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4早教案2.docx
- 文档编号:10550538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46.10KB
春季学期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4早教案2.docx
《春季学期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4早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学期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4早教案2.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学期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4早教案2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早》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
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
(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
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
”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等。
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
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学生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
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板书设计
3.早
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
以花喻人
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早》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发现话题
出示图片:
同学们,请看屏幕,知道他是谁吗?
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是的,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毕生追求真理,英勇战斗。
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人民,他满腔热忱。
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
出示:
早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你最想知道的又是什么呢?
同学们,对于读懂这篇文章来说,我们应该关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早》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第二,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
第三,文章为什么要用“早”作为题目?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写的《早》这篇文章。
三、精读理解
1.出示图片:
同学们,这就是鲁迅小时侯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
请你们仔细观察,并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下三味书屋的陈设。
2.那么,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
就让我们跟着吴伯箫爷爷一起走进三味书屋。
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用笔画出有关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语句。
3.通过阅读,你们发现课文的是以什么顺序来介绍三味书屋的呢?
作者在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时候,还写了什么?
同学们,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描绘是本文的重点之一,为我们展示了一则有顺序、有条理地介绍建筑房舍内陈设的绝佳范例。
从刚才的交流中,同学们已经弄明白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以方位为顺序来介绍三味书屋的。
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依次是:
南墙上→东北正中→画前面→东北角上。
每个方位的陈设介绍得也非常清楚明白。
南墙上:
南墙上有一个小洞,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
东北正中:
挂一幅画。
画前面:
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
东北角上:
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作者在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时候,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这一部分,想一想,你觉得这一部分与课题“早”有什么联系?
其实,三味书屋是鲁迅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从这里让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这就为我们揭示文章题目“早”的第一层内涵:
那就是鲁迅接受启蒙教育之早。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一部分作者还点示了自己所闻到的清香,并写出了由此引发的联想,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使上下文巧妙地勾连了起来。
4.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5—8自然段,想一想,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出示:
开得最早的梅花→鲁迅书桌上的“早”字→“早”字的来历→从中获得的启示。
是的,这一部分先写开得最早的梅花;接着,由梅花开得最早引出鲁迅书桌上的“早”字;再紧承“早”字交代它的来历,突出了少年鲁迅的精神及其以后时时早,事事早;最后,由鲁迅先生的“早”引出启示,点名意旨。
这是课文中描写梅花的语句——出示: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梅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请同学们细细地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是的,在这里作者致力描写梅花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得旺盛:
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可见蜡梅迎寒开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色泽之美:
你看,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色调和谐,给人美感。
第三,形态之美:
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梅花的形态是多么的圆润可爱啊!
第四,格调高雅:
蜡梅花“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意思是它有着像冰那样清明,像玉那样纯洁的风度、韵味、情致,格调是多么的高雅啊!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梅花香飘送暖,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开得最早,是报春的使者。
下面请现场的老师指导同学们朗读这一部分,把梅花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出示文字,播放音乐
体会了梅花之美之后,我们来读读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说说自己的感受。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从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他立志很早,他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与其说鲁迅把一个小小的“早”字轻轻地刻在了书桌上,不如说鲁迅是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以此来鞭策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
读了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是的,作者之所以要写梅花,而且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其目的就是借花喻人,颂扬鲁迅先生的品格就如蜡梅花一样高尚纯洁。
同学们,借花喻人是这篇课文在写法的一个重要特色。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
其实,文章不止一次写到梅花的“清香”。
课文在开始不久就写到了“清香”,设置悬念,引发联想,由清香联想到书香,联想到鲁迅先生写过的百草园里的蜡梅,至此作者明白了清香的来源,紧接着就落实到眼中所见的梅花,并极力赞美梅花的美及其开得最早,进而联想到鲁迅书桌上的“早”字,体现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可贵品格和革命精神,从而将自然界的梅花与鲁迅一生的品格勾连起来,使得物、人、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弄明白了“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
”这个问题了吗?
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后,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题目,并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文章为什么要用“早”作题目?
然后请现场的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
其实,我们联系课文的内容可以不难看出文章用“早”作题目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其一,我们可以从三味书屋的陈设中感受到鲁迅接受启蒙教育之早;第二,我们可以从梅花开得最早及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中体会到鲁迅立志之早;第三,我们还可以从“早”中获得启迪,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总而言之,文章通过“早”,将梅花与鲁迅的品格自然而然地联系并融合了起来,统摄全篇。
用“早”字为题,简单而又耐人寻味。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这句话就是鲁迅自己对“时时早,事事早”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
同学们,文章已经学完了,但我们认识鲁迅才刚刚开始。
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希望同学们能去读一读鲁迅的一些作品,进一步走近鲁迅,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一些作业。
1.小练笔:
学习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熟悉的处所。
2.选做题(任选一题完成)
(1)搜集鲁迅先生的名言及其他的一些小故事。
(2)阅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早》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
(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
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
“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习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
“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
酿屋蔬朴寿默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
”(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
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
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
《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
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
[点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师适时板书:
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
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
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
巴士卡里雅曾说:
“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
”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
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
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
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
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
“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
2、导说游“书屋”
(1)师:
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
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
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
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
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
朱熹说过:
“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
”“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
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
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
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
“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
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平,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
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
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
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
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
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
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平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习的伙伴。
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平台,与学生共舞。
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
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
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学习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
“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
”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文本细读
《早》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参观“三味书屋”的经过及引发的感想。
但文章又决非仅向读者介绍“三味书屋”这一游览去处,其极力渗透的是对鲁迅先生高尚品格的褒扬与赞叹,以“早”字为题便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佐证。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不光是—位文学巨匠,其身上还蕴藏着深邃的精神内涵,彰显着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作者吴伯箫恬淡的文字把一间朴素的书塾、一段熟知的佳话、一种伟大的精神轻盈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足以激起他们去认识这位伟人的欲望。
景中有“神”
文章虽以写景为实,但景中有“人”,景中有“神”。
喻此物而言他,在朦胧中力透神韵,作者可谓匠心独运。
循着游览的行踪,未见“三味书屋”之全貌,却已由“一阵清香”埋下写梅花伏笔,之后又用了不少笔墨渲染梅花,虽是所见所闻的如实描写,但却是作者的“醉翁之意”。
梅是二十四花之首,岁值小寒,已傲雪开放,这不正是鲁迅“早”字精神的写照吗?
以“梅”喻“早”,以物喻人,这才是作者的深刻用意。
此外,梅花的“清香纯净疏淡”,梅花的“花瓣润泽透明”,梅花的“韵致冰清玉洁”,也是对鲁迅高贵品格的赞誉。
文后的作家卡片上这样介绍:
“他毕生追求真理,英勇战斗。
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人民他满腔热忱。
”是啊,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他用文学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唤醒愚钝国民的觉醒,用呐喊来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
他果断地站进了无产阶级的队伍,成为左翼文学的英勇旗手。
在他死后的棺木上盖着的“民族魂”三个大字,便是人们对他的深深爱戴,是他的形象在人民心中的高位定格。
是啊,“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淡泊而高雅,坚强而孤傲,其高尚的情操和精神,仅冠以几个“家”的名号是涵概不了的。
文章还巧妙地援引了鲁迅刻“早”字的一段故事,叙述虽平实简短,却值得我们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
“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
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可见,面对困窘的家庭,年幼的鲁迅已经用稚弱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担,肩扛重负的他非但没有废辍学业,反而用功刻苦,很少迟到。
那天早晨的偶尔迟到,其背后也一定有足以令人同情和谅解的缘由,但面对先生的严厉批评,鲁迅却没有一句自我开脱的辩解,只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此时的鲁迅心中又在想些什么呢?
刻在书桌上的“早”字虽是“轻轻”的,但却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中:
虽是“小小的”,但却充满了他的整个人生。
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这样做。
鲁迅就做到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的确如此,纵观鲁迅一生,他时时刻刻都在以“早”字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是他较早发现国民的愚弱,从而“弃医从文”,决心用文艺来唤醒民众的觉醒;是他以一篇《狂人日记》掀起了白话小说的开篇;是他较早地以犀利的杂文作投枪和匕首,在思想战线上不懈地战斗……勤奋与执著成就了鲁迅的一生,使他短暂的生命留下了光辉的历程,为中国文学史树起了一面永不倒伏的旗帜。
景中有“情”
课文开篇写到:
“深冬,酿雪的天气。
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
”是什么吸引作者一行在这样严寒的季节里来游览这样一处景点呢?
是三味书屋别致的美景吗?
不,三味书屋只不过是一间平常的古代私塾,倘若不是因为鲁迅,这个园子也许已经剩不了几片破碎的瓦砾了。
作者的专程造访自然也是因为鲁迅,他们是虔诚地带着一颗景仰和倾慕之心走进这所园子的。
园中的景致虽不能悦目,但足以赏心了。
在这里睹物思人,作者仿佛看到了这位文学大师的身影。
看到年少的鲁迅在“读书、习字、对课、描绣像”。
面对书桌上的“早”字,想起了鲁迅当年迟到时的情景。
“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厉的喊声。
”作者身在三味书屋,思绪却徜徉在百年之前,没有听到导游流利的介绍,也没有和同伴高声谈论。
如果不偏爱文学,不深爱鲁迅,是不会迥别于一般的参观者而达到这样的境界的。
“早哇!
”一个发自内心的深情感叹,绝不仅是在赞叹梅花,而是触景生情,由梅花想到了鲁迅,想到了鲁迅勤奋的一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季 学期 苏教版五 年级 语文 下册 14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