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0552755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72
- 大小:264.16KB
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图:
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某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布局示意图(附前)
附表:
1.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2页)
2.项目区各类土地面积现状统计表(2页)
3.项目实施单位名录表(1页)
4.各项目单位规划造林类型面积表(2页)
5.项目投资估算表(2页)
6.项目资金使用年度安排表(1页)
7-1.产品产量、销售收入和税费估算表(用材树种)(1页)
7-2.产品产量、销售收入和税费估算表(经济林树种)(1页)
8.折旧费及摊销费估算表(1页)
9.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页)
10.项目利润与利润分配表(2页)
11.项目财务分析现金流量表(2页)
12.项目贷款还本付息年度安排表(2页)
附件:
Ⅰ.营造林模型表(2页)
Ⅱ.各营造林模型单位面积投资及用工表(1页)
Ⅲ-1.单位面积产品产量、价格及采收成本表(用材、防护林树种)(1页)
Ⅲ-2.单位面积产品产量、价格及采收成本表(经济林树种)(1页)
第1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某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
1.1.2建设地点
1.1.3建设单位:
某省林业厅
1.1.4法人代表
1.1.5项目主管单位:
某省人民政府
1.1.6项目性质:
新建
1.1.7建设目标
(1)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碳汇造林新模式,探索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2)按照国际碳汇造林方式,培育多用途人工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提高林分质量,有效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通过项目区森林恢复活动吸收二氧化碳(CO2),并对再造林活动产生高质量的、可测定的、可监测的和可核查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进行试验和示范。
(4)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和研究水平,探索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相关技术和方法,开展营林活动中碳吸收量的测算和监测,检验碳吸收补偿贸易的实际操作情况,为我国发展碳汇营造林项目摸索经验,为碳交易及国际谈判积累经验。
(5)通过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面积近6万hm2以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6)通过相关能力建设,加强宣传,对有关部门和社区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项目区人民综合素质和水平,并扩大就业,增加当地农民和社区收入。
1.1.8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主要建设内容有营造林工程、能力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1)营造林工程
完成营造林103380hm2,其中人工新造林64981hm2、低产低效林改造16700hm2、中幼林抚育21699hm2。
(2)能力建设
碳汇监测:
开展碳汇有关的调查、研究、监测,设置固定样地120块,配备PDA、照相机等调查、监测设备及计算机等数据分析、测算工具。
示范区建设:
设置38处,进行先进实用技术试验示范。
宣传:
设置宣传牌494块,印发宣传资料20000册,配备宣传设备40套。
(3)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管护房340座,设置铁丝围栏44.64km,配备工作车40辆,开发引进管理信息系统1套。
1.1.9项目建设期与进度
建设期:
8年。
前五年完成营造林任务和其他设施设备购置,第六、第七年为补植补造、幼林抚育阶段,第八年为竣工验收和评估阶段。
建设进度:
考虑到项目建设需要,监测设备如手持多功能GPS采集系统(PDA)、照相机、调查设备等,示范区建设和宣传设备、工作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基础性设施优先安排在项目建设第一年,营造林任务和其他设施设备购置前安排前五年完成,第六、第七年为补植补造、幼林抚育,第八年进行竣工验收和评估。
1.1.10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建设期项目总投资为94644.84万元。
其中申请欧洲投资银行贷款70000万元(按人民币:
欧元汇率为1∶10,折合欧元为7000万欧元),占73.96%;国内配套资金24644.84万元,占26.04%。
1.1.11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将新增森林面积64981hm2,提高森林覆盖率0.82个百分点,并使16700hm2低产低效林质量大幅度提高,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某碳汇能力;经营期内累计生产木材820.14万m3,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68.78万t,新增产值912994.06万元(用材树种只计算1个经营周期)。
另外,上交各种税费达51179.45万元,扣除投资、经营成本和税费后项目纯收益为424870.64万元,税费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1.13%,财务净现值27972.4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15.0年。
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为项目区农户提供1000万个工日的就业机会,使45万农户长期受益,收入明显增加,维持社会稳定。
提高我省林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1.1.12本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某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1.2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1.2.2公约及协议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2)《京都议定书》
1.2.3战略方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中国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4)《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国家林业局)。
(5)《某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6)《某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7)《某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
1.2.4其它资料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发改外资[2007]2503号《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利用欧洲投资银行应对气候变化框架贷款规划的请示的通知》;
(2)财政部令第38号《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赠款管理办法》;
(3)财政部财金【2009】176号《外国政府贷款管理规定》
(4)财政部财金【2009】114号《外国政府贷款转贷管理办法》
(5)国家林业局《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
(6)某省林业厅、项目区各县(市、区)林业局调研资料、经济统计资料,以及部分设备的市场平均价。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1—1。
1.4结论与建议
1.4.1结论
气候变化不仅会对生态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而且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全人类的生存发展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导致气候变暖的元凶是“碳”,而锁住碳的最经济有效的首选利器就是森林和湿地。
通过森林来实现间接减排,可有效化解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赢。
且森林减排成本低、易施行、潜力大、持续性强、综合效益大,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最有效的重要途径。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中,林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
备注
1
项目建设规模
hm2
103380
100.00
1.1
防护林
hm2
43305
41.89
1.1.1
新造林
hm2
34955
33.81
1.1.2
低效林改造
hm2
8350
8.08
1.2
特用林
hm2
1110
1.07
1.2.1
新造林
hm2
1110
1.07
1.3
用材林
hm2
39049
37.77
1.3.1
新造林
hm2
9000
8.7
1.3.2
中幼林抚育
hm2
21699
20.99
1.3.3
低产林改造
hm2
8350
8.08
1.4
经济林
hm2
19916
19.26
1.4.1
新造林
hm2
19916
19.26
2
总投资
万元
94644.84
100.00
2.1
工程费用
万元
77698.03
82.09
人民币
2.1.1
造林
万元
75327.89
79.59
人民币
2.1.2
能力建设
万元
446.21
0.47
人民币
2.1.3
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
万元
1923.93
2.03
人民币
2.2
其他费用
万元
4516.10
4.77
人民币
2.3
基本预备费
3288.57
3.47
2.4
建设期利息
万元
9142.15
9.66
折合人民币
4
经济效益及财务指标
4.1
效益计算期
年
25
用材树种1个经营期
4.2
木材产量
万m3
820.14
累计
4.3
经济林产量
万t
68.78
累计
4.6
总产值
万元
912994.06
累计
4.6.1
木材产值
万元
511794.46
累计
4.6.2
经济林产值
万元
401199.60
累计
4.8
上缴税费
万元
51179.45
累计,为育林基金
4.9
总成本费用
万元
436943.97
累计
4.1
贷款利息
万元
24677.95
累计
4.12
财务净现值
万元
27972.40
税费后
4.13
财务内部收益率
%
11.13
税费后
4.14
贷款期限
年
25
4.15
宽限期
年
5
4.16
还款期
年
20
4.17
贷款年利率
%
2.74
我国造林绿化的快速增长,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弥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森林资源消耗造成的碳库缺口,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初步实现小康的同时,恢复和提高了我国的森林固碳能力,对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减缓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施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某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符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2009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有关精神和内容,符合我国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主席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增加森林植被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加快步入国际碳交易市场、获取商机和经济效益的基础工作。
项目建设以森林分类经营为基础,以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提高资源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通过新造、抚育、低改多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在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区、淮河源头汇水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及沿线、风沙危害重点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大规模建设生态林,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原则,同时尽可能照顾群众利益,切合某林业实际,策应了新时期某林业发展思路,因此,本项目在某实施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项目区土地资源丰富,劳力资源充足,技术力量雄厚,有成功实施世界银行贷款、日元政府贷款、德国政府赠款等林业外资项目的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完全有能力承担本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项目所选用的造林树种与模式符合当地立地条件,符合群众意愿,既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态效益,通过科技引导,完全能够达到预定目标。
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具有广泛的先进性和群众基础,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项目成功的把握性大。
项目实施将在探索有效减轻我国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的技术、方法和途径等方面作出示范,将为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争取空间和时间。
项目也符合当地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生态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步增长,达到土地增绿、资源增值、农民增收。
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没有明显地生态和经济风险,有一定的还贷能力,能够达到项目建设预期目标,是必要的、可行的。
1.4.2建议
(1)完善政策,探索建立国内碳汇交易机制
国家应当将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纳入国家总体战略中。
重视碳汇林业发展,实行造林补贴政策。
完善税收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造林。
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制度,落实森林分类经营改革。
要充分利用《京都议定书》形成的经济机制,完善“谁排放,谁负担”、“谁减排,谁受益”的制度,建立国内碳汇交易机制。
(2)加强有关气候变化与森林问题的研究
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与森林问题的科学研究,重点研究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气候变率、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对森林的影响和反馈,研究气候变化下退化和脆弱森林生态系统适应过程与适应措施,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增汇技术、成本效益及其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研究我国森林、林业活动和重大林业工程的固碳潜力和成本效益等,提高我国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各级决策管理部门制定气候变化与森林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服务。
(3)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林业碳汇行动
气候变暖对全人类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因此,全球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行动以应对气候变暖。
2009年我国政府向世界郑重承诺了到2020年减排40~45%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造林吸碳。
发展林业是一项易于被群众掌握、成本低、见效快的生产活动。
但是,由于人们对林业减少CO2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功能认识不足,保护发展森林和湿地资源,还没有成为我国公民的自觉行动。
政府应当加大对林业增加碳汇的宣传力度,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社会各界关注林业在减缓气候变暖中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身林业建设,为减少CO2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共同建设绿色、和谐家园,做出积极的努力。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
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件不争的事实。
国际社会先后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基本框架。
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于2002年就递交了核准书,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如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实行计划生育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向国际社会表明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党的十七大确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并且把“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写入了十七大报告中。
2007年7月,根据中国和欧盟确立的应对气象变化合作伙伴关系,欧洲投资银行(EIB,简称欧投行)董事会批准了对我国的“中国气候变化框架贷款”,以支持我国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排放,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发挥积极作用。
某省是一个多山、多沙的省份,山区和丘陵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4%,现有宜林荒山荒地有78.54万hm2,疏林地9.03万hm2,有15万hm2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有270万公顷严重水土流失区和1.9万hm2的流动、半流动沙丘沙地急需治理,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发展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利用外资开展碳汇造林模式,从我省的省情、林情出发,决定申报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某清洁发展机制造林项目,以期通过资金的流入和借鉴欧洲先进的林业管理经营经验,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某省林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2项目必要性分析
2.2.1响应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关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政策的需要
在2007年召开的第十五次APEC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中国政府的主张和建议,作出了到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的承诺,并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
目前我国已提前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的目标,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已于2008年正式启动。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又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
温家宝总理在第三届东盟峰会上,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森林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防治荒漠化的目标和立场。
在中欧圆桌会议上,“森林与气候变化”被列为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形成共识。
2007年6月,我国发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是减缓与适应并重,以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为重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六大领域之一,国家方案对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起的作用提高到了重要位置,对林业在过去几十年为气候变化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指出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领域的挑战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相当严重,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挑战。
2009年,中国政府在参加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主动郑重地向世界承诺了中国将到2020年之前减少碳排放40~45%的目标,同时也为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做出了重大贡献。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贡献大、任务艰巨。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林业改善气候的高度重视。
某省生态脆弱,尚待治理区面积大,难度大,又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重点区域。
利用国际优惠贷款在此开展本项目,是林业行业落实国家方案的紧迫需要,也对整个行业开展这类项目起到示范和样板作用,为本行业今后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为我国争取尽可能少的减排额、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2.2充分发挥森林固碳作用,积极挖掘林业潜力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贮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在“间接”降耗减排方面的作用和潜力很大。
与能源和工业部门的二氧化碳减排措施相比,森林固碳安全、有效、经济并兼有巨大的生态功能,是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最便宜且副作用最少的方法,在减缓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因此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2007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森林减排被列为巴厘岛路线图的重要内容。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主要储存在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中。
造林、林地恢复、丰产林管理、采伐管理、森林防火和病虫害控制等可增加森林固碳量,减少碳排放。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t碳,其中1.15万亿t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根据有关评估和测算,全球森林年均吸收的二氧化碳占生物固碳总量的80%;森林通过光合作用,每生长1m3的蓄积,能吸收1.83t的二氧化碳,释放1.62t氧气,而且其凋谢下来的枯枝落叶混入土壤,使土壤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二氧化碳储存库。
森林固碳可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重要保障。
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我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hm2,蓄积量15.05亿m3,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1980-2005年我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t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t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t二氧化碳,且当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处于低水平状态,森林植被的现有碳贮量只有潜在贮量的44.3%,若能开发林业碳减排和吸收潜力的50%,年均可增加减排15亿t以上的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我国目前碳排放年均增长的4倍以上。
全国现有0.57亿hm2无林地,2.64亿hm2荒漠化土地,1.74亿hm2沙化土地,且现有森林每亩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每亩平均生长量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1/2,这些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挖掘的吸碳固碳潜力很大。
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林业蕴藏着巨大潜力。
某省荒山荒地面积较大,现有森林蓄积量和储碳量低,在项目区开展碳汇造林,可为困难地造林、提高吸碳能力、引进先进营造林技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并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碳吸收、测定和碳贸易的先导试验林,为我国加快碳汇造林步伐起到良好的引导和铺垫作用。
2.2.3发展与保护并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为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和国家将全力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我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据报道,我国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占到整个GDP的3%。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占到发展中国家排放总量的50%,全球排放总量的15%。
我国目前正在由一个低能源消耗国家迅速转变为高耗能国家,随之而来的将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
因而成为整个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到2050年,中国的能源消耗将占到全球能源总消耗的60%左右。
这对我国、对世界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京都议定书》规定,减排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直接减排即工业减排,二是间接减排即发挥森林固碳的特殊作用。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直接减排的空间十分有限,压力巨大,据测算,如果将我国煤炭的使用量降低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减少0.74%,GDP将下降0.64%,社会福利将降低0.60%,同时还将减少470多万个就业岗位。
我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主持的研究成果证明,中国森林植被净吸收的二氧化碳可以部分抵消工业排放量,使我国争取到额外的排放额。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一直处在经济高增长阶段,实现降耗减排将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就应当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措施,在高度重视工业技术措施的同时,高度重视林业对降耗减排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在间接减排上下更大的功夫,有效化解工业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赢。
碳汇造林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也十分有必要利用外资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碳汇造林新模式,按照国际碳汇造林方式,营造多用途人工林,开展营林活动中碳吸收量的测算和监测,检验碳吸收补偿贸易的实际操作情况,提炼先进、实用技术,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继续推动并参与国际合作,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推进我国在建设清洁、和谐、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亚太乃至全球中做出贡献。
同时,项目区生态治理任务艰巨,当地群众生活水平不高,生态治理资金大多是国家投资,十分有必要多渠道争取生态建设资金。
2.2.4探索和示范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需要
目前,我国大规模造林工作已基本结束,森林培育工作急需由以造林为主转向以森林经营为主。
提高森林质量的任务迫切而艰巨,强化以功能和效益为目标的森林抚育工作和低效林改造工作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
某省现有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幼、中龄林面积、蓄积分别占全省林分面积、蓄积的87.19%和77.06%;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仅为42.45m3,只有全国平均水平(每公顷平均78m3)的一半。
平原地区骨干防护林带尚需完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
山区还有大量残次林分,防护效能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由于缺乏抚育管理,400万亩飞播林因密度过大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洁 发展 机制 造林 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