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测量方案0000以上.docx
- 文档编号:10556937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1.96KB
香格里拉测量方案0000以上.docx
《香格里拉测量方案0000以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格里拉测量方案0000以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香格里拉测量方案0000以上
温州香格里拉大酒店±0.000以上施工阶段测量方案
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1.1施工主合同:
温州香格里拉大酒店施工总承包合同文件(编号:
HK1310/E03;签定日期:
2006年9月23日)
1.2施工图:
杭州浙华建筑设计事务所温州香格里拉大酒店结施-17修A,结施-44修A。
1.3本工程现场控制点位移交数据。
1.4建筑物现场定位总平面布置图。
1.5工程所涉及的主要的国家或行业规范、规程、技术法规、标准、图集,地方标准、图集: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经纬仪检定规程》JJG414——860
《水准仪检定规程》JJG4——89《钢尺检定规程》JJG4——89
2编制人员:
刘勇民(助理工程师)、张英涛(工程师)
3本施工方案的发放范围
分公司:
项目管理部
项目部:
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副经理、技术部、工程部、质检部
中建五局温州香格里拉大酒店项目部
2006年12月10日
第一章工程概况
1.工程建设概况
工程建设概况
工程名称
温州香格里拉大酒店
工程地址
温州江滨路与黎明东路
交汇处
建设单位
香格里拉大酒店(温州)
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
浙江省工程勘察院
温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设计单位
杭州浙华建筑设计
事务所
监理单位
温州华厦建设监理
有限公司
总包单位
中建五局
总投资额
约4.65亿人民币
建设工期
2006.9.23-2008.2
合同工期
510天
合同额
4.8亿人民币
建筑面积
72924m2
2.场地概况
本工程位于温州市江滨路与黎明东路交汇处。
场地表部大部分为杂填土,地势基本平坦,场地内自东南向西北贯穿原市政道路一条(已封闭)。
工程总用地面积约为17000m2。
西面临近国际会展中心,基坑距围墙边为10~25米;北面为瓯江,基坑边距围墙30米,距瓯江约80米;东面为拟建的中国移动通讯大楼,基坑边距围墙12米;南面为荒地,基坑距围墙约11米;四周场地开阔。
主楼地上为26层,裙楼为1-4层。
3.工程特点
本工程±0相当于黄海高程6.80m。
裙房错落分部,层数不等,塔楼端部为圆弧,工种交叉作业频繁,施工工期较紧,对测量放线工作要求高。
第二章测量工作组织与部署
1.测量方案建立与组成
为了保证本工程施工测量的准确性,根据工程的结构特点和温州市勘察测绘院提供的本工程测量控制网点,及±0.000以下测量方案,和现行施工规范制定本工程±0.000以上测量方案。
结合施工图纸及地下室轴线控制网将群楼及主楼为4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控制网:
X1~X12轴交Y1~Y8轴控制网,W1~W10轴交Z11~Z17轴控制网,Z6~Z10轴交W1~W5轴控制网,Z1~Z6轴交W1~W6轴控制网。
测量放线工作中遵循“整体控制,分区自成体系,而又相互校核”的方法进行布置和控制。
2.测量工作流程:
测量工作流程图附后
3.测量工作人员配置
测量人员
刘勇民、张国良、冉启飞
配合测量人员
从项目部抽调
复核人员
张英涛
备注:
测量人员负责控制网建立,轴线、标高测量、沉降观测、倾斜观测和裂缝观测及装饰施工测量,并在测量过程中自行复核和相互复核;技术负责人复核轴线、标高;测量须经内部复核合格后并及时整理成果方可请监理复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4.测量工作仪器、用具配置
名称
数量
规格
备注
经纬仪
1台
J2型
轴线控制测量
水准仪
1台
DSZ2型
专用于沉降观测
水准仪
1台
DSZ2型
标高测量
水准仪
1台
DS3型
标高测量
激光垂直仪
1台
DZJ2
轴线测量
塔尺
1把
5m
专用于沉降观测
塔尺
2把
5m
标高测量
钢卷尺
3把
50m
轴线、标高测量
钢卷尺
20把
5m
轴线、标高校核
对讲机
4台
测量人员用
线锤
2只
3kg
轴线测量
线锤
6只
0.5kg
轴线测量
测量仪器需检定报验后方可正常使用。
使用中注意维护,超期必须重新检定。
项目试验取样员负责测量仪器的送检,确保仪器处在有效状态;测量人员负责仪器的日常维护。
测量中需用的各种仪器、用具的检验、保管、使用的事项按公司《计量器具管理办法》执行。
5.±0.000以上施工测量
5.1楼层平面施工放线控制原则:
本工程施工场地比较开阔,根据工程楼层高、同一部位结构变化较大的特点,楼层施工放线采用内控法引测、外控法复核的原则进行控制。
5.2±0.000以上控制网的建立:
①±0.000以上轴线控制网的建立:
±0.000梁板施工完后,,将垂直仪架设在±0.000以下轴线控制网的控制点,分别将各控制线引测到±0.000楼层上,用墨线弹好,并用油漆作好标记;此外将控制线引测至地下室剪力墙外侧,并做好油漆标记,建立±0.000以上轴线控制网,经监理复核后,作为上部轴线布设的依据,控制网点的布设详见附图一、附图二。
②±0.000以上标高控制点的建立:
一层柱施工完毕且模板拆除后,用水准仪将高程控制点引测至第一层柱上,根据结构施工的特点,为了保证同一楼层标高准确,各控制网设置1个固定的标高引测点,以便标高引测时进行复核,此点标高均为+0.5m,并在相应的部位做好油漆标记,经监理复核后作为上部施工标高控制的依据。
5.3楼层轴线与各分项工程测量放线:
二层及以上楼板施工时,在一层主轴线控制线交点的竖向位置留设200×200的洞,便于控制线的引测。
①控制线引测(内控法):
将垂直仪架在预留洞处,分别将群楼一层所设控制线的交点Q1、Q2、Q3、Q4;Q5、Q6、Q7、Q8、Q9;Q10、Q11、Q12、Q13及主楼1#、2#、3#、4#、5#、6#向上引至作业层楼面,用经纬仪将控制点连通。
主楼洞口每五层进行一次封堵。
②控制线复核(外控法):
在室外将经纬仪架在各控制点上,瞄准剪力墙外侧相应的油漆标记将控制线投影至楼层上,复核已引测的控制线,同时用经纬仪、50m钢卷尺复核每套房子之间的相对距离和方向。
具体方法是:
将1#、4#连通,1#、2#连通,复核两连线的长度及两连线的夹角是否与理论值相符。
其余依此类推,详见附图。
经监理复核后作为楼层放线的依据。
③各控制网之间的复核(外控法):
X1~X12轴交Y1~Y8轴控制网经内、外控制法校核无误后,将全站仪架于Q2点,对准Q1点归零,将仪器顺时针旋转122。
0,5“,看Q5是否在线上,Q1到Q5之间的距离是否与理论值21.518m相符。
如果相符则说明两控制网之间闭合,其他控制网之间的校核依此类推。
④楼层部位放线:
根据轴线控制线,楼层结构平面图,用经纬仪、50m钢卷尺进行各分项工程的施工放线。
⑤主楼圆弧放线
圆弧形平面曲线的数学方程式为R2=X2+Y2,当R一定时,变量X和Y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个数值,便可求得圆弧曲线上任何一个数值,即
X=√(R2-Y2)或Y=√(R2-X2)
因此,在主楼圆弧的施工放线中,我们采用等分圆弧所对应的弦后,再求取各点相应的矢高值的方法来确定圆弧形平面曲线,当弦的等分点越多,放线时所求得的圆弧形曲线越精确。
圆弧的具体等分及对应的矢高值见附图三。
5.4高程引测
水准点的高程引测,用50M钢卷尺从主楼一层水准引测点根据结构标高引测至少两个点到上一层柱钢筋上。
引测时,2~15层每层都必须从一层的+0.500往上进行引测,16层至屋面每层都必须从15层的+0.500往上进行引测,避免累计误差。
每次引测完毕,将水准仪安装在操作层校测由下面传递上来的标高点,误差在±3mm以内时即可作为楼层标高控制的依据,进行操作层各分项工程标高测量。
5.5沉降观测
5.5.1观测点的设置
由于本工程的特殊性,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分三种类型,第一类,永久性观测点:
采用符号“▲”表示,在地下一层外剪力墙及第一层柱子施工时,首先预埋钢套筒,待模板拆除后将成品观测点螺杆旋上去即可,每次观测完后将螺杆旋出收好。
第二类,建筑物外围观测点:
采用符号“△”表示,在地下一层外剪力墙及第一层柱子施工时埋设现场加工的ф20圆钢,待模板拆除后将圆钢扳弯90度,再用磨光机将圆钢端头打磨平整,做好防锈油漆。
第三类,建筑内部观测点:
用符号“〇”表示,在地下室顶板砼浇筑好后,将该处砼表面磨平,墨线弹好交叉线,并用油漆做好标记。
观测点具体布置见附图四。
5.5.2观测频率
对于第一类观测点,自第二层开始至工程竣工的整个施工过程中派专人、用同一台水准仪、依据同一条线路(见附图5)进行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次数如下:
自第二层开始,结构每施工完一层观测一次,主体施工完毕后3个月内每15天观测一次,3个月以后每月观测一次直至竣工。
竣工后的观测由业主组织进行。
对于第二类观测点,在精装修时割除,其余观测频率同第一类观测点。
对于第三类观测点,观测至后浇带封闭为止。
5.5.3沉降观测的数据如实做好记录,并应及时处理,并填写沉降观测记录表。
如发现有不均匀沉降或突然发生超规范沉降须增加观测次数并及时报告项目技术负责人,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沉降观测的等级及精度要求见下表:
等级
高程中误(mm)
相邻点高差中的误差(mm)
环线闭合差(mm)
二等
±1.0
±0.5
≤0.6√n(n为测站)
5.5倾斜观测:
主体结构施工结束后,在建筑物各大角上设置上、下两个标志点作为观测点,上下标志点应位于同一垂直视准面内。
观测时,经纬仪的位置距建筑物应大于建筑物的高度,瞄准上部点,用正镜法向下投点,如与下部点不重合,则说明建筑物发生倾斜,其倾斜率按下式计算:
i=tgα=ΔD/H
式中 i——主体的倾斜率:
ΔD——建筑物顶部观测点相对于底部观测点的偏移值(mm);
H——建筑物的高度(m);
α——倾斜角(º);
建筑的倾斜观测,必须分别在互成垂直的方向上进行并作好记录,经监理或业主核准后保存;观测频率同沉降观测,如超出规范允许值,应按规范增加测量次数。
5.6裂缝观测
因本工程地下室长、宽均超过60m,须按规范进行裂缝观测,当建筑物出现裂缝时,除了要增加沉降观测的次数外,应立即进行对裂缝变化的观测。
为了观测裂缝的发展情况,要在裂缝处设置观测标志。
采用厚10mm,宽约50-80mm的石膏板(长度视裂缝大小而定),在裂缝两边固定牢固。
当裂缝继续发展时,石膏板也随之开裂,从而观察裂缝继续发展的情况,严格按规范规定的裂缝变化观测频率进行观测,并作好观测记录。
5.7装饰测量
外装饰的测量采用首级控制网点自第一层开始用同经纬仪配弯管测设各边、角柱的轴线,经监理核定办理有关手续后,然后弹出墨线,以此用钢尺和线锤控制边、角铅直和各中心点的对称;内装饰轴线测量利用各楼层的轴线控制线利用经纬仪、钢尺和线锤等放出。
楼层的装饰高程测量用水准仪从第一层高程控制点引测至相应楼层,并以相对于楼层建筑标高+0.500m高程引测至各层墙、柱上,经监理核定办理有关手续后,并弹出+0.500m水平线,作为装饰高度控制的依据。
第三章测量工作要点
1.精度要求
现场勘察院给定的原始基准点以及现场轴线控制网点的测量精度,通过总包方的闭合导线测量复核后应满足《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三级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永久性高程控制点和现场临设的半永久性高程控制点测量精度要求应满足《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精度要求。
其具体数据如下:
水准测
量等级
千米高程
中误差(mm)
路线长度(km)
水准仪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
闭合差(mm)
三等
6
≤50
DSZ2
双面
往返各一次
≤0.6√n(n为测站)
轴线偏差(mm)
±3
2.沉降观测要求
2.1沉降观测“五定”原则
2.1.1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
2.1.2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
2.1.3观测人员要稳定。
2.1.4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
2.1.5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确定并绘制沉降观测线路图)。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2.2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建立水准控制网→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沉降观测→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统计表汇总、绘出沉降曲线图。
2.3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2.3.1严格按测量规范GB50026-93的要求施测。
2.3.2严格遵循沉降观测“五定”原则。
2.3.3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2.3.4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2.3.5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气呵成。
2.3.6每次进行沉降观测时,事先核查基准水准点是否发生异常变化,正常后才能进行施测。
2.3.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2.3.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当每天连续平均沉降量超过要求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2.4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3.测量放线工作要求
3.1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进行施工放线,即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局部建筑的定位、放线和标高测设。
3.2测量仪器必须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3.3施工放线前,认真审核原始依据(设计图纸、测量起始定位点或控制点位置、数据等)的正确性,坚持测量作业与计算工作步步有校核。
3.4坚持一切定位、放线工作须经自检、互检合格后,方可请监理、业主复核的工作制度,实测时要当场做好原始记录。
3.5测量人员发扬团结协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紧密配合施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香格里拉 测量 方案 000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