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传统文化的崛起.docx
- 文档编号:10543565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0.12KB
华传统文化的崛起.docx
《华传统文化的崛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传统文化的崛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传统文化的崛起
就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争议谈中华传统文化的崛起
一、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融汇道家、佛教等文化思想。
儒家思想积极进取崇尚理性,道家思想坦然出世崇尚自然,佛家具有哲学逻辑,虽消极但补充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学,艺术,民俗节日,历法科学等。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
西方传统文化基本上就是宗教文化,是一种迷信文化。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
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
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
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
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
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依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和现在《古兰经》是强迫的。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主要是在元典文化时期以前。
中华文化的特质于此时期内明显地表现出来。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形成基本上是自成体系的,它有一个自组织的系统,其文化的进程与西方是完全不同的。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种差异,并加以总结。
中国文化属于连续的,而以欧洲为代表的文化则是断裂的,一种文化、思想乃至制度取代另外的文化、思想及制度。
中华文化是属于交融型或称和合型,是连续的。
将中华文化的这个特质称为中华文化的原质。
正是中华文化的这种原质,才会有神话的融合与归纳。
古史辨派的层累说,基本上是对的,说明多元融合的事实,即多元的祖先融合为一体。
各部落集团融合后打乱了原有的神话系统,将祖先神进行了归纳。
当然,古史辨的疑古,已为上述考古材料充分证明,是必须加以修正的。
也由于中华文化的这种特质,所以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大一统思想的主导地位。
在中国,从历史到今天,讲大一统是民族大义。
从文献看,至迟战国时期,各家各派都主张大一统(只有墨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是个例外)。
关于这个特点的认识,除了从中华大地的地理结构(所谓海中地)来分析外,更应着眼于中华文化的这个交融性传统。
另外,与大一统思想相伴随,中华文化还有另一个特质,即中华文化的兼容性,这是一个次生性特质。
如果仅仅具有交融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中华文化至今仍然多彩斑斓的原因。
而有了这个兼容性,就可以在统一的思想之下,兼容并包各族群的不同文化特点。
《礼记?
王朝》即已阐明,华夏、夷蛮戎狄不同的文化、风俗、语言,是地理与历史特点不同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多民族的大一统,必然是「修其教不移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这种多元的统一,才能保障统一的巩固与发展,而不是搞文化殖民或文化沙文主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二十四史的确定,不以民族为限,而以大一统为根本标准,反映了中国独特的正统观。
西方强调文化熔合,所以美国早年的民族政策就有过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所谓A+B=A。
这样的文化吞并思想从来没有成为统治中国的思想,尽管汉文化的主体作用非常明显,同时也兼容多民族不同的文化,不管哪一个民族成为统治民族,都是如此。
这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所不同的第二个重要特征。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引“中华文化标志城”)
旨在团结和凝聚全世界华夏儿女的标志建筑——“中华文化标志城”2004年9月落户山东省济宁市,济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闻名中外的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世界文化地理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联合山东省及济宁市,先后进行了3年多的前期论证。
7位院士和50多位专家、学者到济宁进行考察和深入论证。
2006年5月12日,省、市专家组对中华文化标志城区域测绘进行了评审,测量成果质量达到《中华文化标志城区域测绘规定》中的优级标准。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力量,利用半年时间,开展了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项目的深度论证,并编制完成了长达百万字的《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项目论证报告》,为工程项目国家立项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2008年2月,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济宁市工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对近期有关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
至此,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1、基本概念。
所谓“中华文化标志城”,是以曲阜、邹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以“四孔”、“四孟”等古文物、古遗址为载体,以把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融为一体为建设方向,使之更加具有中华文化标志意义和德化、教育、纪念、展示功能的独特的精神文化空间。
说它是“城”,是因为它确实具有“城”的形态,而且是以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大型聚落遗址群,商奄故城、邾国故城、鲁故城、汉故城、宋故城、明故城、邹县故城等若干座历史故“城”为支撑。
作为精神文化空间特征的中华文化标志城,其骨架和雏形已然存在,是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而成。
这一文化使命和概念内涵决定了,中华文化标志城不是也无需建设一座“新城”,而毋宁说是一座“心城”,或“精神之城”,或独特的“精神文化空间”。
为了这座“心城”,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建造它。
实际上,从提出“中华文化标志城”这一概念那天起,这座“心城”或“精神文化空间”的建设就开始了,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凝聚力、建设新型文化城市等方面,就已经开始发挥独特的探索性作用。
而首先热烈响应、大力支持并热情参与的,恰恰是台港澳同胞,东南亚以及其他海外华侨华人。
海峡两岸的汇土及中华故土地图的安放活动等,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有关意见的通知》精神,规划建设曲阜、邹城这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大世界文化遗产及其它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进行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内涵提升工作,本身就是在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
中华文化标志城已经成为当地干部群众文化建设的一种实践。
在这里,保护一处遗址,规划一处街区,美化一道山梁,整治一条河道,进行一项文化活动,都是“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的组成部分。
人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就是在为这座文化之城、精神之城、心灵之诚添砖加瓦。
这样的常规性建设工作要做得更好,起点和要求更高。
而这些工作,与花多少亿元建一座“新城”无关。
有些舆论认为是抛开旧城另建新城,花“300亿”去建一堆死气沉沉的、不能代表文化标志意义的一堆“假古董”。
其实,这也正是我们所反对的,我们和舆论的主流意见没有什么不同,而是完全一致的。
2、核心理念。
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核心理念,即文化资源的保护、整合和提升。
中华文化的标志是系列的,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祖国的山山水水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存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
系统地研究、保护、梳理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各地实际上已经进行着中华文化遗产或标志的系统保护和展示。
这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是一致的。
形成共同研究、保护、展示中华文化标志的格局,不仅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开放的精神实质,必然引起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广泛认同。
在黄帝之丘、少昊之墟、商奄之都、邹鲁之地、孔孟之乡这个独特的精神文化空间里,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有关意见的通知》的说法,“遍布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儒家文化底蕴最为密集的区域,许多古建筑、古遗址早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的调研结论也指出,这里是中国少有的文化区位组合,其所构成的文化空间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化标志意义,早已是中华民族认同并共有的精神家园。
因此,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就是对“早已是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具有重要文化标志意义的“文化区位组合”或“文化空间”,用“城”的概念系统而完整地加以保护提升,对高度关联、相拥而坐的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文脉梳理和资源整合,使它们进一步融为一体,发挥更大的文化作用。
用一座“虚拟城池”的概念,把这方净土上无比丰厚而珍贵的人类遗产,包括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可移动的与不可移动的,地下的与地上的,6000年前、5000年前、3000年前乃至近代的,全面地、无条件地保护起来,使它们不致受到快速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侵蚀,而是使二者能够有效地统一起来,是中华文化标志城最为核心的理念。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文化标志城是区域性、整体性文物保护理念的一种创新,是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体化发展的更高要求,是保护整合展示密集分布、堆积叠加且历史文化价值巨大的重要文化遗产、建设新型文化城市的一种探索。
当然也需要创意,但这些“创意”首先应着眼于如何对这一区域的所有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的保护,着眼于对各种文化资源的文脉梳理和有效整合。
如果需要一些必要的新的文化设施,则要经过充分而广泛的论证,而且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提升作用。
中华文化标志城应该是一所温馨的精神家园,是一个独具特质、令人神往的文化胜地。
按照先进的保护展示理念,通过创造性的文化实践,使全球华人不管谁到了这个地方,能够有根的感觉、家的情怀,可以思接千载,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与智者交流。
人们来到这里,如果思想上能够得到升华,心灵上能够得到净化,情感上能够得到提升,能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那么,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规划内涵。
“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规划区域,可以概括为“两城、两轴、三区”。
“两城”就是曲阜和邹城,古称“邾鲁”或“邹鲁”,“击柝之声相闻”,为孔孟桑梓之地、国家文化名城,南北衔接,城区相距仅20公里,都有数千年历史。
“两轴”是指华夏文化轴和孔孟文化轴。
华夏文化轴是以九龙山与寿丘、少昊陵南北一线,有中华人文始祖的纪念意义。
九龙山具有龙文化的象征意义;少昊帝作为黄帝之子、东夷部落的首领,其图腾是凤;龙凤呈祥,具有中华文化的符号象征意义。
孔孟文化轴以“三孔”、“两孟”南北对称,象征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
“三区”是指曲阜历史文化保护区、邹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九龙山生态文化保护区。
“两城、两轴、三区”所统一起来的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或标志意义的精神文化空间,姑称之为“中华文化标志城”。
在这里,曲阜城区、邹城城区、九龙山区都是中华文化标志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三位一体,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
离开曲阜城区、离开邹城城区、离开九龙山区,都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中华文化标志城。
没有九龙山区就不能连为一体,就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文化空间;抛开两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仅仅把九龙山这个地方称之为中华文化标志城,更是不科学、不严谨、不全面的。
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就是要把“三区”整合起来,进一步凸显其文脉、圣脉,进一步凸显其中华文化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凸现其文化的共有性和多元性,进一步凸显其教育、德化、纪念和展示功能,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精神文化空间。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城、心灵之城、精神之城。
4、历史文脉。
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历史文脉。
按照“两城、三区、两轴”的空间布局,通过“三孔”及鲁故城大遗址保护、寿丘少昊陵大遗址保护、“两孟”及邹县故城大遗址保护、峄山及邾国故城大遗址保护、孔子诞生地尼山遗址保护、孟子诞生地九龙山生态及遗址保护等一系列重点工作,梳通理透曲阜、邹城的文脉、圣脉、水脉、绿脉、路脉、气脉,推动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文化资源的整合提升,勾勒文化胜地的整体框架,形成独具特质、令人神往的文化空间。
一是“孔孟文化轴”。
以“三孔”、“两孟”南北对称的孔孟文化轴,象征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华文化。
重点是“两大组团,一条轴线”。
北部曲阜城区突出鲁故城大遗址组团保护,包括孔林、孔庙、孔府,奄国故城、鲁国故城、汉故城、明故城,以及周公庙、灵光殿、望父台、襄仲台、两观台、孔子故里、孔子射羿处、洙泗书院、颜庙、颜府、鲁泮宫、古泮池、舞雩台等,形成曲阜的核心与灵魂。
中间以孔孟大道相连,从北向南经过孔子研究院、论语碑苑、孔子博物馆、孟母林,孟子诞生地九龙山凫村等。
南面邹城城区突出邹县故城大遗址组团保护,包括孟府、孟庙,邹县故城,子思书院、孟母三迁祠、孟母断机处,钢山、铁山摩崖石刻等,形成邹城的核心与灵魂。
南北两大遗址组团沿孔孟大道南北一线展开,呈哑铃式分布,并以此作为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融合发展的轴线和文脉。
二是“华夏文化轴”。
以九龙山与寿丘、少昊陵南北一线,北至大汶口遗址和泰山,南至野店遗址、邾国故城和峄山,有着中华人文始祖的纪念意义,是“中华文化标志城”之所以称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内涵所在,也是孔孟儒家文化发源发展的历史文化根脉。
“华夏文化轴”由北向南,依次包括泰山文化中轴线和大汶口遗址组团;寿丘、少昊陵大遗址组团;九龙山生态和文化遗址组团,包括汉鲁王墓、明鲁王墓,孟林、孟母林,以及一系列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峄山和野店遗址、邾国故城遗址组团。
5、五大功能。
展示功能、纪念功能、德化功能、枢轴功能、陶冶功能。
(1)展示功能:
中华民族应拥有展示自己五千年文明成果的圣堂。
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显达于世界,独步于千古。
其文明成果传播于海内有利于齐家治国,昭示于五洲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
值此民族复兴之际,全面梳理、汇总中华文明成果,集于一堂,展示于世,树立起一座经典式的文化丰碑,意义至为深远。
同时,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自主创新,将现代文化更多更广泛地展示于世。
(2)纪念功能:
中华民族应拥有祭祀纪念本民族先祖先贤先哲的圣殿。
寻根敬祖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情结,是沟通全球华人心灵世界的重要桥梁。
为五千年以来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团结与统一做出杰出贡献的历代先祖先贤先哲建立国家祭祀纪念圣殿,是当代华人的神圣义务。
这样的国家祭祀纪念大典由我们这一代人创始,传之后世,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庄严神圣的国家盛典。
(3)德化功能:
中华民族应拥有延续传承本民族核心价值理念的圣地。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别强调固守本民族最本色的精神内核,使之不随时代的更替而流失,不随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异变。
以儒家伦理道德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在两千多的时间里已经凝练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修养道德心性,砥砺人生志节;培育高尚情操,涵养浩然正气。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修齐治平,讲信修睦。
这些正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生存资本,是中华民族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
承继这份最核心的精神家业,不使流失而使丰富,是全民族为后代子孙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4)枢轴功能:
中华民族族群广大,遍布全球,建立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精神枢轴圣城,用中华文化连结世界各地的华人家庭,是全球华人的共同心愿。
龙的传人走遍世界,精神指向归于中华。
建立可以辐射全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心区,形成由中心区向外传播并由外向内吸纳的纽带格局,可以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因素,永葆中华文化的青春与活力,并使中华文化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
(5)陶冶功能:
亲近礼乐,沐浴风化;亲和自然,陶冶心性。
这是中华文化标志城所应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
孔孟故里是中华礼乐之邦。
中华文化标志城依托九龙山区而建,可集山水林园于一体,应同时建成体验、游历、游览的胜地。
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使各民族的文化继续各具特色,又勇于吸纳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才能使我们建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多更广泛地"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多元的格局中发出应有的光辉。
、
6、三大主题。
(1)科教兴国:
孔子是万世师表,是伟大的教育家,中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多是受孔子的影响而形成的,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开发,将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按照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对文化概念的定义,科学、经济与文化是构成一个完整社会文化的有机的整体。
将现代科技思想融入到标志城的建设理念中,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完美地结合,实现高度的精神文明。
(2)礼乐和平:
孔子一生主张“和为贵”。
孔子的仁学思想,说到底就是一种和合思想。
和平是全人类世代追求的目标,也是孔子文化、中华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和而不同”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建立和谐社会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开发,既弘扬了孔子文化、中华文化精神,也与世界发展大势相吻合,其开发潜力会是无比巨大的。
(3)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中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体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强调人和自然的亲和关系,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文化发展的多元性等等。
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开发,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7、专家建议。
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化标志城整体创意》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华文化标志城应该首先建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典范区,使周礼尽在鲁国的古风具有更深远的寓意;应该为建构一个和谐、安宁、幸福的人类社会而贡献出独有的价值示范效用;应该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提供动力。
这些正是中华文化标志城在构建过程中应该考虑并予以实现的。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华文化标志城战略规划》课题组首席专家)中文化标志城可作为我国的文化副都,承担部分文化首都的功能。
将部分本应建在首都的设施建在此城,为举办本应在首都举办的国家级典礼和全国性活动提供场所,保证了该城功能的权威性和唯一性,也避免了重复建设,实际节约了资金。
皇甫晓涛(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其一,中华文化标志城应承担起重构中国文化的使命。
其二,中华文化标志城需要用文化创新来带动文化产业的振兴与伟大民族的复兴。
其三,国家之核在于创新,创新之核在于文化,文化之核在于产权,产权之核在于形成核心价值意识。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鸪,首先否定了有专家提出的以龙作为中国文化标志的建议,因为他认为龙在更多的人心中神怪因素太多,而且后期皇权的成分也很多。
他还否定了建孔子塑像的建议,他认为孔子毕竟是历史人物,没体现出中国现代科学。
他说,用一个或几个标志表现中华文化不是容易的事,需仔细思量。
北京大学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则表示:
“对这个问题我不想发表太多看法,我只关心将来这个建筑是否会对周围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伤害。
‘朝拜’具体什么含义,我不清楚,我只听说过‘泰山朝拜’,有2000年历史了,毕竟泰山是五岳之首;还有朝拜孔夫子的,孔子是古代圣人,古代伟大教育家。
这些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包含在里面,现在新建一个建筑,让人来朝拜,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恰当。
基此专家指出,国家发改委对该项目主要有三点意见:
一、明确表示“不在国家层面组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指导委员会’。
”二、要求山东省采取多种形式,对“中华文化标志城”创意内涵和规划方案进一步组织科学论证。
三、提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既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新建一些文化建筑,更要注重既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如何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崛起
不可否认“标志城”的主办方肯定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但也决不能排除政绩工程的可能,一个省一个市花如此大的力气来建一个标志性建筑而且颇具争议,只为一个“弘扬文化,传承文明”似乎有违常理。
其中必有政绩的影子。
作为一个省一个市下如此大力气建这样一个宏大规模的建筑是不合适宜的,毕竟中国的中西部还是很贫困的,这样大的工程必会引来争议。
再有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不是你山东一个省的事,何必冒这么大的风险呢?
所以我们不能说“标志城”一定没有政绩工程之嫌。
更不能否认,“标志城”的建成必将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政治收益。
而对于反对者则更看重的是这300万的预算,根本没有把“文化”放在眼里,因为他们不懂文化为何物。
总拿西部贫困来说事,再者建文化标志城对于他们什么好处也没有。
他们孰不知中国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7440亿美元美国国债,仅在去年一年就增加2570亿美元。
为什么经济部门的负责人要如此,相对于这300亿人民币对于西部来说,那是什么含义。
所以他们拿西部贫困说话时很肤浅的观点,归根是因为他们文化涵养低,不重视文化的重要性。
在他们眼里只有经济没有文化,或者说是眼光不够长远。
经济要想长远的发展文化的崛起是必然的。
这里就凸显了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危机:
人们认识严重不足,把文化当做手段谋取利益。
一方面政府人员以文化为手段大建政绩工程;一方面人们不知文化为何物,总以经济衡量文化的价值。
长此以往,中华文化将如何面对未来将如何崛起呢。
那么一个严峻的话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崛起。
(一)正确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连续至今的从未间断的最优秀的文明。
黑格尔曾说:
存在就是合理。
那么世界文明史上唯有中华文明一直存在着,也就是说中华文化石最合理的文化,当然最合理的并不是最完美的。
最合理的当然是最优的,也只有最优秀的文化才能历经千年而不衰。
有人说中华传统文化石腐朽的是落后的。
这当然是很荒谬的论断。
文化不等于经济和政治,中国近代的衰落是由落后的农业经济和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所导致的。
我们不能说文化的落后才导致了经济和政治的落后。
那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是革新日本的落后文化吗?
恰恰相反日本沿袭传统文化绝好于我们。
不管是和服荣道还是思维方式。
黑格尔甚至说过:
“传承人类文明的必是有长江和黄河流过的中华帝国。
”伟大的哲学家总有伟大的见解,当年黑格尔看到的是中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吗?
他看到的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她的哲学思想。
她有完备(不是完整)的哲学体系,儒家积极入世,道家飘然世外,佛家自为其补充。
不管你是积极乐观或是无欲无求或是看破尘世都有处世哲学。
更重要的是以儒道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科学的而非西方的宗教思想。
最重要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及其深邃。
不管是《论语》、《老子》、《庄子》,都用最简单的话阐述最深刻的思想。
她的深邃之处在于她的涵盖之广,已经之深。
这种方式使每个人对其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让后人不被禁锢在思想的牢笼里,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而西方总是长篇大论,深入到了极致,或许对其个人而言,将受到钦佩,认为其学术专业,理论之深奥精辟。
往往只涉及一小部分,并限制了人们的思维空间无法发挥才学,于文化传承不利。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绝对是优秀文化。
当然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缺点和不足。
在五千年的历史上,世界唯我独尊,中国乃中央帝国。
正是这几千年独大的缘故,帝国的威胁只来自内部而非外族所以几千来一直存在很严重的内部争斗。
这也许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缺点。
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已是被说烂的话题了。
再说也无意,重要的是行动。
(二)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极其重要,我们决不能忽视她。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她自己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种民族的基因,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当今社会,文化被看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决定着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一个国家,若只有经济和政治的发达并不能使这个国家长久的繁荣。
明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文化 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