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提升课后检测.docx
- 文档编号:10555244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18KB
拓展提升课后检测.docx
《拓展提升课后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拓展提升课后检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拓展提升课后检测
拓展提升课后检测
湖北省嘉鱼县城北中学蔡太平
一、拓展提升
1、拓展提升的含义
拓展提升是教师在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完成后,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的内容,把它拓展提升到生产、生活实际中,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提升的要求
拓展提升它要求上课教师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放到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去思考,它是由哪些知识发展而来,又为哪些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要为后面新知识的学习做好拓展,打好伏笔,尽量使每节课都能体现出新课不新。
3、拓展提升的策略
⑴、动态把握课堂,选好拓展时机和内容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等组成的动态系统,是师生、生生互动,充满变化的,可通过多次集体备课、教研组磨课等方式来确定课堂拓展内容和时机。
教师还可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注意调整课堂的节奏、内容、进程。
⑵、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的建构需要全面掌握好所学知识,甚至还要将前后知识有机整合,更能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在学完一个课题或者一个单元之后让学生自己画出知识网络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班内交流、补充、完善,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不断熟悉所学内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注重了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⑶、通过一题多解,拓展解题思路
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同一习题不同做法的内容设计,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或者是教情学情分析上及时找到合适的此类题目,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拓展。
通过这样的一些变通,更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方式及灵活变通的能力。
⑷、由做实验拓展为设计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做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设计实验就延伸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计实验要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虽然用的时间可能比直接做实验要长,但是却让学生能更深刻的去理解概念和原理,更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就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⑸、通过增强学科联系的方式进行拓展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与本知识点相关其它学科的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找准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之处作为拓展的出发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将知识横向联系、纵向贯通的能力。
各学科资源优势互补,科学整合,从而提升课堂拓展的知识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⑹、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进行拓展,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放性试题的最突出特点是通过对题目所给材料的分析、总结之后,展开思维去发现、发散和创新。
开放性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这样的拓展也就更具有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充分发挥和实现开放性,根据知识建构过程组织设计开放题,或者将教材上原有的内容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开放性问题进行拓展。
⑺、利用对知识的归纳进行拓展
很多知识点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为了理顺知识间的关系,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综合并使之系统化。
并进行对比、小结、归纳,使每个单元形成“知识点”、“知识线”,进而形成知识网络。
使学生一看到图,就能根据图示了解整个单元所学知识,知道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哪些地方还未完全弄懂,然后经过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得到解决。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⑻、在初高中知识衔接处进行拓展
学生进入高中,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
在教学方法上,初、高中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不尽相同,在学习心理及学习方法上也存在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注重搞好初高中知识衔接。
教师精心研读初高中课标和教材,把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内容落实到位,在课堂中采用合理的途径引导学生对知识推广和引伸。
利用好课堂拓展,抓好知识体系、教材教法、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的衔接,让学生体验成功,保持学习兴趣。
⑼、在作业设计上进行拓展
不仅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拓展,还有针对性地在课后作业设计上进行课后提伸。
比如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给合学过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动笔写写个人感受;或者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开展讨论辩论;甚至可以针对某部分内容进行排练表演、绘画等。
这充分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在课外运用好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总之,拓展提伸教学是开展教育教学的有效形式,其目的应当为教育教学服务,应当围绕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内容的范围展开,做到在拓展形式上有限度,在拓展内容上适度,拓展效果上力求深度。
这样的拓展提伸才是有效的。
4、拓展提升容易产生的误区
⑴、拓展时机选择不够合理。
⑵、拓展量太多,喧宾夺主。
⑶、拓展形式单一,不够丰富多彩。
⑷、拓展重形式而轻质量。
⑸、拓展只求深度而忽视广度。
5、拓展提升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⑴、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进行分层拓展
学生层次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对拓展的要求也不同。
如何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吃饱又要吃好。
⑵、怎样进行有效的拓展提升
在拓展提升中有的教师怕时间不够缩手缩脚,不敢拓展;要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为拓展而拓展;要么为了课堂的新鲜,无度的拓展。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保证拓展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与思考。
二、课后检测
1、课后检测的含义
课堂检测,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长期以来被许多老师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课后检测”,就是在课后对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查测试,并进一步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后存在的问题,同时来评定教学内容是否完成的一个过程。
2、课后检测的意义
⑴.课后检测可以检测学生学的情况。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课后检测后,教师可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怎样,能力提高到何种程度,哪些同学已达到了目标,哪些同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后教师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帮助。
⑵.课后检测可以反馈教师教的情况。
教师的备课,往往是将精力主要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估计不足。
有时认为学生学起来很容易的知识,而课堂上却进行不下去;有时觉得用起来应该很好的方法,学生却不予以采纳。
所以,只有当进行了课后检测之后,教师才能发现备课中的不足,才能及时的调整方法,改变策略,从而达到理想的目标。
3、课后检测的内容
⑴.课后检测题的拟定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应深入分析教材,以教学重点、难点为主,让检测题的内容覆盖面广,尽量覆盖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同时还能突出本课训练的重点,不好高骛远,不盲目提升难度系数,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
⑵.拟定检测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切合实际,找准问题的切人点,重在检测当堂所学内容,同时又能用不同方式拟定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对问题的兴趣,让学生重在提升,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⑶.课后检测的习题题量不宜过多,要少而精,必须紧扣当堂检测的知识点,这样既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检测学生是否对知识理解,并学以致用。
4、课后检测的时间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灵活掌握检测时间,不要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时间进行。
因为一节课所要检测的内容是丰富的,如果总把这个环节放在一节课结束时,检测难免会仓促,流于形式,起不到检测的目的。
教师可以将检测渗透到不同环节中进行。
课后检测一般有以下五种形式:
(1)课堂前5—10分钟检测(上课即测)。
针对前面一两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的检测,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对以前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为这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2)课堂后5—10分钟检测
这是如今大多数的课堂中所采用的一种检测形式。
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检测,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根据检测的结果,对布置作业的量、内容、难易程度有所调节,为学生的课后辅导提供依据。
(3)单元检测
针对一周或一个单元所学内容的检测,要事先告诉学生检测的范围和内容(比如就给学生标出学案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对近期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检测的效果较差,就要调慢教学进度,及时复习矫正,加强对学生的辅导。
(4)综合检测
针对前一阶段所学内容的检测,主要目的是检测对前一阶段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若效果不理想,就要对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地复习,还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反思、调整,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月考、期中检测、期末检测亦属于此种形式。
。
(5)课外检测
根据学生的基础,课堂检测情况,主要针对中等生、差生进行课外检测。
让学生自己找到老师进行检测,老师从课堂中所讲过的题目中挑选一个题目进行检测,并及时进行面批和反馈,便于对学生进行辅导。
另外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和督促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以分层形式进行课外抽测,对尖子生、中等生、差生选出有代表性的3—5人进行试卷抽测,这样的抽测轮流进行,使学生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
5、课后检测的形式
(1)自测法:
这是课后检测最常用的形式。
教师讲完新课后,下发课堂检测试卷,学生独立完成答题,不得看书和资料,有时间限制。
自测的效果就是让学生能明确得失,及时查漏补缺,巩固和完善已学知识。
(2)小组检测法。
分小组的时候,要采取取长补短的方法,每一组要有成绩好的,也有差的。
合理搭配,优化组合。
由小组长检查,最后把信息记录反馈。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检测,互帮互查更能发现问题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有时比老师讲很多遍的效果还好。
(3)同桌互助法。
同桌之间互相检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4)限时训练法。
适合于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的检测。
比如学习元素符号或者化学式时,限时背诵,让大家全体起立。
看谁背得快。
限时默写,3—5分钟,看谁写得多,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记忆。
(5)辩论法:
针对有争议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
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
(6)实验操作法:
适合于理科课程学习后的检测。
如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涉及到与实验教学有关的内容,可以采用动手操作的检测方法。
例如学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备一瓶氧气;学习完“酸、碱、盐”的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三瓶未知溶液,让他们通过实验判断哪瓶是酸?
哪瓶是碱?
哪瓶是盐?
教师巡回指导、检查,便于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动手能力等。
6、课后检测的反馈
不管采用哪种检测形式,必须要有及时的反馈矫正。
反馈矫正既可以是体现师生互动的问答式、举手式、批阅式、板演式等,也可以是体现生生互动的互对式、批阅式、讨论探究式等。
1.批阅:
课堂前5—10分钟检测、课堂后5—10分钟检测的批改,可当堂由学习小组长帮助老师完成。
也可以收上来由教师课后完成批阅,在下一节课堂上进行反馈。
其他检测最好由教师亲自批改,并做好典型错例的书面记载。
2.反馈:
课后检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检测,寻求恰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当堂检测后教师要及时从数量和内容上做好统计,检测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才是关键。
课后检测中的错题,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讲解、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整体问题,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反思,查找原因,理清思路,再进行集体纠正,在下一节课必须反馈,不能拖延。
典型错例可由做题错误的学生直接写在黑板上。
题目的设计能迷惑学生,说明学生学习过程中有许多不清楚、不牢固的地方。
教师的讲解要准确、有针对性,强化学生的理解,澄清学生的认识。
讲解后学生要学会分析错因,把错题全部改正、整理,记在错题本上。
对于整体出现问题的题目,要再出类似题目进行二次检测,达到巩固知识、灵活掌握的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拓展提升 课后检测 拓展 提升 课后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