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二00七年杂交稻新组合生产试验A组总结.docx
- 文档编号:10568702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1.23KB
重庆市二00七年杂交稻新组合生产试验A组总结.docx
《重庆市二00七年杂交稻新组合生产试验A组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二00七年杂交稻新组合生产试验A组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二00七年杂交稻新组合生产试验A组总结
重庆市二00七年杂交稻新组合生产试验A组总结
(讨论稿)
重庆市种子管理站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委员会
为了探索杂交稻新组合在大面积生产中的表现情况,为品种审定提供依据,2007年我们设置了重庆市杂交稻新组合生产试验A、B二组,共有18个组合;每组共9个组合,以II优838为对照,设试验点6个,现将试验结果汇总如下:
参试组合及选育(供种)单位
保密号
组合名称
选育(供种)单位
A2
SD
四川嘉陵农作物中心
A3
忠优78
忠县种子公司
A4
协优168
重庆重农种业公司
A5
泸优1号
泸州金土地水稻所
A6
丰两优6号
重庆丰乐源种业公司
A7
K22A/1345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梁所
A8
37A/涪恢9802
涪陵区农科所
A9
162A/1222
重庆市种子公司
A1
西农优8号
西南大学
二、承试单位
承担试验的单位有潼南县种子站、合川区种子站、涪陵区种子站、秀山县农技站、重庆市三峡农科所、彭水县种子站
三、试验概况
1、试验设计:
试验大区按随机区组排列,大区计产面积0.2亩,重复2次。
海拔500米以下,土壤肥力中上的田块,亩栽秧1.2万窝,每小区行、窝一致,每窝栽2粒谷苗;海拔500米以上,土壤肥力中下的田块,亩栽秧1.5万窝,每小区窝行距一致,每窝栽2粒谷苗。
收获时按大区计产,试验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测验。
2、试验地选择:
除彭水点海拔在720米、涪陵点海拔在670.8米,其它各试点海拔都在250~400米、试验田前作多为冬闲田、肥力中等偏上。
3、栽培管理:
育秧方式以地膜湿润育秧为主,涪陵、彭水为旱育秧;播种期3月5日至4月25日,移栽期4月10日至5月21日,秧龄32~54天;除彭水点亩植1.5万窝、涪陵点亩植1.25万窝、秀山点亩植1.22万窝外,其余各点栽植规格均为8×6.25寸(亩植1.2万窝)。
各试点平均基本苗为1.76~7.44万/亩,试点内品种间基本苗差异为0.00~1.2万/亩。
施肥采用氮、磷、钾配方施肥法,亩用纯氮8.0~10公斤。
各试点在移栽后8~15天内进行了追肥。
表1试验基本情况
试点
海拔
土壤质地
肥力
前作
育秧方式
播种期
移栽期
秧龄(天)
平均基本亩
基本亩差异
追肥期(月/日)
移栽-追肥时间(天)
潼南县种子站
280
砂壤土
中上
冬闲田
地膜抛秧盘育秧
3/9
4/10
32
4.05
0.5
4/25
15
涪陵区种子站
676
中壤土
中
冬闲田
旱育秧
3/12
4/26
45
1.76
0.45
5/9
14
秀山县农技站
400
中壤土
中
冬闲田
水育秧
3/29
5/1
33
2.4
0
5/9
8
重庆市三峡农科所
340
中壤土
中
冬闲田
湿润育秧
3/17
4/26
40
3.0
1.04
5/8
12
彭水县种子站
720
中壤土
中上
冬闲田
旱育秧
4/15
5/21
36
7.44
0.8
5/29
8
四、气象条件对试验的影响
今年水稻生育期间,尤其是7月上中旬水稻抽穗扬花期的阴雨寡照天气,导致结实率降低,影响各参试组合产量潜力的发挥。
而病虫害、尤其是稻飞虱的暴发亦在不同程度上对试验组合产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五、汇总点有关情况说明
今年合川点因受持续阴雨影响,治虫效果不好,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普遍发生较重等因素,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品种潜力的发挥,且导致水稻单产普遍偏低,故未纳入汇总。
六、试验结果分析(详见表1~6)
1、产量:
参试组合及对照的单产变幅为449.1~672.5公斤/亩,平均单产变幅为546.82~602.62公斤/亩,8号组合平均单产最高,对照组合平均单产最低。
9个参试组合均较对照增产,增幅为1.58~10.2%.
2、全生育期:
参试组合及对照的生育期152.6~156天,9号的生育期最长,比对照II优838(生育期154.6天)长1.4天,5号组合的生育期最短,比对照II优838短1.8天。
3、苗穗结构:
参试组合及对照平均基本苗3.6~5.86万/亩,1号组合最少,5号组合最多。
参试组合的平均最高苗为21.3~26.36万/亩,1号组合最少,8号组合最多。
参试组合的平均分蘖率为565.25~771.19%,5号组合最低,对照最高。
参试组合的平均株高为108.32~119.54㎝,2号组合最矮,4号组合最高。
4、经济性状:
参试组合及对照平均有效穗13.33~15.44万/亩,1号组合少,8号组合最多。
参试组合的穗平着粒数为148.71~188.03粒,7号组合少,8号组合最多;穗平实粒数为122.58~143.77粒,7号组合最少,8号组合最多;平均结实率为75.4%~82.54%,1号组合最低,7号组合最高。
参试组合的平均千粒重为27.13~32.0克,8号组合最低,7号组合最高。
5、抗逆性:
参试组合及对照均未发生白叶枯病;各组合在潼南、秀山和彭水点纹枯病均有发生,秀山点各组合均轻度发生叶瘟;秀山点1号组合出现倾斜、2号组合发生倒伏。
七、组合评述
1——西农优8号:
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4.08公斤,比对照II优838(亩产546.82公斤)增产4.99%,产量居第5位。
与对照相比5个汇总点中4个点增产、增产幅度为4.29%~13.78%,1个点较对照减产5.18%。
全生育期153.6天,比对照II优838(154.6天)短1.0天,株高115.62cm,穗着粒165.3~209.5粒、平均着粒184.1粒,结实率65.6%~82.48%、结实率75.4%,千粒重30.87克。
2007年重庆市种子站统一抽样,由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其品质结果:
糙米率82.9%,整精米率58.5%,粒长7.0毫米,长宽比2.9,垩白粒率26%,垩白度3.6%,胶稠度61毫米,直链淀粉20.6%。
2006年平均亩产576.96公斤,比对照增产5.50%,产量居第5位。
与对照相比,8个汇总点中有7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
全生育期155.3天,比对照长0.4天。
稻瘟病综合抗性5级,中感。
品质与对照相当。
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4.08公斤,比对照II优838(亩产527.88公斤)增产5.19%,产量居第5位。
与对照相比5个汇总点中4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47.82公斤,比对照增产3.54%;两年区试及生产试验20个汇总点16点增产,4点减产,增产点比例80.0%;生育期155.22天,比对照长0.27天;株高104.4㎝,有效穗14.11万/亩,每穗粒数154.47粒,千粒重30.65克,结实率83.98%。
稻瘟病综合评价7级,感病,抗性略优于对照;品质与对照相当。
完成试验程序。
2号—SD:
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27公斤,比对照II优838(亩产546.82公斤)增产2.28%,产量居第8位。
与对照相比,5个汇总点中有2个点增产、增产幅度为5.98%~16.67%,3个点较对照减产1.11%~7.8%。
全生育期155.6天,比对照II优838长1.0天,株高108.3cm,穗着粒141.4~171.07粒、穗平着粒152.43粒,结实率71.47%~90.31%、结实率81.06%,千粒重30.64克。
05平均亩产548.2公斤,产量居第8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3.50%。
8个汇总点中有5个点增产,3个点减产。
06年区试平均亩产538.19㎏,对照Ⅱ优838平均530.86㎏/亩,比对照增产1.38%,产量居第8位。
与对照相比,8个汇总点中有4个点增产,1个点极显著;4个点减产;产量变幅402.00~810.00㎏/亩。
该品种两年区试及生产试验21个汇总点11点增产,10点减产,增产点比例52.38%;且生育期较Ⅱ优838长;
完成试验程序。
3—忠优78:
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7.19公斤,比对照II优838(亩产546.82公斤)增产5.55%,产量居第4位;与对照相比,5个汇总点5个点增产,增产幅度为2.69%~14.44%。
全生育期153.2天,比对照II优838短1.4天,株高113.4cm,穗着粒146.9~221.1粒、穗平着粒183.81粒,结实率69.18~88.51%、结实率75.65%,千粒重28.61克。
2007年重庆市种子站统一抽样,由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其品质结果:
糙米率83.3%,整精米率58.1%,粒长7毫米,长宽比3,垩白粒率16%,垩白度1.5%,胶稠度77毫米,直链淀粉21.8%。
05年平均亩产551.67公斤,比对照增产2.06%,不显著,产量居第11位。
与对照相比,7个汇总点中有5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1个点平产。
产量变幅455.0~699.0。
全生育期153.88天,与对照汕优63相当。
叶瘟中感,4级;穗瘟高感,9级,发病率77.9%,损失指数31.9;综合抗性指数6.75,综合病级7级,感病,略优于对照。
品质与对照相当,检验结果为:
出糙率82.9%,精米率74.0%,整精米率57.9%,粒长6.9㎜,长宽比3.0,垩白粒率47%,垩白度5.4%,透明度1级,碱消值6.6,胶稠度48㎜,直链淀粉21.4%,蛋白质8.6%。
2006年区试平均亩产575.49㎏,对照Ⅱ优838平均530.86㎏/亩,比对照增产8.41%,产量居第1位。
与对照相比,8个汇总点中有8个点增产,2个点极显著;产量变幅440.90~735.00㎏/亩。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64.53公斤,比对照增产5.42%;两年区试及生产试验20个汇总点18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比例90.0%;生育期152.2天,比对照短1.5天;株高114.0㎝,有效穗14.3万/亩,每穗粒数181.92粒,千粒重27.99克,结实率79.15%。
稻瘟病综合评价7级,感病,抗性略优于对照;品质与对照相当。
完成试验程序。
4号—协优168:
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1.97公斤,比对照II优838(亩产546.82公斤)增产4.6%,产量居第7位;与对照相比,5个汇总点中有3个点增产、增产幅度为6.67%~12.22%,2个点较对照减产、减产幅度0.71%~2.26%。
全生育期153.8天,较对照矩0.8天,株高119.54cm,穗着粒154.4~182.8粒、穗平着粒169.78粒,结实率72.95~90.09%、结实率79.78%,千粒重29.91克。
2005年区试平均亩产577.06公斤,产量居第2位;比对照II优838(543.53公斤)增产6.17%,达显著水平,产量变幅432~675㎏/亩,7个汇总点均增产[比对照汕优63(522.77公斤)增产10.38%,极显著。
7个汇总点有6点增产,1个点减产]。
全生育期158.88天,与对照汕优63相当;株高115.53㎝。
有效穗14.20万/亩,每穗粒数172.96粒,千粒重29.43克,结实率84.35%。
叶瘟感病,7级;穗瘟高感,9级,发病率100%,损失指数52.6;综合抗性指数8.25,综合病级9级,高感,与汕优63相当。
品质与对照相当,检验结果为:
出糙率82.0%,精米率73.1%,整精米率36.6%,粒长6.9㎜,长宽比2.7,垩白粒率72%,垩白度15.8%,透明度1级,碱消值6.2,胶稠度78㎜,直链淀粉25.1%,蛋白质7.7%。
2006年区试平均亩产569.08㎏,产量居第2位,比对照Ⅱ优838(平均524.15㎏/亩)增产8.57%,极显著,产量居第2位。
与对照相比,8个汇总点中有8个点增产;产量变幅434.3~715㎏/亩;全生育期151.38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9天;株高113.71㎝。
有效穗14.95万/亩,每穗粒数162.28粒,千粒重29.13克,结实率82.46%。
在区试点,无叶瘟,酉阳轻颈瘟,南川点倒伏。
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
抗谱率49.8%,叶瘟5级,穗瘟发病率9级,穗瘟发病率67.2%,穗瘟损失率7级,损失指数33.5%,综合抗性指数7,综合评价7级,抗性评价为感病。
该组合丰产性和稳产性好,生育期与对照相当,但品质一般,且2006年稻瘟病综合评价7级,抗性评价为感病。
完成试验程序。
5号—泸优1号:
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7.17公斤,比对照II优838(亩产546.82公斤)增产7.38%,产量居第2位;与对照相比,5个汇总点均增产、增产幅度为1.73%~17.11%。
全生育期152.8天,比对照II优838短1.8天,株高111.06cm,穗着粒149.04~186.7粒、穗平着粒166.84粒,结实率72.95%~88.89%、结实率80.84%,千粒重28.41克。
2007年重庆市种子站统一抽样,由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其品质结果:
糙米率83.7%,整精米率57.3%,粒长7.0毫米,长宽比3,垩白粒率21%,垩白度3.9%,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21.8%。
2005年区试平均亩产518.29公斤,产量居第11位;比对照II优838(543.53公斤)减产4.64%,7个汇总点有6点减产;产量变幅412~635㎏/亩[2005年区试比对照汕优63(522.77公斤)减产0.86%,不显著;7个汇总点有3点增产,秀山、南川、巴南和开县4点减产]。
品质国颁三级,明显优于对照,检验结果为:
出糙率79.5%,精米率71.9%,整精米率24.2%,粒长7.1㎜,长宽比3.1,垩白粒率28%,垩白度3.9%,透明度1级,碱消值7.0,胶稠度84㎜,直链淀粉16.1%,蛋白质8.4%。
2006年区试平均亩产540.94㎏,对照Ⅱ优838平均524.15㎏/亩,比对照增产3.2%,产量居第6位。
与对照相比,8个汇总点中有6个点增产,其中1个点极显著;2个点减产;产量变幅449.5~695㎏/亩。
该品种两年区试平均产量仅为530.37公斤,较对照Ⅱ优838(533.19公斤)低;且两年区试及生产试验20个汇总点12点增产,增产点比例60%。
完成试验程序。
6号—丰两优6号:
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89公斤,比对照II优838(亩产546.82公斤)增产6.41%,产量居第3位;与对照相比,5个汇总点均增产、增产幅度为3.19%~13.36%。
全生育期154.4天,与对照II838相当,株高109.4cm,穗着粒156.9~180.01粒、穗平着粒171.98粒,结实率75.8%~87.19%、结实率81.73%,千粒重28.99克。
2006年平均亩产593.08公斤,比对照增产8.45%,产量居第2位。
与对照相比,8个汇总点中有7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
全生育期153.4天,比对照短1.5天。
稻瘟病综合抗性3级,中抗。
品质优于对照。
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89公斤,比对照增产6.41%,产量居第3位;与对照相比,5个汇总点均增产。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64.78㎏,对照Ⅱ优838增产7.43%,20个汇总点19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增产点比例95.0%。
生育期154.2天,比对照短0.32天。
株高100.44㎝,有效穗14.79万/亩,每穗粒数172.52粒,千粒重27.61克,结实率82.93%。
稻瘟病综合评价5级,中感,优于对照。
品质达国标优质三级,优于对照。
完成试验程序。
7号—K22A/1345:
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4.03公斤,比对照II优838(亩产546.82公斤)增产4.98%,产量居第6位;与对照相比,5个汇总点中有3个点增产、增产幅度为8.61%~18.0%,2个点较对照减产1.47%~12.93%。
全生育期152.6天,比对照II优838)短2.0天,株高118.5cm,穗着粒136.3~161.01粒、穗平着粒148.71粒,结实率71.8%~92.12%、结实率82.54%,千粒重32克。
2006年平均亩产595.43公斤,比对照增产8.88%,产量居第1位。
与对照相比,8个汇总点中有7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
全生育期153.8天,比对照短1.1天。
中抗稻瘟病,品质比对照差。
2007年区试平均亩产525.52㎏,对照Ⅱ优838平均512.97㎏/亩,比对照增产2.45%,产量居第8位。
与对照相比,7个汇总点中有5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产量变幅499.0~588.64㎏/亩。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60.48公斤,比对照增产6.20%;20个汇总点15点增产,5点减产,增产点比例75.0%;生育期153.83天,比对照短1.12天;株高105.72㎝,有效穗14.34万/亩,每穗粒数143.19粒,千粒重30.99克,结实率82.91%。
稻瘟病综合评价5级,中感,抗性优于对照;品质与对照相当。
完成试验程序。
8号—37A/涪恢9802:
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2.62公斤,比对照II优838(亩产546.82公斤)增产10.2%,产量居第1位;与对照相比,5个汇总点均增产、增产幅度为4.95%~19.56%。
全生育期153.2天,比对照II优838短1.4天,株高115.5cm,穗着粒171.25~206.8粒、穗平着粒188.03粒,结实率74.3%~79.84%、,结实率76.38%,千粒重28.13克。
2007年重庆市种子站统一抽样,由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其品质结果:
糙米率82.6%,整精米率63.6%,粒长6.7毫米,长宽比3,垩白粒率6%,垩白度1.2%,透明度2级,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22%,综合品质达国颁二级优质米标准。
2006年平均亩产581.86公斤,比对照增产6.40%,产量居第4位。
与对照相比,8个汇总点中有6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
全生育期155.0天,与对照相当。
稻瘟病综合抗性1级,抗病。
品质与对照相当。
2007年区试平均亩产538.55㎏,对照Ⅱ优838平均512.97㎏/亩,比对照增产4.99%,产量居第4位。
与对照相比,7个汇总点全部增产;产量变幅488.5~600.95㎏/亩。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60.21公斤,比对照增产5.94%;20个汇总点18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比例90.0%;生育期154.21天,比对照短0.51天;株高102.54㎝,有效穗14.65万/亩,每穗粒数178.64粒,千粒重27.79克,结实率79.56%。
稻瘟病综合评价1级,抗病,抗性优于对照;品质优于对照相当。
完成试验程序。
9号—162A/1222:
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48公斤,比对照II优838增产1.58%,产量居第9位;与对照相比,5个汇总点中有2个点增产、增产幅度为10.57%~12.89%,3个点较对照减产,减产幅度为1.94%~12.93%。
全生育期156.0天,比对照II优838(155.67天)长1.4天,株高118.52cm,穗着粒138.4~199.92粒、穗平着粒164.25粒,结实率61.98%~92.9%、结实率77.83%,千粒重31.2克。
2006年平均亩产561.90公斤,比对照增产3.04%,产量居第9位。
与对照相比,8个汇总点中有5个点增产,3个点减产。
全生育期156.1天,比对照长0.8天。
稻瘟病综合抗性7级,感病。
品质比对照差。
2007年区试平均亩产508.33㎏,对照Ⅱ优838平均512.97㎏/亩,比对照减产0.90%,产量居第13位。
与对照相比,7个汇总点中有3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产量变幅455~577.53㎏/亩。
全生育期158.23天,比对照Ⅱ优838长3.23天;综合品质与对照相当。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35.12公斤,比对照增产1.21%;20个汇总点12点增产,8点减产,增产点比例60.0%;生育期157.17天,比对照长2.02天;稻瘟病综合评价7级,感病,抗性略优于对照;品质与对照相当。
完成试验程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00 七年 杂交 组合 生产 试验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