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祛风活络伸筋草.docx
- 文档编号:10565802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27KB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祛风活络伸筋草.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祛风活络伸筋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祛风活络伸筋草.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祛风活络伸筋草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祛风活络伸筋草
伸筋草为石松科植物石松Lycopodiumjaponicum Thunb.的干燥全草。
又名:
九龙草、小伸筋、分筋草、过山龙、过筋草、曲干草、金腰带、狮子尾、穿山龙、宽筋草、舒筋草、筋骨草、蜈蚣藤、绿毛伸筋、金毛狮子草。
原植物石松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吉林、内蒙古、陕西、新疆、江苏、浙江、江西、福建。
本品药材性状:
匍匐茎呈细圆柱形,略弯曲,长可达2m,直径1~3mm,其下有黄白色细根。
直立茎作二叉状分枝。
叶密生茎上,螺旋状排列,皱缩弯曲,线形或针形,长3~5mm,黄绿色至淡黄棕色,先端芒状,全缘,易碎断。
质柔软,断面皮部浅黄色,木部类白色。
气微,味淡。
本品味微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
功能: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中医临床用于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品有解热镇痛,调节中枢神经,抗矽肺,抗菌,升压,兴奋子宫等作用。
伸筋草为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拾遗》,原名石松。
谓“味苦、辛,温,无毒。
主人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
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
浸酒良。
生天台山石上。
如松,高一、二尺也。
”
伸筋草含生物碱如石松碱、棒石松牛碱、棒石松毒、烟碱等;萜类化合物如α-芒柄花醇、石松三醇、石松四醇酮、千层塔烯二醇等;植物甾醇:
β-谷甾醇、豆甾醇以及香草酸、阿魏酸、壬二酸(杜鹃花酸)和大黄素甲醚等。
孢子(石松子)含脂肪油40%~50%,油中主要成分为油酸50%~60%、石松子酸30%~50%等。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1)单穗石松,又名:
分筋草、伸筋草、二年石松、多穗石松、杉蔓石松,多年生常绿草本,高15~30cm,茎细长,横走或斜上,多次二岐分枝,稍远离,较粗,直立,叶小型,5叶轮生,密集,叶片较硬而具光泽,条状披针形,长约5mm,先端刺尖,边缘有不明显的锯齿,小枝顶端生出单生孢子囊穗,圆柱状,五梗,常较叶枝稍窄细,孢子叶阔卵圆形,先端长尖尾状,边缘白色,膜质,孢子囊生于叶腋,圆肾形;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甘肃、陕西、台湾、湖北、四川、贵州,全草及孢子用于关节疼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陕西称其为大伸筋草;
(2)华中石松,主茎匍匐状,侧枝直立,高10~15cm,多回2叉分枝,直径约7~8mm,与石松不同,其各回小枝以锐角分出,斜向上或直立,彼此密集,末回小枝间的夹角尖而狭,指向上方,小枝直径3~5mm,又与石松不同,其叶更密集,螺旋状排列,略内曲或近于平伸,线状披针形,先端有长约2~3mm的膜质长芒,叶长约3~4mm,宽0.5~0.7mm,孢子囊着生与形态和石松相似;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全草亦作伸筋草药用;(3)垂穗石松,茎攀援状,表面棕色或深绿色,多折为小段,直径1~2mm,多回分叉,叶密生,条状钻形,向上弯曲,全缘,质薄易碎,孢子囊穗极多,亚球形,无柄,常下垂,质脆,气微,味淡;(4)马尾伸筋草,植株丛生,青翠而细长,长可达1m以上,质地柔软,多回2岐分枝,外形状如马尾,须根短而少,除近根部密生交错白色绵毛外,其余光滑无毛,叶条状披针形,长约4mm,宽不及1mm,锐尖头,螺旋状伏生,排列紧密,背面稍隆起,叶尖内弯,孢子囊肾形,黄白色,不密集成穗,有短柄,孢子叶宽约1mm;分布于广东、广西,全草用于风湿关节痛,肌肉挛急,跌打扭伤,肥大性脊椎炎,类风湿性关节炎;(5)玉柏石松,又名玉柏、狗尾舒筋草,地下茎细弱,蔓生,地上茎直立,高20~40cm,上部分枝繁密,多回扇状分叉,小枝的叶通常6列,钻状披针形,先端锐尖,全缘,长2~4mm,革质,孢子囊穗圆柱形,长5~8cm,单生于末回分枝的顶端,黄褐色,孢子叶阔卵圆形,先端锐尖,具短柄,边缘略具不规则粗齿,孢子囊圆肾形,淡黄褐色,生于孢子叶腋,孢子四面体球形;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及甘肃、江西、湖北、湖南,全草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腿痛,跌打损伤,小儿麻痹后遗症,痈肿疮毒;甘肃称其为伸筋草,东北及四川、浙江、江西等地作伸筋草药用;
(6)扁枝石松(石松科),又名地刷子石松,匍匐茎蔓生;直立茎高30~40cm,黄绿色,营养枝扁平,呈扇状多回两岐分叉,叶稍呈交叉对生,4列,侧生两列叶鳞片状菱状钻形,下延愈合,先端刺尖,向腹面弯曲,背面叶线状披针形,先端短刺尖,夹于两侧叶间,腹叶很小,鳞片状钻形,为背叶的1/3~1/2长,短刺尖,孢子枝远高出侧生营养枝,顶端2回分叉;分布于中南、西南及福建、台湾,全草用于风湿骨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烧、烫伤;湖南称其为小伸筋,贵州称伸筋草,四川称舒筋草,云南称猴子尾巴;(7)地刷子,分布于东北、华北,全草用于风湿关节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孢子用作强壮剂或外科吸湿剂;辽宁称其为伸筋草、扁心草;(8)矮小石松,分布于台湾、湖北、四川、云南,全草用于腰腿痛,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刀伤,烧、烫伤;(9)小杉兰(卷柏状石松),高10~30cm,茎直立或斜上,二岐分枝,叶片螺旋状着生,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有时具疏齿或全缘,质硬,分枝上部叶腋常生有芽苞,无明显的孢子囊穗,孢子囊着生于茎中部以上的叶腋,阔肾形,较孢子叶宽或等宽;分布于吉林、陕西、新疆、四川、云南、西藏,全草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瘾疹,蛇咬伤;(10)千层塔,又名蛇足石杉,根须状,茎直立或下部平卧,高约15~40cm,一至数回两叉分枝,顶端常具生殖芽,落地成新苗,叶纸质,略成四行疏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长1~3cm,宽2~4mm,先端锐尖,基部渐狭,楔形,边缘有不规则尖锯齿,中脉明显,孢子叶和营养叶同形,绿色,孢子囊横生于叶腋,肾形,淡黄色,光滑,横裂,孢子同形;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全草用于瘀血肿痛,跌打损伤,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烧、烫伤;灭虱及臭虫等;(11)锡金石杉,分布于四川、西藏、台湾,全草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舒筋活血;(12)藤石松,又名千斤藤、石子藤、无病草、毛伸筋、灯笼草、伸筋草、青筋藤、吊壁伸筋草;多年生攀援草本,长可达10m,依附岩石或树干上升,主茎下部有叶疏生,叶钻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膜质,灰白色,向上的叶较小,绿色,厚革质,有早落的膜质尖尾,营养枝多回二叉分枝,末回小枝纤细,下垂,扁平,叶三列,两列较大,贴生小枝的一面,三角形,另一列的叶较小,贴生于小枝的另一面的中央,刺状,孢子枝从营养枝基部下侧的有鳞片状叶的芽抽出,多回二叉分枝,末回分枝顶端各生孢子囊穗1个,孢子囊穗圆柱形,多少下垂,孢子叶阔卵圆三角形,孢子囊近圆形;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全草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腿痛,跌打损伤,疮疡肿毒,烧、烫伤;本品在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称伸筋草,系民间草药;(13)铺地蜈蚣,又名小伸筋、马鹿角、灯笼草、伸筋草、舒筋草、筋骨草、凤尾伸筋、垂穗石松;主茎直立,高达40cm,直径约2mm,草质,上部多分枝,绿色,侧枝平伸,多回不等二叉状分枝,直径1~1.5mm,叶稀疏,通常向下弯曲,侧枝叶密生,螺旋状排列,条状钻形,长约2.5~3.5mm,宽0.2~0.5mm,向上弯曲,基部下延贴生于小枝上,先端略向上内弯,顶端刺芒状,全缘,质薄而软,孢子囊穗小,圆柱形,长4~7mm,宽1.5~2.5mm,无柄,单生于小枝顶端,成熟时下垂,孢子叶卵状菱形,长约1.5mm,宽约0.6mm,先端尾状,边缘有流苏状不规则钝齿,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圆肾形,淡黄色,直径0.4mm;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及台湾,全草用于风湿骨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疳积,吐血,血崩,瘰疬,痈肿疮毒;本品在浙江、江西、四川、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作伸筋草药用;(14)龙骨马尾杉,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全草用于关节疼痛,四肢无力,跌打损伤,无名肿毒;广西称其为大伸筋草,海南称龙骨石松;(15)华南马尾杉,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全草用于关节痛,跌打损伤,四肢麻木,淋症,蛇咬伤;(16)马尾杉,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全草用于风湿疼痛,关节痛,跌打损伤,咽喉痛,水肿,瘾疹;(17)美丽马尾杉,又名万年松、美丽石松,茎稍粗壮,高约25cm,基部分枝丛生,以上4~5回叉状分枝,叶紧密排列于茎上,线状披针形,长约12mm,先端渐尖,基部几无柄,全缘,深绿色,孢子囊肾形,淡黄色,近无柄,着生于枝端的叶腋内,成熟后上面横裂成2片,散出黄色粉末状孢子,着生孢子囊的叶与下部的叶相同或略短,不形成清楚的孢子囊穗;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台湾、广西、云南、西藏,全草用于跌打损伤,透发麻疹,无名肿毒;(18)绳索马尾杉,又名马尾千金草、马尾伸筋草、马尾青青草;须状根短而少,除近根部密生交错的灰白色绵毛外,全体光滑,柔软细长,可达1m以上,色青翠,多回2岐状分枝,外形犹如马尾,叶较厚,质软,略有蜡质亮光,叶型有2种,营养叶呈线状披针形,长约4mm,宽不及1mm,锐尖头,螺旋状伏生于枝及分枝上,排列紧密,背面稍隆起,孢子叶呈矩圆形或类圆形,长约2mm,宽约1mm,基部平截,先端尾状突尖,背面主脉隆起,孢子囊肾形,黄白色,具短柄;分布于广西、台湾,全草用于跌打损伤,肌肉痉挛,骨节疼痛;
(19)通经草(中国蕨科),又名还阳草、伸筋草、金丝草、铁骨草、银粉背蕨;根茎直立,密被红棕色边的亮黑色披针形鳞片,叶丛生,叶柄长7~20cm,有光泽,褐栗色,除基部被鳞片外无毛,叶片五角掌状,长7~10cm,宽5~8cm,2~3次羽状分裂,最下羽片最大,斜三角形,再次羽状深裂,裂片线状长椭圆形,营养叶有微锯齿,叶下面被黄粉,叶质稍厚,中轴褐栗色,孢子囊群多分布于叶片之边缘,褐色,狭而连续,囊群盖内缘呈疏圆齿状;分布于全国各地,全草用于月经不调,肝炎,肺痨咳嗽,吐血,跌打损伤;(20)蜘蛛抱蛋(百合科),又名大伸筋、竹叶伸筋、蓼叶伸筋;根茎横走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15~35cm,直径0.5~1cm,表面黄绿色,黄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及突起的节,节间长0.3~0.6cm,根茎上面有的有叶柄残基或呈微凹入的断痕,下面节处有多数圆柱形细根或细根痕,细根直径0.1~0.2cm,灰白色,外皮易脱落,有细皱纹,质坚硬,折断面纤维性,气微,味微甜而后苦;分布于陕西、甘肃、新疆及长江流域至西南,根茎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筋骨痛,腰痛,经闭腹痛,头痛,牙痛,热咳伤暑,泄泻,砂淋;(21)宝铎草,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吉林、辽宁、河北、陕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称其为小伸筋草;(22)长蕊万寿竹,陕西称其为小伸筋草;(23)白背牛尾菜,又名大伸筋、伸筋草、马尾伸筋、牛尾伸筋、长叶牛尾菜;干燥根茎略弯曲,直径1~1.5cm,呈结节状,上面具茎痕,下面具多数细长的根,长12~32cm,径1~3mm,呈波状弯曲,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有细皱纹,质韧,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白色,有黄白色木心,气无,味微苦,带黏性;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根及根茎称马尾伸筋,用于腰腿筋骨痛;叶用于癌肿,消渴,关节痛,慢性结肠炎,带下病,痢疾;(24)牛尾菜,又名草菝葜、马尾伸筋,根茎具多数细长须根,叶互生,卵状披针形至披针状长椭圆形,长2.5~8.5cm,宽2~4.5cm,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截形至圆形,基出脉3~5,脉间网状,叶柄基部具线状卷须1对,花单性,异株,伞形花序腋生,具长总梗,苞片披针形,花淡黄绿色,雄花花被6,裂片披针形,雌花较雄花为小,子房球形,浆果成熟时紫黑色;除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四川外,全国均有分布,根及根茎用于气虚浮肿,筋骨疼痛,偏瘫,头晕头痛,咳嗽吐血,骨痨,带下病;陕西称其为大伸筋草;(25)小伸筋草(玄参科),直立草本,高30~50cm,根分枝,细圆柱形,茎褐色,叶对生,细小,线形撕裂状,总状花序顶生,萼钟状,5裂,花冠管短,裂片5,广展,黄色,雄蕊4,2长2短,蒴果卵状,宿萼较阔大;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全草用于风湿骨痛,胃寒痛,肾虚腰痛,毛囊炎,驱除肠寄生虫,蛇咬伤;(26)玄参科植物腋生腹水草和腹水草,湖南称其为梅叶伸筋;(27)黄皮血藤(木兰科),又名大伸筋,分布于安徽、湖北、广西、四川、贵州;(28)小花五味子藤,蔓生或缠绕性灌木,茎长达3m,具皮孔,枝赤红,叶互生,椭圆形或矩圆状椭圆形,长3~3.5cm,宽2~3.2cm,边缘有波状浅齿;分布于贵州、云南,全株及根用于风湿腰痛,胃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云南称其为大伸筋;(29)白毛蛇(骨碎补科),又名草石蚕、白毛伸筋,根茎长而横走,圆柱形,直径4~6mm,断面有黑色针状物,外面密被灰白色或棕色窄鳞片,盾状着生,叶柄远生,基部有关节,叶片宽卵状三角形,长宽各约10~15cm,3~4回羽状深裂,羽片约10对,基部羽片最大,披针状三角形,其基部下向的2回小羽片最大,卵圆状披针形,其余各对2回小羽片矩圆形,基部楔形,羽状深裂,裂片钝头,3~4对,叶无尾,孢子囊群在叶缘之里;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根茎用于湿热黄疸,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肺痈,咳嗽,牙龈肿痛,毒蛇咬伤;江西称其为石伸筋、白伸筋;(30)粤瓦韦(水龙骨科),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全草用于咽喉肿痛,水肿,泄泻,吐血,小儿惊风,淋症,蛇咬伤,烧、烫伤;湖南称其为骨牌伸筋;(31)金鸡脚,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及陕西、甘肃、台湾、河南,全草用于小儿惊风,痢疾,淋症,乳蛾,疳积,痈肿疔毒,蛇咬伤;湖南称其为鹅脚伸筋;(32)沙糖根(茜草科),又名小伸筋草,分布于云南,全株用于感冒,疟疾;外用于骨折;(33)民间有用卷柏科植物当伸筋草药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用 中药 品种 论述 祛风 活络 伸筋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