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前文言文练习.docx
- 文档编号:10560620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66KB
期中考前文言文练习.docx
《期中考前文言文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中考前文言文练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中考前文言文练习
文言文练习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孤,随母适胡氏”,古人有“鳏寡孤独”之说,其中,“鳏”指无妻或丧偶,“寡”指女子丧夫,“孤”指幼年丧父,“独”指老而无子。
B.文中出现的与官职任免有关的说法中“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均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
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头、黎元、氓等。
D.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有限,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对南方各族常称“百越”或“越族”。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东,古地区名。
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
仁、义、礼、智、信。
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
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
也有“众多”的意思。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
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
松江民钱鹤皋反,临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
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
“朝廷布大信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
”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
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
鼎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
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
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
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B.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C.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D.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
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愈手下任职;担任德清县丞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
广信郡县官员违法,丞相李善长劝谏皇上派御史查访,而熊鼎认为既已颁布赦令,就不应该失信于天下。
C.熊鼎治政有方,依法办事。
分管台、温事务时,他把残暴的伪官悍将全部迁走,百姓得以安定;逮捕杀人犯陈德仲,审讯后立即治罪。
D.熊鼎面对威逼,正气凛然。
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2)朝廷布大信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
(3)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
(4)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8.这首诗的颔联前人十分称道,被人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请简要赏析。
(5分)
9.诗的尾联是怎样抒情的?
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8?
9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
指花坛。
②真珠:
即珍珠。
③欹(qī):
倾斜。
④都来:
算来。
8.上阕是从怎样来描写秋夜景象的?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6分)
文言文答案:
一、1、D(《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
)
2、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
3.C【解析】苍头,指戴青色头巾的士卒或奴仆。
4.C(C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不对。
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
5.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
6.(3分)D
7(3分)C
8.(3分)B(“丞相李善长劝谏皇上派御史察访”分析有误)
9.(10分)
(1)(5分)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以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为由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邓愈谋划军事。
(大意2分,“官”“辞”“赞”各1分)
(2)(5分)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等事。
(大意2分,“稽”“置”“书”各1分)
诗歌答案:
一、8.(5分)这两句诗巧妙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
诗人写景寄情,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以此喻自己空有才学,却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
(3分)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视听结合,绘形绘声,传神逼真。
(2分)
9、(6分)诗的尾联直抒胸臆。
诗人感叹自己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语直情真,强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羁旅思乡的情怀。
(3分)作用:
①点明题旨,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②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
(3分)
二、8.作者主要通过视觉、听觉,抓住秋声和秋色来描写秋夜景象。
(2分)“纷纷坠叶”句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树叶飘坠香阶之状。
(1分)“天淡银河”、“月华如练”句则诉诸视觉,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明净的月光,营造典型的相思氛围。
(2分)
9.①夸张手法: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
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②情态描写(细节描写):
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④直抒胸臆:
“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
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手法1分,分析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赏析】词题为“秋日怀旧”,是词人抒写秋夜怀人之作。
众多著名的词评大家都对此词赞赏有加,认为此词做到了情景交融。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秋景,而寓情于中。
词中描绘了黄叶纷飘、寒声碎乱、银河垂地、月华如练的秋夜寂寥萧瑟的景色,抒写了愁肠寸断、无法排遣的离愁别恨。
词人为表达秋思,在写法上独辟蹊径,仅仅通过最富秋天特征的秋声和秋色作引,而秋思便顺理成章地被表露了出来。
首先,词人在开篇写“纷纷坠叶”,是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写出落叶坠落石阶的情景。
我们知道,树叶变黄,纷纷飘落,便意味着秋天到了。
正所谓“一叶落知天下秋”。
而树叶飘落时,沙沙作响,这种声音即所谓的“秋声”或“寒声”。
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这种沙沙声,人们便会感觉到一丝秋意。
“寒声碎”三个字,既明示了落叶声音之细碎,又点明这落叶的声响带着秋之寒意。
词人正是通过沙沙响让人们感知落叶之声,进而感知秋声,进而感知寒意。
“寒”字兼写物境与心境,既描写出秋寒节候的感受,又衬托出词人孤寒的处境,可谓妙极。
“真珠”五句,写的是词人在空寂的玉楼之上,卷起珠帘,登楼观看秋月的情景。
词人用细腻的笔触,将此情此景描画得色泽绮丽,但又不失清正刚直之气。
试想,在玉楼之上,高高卷起珠帘,极目环顾四方,此种意境,何其奔放!
“天淡银河垂地”一句,则仅用六个字便勾画出了辽远空旷的秋夜之天空,难怪词评家皆赞此句为佳句,堪与杜甫“星垂平野阔”相媲美。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采用惯常之意境,以月写相思,声情并茂,顿挫有致,遒劲有力。
珠帘、银河、月色,在词人笔下都显得雄壮、奔放、激昂。
词的下片全为抒情,层层递进,反复咏叹。
开篇“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以一个“愁”字,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三种不同的“愁”:
酌酒垂泪之愁意、挑灯倚枕之愁态、攒眉揪心之愁容。
愁之深,以至于词人不得不借酒浇愁。
然而,酒还未到愁肠,就已经先化成泪了。
酒化作泪的写法,在范仲淹的其他词作里也很常见。
如他在《苏幕遮》中就写到: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但在本词中,词人又别出心裁,酒还未入肠就已化作泪,相比之下,此愁更深,此情更切。
“残灯明灭枕头欹”,空中高挂的明月却明亮如昼,与之相比,屋里昏暗如灭的残灯更让人增添了一丝凄凉之感。
在这种境况下,愁人倚枕对灯,凝思出神,其“愁”显得更加形象、具体。
以此作铺垫,词人写到“谙尽孤眠滋味”,既顺理成章,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结语三句,写这怀旧之事,向来都是没法回避的。
不是萦绕在心头,就是郁积在眉头。
通常情况下,古人写愁情,或写愁从心头转到眉头,或反过来,写愁从眉头转到心头。
此处范仲淹又自出新意,写“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则显得更加全面,堪称佳句。
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是源自此处。
全词情景交融,词人以景语入,以情语收,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缠绵悱恻,深挚感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期中考前文言文 练习 考前 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