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问答题汇编教师专用.docx
- 文档编号:10557016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73KB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问答题汇编教师专用.docx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问答题汇编教师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问答题汇编教师专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问答题汇编教师专用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问答题汇编(教师专用)
《马说》
1.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杂文,其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指什么?
答: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这句话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流露出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意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
夸张。
突出千里马的食量之大,为下文写食马者的无知作铺垫。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
排比。
刻画了食马者愚妄、浅薄、无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嘲弄。
6.“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答:
通过对食马者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食马者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和洋洋自得的神情。
7.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遭遇?
答: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了人才终生被埋没,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命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了人才因“饥饿而无法施展才能的无可奈何的痛苦;“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写出了千里马无人了解的痛苦。
8.本文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不能够识别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导致人才得不到重用的社会现象。
9.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政治主张?
答:
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够识别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惋惜,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世嫉俗的愤懑。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0.读完本文后,你觉得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千里马应具有怎样的本领?
答:
伯乐应该具备知人善任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千里马要有真才实学,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更要有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意志。
11.本文的主要写法是什么?
答:
托物寓意。
12.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这一个“也”字,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这个“也”字,把作者的愤怒、谴责发展到高潮;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不知马”三个字用“也”字收住,表现了对食马者辛辣的嘲讽。
13.本文是如何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展开论述的?
答:
文章开始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指出“伯乐不常有”,因此千里马有“不以千里称”的悲剧;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谴责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最后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14.本文“言在此而意在彼”。
请结合全文,说说“此”和“彼”各指什么而言。
答:
“此”指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及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彼”暗示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和重视人才,使大批人才终身被埋没的现实。
15.本文第3段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段与第1段哪些句子相呼应?
答:
刻画了不识马的愚昧者可笑的丑态,从而表达了对不识才的封建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与第一段中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相呼应。
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样做?
答:
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气馁,不放弃。
其次,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
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2.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答: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善于与他人沟通、合作,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人。
我们需要对人才多方面的培养,多方面的锻炼,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多出人才,还要给人才优厚的待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3.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答:
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遇到了哪些困难?
体现在哪四方面?
答:
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求教难常遇叱咄;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趋百里外寻师;生活难“日再食”“緼袍敝衣”。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当年求学经历表现出来的哪些品质值得借鉴?
答:
从他虽贫但不畏抄书严寒之苦,看出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坚强的意志;从他按时还书,不敢稍逾约,可见他十分诚信守时;从他无师便趋百里外求学,“从乡之先达知经叩问”,可见他学习执著;从他“色愈恭,礼愈至”,向师求教,可看出他尊敬师长;从他生活艰苦却不慕同舍生的烨然,可见他学习专一。
3.作者写自己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答:
作者以自己刻苦求学,进而功成名就的事实来现身说法,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刻苦自勉,揭示出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的道理,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答:
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他求师的艰难。
5.你认为“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
为什么?
答:
示例1:
可取,他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更负责的尊重,因为严师出高徒,这样可以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重师长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示例2:
不可取,师生关系应是平等民主的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6.对于作者“緼袍敝衣”而“略无慕艳意”,你有何评价?
答:
很佩服作者不慕虚荣之心,把读书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当成精神寄托和思想安慰,所以就没有了自惭形秽之感,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学习。
7.“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答:
首先,因为作者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嗜学”;其次,为求学问获得知识,他不辞辛劳,不怕困难,非常虚心的求教;最后,他不只好学,而且乐学。
8.“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请概括回答。
答:
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9.宋濂是个怎样的人?
答:
不怕吃苦,勤奋好学,谦虚诚恳,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趣,不畏艰苦,坚持不懈,有高洁志趣的人。
10.本篇文章如话家常,时有对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对比的内容,并说说你在阅读过程中与自己做对比的感悟。
答:
先辈的傲慢态度与作者的谦逊作对比,同舍生的奢华穿戴与作者的“緼袍敝衣”作对比,作者艰难求学与马生优越条件作对比。
11.本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有何好处?
答:
生动形象,感人肺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2.本文其实就是忆苦思甜的“劝学篇”,但读起来并不令人生厌,反觉语重心长,情词恳切,那些“忆苦”又使文章结构紧密,浑然一体,为什么文章能达到如此效果呢?
答: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
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
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议论的意图。
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
这一切又无不是为了勉励马生。
因而,全文的结构严谨,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13.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强调“书非借不能读也”。
从宋濂家贫而“遍观群书”,你得出什么道理?
答:
袁枚的话强调了资财困乏无书可读的人更珍惜读书的机会。
宋濂则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学习上要不畏险阻,才能获得成功。
14.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答: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5.读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
(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拓展延伸
1.结合全文,说说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答:
如果学习条件差,要勤勉向学,不怕吃苦;学习条件好,要珍惜优越的条件,努力向学。
2.怎样看待学习条件好坏与学习好坏的联系?
答: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很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家庭优越的某些学生。
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主观努力,长期坚持,勤奋刻苦,专心致志。
这是宋濂的切身体会,也是古今所有人共同的体会。
3.请写出关于苦读、勤学的名言诗句两则,并谈谈我们如何看待他们的行为。
答: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业精于勤荒于嬉。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求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应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4.古人有许多刻苦求学的逸事,请举例。
答:
匡衡凿壁偷(借)光;车胤、孙康囊萤映雪;孙敬、苏秦悬梁刺股;司马光圆木警枕;祖逖闻鸡起舞;朱买臣负薪读书;孔子韦编三绝。
5.对联(根据课文内容自拟)。
答:
1:
求学之苦,苦中有甜;读书之涩,涩里含甘。
2:
冰冻三尺,非尽一日之寒;学富五车,不止数年之功。
3:
勤学好问学为本;刻苦努力苦当先。
4: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为学勤。
《小石潭记》
1.第一段描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为我们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物,作者笔下描写了哪些景物?
答:
竹林、水声、潭水、潭边的青树与藤蔓。
2.作者在写发现小石潭的过程时,用了一连串准确的动词,请你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答:
用了隔闻伐取见等动词,既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也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3.“全石以为底”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既交代了小石潭命名的由来,也说明了潭水清澈的原因。
4.第二段作者笔下的潭水有何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答:
潭水清澈。
作者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用游鱼、阳光、影子等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
5.作者笔下的游鱼有何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答:
游鱼自由轻快、快乐活泼。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用拟人化的修辞描绘出生动的画面。
6.作者对游鱼自由快乐的状态进行了描写,其中有何深意?
答:
作者表面看起来是写鱼之乐,实际上是写人之乐,是作者观鱼时心情的外化。
7.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抓住了溪身的曲折蜿蜒和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既写出了水流之势,又描摹了溪岸的形象。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一句写出了潭水之源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有何寓意?
答:
作者回首自己被贬谪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的小溪源头,渺茫和遥远。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这句话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写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渗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描写和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中的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10.纵观全文,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试简要说明本文的写作思路。
答:
游览顺序。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11.在游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心情变化的。
答:
作者开始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作者的心情由乐到忧。
乐是忧的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1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答:
乐是忧的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14.《小石潭记》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肃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是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其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请你选择最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并作简要分析。
示例1: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动静结合,突出了游鱼的生动活泼。
示例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拓展延伸
1.《小石潭记》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有人评价它“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为什么?
答:
文章先写所见到的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其贬居生活里孤凄悲凉的心境,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2.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
知情后,你会说哪些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所学过的古诗文中的相关名句。
答:
示例1:
柳先生,您好!
苦难对弱者来说是一种悲哀,而对强者来说,则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不要为此时的困苦而忧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不向苦难低头,就一定能够成为生活的强者,品味到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示例2:
柳先生,您好!
逆境虽然让人痛苦,但经受挫折失败,可以增加人生的“财富”,磨难的同时也是磨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有在生活的征途上不畏险阻、不怕困难的斗士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岳阳楼记》
1.第一段重点写的是什么内容?
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说明了什么?
答:
重点写了滕子京的政绩。
这样写说明滕子京虽被贬,却未沉沦,奋发有为,政绩斐然。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地治理政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博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
2.文章的第二段写了怎样的内容?
答:
概写岳阳楼的大观,并提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的景象?
分别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
答:
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的景象。
空间上突出洞庭湖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的多变。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悲: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喜: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目的是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抒情。
突出文章的主旨。
5.第三、四段是运用怎样的手法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
用对比和虚笔的手法,借“登斯楼”一句道出。
6.第四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请各举一例。
答:
借代:
锦鳞游泳。
比喻:
静影沉璧。
对偶: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7.第五段写了怎样的内容?
答:
抒发了作者的博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它是全文的核心。
8.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从哪两方面阐述的?
它的最可贵之处是什么?
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从博大胸襟的角度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从考虑国家大事的角度来说的,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以天下为己任。
9.文章构思巧妙,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的?
答:
文章以作“记”为由,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0.本文的句法是什么?
有何作用?
答:
骈散结合的句法。
作用是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德。
12.孟子主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和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
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源于民本思想,是针对国君提出的,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但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13.文中流露出作者的忧君思想,你怎样看待?
答:
忧君的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有利于人民,虽然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其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至今仍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4.对照古仁人的做法,可以看出迁客骚人为什么因物而喜,因己而悲?
答:
以为他们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15.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
这句话是范仲淹的心语,“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
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
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为民请命,忧国忧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历代仁人志士作为座右铭传颂至今,你觉得这两句话的真正价值何在?
答:
这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更是封建士大夫的信条,仕途进退的原则,这两句话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德,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17.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
答: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
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18.结合三、四段内容,说明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妙处。
答:
同时写了天空和湖面,对比鲜明,一个“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一个“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又同时写了夜晚之明,一个为“虎啸猿啼”,一个为“渔歌互答”,从而鲜明地突出了两种不同景色的特征及萧条悲凉的景色及繁荣、明艳的景色。
这两种景色极好地衬托了两种人的心情:
以物喜即升迁者,以己悲即贬谪者的悲凉心情,从而为下文写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了良好的铺垫。
19.“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对世风的感叹,对古仁人之心的呼唤,对滕子京的赞许和勉励,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20.“微斯人,吾谁与归”有何言外之意?
答:
表明作者的胸襟和政治抱负,感叹知音甚少,对滕子京的规箴与劝勉。
拓展延伸
1.你认为《岳阳楼记》之所以是千古名篇,其原因有哪些?
答:
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更是封建士大夫的信条,仕途进退的原则,这两句话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德,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其次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绝妙的文章。
(1)借题发挥,立意、构思别出心裁;
(2)记事、写景、抒情、议论交融;(3)语言也很有特色,虽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人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在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千钧。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古仁人的旷达胸襟,请结合现实人生阐述你对这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答:
能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是圣贤姿态,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但我们应有接近圣贤思想的愿望,并不断努力,战胜自我,摒弃私心,胸怀天下,做一个豁达而进取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3.古仁人忧国忧民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请你举出你知道的有这样品质和胸怀的例子,并简要说明。
答:
孙中山、周恩来、欧阳修、苏轼等。
4.作者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无数先辈们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远大志向,你的理想抱负是什么?
答: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教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引领我的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丰富他们的精神生命,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之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5.根据本文意境自拟一副对联。
答:
1: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2:
水天一色,洞庭湖西下八百里;风月无边,淮海南来第一楼3: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4:
乐以天下胸怀广,忧因苍生气度宏5:
或喜或悲迁客意,亦忧亦乐贤臣心
《醉翁亭记》
1.为什么作者在开篇要写亭名的由来?
答:
由述亭名的由来,引出“最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在与民同乐之中,为下文主旨的出现作铺垫。
2.第二段描绘了六幅画面,分别是什么?
描绘时抓住了什么特点?
答:
(1)分别是朝景、暮景、春景、夏景、秋景、冬景。
(2)早晚不同,季节不同,景物的特点不同。
3.结合前两段文字,谈谈你对“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记亭,句句是记太守”这一句子的理解。
答:
在群山环抱的滁州城,在茂密幽深的琅琊山,那潺潺流淌的酿泉水,那欲翔苍穹的醉翁亭,就像一幅水墨丹青,润泽得满心满眼绿意盈盈,景不醉人人自醉了,非为酒醉,真的是被景致撩拨得醉了。
这山光,这水色,这人情,这醉态,乃是政治清明的折射,而这清明分明是太守的人生答卷,是太守虽遭贬谪仍励精图治的政绩,是太守娱情山水,排遣抑郁的情感,是太守勾勒的与民同乐图。
所以说“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4.第三段描绘了几幅图景?
哪幅是核心?
其他图景有何作用?
答:
四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核心是太守醉。
其他图景起陪衬作用。
5.滁人兴高采烈出游,与太守有何关系?
结合课文说说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滁州人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安定富足,而这是太守励精图治的结果。
太守欧阳修治理有方,关心百姓疾苦,勤政爱民,虽被贬仍造福一方,是与民同乐的好官。
6.太守宴具有什么特点?
答:
不铺张,不讲排场,酒菜取自当地,极其简便。
7.出自本文的成语:
答:
峰回路转觥筹交错前呼后应络绎不绝
8.文章第四段写了哪几种乐?
各是因何而乐?
你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几种乐?
答:
禽鸟之乐,因山林而乐。
游人之乐,因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之乐,因与民同乐而乐。
禽鸟之乐:
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它们的乐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游人之乐:
综合自然和人事两种情趣,有自觉成分,但缺少理性认识。
太守之乐:
境界最高,既知前两种乐,能同醉,又能自醒,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用文章记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语文期末 复习 问答题 汇编 教师 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