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化学中考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10540162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149.23KB
包头化学中考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docx
《包头化学中考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头化学中考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包头化学中考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
2012包头化学中考试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B
C
C
B
C
C
D
D
BD
ABD
ABC
一选择题(1~9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0~12题为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
共27分。
)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霉变B.矿石粉碎C.汽油挥发D.冰雪融化
【答案】A
【解析】食物霉变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矿石粉碎只是由大到小,没有新物质生成;
汽油挥发是指由液态变为气态;
冰雪融化是指物质有固态变为液态;
故选择A。
【规律总结】
物理变化:
1.特征:
没有新物质生成。
2.微观实质:
分子本身没有变(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指形状改变或三态变化。
化学变化:
1.特征:
有新物质生成
2.微观实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物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分成了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构成新分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B.冰箱中放入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异味
C.将废弃塑料就地焚烧,以消除“白色污染”D.加高工厂的烟囱,以消除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氢氧化钠有很强的腐蚀性,不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应该用氢氧化钙,故A错。
活性炭有吸附性,可除去冰箱中的异味,B正确。
焚烧塑料会产生有害气体,故C错。
加高烟囱只是将二氧化硫排放得远些,并不能消除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影响,故D错。
【知识拓展】本题主要考查碱类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其余选项只要牢记课本中的知识就能够顺利解决,下面对碱类的用途做个总结:
常见的碱的用途:
1.氢氧化钠: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
实验室中可作干燥剂。
2.氢氧化钙:
用于建筑业,制漂白粉,改良土壤。
常用于实验室二氧化碳的检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构成的B.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分子大、原子小
C.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不同
D.人体缺少碘元素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因此碘元素摄入量越多越好
【答案】C
【解析】有一种氢原子中不含中子,故A错。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分子与原子的大小比较:
如果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比原子大;如果分子与其他原子相比,分子未必比原子大,故B错。
元素的种类由核电荷数决定,所以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不同,故C正确。
碘元素摄入过多会导致甲亢,微量元素的摄入适量才好,量少或量多都会影响身体健康,故D错。
【名师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有的原子中没有中子,知道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知道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知道碘元素不能摄入太多,要摄入适量才行.
4.对下列相关的说法解释错误的是()
A.闻到花香——分子在不停的运动B.酒精与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分子之间有间隔
C.盐酸、硫酸溶液均显酸性——溶液中都有酸根离子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答案】C
【解析】A、花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能够闻到花香,故A解释正确;
B、不同的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不同,酒精与水混合后,由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间隔不同,酒精分子会运动到水分子的间隔之间,导致体积减小,故B解释正确;
C、盐酸、硫酸溶液均显酸性,是由于这两种物质在水中解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不是酸根离子的缘故,故C解释错误;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故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故D解释正确;
故选:
C.
【知识归纳】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能闻到远处的花香,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3)分子间具有一定的间隔。
最好的证明就是:
取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之后,体积却小于100毫升。
物质的热胀冷缩就是因为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4)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B.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表现出来的化合价不一定相同
C.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6g碳在10g氧气中充分燃烧能生成16g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但是有特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均属于无机物,故A错。
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O2、MnO2和K2MnO4,生成物中既有单质,也有化合物,但不是置换反应,故C错。
根据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3∶8∶11,故氧气的量不足,6g碳不能完全生成二氧化碳,故D错。
在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3、+5,说明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可表现出不同的化合价,
故选B。
【易错警示】1、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O,CO2,H2CO3,CaCO3等,不具有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归在无机化合物中。
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对于参见反应的物质才有意义,两种物质反应,其中一种过量,进行计算时就要把过量的数据去除在进行计算。
6.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中,有错误的是()
选项
需要鉴别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黄金和黄铜(Zn—Cu合金)
在空气中灼烧
滴加稀盐酸
B
食盐水和碳酸溶液
测定溶液PH值
滴加食醋
C
水和双氧水
观察颜色
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D
烧碱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通入二氧化碳
滴加碳酸钠浓溶液
【答案】C
【解析】A、黄铜在空气中加热变黑,而黄金不变色,黄铜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而黄金与盐酸不反应,故A方法正确
B、食盐水呈中性,碳酸钠呈碱性,测pH可以区分,碳酸钠中加入食醋产生气泡,食盐水中加入食醋无现象,可以鉴别,故B方法正确.
C、水和双氧水都是无色液体,观察颜色不能鉴别,故C方法错误;
D、烧碱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无现象,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石灰水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烧碱与碳酸钠溶液不反应,D方法正确;
故选:
C.
【方法指导】根据不同物质的特性,用化学方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已知物质一一区别开。
鉴别时只需利用某一特征反应,确定某物质的一部分就可达到鉴别的目的。
且已知n种,确定n-1种,则余下的既为可知。
(一)、物理方法:
“看、闻、摸、溶、吸”等方式进行鉴别。
“看”就是要看物质的颜色、状态、形状等,“闻”可以闻某些气体的气味,“摸”可以通过摸容器的外壁,感觉是否有热量的改变,“溶”看物质是否能溶解,“吸”看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二)、化学方法:
就是通过不同的物质在与同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现象不同把它们鉴别开的方法,它是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
7.图1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甲、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将t1℃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D.将t2℃时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析出的晶体一定比乙多
甲
乙
丙
【答案】C
【解析】A项,没有说明温度,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A错。
B项,未说明甲、乙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所以无法比较溶质质量分数。
D项,甲、乙饱和溶液的量没有说明,故无法比较析出的晶体的量。
C项,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乙>甲=丙,根据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式: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则t1℃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乙>甲=丙。
升温时,甲、乙的溶解度增大,均未析出晶体,溶质、溶剂的量均未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而丙的溶解度减小,会析出部分晶体,所以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此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乙>甲>丙。
选择C。
【易错警示】 本题考查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审题、读图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易错选B、D两项。
错选B项的原因是忽略溶液的饱和性。
错选D项是忽略了饱和溶液的量。
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因素。
属于中等偏难题。
8.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可行的是
A.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
B.用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并加热的方法除去氯化钾中含有的少量氯酸钾
C.向氧化铜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恰好反应后,加入适量
氢氧化钡溶液即可可制备氢氧化铜
D.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无现象,再加入氯化
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一定有SO42-
【答案】D
【解析】A项,氯化钠和硝酸钾均可溶,无法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A错;
B项,加入二氧化锰可以加速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但是又引入新杂质二氧化锰,故B错;
C项,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钡两种沉淀,故C错;
D项,加入稀盐酸无现象,排除了银离子、碳酸根离子的干扰,再加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可证明硫酸根离子的存在,
D正确。
【规律总结】1、化学实验现象的规律:
第一种是物质燃烧实验;
第二种是加热固体物质实验;
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实验。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①给出正确的实验方法,描述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实验的结论。
②给出实验的目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达到实验的目的:
③给出实验方案,评价实验的合理性,实验现象或结论的正确性。
④改进实验方案。
⑤根据已知实验,设计对比实验对某问题进行探究。
⑥在探究实验中,对某一环节或某一步骤进行评价。
9.将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平衡;再向这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碳酸钙和碳酸镁,待反应停止后,天平仍然平衡。
则下列情况可能的是()
①碳酸钙、碳酸镁都有剩余②碳酸钙、碳酸镁均无剩余③碳酸钙无剩余、碳酸镁有剩余
A.①B.②C.②③D.①③
【答案】D
【解析】稀盐酸的质量和质量分数相等,加入碳酸钙、碳酸镁的质量也相等,最终天平仍保持平衡,说明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也相等。
根据碳酸钙、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知,只有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相等时,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才相等。
若两种碳酸盐都有剩余,则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相等,故①正确;与少量相同质量的盐酸反应,消耗碳酸钙的质量比碳酸镁大,在加入等质量两种物质时,若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则碳酸镁有剩余,③正确。
故选D。
【思路分析】假设左右两个烧杯中的质量增加量都为m
设烧杯中加入碳酸镁的质量为x
MgCO3+2HCl═MgCl2+H2O+CO2↑烧杯中的质量增加
844484-44=40
Xm
84/x=40/m
x=2.1m
设烧杯中加入碳酸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烧杯中的质量增加
10044100-44=56
ym
100/y=56/m
y=25m14
则碳酸镁与碳酸钙的质量最简比为2.1m:
25m14=147:
125也就是说生成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时消耗的碳酸钙质量要比碳酸镁大,故碳酸镁一定要有剩余,或者两者均有剩余;
10.滴有石蕊试液的稀硫酸分别与下列物质混合后,
溶液一定呈红色的是()
A.Na2OB.BaCl2C.KOHD.NaNO3
【答案】BD
【解析】A、氧化钠与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钠和水,生成物的溶液呈中性,如果氧化钠过量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而使溶液显碱性,两者恰好反应则溶液呈中性,所以溶液不一定呈酸性,故错误.
B、硫酸与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与氯化氢,氯化钡溶液呈中性,氯化钡过量溶液会因为生成的盐酸而呈酸性,反应时硫酸过量会呈酸性,所以反应后溶液会呈酸性,故正确.
C、硫酸与氢氧化钾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物的溶液呈中性,硫酸过量溶液呈酸性,氢氧化钾过量溶液会呈碱性,所以溶液不一定呈酸性,故错误.
D、硝酸钠与硫酸不会发生反应,且硝酸钠的溶液呈中性,所以溶液酸性未变,仍能使石蕊变红,故正确.
故选:
BD.
【知识拓展】酸的通性:
(1)跟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跟活泼金属(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比氢强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酸+金属=盐+氢气例:
2HCl+Fe=FeCl2+H2↑
(3)跟碱性氧化物反应酸+碱性氧化物→盐+水3H2SO4+Fe2O3=Fe2(SO4)3+3H2O
(4)跟某些盐反应酸+盐→新酸+新盐H2SO4+BaCl2=2HCl+BaSO4↓
(5)跟可溶性碱发生中和反应酸+碱→盐+水2HCl+Ba(OH)2=BaCl2+2H2O
11.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甲表示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乙表示向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丙表示t1℃时,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D.丁表示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两份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氧化锌、碳酸锌固体
【答案】ABD
【解析】A、向稀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了水,再加上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剂,所以开始溶剂水的质量增加的较快,而当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也会使溶液中的溶剂的质量不断增加,故A正确;
B、在盐酸存在的情况下氯化铁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只有把盐酸全部消耗掉才能生成沉淀,故B正确;C、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会减小,故C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故D正确.
故选:
ABD
【疑难突破】本题难点在于不光要进行计算,还要和对应图进行比对,难度有增加一层,突破本题的关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和酸的化学性质进行结题,特别是D选项:
足量的ZnO和ZnCO3固体与等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都是硫酸锌溶液,而溶质硫酸锌中的硫酸根全部来自于稀硫酸且硫酸的质量相等,因此反应所得硫酸锌的质量相等;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完全反应消耗碳酸锌的质量虽然大于氧化锌的质量,但是由于碳酸锌与硫酸反应后产生气体二氧化碳,因此,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相等;综上所述,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锌溶液中溶质硫酸锌的质量相等、所得溶液质量也相等,即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而所消耗碳酸锌的质量大于氧化锌。
12.有X、Y、Z三种金属,把Y投入X(NO3)2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得到Y(NO3)2溶液的质量比X(NO3)2溶液质量大,把X投入Z(NO3)2溶液中,Z析出后,溶液质量减少。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活动性顺序是Y>X>Z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能是Z>Y>X
C.X、Y、Z可能依次是Cu、Zn、HgD.X、Y、Z可能依次是Hg、Zn、Cu
【答案】ABC
【解析】A、根据分析可知,金属活动性顺序是Y>X>Z,故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Y>X,Z>X,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能是Z>Y>X,故B正确;
C、金属活动性顺序是Y>X>Z,X、Y、Z可能依次是Cu、Zn、Hg,故C正确;
D、金属活动性顺序是Y>X>Z,X、Y、Z不可能依次是Hg、Zn、Cu,故D错误;
故选:
ABC.
【疑难解惑】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Y投入X(NO3)2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Y>X,Y(NO3)2溶液的质量比X(NO3)2溶液质量大,则Y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X,把X投入Z(NO3)2溶液中,Z析出,说明在金属活动性中X>Z,Z析出后,溶液质量减少,说明Z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X,
二、填空题(共5个小题,共20分)
13.用化学用语表示:
两个氢原子______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_;碘酒中的溶剂_________。
【答案】 2H O C2H5OH
【解析】 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氢原子表示为:
2H.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元素符号为:
O.
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其化学式为:
C2H5OH.
故答案为:
2H;O;C2H5OH.
【名师点评】本题较容易,只需了解原子的表示方法和课本中基础性知识,本题就可解决。
14.下列物质:
①干冰②水银③氯酸钾④大理石
⑤五氧化二磷⑥氯化锌;其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
【答案】② ①③⑤⑥ ①⑤
【解析】水银是汞的俗名,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干冰、五氧化二磷、氯化锌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干冰、五氧化二磷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故答为:
②;①⑤⑥;①⑤.
【规律总结】 单质:
(1)概念: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单质的分类:
依据组成单质元素的性质把一单质分为三类。
金属单质:
由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如铁、铜、银等
非金属单质:
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如碳、磷、氧气等
稀有气体单质:
由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单质,如氦、氖、氛等单质
化合物:
(1)概念: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的分类:
化合物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15.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的再生装置,以保证长时间潜航。
有以下几种制氧气的方法:
①加热高锰酸钾②电解水③在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1)写出方法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最适合潜水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填序号)与其他方法相比,写出这种方法的两条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Na2O2+2CO2
2Na2CO3+O2
(2)③ 不需要加热或通电,装置简单、操作简便 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解析】
(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由于反应物二氧化碳为气体,所以生成氧气不加气体符号.故答案为:
2Na2O2+2CO2=2Na2CO3+O2;
(2)①需要加热,②需要消耗电能,③不用加热,不用通电,操作简单,还能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故答案为:
不需加热或通电;能将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易错警示】书学化学方程式的常见错误:
常见错误
违背规律
写错物质的化学式
客观事实
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写错或漏泄反应条件
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质量守恒
漏标多标“↑”、“↓”符号
——
16.某溶液含有Na+、H+、Ba2+、OH-、Cl-、CO32-、SO42-中的几种离子,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滤渣和滤液。
(2)向滤渣中加入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并产生气泡。
(3)向滤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该溶液中
①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②一定不含的离子是__________;
③不能确定的离子是____________,欲确定其是否存在,方法是:
另取少量原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若看到_________________,说明溶液中含的该离子。
【答案】 ①Na+、OH-、C
②H+、Ba2+、S
③Cl- 先加入过量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或先加入足量AgNO3溶液,再加入足量稀HNO3 产生的白色沉淀有部分溶于稀HNO3,且有气泡)
【解析】 首先清楚在这几种离子中,不会同时存在的有:
Ba2+和C、Ba2+和S、H+和OH-。
加入氯化钡后产生白色沉淀,推断可能含有C和S,可分别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硫酸钡沉淀。
过滤后,向滤渣中加入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说明该沉淀为碳酸钡,而非硫酸钡,故一定含有C,一定不含S。
又因C和Ba2+不能同时存在于溶液中,所以一定不含Ba2+。
滤液可使酚酞变红,说明滤液呈碱性,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OH-,一定不含H+。
溶液不显电性,溶液中除含有带有负电的C、OH-外,必定含有带正电的离子,带正电的离子除Ba2+和H+外,只剩下Na+,故一定含有Na+,不能确定是否含有Cl-。
Cl-的检验方法通常是用AgNO3溶液,为防止其他离子干扰,需要加入稀硝酸,若仍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有Cl-。
【疑难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为熟知常见的离子和离子的检验方法,明确相关物质的性质。
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推断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质的检验过程中,由于待检物质中混有杂质、选用试剂不当或试剂不纯,包括仪器不清净、操作有误等.都会对检验造成干扰,应当予以排除。
如鉴定CO32-和SO42-共存时,我们不应该选用硝酸银试剂,而应选用硝酸钡或氯化钡试剂。
再如,当CO32-和SO42-共存时,我们要检验出SO42-,则应先加盐酸酸化,排除CO32-离了的干扰后,再用氯化钡试剂进行检验。
根据检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观象确定试样中存在哪些离子,必须把可能存在的离子全部考虑到,再根据每步检验的现象,肯定或否定某些离子的存在,逐步缩小范围,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17.一包固体物质A由氯化铁、碳酸钙、氯化钡、硫酸钾、氢氧化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取适量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1)根据上述实验推断:
固体A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原固体物质A有________种可能的组成。
(2)为进一步探究固体A的组成,向滤液C中通入二氧化碳,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固体A中一定还含有_______。
【答案】
(1)CaCO3 FeCl3 5
(2)BaCl2和NaOH
【解析】
(1)加入足量的水后,溶液为无色,则一定不含氯化铁。
根据加水后有白色沉淀生成,且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消失,有气泡生成,可推断沉淀一定为碳酸钙,而非硫酸钡,则氯化钡和硫酸钾不会同时存在。
氢氧化钠不影响上述现象,故可能存在。
固体A可能的组成共有5种(注意A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碳酸钙、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碳酸钙、硫酸钾;碳酸钙、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钙、氢氧化钠、硫酸钾。
(2)通入二氧化碳,发生以下两个反应可生成沉淀:
2NaOH+CO2
Na2CO3+H2O,Na2CO3+BaCl2
BaCO3↓+2NaCl,故推断一定含有氯化钡和氢氧化钠。
【方法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包头 化学 中考 试题 参考答案 word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