)蛭类除外。
真体腔指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形成的动物内脏和体壁之间的腔隙。
真体腔的重要意义:
(1)肠壁出现了肌肉,为消化道的进一步分化打下了物质基础。
(2)导致了循环系统的形成,改善了排泄、生殖、神经系统的功能。
(3)体腔液有参与循环、运动、维持体形的作用。
真体腔形成的方式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原口动物在胚孔两侧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植物极的一个细胞(端细胞)分裂后移入内、外胚层之间,经过不断分裂形成了中胚层带,随后在中胚层带中间开裂形成真体腔。
如环节动物等。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后口动物的原肠背部两侧的内胚层向外形成一对囊状突起,并不断扩展并与原肠的内胚层脱离形成中胚层带,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如棘皮动物等。
•软体动物混合体腔(并存式混合体腔)
指真体腔退化变小,初生体腔扩大并形成血窦。
如河蚌的真体腔只留下围心腔、生殖腔和排泄管腔。
•节肢动物混合体腔(打通式混合体腔)
真体腔不发达,围心腔等破裂并与初生体腔打通。
故又称血腔。
•棘皮动物真体腔发达,又拓展成为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
☆棘皮动物是后口动物,其真体腔的形成为肠体腔法。
三、分节与分部
1.分节(真分节)
指由中胚层起源的结构将动物体分成许多形态、机能相似的体段,是无脊椎动物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
同律分节为一种原始的分节现象,其特点是身体除头节和最后一节以外,其它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似。
异律分节身体部分形态与功能相似的体节常相互愈合,同时各部分的机能发生分化。
动物分节的重要意义;
(1)由于重要的器官在每个体节重复排列,使动物的新陈代谢水平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
(2)使动物的运动能力加强。
•原生到原体腔动物体不分节
★绦虫有节片,蛔虫有环纹;但均为外胚层形成的产物,非真分节。
•环节动物出现真分节(同律分节)
•软体动物不分节
•节肢动物真分节(异律分节)
•棘皮动物幼体内部分节,成体不分节。
2.分部
在异律分节的基础上,外表的分节现象消失而形成了体区(部)。
•分部是节肢动物分类的依据
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原气管纲、多足纲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昆虫纲分为头、胸和腹部;
四、体壁与骨骼
•腔肠动物
外胚层
中胶层
内胚层
水螅体壁主要有六种细胞;皮肌细胞、间细胞、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和腺细胞构成。
外胚层常分泌角质、石灰质骨骼。
外胚层皮肌细胞的肌原纤维方向与螅体的纵轴平行排列,因此其收缩时可使水螅体和触手变粗缩短。
内胚层的肌原纤维方向与螅体纵轴垂直排列,其收缩可引起水螅体和触手变细变长。
•扁形动物皮肌囊结构
表皮层外胚层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组成
基膜非细胞构造,具有弹性
肌肉层中胚层形成,分外环、中斜、内纵肌
实质中胚层合胞体的网状组织,有输送和储存营养物、代谢产物、再生、生殖等功能。
寄生生活种类体表发生特化;纤毛消失,上表皮特化为富含粘多糖的合胞体结构,具皮棘,皮层的细胞核埋在肌肉层之下,微绒毛,孔道。
皮肌囊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相互紧贴而构成的体壁呈囊状结构包裹动物全身,称之为皮肤肌肉囊。
具有保护、运动等功能。
•原体腔动物皮肌囊结构
角质层非细胞结构有保护和抵抗消化酶作用
表皮层合胞体结构,其细胞界线不明显
肌肉层肌原细胞构成
原体腔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演化形成
肠壁无肌肉层
•环节动物皮肌囊结构
角质膜(非细胞结构)
表皮层(柱状细胞、刚毛、腺细胞和感觉细胞)
肌肉层(外环肌、内纵肌)
壁体腔膜
真体腔
真体腔
脏体腔膜(黄色细胞)
肌肉层(纵肌、环肌)
肠上皮
•软体动物表皮有纤毛,并形成外套膜。
外套膜(Mantle)
是软体动物背侧的体壁向腹面延并常包裹着动物整体或一部分,具有保护、呼吸和运动等功能。
•软体动物表皮有纤毛,并形成外套膜。
外套膜(Mantle)
是软体动物背侧的体壁向腹面延并常包裹着动物整体或一部分,具有保护、呼吸和运动等功能。
贝壳(Shell)
是由外套膜外上皮分泌的钙质保护性外壳。
贝壳一般包括三层:
角质层(壳皮)角化蛋白成分、黑褐色、较薄。
棱柱层(壳层)碳酸钙、硫酸锶成分,白色,较厚。
珍珠层(壳底)成分同于棱柱层、极厚、有金属光泽。
•节肢动物体表被有厚而坚硬的体壁,又称几丁质外骨骼;由表皮(称为外骨骼)、上皮和基膜三部分组成。
上表皮蜡质,拒水性,防止水分渗入或蒸发。
外表皮较薄,含蛋白质、几丁质、钙盐坚硬。
内表皮较厚,含蛋白质、几丁质,柔软。
上皮外胚层的多角形细胞层,分泌外骨骼。
基膜由上皮向内分泌一层薄的基膜。
•蜕皮:
节肢动物身体长到一定限度后,在内分泌激素控制下内表皮溶解、外表皮脱出并重新形成新表皮的过程。
(两次蜕皮之间为幼虫的龄期,龄期等于蜕皮加一)
•棘皮动物由角质层、表皮、真皮、围脏膜(体腔膜)构成。
表皮上有纤毛,真皮内有骨骼。
五、消化系统
•原生动物消化细胞器食物泡,细胞内消化。
•腔肠动物出现消化系统,原始的消化循环腔,无肛门。
高等种类具有分化(如胃、胃囊、辐管系统、隔膜等。
细胞内外消化兼行。
如;涡虫的消化道由口、咽和肠三部分组成。
但吸虫纲动物消化管退化,绦虫纲动物消化管消失。
•扁形动物不完全的消化管,细胞内外消化兼行。
•原体腔动物完全消化管(出现肛门),细胞外消化,但肠壁无肌肉。
如蛔虫的消化道组成为;
口→咽→肠→直肠→肛门
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前肠(口、咽)、后肠(直肠和肛门)
•环节动物完全消化管,细胞外消化,肠壁出现肌肉,消化道进一步分化。
如环毛蚓的消化道组成为;
口→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有盲道和盲肠)→肛门。
出现消化腺;咽腺、钙质腺、胃肠腺、黄色细胞。
蛭类的咽头腺可分泌蛭素,具有发达的的嗉囊。
•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相似。
但出现了真正的肝脏。
河蚌还具有特殊的晶杆胃及直肠穿过心室等特征。
除瓣鳃类外一般具有齿舌。
节肢动物基本同于环节动物。
昆虫出现了特殊的取食口器;如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舐吸式、嚼吸式。
蝗虫的消化道组成;
口→咽→食道→嗉囊→砂囊→胃→回肠→结肠→直肠→肛门
•棘皮动物完整的消化管,但肛门通常不用。
如海盘车的消化道组成为;
口→食道→贲门胃→幽门胃→肠→肛门
↓↓
幽门盲囊肠盲囊
六、呼吸系统
•原生动物至原体腔动物由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环节动物一般用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有的出现特化的辅助呼吸结构。
•软体动物出现鳃和肺(假肺)
※本鳃由外套膜内壁拓展形成的具有纤毛和丰富血管的呼吸结构。
如河蚌本鳃呼吸时的水流;
入水管→外套腔→鳃小孔→鳃水管→鳃上腔→出水管
※肺陆生软体动物外套膜内表面形成的呼吸结构。
※次生鳃(二次性鳃)
腹足纲后鳃亚纲动物的本鳃退化后,由体表向外形成的膜状突起。
•节肢动物用鳃、肺、气管进行呼吸,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鳃或书鳃:
指水生节肢动物附肢基部的体壁向外突起形成的呼吸结构。
书肺:
指陆生节肢动物由书鳃内陷后形成的呼吸结构。
气管:
指陆生节肢动物体壁内陷形成的管道状呼吸结构。
甲壳纲:
一般用鳃呼吸(虾、蟹),小型种类由体表呼吸(水蚤),陆生种类用伪气管(鼠妇)呼吸。
蛛形纲:
书肺呼吸(蝎),书肺和气管呼吸(蜘蛛)。
昆虫纲:
气管呼吸(蝗虫),有些水生昆虫的幼虫用气管鳃(蜻蜓、蜉蝣)呼吸。
•棘皮动物用体表皮鳃呼吸,管足也有辅助呼吸作用。
七、循环系统
•原生动物无循环系统由原生质流动完成。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无特异的器官,由原始的消化循环腔兼行。
•原体腔动物无特异的器官,原体腔兼行。
•环节动物闭管式循环(由于真体腔出现)
但蛭纲真体腔退化,被葡萄状组织填充,行开管式循环。
•软体动物真体腔退化,行开管式血循环。
头足纲除外,行闭管式循环。
河蚌血循环途径:
心室→动脉→血窦→静脉→心耳→心室。
•节肢动物真体腔退化,行开管式循环。
蝗虫的血液循环图示;
•混合体腔(血腔)被2个纵隔分隔为背部的围心窦、围脏窦和围神经窦,隔上有孔隙,使三个腔彼此相通。
心脏位于背血窦中,由8个心室组成,每个心室两侧具有心孔,血液后行经腹血窦及围脏窦隔膜上的孔进入背血窦,由心孔返回心室。
•棘皮动物循环系统退化,由体腔承担血循环的功能。
※围血系统
由真体腔演化形成的管腔结构,是中轴器、环血管、辅血管包绕原体腔所形成的血窦。
类似于其他动物的血窦作用,无血循环功能。
八、排泄系统
•原生动物至腔肠动物无特异的排泄器官,由体表完成排泄。
草履虫的伸缩泡显示
•扁形、原体腔动物具有原肾管,为水调节器,有学者认为可以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原肾管由外胚层沿身体两侧内陷形成的网状多分支的管道系统,它由一对纵行的排泄管及其许多分支的小管及末端的焰细胞组成的盲管。
•环节动物后肾管排泄。
后肾管中胚层起源的体腔膜形成的具有两端开口盘曲的体腔导管,一端位于体腔的漏斗状开口称为肾口;另一端称肾孔开口于体外。
环毛蚓在每体节中有数百个小肾管;包括三类:
即体壁小肾管、咽头小肾管和隔膜小肾管。
后肾与原肾的区别:
(1)两端开口,原肾为盲管。
(2)起源与原肾不同。
•软体动物由后肾管演化的肾脏。
如河蚌有两种排泄器官,肾脏(鲍雅氏器)和围心腔腺(凯伯尔氏器)。
•节肢动物包括后肾管和马氏管两大类型:
后肾管由后肾管演化的颚腺、绿腺又称触角腺(甲壳纲)和基节腺(蛛形纲),肾管(原气管纲)
马氏管高等节肢动物中后肠的交界处的肠壁向血腔内突起的盲管,具有收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后肠,并将肠中的多余水分吸收入血液的作用。
甲壳类的排泄器官为颚腺和触角腺;低等种类以颚腺为排泄器官,而高等种类在幼虫期以颚腺进行排泄,成虫则以触角腺为排泄器官。
蛛形纲排泄器官为基节腺或马氏管。
蜘蛛幼体由基节腺、成体用马氏管排泄。
钳蝎以基节腺进行排泄。
蜱与螨用基节腺或马氏管排泄。
昆虫排泄器官为马氏管。
•棘皮动物用皮鳃与管足排泄。
九、神经系统
•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
由原生质传递刺激可产生应激性。
草履虫有一种表膜下纤维系统可以使纤毛协调运动。
•海绵动物无神经系统。
有一种星芒状细胞具有传递刺激作用,但只是由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极为迟缓。
•腔肠动物出现了最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
网状神经系统特点
A.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一般是无定向、弥散式的),称为泛化反射(一触全收)。
B.神经纤维没有髓鞘,传导速度缓慢。
•扁形动物梯形神经系统
即头部一对膨大的脑神经节,向后发出一对腹神经索沿身体两侧纵行,在腹神经索之间还有横神经相连,构成梯状。
•原体腔动物筒状梯形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链式神经系统。
由体前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构成脑,并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相互愈合向后纵行,并在每一体节内有一膨大的神经节而形成链状结构。
•软体动物低等种类梯形神经(双神经)。
高等种类为四对神经节,少数合并。
软体动物的四对神经节为脑、侧、脏、足。
但河蚌的脑侧神经合并,故仅为三对神经节;脑、脏、足。
头足类的神经系统极为发达,尤其是脑,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节肢动物链式神经系统,有合并现象。
如蝗虫的神经系统在头部、胸部和和腹部均有膨大的合并神经节;前脑两个大型视叶,各发出视神经到复眼和单眼(视觉中枢)。
中脑发出一对神经至触角(触觉嗅觉中枢)。
后脑向后发出一对围咽神经(交感神经中枢)。
腹部前两个体节的神经节合并到胸部的第三个神经节。
•棘皮动物脑不明显,辐射对称的三个神经系统,不发达。
包括上神经系统、外神经系统和内神经系统。
十、生殖与发育
•原生动物无生殖系统。
生殖方式复杂;
无性生殖包括;横二裂、纵二裂、复裂、孢子、出芽生殖等。
有性生殖包括;同配、异配、卵配、接合生殖等。
包囊许多原生动物在环境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能够收缩并分泌黏液包绕自体形成包囊。
•海绵动物无性生殖为出芽和芽球生殖。
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
•腔肠动物出现生殖腺(分类依据)。
无性为出芽生殖,有性为配子生殖。
有的有世代交替现象。
一般雌雄异体。
海产间接发育的种类有浮浪幼虫。
•扁形动物出现生殖系统(中胚层产生)。
具有固定的生殖腺、导管、附属腺。
一般雌雄同体,少数异体。
寄生种类幼虫及生活史复杂。
海产间接发育种类经螺旋式卵裂和牟勒氏幼虫期。
•原体腔动物似扁形动物,但雌雄异体,而且异形。
一般为两性生殖,少数行孤雌生殖。
生活史较为复杂。
•环节动物基本同上,雌雄同体或异体。
海产间接发育的种类经螺旋卵裂及担轮幼虫期。
•软体动物水生雌雄异体,陆生雌雄同体。
海产间接发育种类经螺旋卵裂及担轮幼虫、面盘幼虫阶段。
河蚌还具有钩介幼虫。
•节肢动物雌雄异体而且异形。
一般行有性生殖,少数孤雌生殖。
幼虫期复杂,间接发育的需经过变态。
•棘皮动物生殖系统简化,有固定的生殖腺、导管,无附属腺体。
间接发育,需经过幼虫期。
表1:
无脊椎动物主要特征参考表
门
分类
十点特征比较
备注
1原生动物
鞭毛虫纲(绿眼虫):
鞭毛
①单细胞(或群体)⑥食物泡⑦应激性⑧细胞质流动⑨表膜呼吸⑩体表排泄,伸缩泡为辅
①单细胞动物门。
②细胞器和孢囊。
③三种营养方式:
植物性(光合)营养(绿眼虫);动物性(吞噬)营养(草履虫);渗透(腐生)营养(疟原虫)。
④草履虫:
大核(营养)与小核(生殖:
二分裂和接合生殖)。
肉足虫纲(变形虫):
伪足
孢子虫纲(疟原虫):
无,寄生
纤毛虫纲(草履虫):
纤毛
2多孔动物
钙质海绵纲(毛壶)
①多细胞②不对称或辐射对称③二胚层(逆转):
皮层、胃层⑦原生质⑨体表⑩体表排泄
①海绵动物门,侧生动物。
②具特殊水沟系。
③两囊幼虫
六放海绵纲(拂子介)
寻常海绵纲(淡水海绵)
3腔肠动物
水螅纲(水螅):
两型交替,外胚层生殖。
②辐射对称③二胚层⑥细胞内和细胞外消化并存,消化腔有口无肛⑦网状神经⑨体表⑩体表
①后生动物之始,原口动物。
②水螅型与水母型的世代交替。
③水螅:
有刺细胞,中胶层,翻跟斗或尺蠖式运动,出芽或有性生殖(雌雄同体,体外受精)。
钵水母纲(海蜇):
水母型为主。
珊瑚纲(海葵):
只有水螅型,石灰质骨胳
4扁形动物
涡虫纲(涡虫):
纤毛,自由生活,肠道发达,牟勒幼虫。
②两侧对称③三胚层(中)⑥消化道有口无肛⑦梯状神经⑩原肾管(含焰细胞)
①皮肌囊发达。
②雌雄同体,体内受精。
③涡虫:
眼点(光)和耳突(味嗅),耐饿与补偿性再生。
④日本血吸虫:
钉螺,毛蚴→尾蚴。
⑤猪肉绦虫:
头节,颈部,节片,囊尾蚴。
吸虫纲(血吸虫):
寄生,肠道简单。
绦虫纲(猪肉绦虫):
体内寄生,无肠道。
5线形动物
线虫纲(蛔虫):
蛲虫,钩虫,丝虫,旋毛虫。
④原(假)体腔⑥前中后肠有口有肛⑦梯状神经⑨体表呼吸或厌氧⑩原肾管型(无焰细胞)
①有角质层,周期性蜕皮。
②雌雄异体,异形。
③共栖→寄生。
④蛔虫:
生殖力强。
⑤钩虫(丝状蚴),丝虫(中间寄主:
按蚊和库蚊)。
⑥寄生蠕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轮虫纲(轮虫):
轮状纤毛,孤雌与两性生殖。
其余4纲:
线形纲,棘头纲,腹毛纲,动吻纲。
6环节动物
多毛纲(沙蚕):
海产,有疣足和刚毛。
④次生(真)体腔⑤真分节(同律)⑦链状神经系统⑧闭管式循环⑩后肾管
①有刚毛②担轮幼虫(海产)③蚯蚓:
环带,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寡毛纲(蚯蚓):
多陆生,有刚毛。
蛭纲(水蛭):
多淡水,暂时性外寄生。
7软体动物
瓣鳃纲(河蚌):
瓣鳃,无头,双壳。
④混合体腔⑤不分节⑦不发达(头足类例外)⑧开放式循环(头足类为闭管式)⑨鳃与外套膜(水生)、肺囊(陆生)⑩肾脏(与后肾管同源)
①有贝壳和外套膜。
②真体腔极度退化。
③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脏。
④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⑤河蚌:
斧足,钩介幼虫
腹足纲(蜗牛):
螺旋贝,足发达。
头足纲(乌贼):
海产,内壳,头足发达。
其余4纲:
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掘足纲。
8节肢动物
甲壳纲(蟹):
角角2对,具头胸甲,绿腺或颚腺。
④混合体腔⑤身体分部,附肢分节(异律)⑦链状(有合并)⑧开放式⑨鳃(虾)、书鳃(鲎)、气管鳃(浮游幼虫)、书肺(蜘蛛)、气管(昆虫)⑩绿腺(甲壳纲)、基节腺(蛛形纲)、马氏管(昆虫纲)
①体被外骨胳,有蜕皮现象。
②肌肉成束,不形成皮肌囊。
③蝗虫:
有复眼,咀嚼式口器,气管呼吸,马氏管排泄,有羊膜腔。
蛛形纲(蜘蛛):
无触角,具书肺气管,基节腺或马氏腺。
多足纲(蜈蚣):
头部与躯干部,多足。
昆虫纲(蝗虫):
分头、胸、腹,3对足,2对翅。
其余3纲:
三叶虫纲,肢口纲,原气管纲。
9棘皮动物
共分5纲:
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海百合纲。
②幼体两侧对称,成体辐射对称④次生体腔发达,一部分形成水管系统
①有内骨胳。
②后口动物。
③辐射卵裂,以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注:
十点特征比较:
①细胞②体制③胚层④体腔⑤节部⑥消化⑦神经⑧循环⑨呼吸⑩排泄
表2:
昆虫纲重要目特征参考表
目
触角
口器
翅
变态
备注
代表
前翅
后翅
直翅
丝状
咀嚼
革质
膜质
渐变
后足跳或前足掘
蝗虫
膜翅
多
咀、嚼
膜质2对或无
全变
腹部基部狭小
蜜蜂
鳞翅
多
虹吸
鳞翅
全变
体表亦覆鳞片
蝶、蛾
半翅
丝状
刺吸
半鞘
膜质
渐变
口器在头前端伸出
臭虫
同翅
多
刺吸
膜质,0-2对
渐变
口器在头腹后伸出
蝉
脉翅
丝状
咀嚼
膜质,脉网状
全变
触角长,卵常具柄
草蛉
鞘翅
多
咀嚼
鞘翅
膜质
全变
通称甲虫
金龟子
双翅
环、芒
刺、舔
膜质
平衡棒
全变
复眼很大
蚊、蝇
弹尾
丝状
咀嚼
无
无
有跳器
跳虫
附:
昆虫纲分类的主要依据
1、触角(嗅觉和触觉,柄节+梗节+鞭节[外形多变])
丝状(如蝗虫)、刚毛状(如蜻蜓)、念珠状(如白蚁)、棒状(如蝶类)、膝状(如蜜蜂)、羽毛状(如蛾类雄虫)、鳃状(如金龟子)、环毛状(如蚊)、具芒状(如蝇)。
2、口器:
取食固体食物的是咀嚼式;兼食固体和液体两种食物的是嚼吸式;取食植物或动物组织内液体的是刺吸式;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的是虹吸式和舐吸式。
3、足(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步行足(蜚蠊):
足细长,适于疾走;跳跃足(蝗虫):
腿节膨大,胫节多刺,能作有力的跳跃;游泳足(龙虱):
扁平如桨,后缘有长毛,适于游泳;捕捉足(螳螂):
腿节与胫节能合抱,适于捕捉;开掘足(蝼蛄):
粗短,末端如铲,用作开掘;携粉足(蜜蜂):
多毛,具有复杂的结构,便于采携花粉。
4、翅:
蝗虫的前翅革质、半透明,翅脉非常明显,叫复翅;蝽类成虫前翅近基部的一半坚硬骨化成革质或角质,端部的一半为膜质,叫半鞘翅;蜂、蝉类等许多昆虫的翅薄膜状,叫膜翅;步行虫等甲虫的前翅全部骨质化,翅脉不明显或无脉纹,保护膜质的后翅,叫鞘翅;蝶、蛾类昆虫有膜质的翅,上面覆生着鳞片,叫鳞翅;蚊蝇等有的膜质前翅,但是后翅却退化成专起平衡作用的小型棒状结构,叫平衡棒。
幼虫比较:
多孔动物门:
两囊幼虫,海绵囊胚动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
腔肠动物门:
浮浪幼虫,受精卵发育,以内移的方式形成实心的原肠胚,在其表面有纤毛,能游动。
比如水螅,水母类。
浮浪幼虫
扁形动物:
牟勒氏幼虫,
环节动物;担轮幼虫,形似陀螺,体可分为:
1、口前纤毛区。
2、口后纤毛区。
3、生长带区。
特点,无体节,有原肠腔、原肾管,神经与上皮相连,幼虫以纤毛环为运动器。
第十四章无脊椎动物总结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形态和比较解剖
一、体制
所谓体制就是身体的对称形式
1、无对称:
大多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的珊瑚虫纲、苔藓动物
2、球形辐射对称
身体呈圆球形,通过中心轴可分为无限或有限个相同的两半,此对称形式适应于在水中生活,上下、左右环境都一样。
如放射虫、太阳虫。
3、辐射对称
通过身体和固定的轴可分为若干对称面,也适应于水中漂浮和固定生活,能分为上、下端,身体的其余部分相似。
eg:
腔肠动物、原生动物中的表壳虫、钟虫、许多海绵动物。
4、两侧对称
是扁形动物及以后的动物所具有,是适应于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由于两侧对称的出现,使动物的生理机能有所加强。
5、两辐对称
界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也可算辐射对称,是栉水母动物门所具有的。
另外:
棘皮动物为五辐对称
腹足类为不对称,但它的头部和足是左右对称的,它身体的一部分器官,系统退化掉。
二、胚层
1、无胚层:
多孔动物无胚层。
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
2、两胚层:
腔肠动物,在形态和机能上有分化和分工。
3、三胚层:
从扁形动物开始都具三胚层。
中胚层的产生在动物进化上有重要意义,也是动物由水→陆的一个重要基础。
它有端cell法——原口动物和体腔囊法——后口动物。
三、体节
1.无体节:
线形动物以前的各类动物。
扁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脊椎动物 比较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