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选药剂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0541269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77.28KB
浮选药剂复习资料.docx
《浮选药剂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选药剂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浮选药剂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浮选药剂:
在矿物浮选过程中,为了改变矿物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或降低矿物的可浮性,以扩大矿浆中各种矿物可浮性的差异,经行有效地分选,所使用的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称为浮选药剂。
浮选:
浮选是利用不同矿物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在固-液-气三相界面分选各种矿物的工艺过程,所以固、液、气的界面性质及其调节,对这一分选过程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向,特别是固相即矿物的界面性质及其调节将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调节和控制矿物浮选行为的方法?
调节矿物分选的方法一般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
加温处理和高能辐射,化学方法就是加入浮选药剂。
3、浮选药剂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①早起混合油类捕收剂时期药剂条件简单,但是分选效率不高,能分选的矿物的种类不多,尤其是不能使共生矿物彼此分离,并且耗油量大;②中期这一时期所使用的浮选药剂大多都是人工合成或天然物经加工获得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他们大多具有较好的水溶性,而且有效成分含量高,分选效率高、适应性强、耗药量低;③近期非离子极性特效捕收剂时期(络合捕收剂时期)选择性更好,可以用少量抑制剂就可完成优先浮选,其次是用量更少,许多具有起泡性能或者在常温下为液体,易于添加。
4、常见的阴离子离子捕收剂
浮选药剂类别
典型实例
捕收剂
极性型
阴离子型
硫代化合物
黄药类
黑药类
硫氮类
硫醇及其衍生物
硫脲及其衍生物
乙基黄药、丁基黄药
25号黑药、丁基铵黑药
乙硫氮、丁硫氮
苯(马并)噻唑硫醇
二苯硫脲
羟基含氧酸及其皂类
羧酸及其皂
烃基硫酸酯
烃基磺酸及其盐
烃基膦酸
烃基胂酸
羟肟酸
油酸、氧化石蜡皂、妥尔油
十六烷基硫酸钠
石油磺酸钠
苯乙烯膦酸。
浮锡灵
混合甲苯胂酸、苄基胂酸
异羟肟酸
阳离子型
胺类
脂肪胺
醚胺
吡啶盐
月桂胺、混合脂肪胺
烷氧基正丙基醚胺
烷基吡啶盐酸盐
非离
子型
硫代化合物的酯
多硫代化合物
Z-200
双黄药
非极性型
烃油
煤油,柴油
起泡剂
羟基
化
合物
脂环醇、萜烯醇
脂肪醇
酚
松醇油
甲基异丁基甲醇、C6-C8混合醇
甲酚、木馏油
醚及
醚醇
脂肪醚
醇醚
三乙氧基丁烷
乙基聚丙醚醇
吡啶类
重吡啶
酮
樟脑油
调整剂
抑
制
剂
无机化合物(其中石灰。
硫化钠、水玻璃等具有多重作用)
硫酸锌、氯化钠、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重铬酸盐、硫化钠、水玻璃、氟硅酸钠、六偏磷酸纳、石灰
活
化
剂
有机化合物(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多兼絮凝作用)
单宁、淀粉、糊精、木素磺酸钠、羧基甲基纤维素、腐殖酸、硫酸铜、碱土金属及重金属离子的可溶性盐
pH值
调整剂
无机酸盐(常与抑制作用、活化作用交织在一起)
硫酸、石灰、碳酸钠
分散剂
水玻璃、六偏磷酸纳
絮凝剂
高分子化合物(兼抑制作用)
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
第二章
1、烃油的基本特点?
①整个分子的碳氢原子都通过共价键结合;②化学活性很低,与偶极水分子基本不发生作用,表现出明显的疏水性和难溶性;③同时也不能电离为离子,故通常称烃油类为中型油捕收剂,或称为非极性捕收剂。
2、烃油在矿物浮选中的作用?
①作为辅助性捕收剂:
混合使用将适量的烃类油和极性捕收剂混合使用,可以增强极性捕收剂吸附强度和矿物表面的疏水性,提高极性捕收剂的捕收能力,絮凝剂就细微粒矿物而言,辅加适量的烃类油,常有利于形成疏水性絮团,可加强对细微粒矿物的回收,降低药剂消耗当浮选多孔性的细粒矿物时,辅加适量的烃类油使矿物表面吸附形成油膜
②烃油作为主要捕收剂通常浮选的矿物具有天然可浮性的非极性矿物
3、烃油在矿物表面附着过程?
①油滴在矿物表面粘附②油滴在矿物表面展开③油滴形成水性油膜
4、烃油的组成对捕收性能的影响?
捕收能力大小顺序:
单环芳烃<双环芳烃<(煤油)<三环芳烃,可见在提炼煤油的残余物中,含有一定数量分子较大的芳香烃,很适宜于用作辉钼矿的捕收剂。
烃油的黏度影响:
低粘度的油作为捕收剂是,辉钼矿精矿品位高,回收率低,高粘度油时,则所得精矿品位低,回收率高。
第三章
1.黄药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制法ROH+NaOH+CS2→ROCSSNa+H2O+热
性质1)不稳定,遇光和热易分解2)中等毒性,气味难闻3)遇水易分解4)遇游离碱分解5)在强酸性介质中,分解与结合质子成黄原酸平衡,但分解更强
2.黄药的捕收机理?
(1)化学假说:
为黄药与硫化矿表面的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产物的溶度积越小,则反应越易发生,黄药对该矿物的捕收能力也越强。
(2)半氧化假说:
认为完全被氧化的硫化矿表面上生成了PbSO4,溶解度较硫化铅的溶解度大,在矿粒表面易溶解掉,故生成的黄原酸铅不可能与矿粒牢固结合,所以PbSO4或过渡氧化PbS都很难用黄药直接浮选;但是表面经过轻微氧化的硫化矿,情形就与此不同,表面被轻微氧化为晶格紧密结合的硫化物-硫酸盐结合体,黄药阴离子与这种结合体作用而固着在矿粒的表面,使得矿粒疏水而上浮。
(3)硫化物表面适度氧化,是进行浮选的重要条件。
常压下,一升水溶解氧达9毫升,硫化矿物的新鲜表面,不论在空气中或水中,不可避免的要与氧接触而被氧化,硫化矿物表面的氧化及其可浮性的影响,已研究多年,目前一致的看法是认为硫化矿物表面适度氧化是进行浮选的重要条件之一。
(4)吸附假说:
认为黄药与硫化矿表面主要是发生吸附作用。
离子交换吸附—即黄药的阴离子与矿物表面的阴离子交换;分子吸附—即黄原酸分子在矿物表面吸附。
(5)共吸附说:
指出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层,均由化学吸附产物(例如MeX,Me+为金属离子,X-为黄原酸根)及物理吸附的X2级成。
3.双黄药的性质和捕收性能?
性质
(1)双黄药是难溶于水的黄色油状液体或低熔点固体。
(2)双黄药是非离子型捕收剂,在酸性介质中比黄药稳定,当pH值升高时,逐渐分解为黄药:
2ROCSS-SSCOR+4OH-4ROCSS-+O2+2H2OpH值升高,OH-浓度大,平衡向右移动,双黄药转化为黄药,从化学平衡观点看,在溶液中双黄药和黄药两者应同时存在,只不过含量随溶液的pH值不同而不同。
捕收性能双黄药多用作硫化矿的捕收剂,用于浮选方铅矿时,其捕收性能与黄药相当。
用于铜铅分离时,双黄药的选择性比黄药好,因为该药对重铬酸盐抑制后的方铅矿捕收能力很差,故能获得品味较高含铅较少的铜精矿。
用于浮选黄铜矿时,因它对黄铁矿的捕收能力较弱,故其选择性比黄药好。
双黄药对沉淀铜和自然铜的捕收能力比黄药强。
4.黑药制备方法、性质、和捕收性能?
制备方法用醇或酚与P2S5作用得黑药,甲酚黑药的制法如下:
4CH3-苯-OH+P2S5→2(CH3-O)2PSSH+H2S(条件120℃-140℃)
生产丁铵黑药时,先合成二丁基二硫代磷酸(丁基黑药),再用氨中和则成丁铵黑药,用氢氧化钠中和则成丁钠黑药。
4CH3CH2CH2CH2OH+P2S5→2(CH3CH2CH2CH2O)2PSSH+H2S(条件70-80℃)
(CH3CH2CH2CH2O)2PSSH+NH3→(CH3CH2CH2CH2O)2PSSNH4(条件石油醚)
性质:
常用的15号黑药和25号黑药是黑绿色油状液体,含有游离甲酚,有较强的起泡能力,使用时可以少用或不用起泡剂。
酸性黑药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铵黑药或钠黑药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酚类毒性大,酚黑药中含有大量游离酚,因此宜少用酚黑药而应推广醇黑药。
氧化成双黑药2(RO)2PSSH+I2→(RO)2PSS-SSP(OR)2+2HI
酸性黑药呈弱酸性(RO)2PSSH↔(RO)2PSS-+H+
黑药与一些金属离子作用生成难溶盐n(RO)2PSSH+Men+→[(RO)2PSS]Me↓+nH
捕收性能:
与黄药相比,黑药的浮选性质有两个主要特点:
(1)捕收力较低,选择性较高,特别是对硫铁矿捕收力较小,故在含硫化铁高的铜及铅锌硫化矿浮选中用作优先浮选捕收剂,可以得到较好质量精矿,同时许多种黑药对金的捕收性能较好;
(2)稳定性好,可以在较低pH值下使用不致被迅速分解。
我国的丁胺黑药的性质
(1)有起泡性故可以不加或少加松醇油等起泡剂;
(2)可以在较低pH值范围内浮铜或浮铅,可节省石灰;(3)选择性好在铜铅分离或铅锌分离时,可不用氰化钠、硫酸锌,或少用抑制剂。
由于不用或少用氰化钠,可以提高精矿中金银的含量。
5.乙硫氮的性质
“乙硫氮”纯品为无色晶体,质量较差者带黄色,易溶于水。
使用和保存中应注意下述两个特性:
(1)在酸性介质中分解成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是一种弱酸,很不稳定,pH值越低分解越快。
(2)与某些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结构如下:
第四章
1.羧酸类捕收剂的特点?
(1)选择性差且不耐硬水活泼的羧基官能团,可与多价金属离子形成沉淀,广泛用于多种氧化矿的浮选中。
同时也就决定了它选择性差和不适于在硬水中操作。
(2)水溶性差且不耐低温(3)具有较强的起泡能力羧酸也是一种表面活性,在气-液吸附时,具有较强的起泡性能,浮选时通常不再添加起泡剂。
(4)用量较大由于选择性差而且具有起泡性能,因此,羧酸类捕收剂的用量较大,一般为几百g/t,甚至1kg/t。
2.羧酸的捕收机理?
羧基中氧原子具有很强的化学活性,与常见两价或两价以上的金属离子较易形成沉淀,借助于吸附、化合或生成络合物,可使羧酸在矿物表面发生定向排列,其中羧基朝着矿物表面起亲固作用,烃基朝外伸向介质(矿浆)起疏水排水作用,所以羧酸类捕收剂与矿物作用后使矿物表面琉水而起捕收作用。
3.羧酸结构与捕收性能的关系?
①烃基长短对捕收剂性能的影响脂肪酸分子羧基端是极性的,烃基端是非极性的,当烃基太短时,在水中完全溶解,如甲酸、乙酸,不但没有捕收性能,起泡性也很差。
当碳链增长时,水分子不能把整个脂肪酸分子吸入水中,而脂肪酸分子在水的表面形成定向排列,因此,分子较大的脂肪酸具有起泡性能。
一般在C7~C9碳原子的脂肪酸起泡性能良好,且已具有相当的捕收能力。
因为:
短烃链脂肪酸的烃基所造成的疏水性,不足以平衡亲固基本身的水化性;另外,脂肪酸与矿物表面金属离子作用生成的捕收剂与金属的盐,在化学价键性质方面,离子性分数较高,所以脂肪酸类捕收剂需要匹配较长的烃链,一般应比黄药的烃链要长得多。
②烃基饱和程度与熔点的关系及其对浮选性能的影响Cl17H35COOH 高级脂肪酸捕收能力的这种变化规律,可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脂肪酸分子中非共轭体系的双键越多,烃基不饱和程度越高,药剂的熔点越低,越易在浆中溶解和分解,故捕收能力越强。 (2)不饱和程度越高,在矿浆中形成胶束时的临界胶束浓度值越大,所以矿浆中脂肪酸以胶束形式存在的数量越少,有利于发挥药效。 (3)随着双键数目的增多,使烃基横断面积增大,有利于扩大药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罩盖范围,增强捕收作用。 4.油酸的性质? 基本性质: 从棉子油、菜子油等植物油中提取的油酸为淡黄色油状液体,比重0.895左右,熔点约14℃;放置过久会吸收空气中氧化形成过氧化物,然后分解成低级的羧酸或醛,颜色也会变深且具有酸败气味。 现将油酸与浮选有关的性质分述如下: (1)水溶性差,不易溶于水而浮于水面 (2)油酸对温度敏感(3)油酸的选择性差(4)油酸具有起泡性能(5)油酸的用量较大 5.氧化石蜡皂和油酸区别? 与油酸相比氧化石蜡皂的独特之处: (1)氧化石蜡皂的起泡性能较油酸弱国内用于浮选贫赤铁矿时,将其与粗妥(tuo)尔油按3~4: 1混合,互相取长补短,与单一使用对比,铁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均有提高。 (2)氧化石蜡皂的熔点较高常需将矿浆加温到30℃以上,否则浮选效果显著变坏,所以研究熔点低、性能好,适用于低温下浮选的氧化石蜡皂,早已引起关注。 (3)国内外对氧化石蜡皂的改性已进行了不少研究,例如除选用溶点较低的石蜡作原料等,这些改性都使药剂性能有所改善-氯代、羟基化、磺化。 第五章 1.烃基磺酸钠和烷基硫酸钠性质? (1)烃基磺酸钠和烷基硫酸钠均为白色粉状物,易溶于水,毒性很低。 (2)烃基磺酸分子中的C-S键很稳定,因此烃基磺酸钠不易分解,配成溶液后,放臵很久均可使用,不会失去洗涤能力和捕收能力。 (3)烷基硫酸钠与烃基磺酸钠不同,能水解成醇和硫酸氢钠: RO-SO3Na+H2O→ROH+NaHSO4特别是在加热条件下水解更快,因此,烷基硫酸钠溶液放臵过久,会部分水解降低其捕收能力,使用时应当天配制的溶液当天使用为好。 2.磷酸酯与浮选有较密切关系的性质? (1)在水溶液中电离磷酸单酯和磷酸二酯在水中电离出H+,呈酸性反应: 磷酸三酯分子中三个能电离的氢原子均已被R基取代,在水中不能电离出H+,故称中性磷酸 (2)酸性磷酸酯与碱作用成盐该反应式如下: (3)磷酸酯水解酸式磷酸酯在碱性介质中首先生成盐,再在碱的催化下水解成醇: 中性磷酸酯则水解成三分子醇: 3.烃基膦酸的捕收性能? (1)烃基长短对捕收性能的影响膦酸类捕收剂多用于锡石和黑钨的浮选。 浮选锡石时,C2~C5的烷基膦酸捕收力弱,不能单独使用,但与油酸混合则能提高油酸的选择性。 C6~C8的烷基膦酸、对-甲苯膦酸、对-乙苯膦酸、对丙苯膦酸、苯乙烯膦酸的捕收能力较强,可以单独用于锡石浮选。 癸基膦酸的捕收能力下降,十二烷基膦酸对锡石几乎无捕收能力。 (2)辛基膦酸的选择性比油酸好所谓膦酸的选择性好,是对比油酸而言的。 (3)苯乙烯膦酸用作锡石和黑钨矿的捕收剂均能获得良好效果。 4.苯乙烯膦酸的制法? 略 5.对-甲苯胂酸的合成? 略 第六章 1.胺的制法和性质? 制法: 脂肪胺的合成方法很多,有工业生产意义的主要有两种: 一是卤代烷与氨作用直接生成胺;二是用脂肪酸在催化下与氨作用生成腈,再还原成胺。 沈阳选矿药剂厂用氧化石蜡所 得的含C10~C20的混合脂肪酸为原料,与氨作用后再用氧化铝催化加热脱水成脂肪腈,然后在海绵镍存在下加氢还原成混合胺。 反应式如下: 此法生产的混合脂肪胺,含伯胺成分高,性能好,如需得出仲胺、叔胺和季铵盐,可将混合脂肪胺和适当的卤代烷作用即可。 性质 (1)配制胺的醋酸盐溶液后,不宜久臵,否则伯胺或仲胺与醋酸作用成为酰胺,降低有效成分: RNH2+CH3COOH→RNH2▪HOOCCH3→RNHCOCH3+H2O (2)胺是弱碱,胺盐在酸性或中性介质中比较稳定,遇强碱则析出胺。 季胺盐是强碱盐,与湿氧化银作用生成季胺碱,其碱性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相当。 RNH2·HCl+NaOH→RNH2+NaCl+H2O 2R4NX+Ag2O·H2O→2R4NOH+2AgX(3)用胺作捕收剂可不用或少用起泡剂。 2.醚胺的合成? (1)丙烯腈与醇作用,在碱催化下生成醚腈: ROH+CH2=CHCN→ROCH2CH2CN反应在低温和低碱量下进行,防止丙烯腈聚合。 (2)氢化还原醚脂成醚胺: ROCH2CH2CN+2H2→ROCH2CH2CH2NH2C12~C13混合醇与丙烯腈摩尔比为1: 1,反应温度为40~45℃,反应时间为lh,制得的醚腈,再催化加氢制得醚胺,与醋酸作用得醚胺醋酸盐。 3.两性捕收剂的定义和一般性质? 浮选中最常用捕收剂是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药剂,用两性表面活性剂作捕收剂,这称为两性捕收剂。 (1)分子中同时具有阴离子和阳离子两种功能团,其通式为: RlXlR2X2式中Rl为C8~C18的长烃链,R2为一个或多个短碳链烷基、芳基或环烷基,Xl为一个或多个阳离子基团,X2为一个或多个阴离子基团。 目前常见的两性捕收剂的阴离子基因主要是-COOH和-SO3H,阳离子基因主要是-NH2。 (2)两性捕收剂特点: 碱性溶液中其酸根生成盐,显阴离子性质,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在酸性介质中成为带正电的离子,其阳离子功能团起作用,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在等电点时分子呈电中性,在电场中不移动,此时溶解度最小。 4.羟肟酸的性质? (1)工业羟肟酸(C7~C9)为红棕色油状液液体,含羟肟酸60~65%,脂肪酸含量为20~15%,水分为20~15%。 它的毒性不大,对小白鼠半致死剂量LD50为4900mg/kg,属低毒药品。 (2)羟肟酸有互变异构现象,能转变为异羟肟酸: (3)在无机酸存在时,羟肟酸容易水解成为羟氨和羧酸: 在强酸性介质中,发生洛森重排作用: (4)羟肟酸或其碱金属盐能与Cu2+、Fe3+等离子生成螯合物,这些螯合物的结构可表示如下: 这些螯合物很稳定,是羟肟酸能用作捕收剂的主要因素。 5.羟肟酸的制备方法和捕收机理? 捕收机理: 经红外光谱证明,羟肟酸与矿物表面的金属离子生成螯合物而固着,烃基疏水而使矿物上浮。 对螯合物的结构有两种观点: (1)认为羟肟酸是O、O型键合原子的络合剂,矿物表面阳离子首先水解,然后羟肟酸吸附于矿物表面,生成O、O五元环洛合物,和硅孔雀石的作用可能是如下形式: (2)认为羟肟酸是O、N型络合剂,与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是矿物表面阳离子与捕收剂形成O、N四元环。 通过量子化学计算,表明苯羟肟酸与金属矿物表面生成的螯合物的形式有O、O蟹合和O、N整合两种同时存在。 第七章 1.起泡剂概念,如何选择起泡剂? 概念: 普通的水或矿物悬浮液中通人气体只能形成少量大而碎的气泡,不能形成泡沫,但往水中加人少量异极性表面活性物质,例如醇、有机酸等,便以得到小而不易兼并的气饱,气泡浮到水面,生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饱沫。 这些具有起泡作用的表面活性物质称为起泡剂。 如何选择: (1)起泡剂应是异极性的表面活性物质它的极性基亲水,非极性基亲气,其分子能在空气与水的界面(气泡表面)上产生定向排列,能够强烈地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2)起泡剂应有适当的溶解度起泡剂的溶解度对起泡性能有很大影响,如果溶解度很高,则耗药量大,或迅速发生大量泡沫,但不能耐久;当溶解度过低时,来不及溶解发挥起泡作用,就可能随泡沫流失.一般来说,起泡剂的溶解度以0.2-5g/L为好。 (3)用量低能形成量多、分布均匀、大小合适、韧性适当和黏度不大的气泡。 (4)无捕收性对矿浆pH值变化及矿浆中的各种组分有较好的适应性。 (5)无毒,无臭,无腐蚀性,便于使用,价格低,来源广。 2.松醇油的制法? 原料为松节油,主要成分为α-蒎烯。 该物不溶于水,把它置于水中并加酒精或平平加(烷基聚氧乙烯醚)作为乳化剂,加强搅拌使之形成乳状液,加稀硫酸作催化剂,在50℃α-蒎烯发生加水反应生成萜二醇(1,8),升温到65℃,使萜二醇(1,8)在硫酸催化下脱去一分子水,由于脱水位置不向,可生成α-、β-、γ-三种萜烯醇,反应式如下: 3.甲酚酸的提取过程? (1)焦油脱水用过热蒸汽徐徐加热,保温105℃左右,将焦油中的水分蒸去。 n (2)分馏和提取酚钠焦油脱水后加热分馏,截取170-300℃馏分,用10-15%苛性钠溶液处理该馏分,使酚类生成可溶于水的酚钠,如以苯酚为例,反应式为: C6H5OH+NaOH→C6H5ONa+H2O加苛性钠溶液后,得到水碱浸出液及中性油,除去油层得酚钠水溶液,因其中伴随有油、萘等杂质,有碍酚钠的分解,因此,需经过热蒸汽蒸馏除去杂质。 (3)酚钠分解制取粗酚通入CO2分解酚钠,反应式: 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2C6H5ONa+CO2+H2O→2C6H5OH+Na2CO3 反应和CO2量有关,CO2过剩时生成碳酸氢钠,不足时生成碳酸钠,实际两个反应同时进行。 将粗酚与碳酸盐水溶液分离,即得粗酚,若用60%硫酸中和至微酸性,同样可得粗酚。 (4)粗酚蒸馏粗酚经蒸馏除去油质及水分后,截取230℃以前馏分得低级酚(精制酚)和230-300℃馏分高级酚。 从煤焦油提取酚的流程见图7-1。 第八章 1.调整剂的作用及使用原因? 调整剂作用: (1)改善捕收剂对矿物的选择性,增强或削弱捕收剂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提高或降低矿物的可浮性; (2)对矿浆的酸碱度、离子组成及矿泥的分散和聚团状态起调节作用,以造成矿物分选的有利条件。 (3)调整剂气泡矿化过程及气泡稳定性,亦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使用调整剂的原因: (1)调整矿浆pH值各种矿物只有在各自适宜的pH值条件下才能有效地浮选。 (2)活化目的矿物有的矿物可浮性很差,而经某种调控剂活化后,即能顺利地进行浮选。 (3)扩大可浮性差距提高选择性通常几种矿物共生且可浮性往往比较接近,一种捕收剂常常可以捕收多种矿物,使矿物分离失去选择性。 除上述,调整矿浆中难免离子、矿泥的分散和絮凝等,调整剂都起着重要作用。 2.调整剂分类及使用条件? (1)抑制剂主要是起破坏和削弱矿物与捕收剂的相互作用,增强矿物表面的亲水性的一类调整剂。 使用条件: 当遇到捕收剂对各种矿物的选择性不够显著时,就要使用抑制剂。 (2)活化剂促进(活化)矿物与捕收剂相互作用的一类调整剂。 使用条件: 当矿物与捕收剂的作用不强或不发生作用时就使用活化剂。 (3)pH值调整剂调节矿浆酸碱度的药剂。 硫酸、石灰、碳酸钠,氢氧化钠等。 (4)分散剂使矿浆中存在的矿泥呈悬浮分散状态的调整剂。 水玻璃或水玻璃加碳酸钠、水玻璃加氢氧化钠。 (5)絮凝剂和凝聚剂即是使微细粒矿物聚集成较大团粒的药剂,当这种药剂属于无机电解质时,习惯称为凝聚剂,当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则称絮凝剂。 调整剂的作用往往是多重性的,一种药剂同时兼几种作用,或在不同条件下起不同作用。 3.名称解释: 调整剂,抑制剂,活化剂,分散剂,絮凝剂,絮聚剂,水玻璃模数。 调整剂: 浮选药剂之一。 用以改变矿物的表面性质和矿浆的特点(如液相组成、起泡性能、泡沫性质等)、提高浮选过程的选择性、改善浮选条件的药剂。 按其在浮选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可分为抑制剂、活化剂、酸碱调整剂、絮凝剂等。 抑制剂: 主要是起破坏和削弱矿物与捕收剂的相互作用,增强矿物表面的亲水性的一类调整剂活化剂: 促进(活化)矿物与捕收剂相互作用的一类调整剂。 分散剂: 使矿浆中存在的矿泥呈悬浮分散状态的调整剂。 絮凝剂: 即是使微细粒矿物聚集成较大团粒的药剂,当这种药剂属于无机电解质时,习惯称为凝聚剂,当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则称絮凝剂。 水玻璃模数: 水玻璃模数(γ): SiO2与Na2O摩尔数之比的平均值.当γ>3时,称为中性水玻璃;γ<3时,称为碱性水玻璃. 4.水玻璃的性质及抑制机理? 性质: 水玻璃在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和聚合作用,过程较复杂,尚未研究清楚,存在不同论点。 水解反应: 第一种水解方式: 属于强碱弱酸盐,在水中强烈水解,产物之一为极弱二元酸,故水解反应较完全,溶液呈碱性Na2SiO3+2H2O=2NaOH+H2SiO3 H2SiO3=HSiO3-+H+k1=1×10-9HSiO3=SiO32-+H+k2=1×10-12 Na+、OH-、HSiO3-、SiO32-、H2SiO3。 第二种水解方式: Na2SiO3水解反应 SiO32-+3H2O=2OH-+Si(OH)4Si(OH)4分步电离,形成SiO(OH)3-及SiO2(OH)22-形成复合硅酸根Si4O6(OH)62-。 5.淀粉的性质及抑制机理? 性质: ①颜色反应: 如颗粒淀粉遇碘显蓝色,皮质淀粉显紫色,故分析化学碘量法中,颗粒淀粉被用作指示剂。 ②水溶性: 淀粉几乎不溶于冷水,颗粒淀粉可溶于热水,皮质淀粉只能吸水膨胀而“糊化”;水解: 受淀粉酵素作用,淀粉可水解成麦芽糖;受无机酸影响,淀粉水解最终产物为α-葡萄糖, 抑制机理: 淀粉是一种非离子型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它吸附于矿物表面后使表面亲水,对表面已吸附的捕收剂还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浮选 药剂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