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0557502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3.21KB
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单元
教材
分析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
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
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第1课:
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
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
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课:
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7-8课:
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单元
教学
目标
(1)科学概念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
●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的必要的。
●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体会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以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
单元训练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
激励学生从实践中发掘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能合作设计简单、科学、完整的研究计划,并在研究计划的指导下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单元
课时
安排
1、我们身边的物质(1课时)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第(1课时)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课时)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第(1课时)
5、课铁生锈了(1课时)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第(1课时)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物质变化与我们(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我们身边的物质
主备人
罗虎
授课班级
六年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
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教师指出:
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小结:
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
学习新课
一、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1、师引入演示:
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
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
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3、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二、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1、讨论:
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
(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小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主备人
罗虎
授课班级
六年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
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方法
探究法、指导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学习新课
一、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
3、引导推测:
4、混合实验。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
6、分离实验:
7、观察比较:
8、小结
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
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
3、实验:
4、交流:
5、小结并引申: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学生交流:
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交流: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实践练习
比较: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小结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板书设计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主备人
罗虎
授课班级
六年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
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
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解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新课
一、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
米饭是甜的么?
说明了什么?
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二、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
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
4、思考:
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
是一种新物质么?
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三、食物淀粉鉴别:
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
1、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
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2、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活动:
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小结
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板书设计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主备人
罗虎
授课班级
六年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方法
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新课引入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
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
板书:
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
白醋
学习
新课
一、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
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
为什么?
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
在实验中,怎么做的?
有什么现象发生?
二、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
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
怎么验证你的设想?
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3、引导实验二:
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
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
1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板书
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产生气体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教学
反思
第五课时
课题
铁生锈了
主备人
罗虎
授课班级
六年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方法
讲解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学习新课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
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
生答。
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
3、引导思路:
要看铁锈是否是铁。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结果。
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
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
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
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学生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指出:
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学生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
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
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小结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板书设计
铁生锈了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控制铁锈的关键。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课题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主备人
罗虎
授课班级
六年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
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
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方法
探究法、指导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
观察特征。
引导思考:
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
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
生答补充。
学习新课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
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
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
注重比较和推理。
5、小结:
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1、观察37页图片:
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
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
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
列举填表
。
小结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板书设计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气体、沉淀、颜色变化……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课题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主备人
罗虎
授课班级
六年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教学难点
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教学准备
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教学方法
探究法、指导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
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
学习新课
一、铁生锈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
分析:
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
讨论:
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4、小结:
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铁生锈的快慢
1、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
2、小组讨论:
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
三、防治生锈
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
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
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
1、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2、布置课外活动:
完成活动探究。
小结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板书设计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教学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教 科学 六年级 下册 第二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