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0538455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46.89KB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
白居易
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
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
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
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①肉。
【注释】①驽骀:
指劣马。
(1) 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________的同情和对________的呼吁。
(2)本诗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试赏析。
【答案】
(1)英雄没落;明主要赏识英才
(2)①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②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③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
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解析】【分析】
(1)本诗先言“骅骝失其主”,后言骏马的种种不幸遭遇,暗含着对英雄被埋没的同情和对明主要善于发现英才、赏识英才的呼吁。
(2)首先,本诗前八句写骏马的种种遭遇,表现它被遗弃之后的彷徨与失落,在传统文学理论中,其实是运用了“赋”的手法。
赋,就是铺陈其事。
简而言之,就是描述事情。
其次,在描写了骏马被弃之后,写骏马因瘦弱更加不被凡人赏识,甚至难逃被杀掉吃肉的命运,悲剧性逐层加重。
最后,作者虽然通篇叙述,但是叙述中是含有深切的情感的。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表面上客观呈现骏马的遭遇,实际上在冰雪、黄河、大风的衬托中,骏马的一切遭遇都具有一种苍凉悲怆的意味,寄寓了作者的同情。
又比如“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客观呈现骏马的悲剧结局。
开篇以“骅骝”的身份出场,最后以“化作驽骀肉”结束,如此命运的变化,不知不觉透露出作者的同情,甚至是愤恨。
故答案为:
⑴英雄没落 明主要赏识英才
⑵①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②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③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
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
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
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释】卢国华:
《丽水县志》:
“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刑使。
《福建通志职官志》:
“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
”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
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1) 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
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答案】
(1)①白描:
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②比喻:
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用典:
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2)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④对仕途的厌倦。
【解析】【分析】
(1)开篇两句“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汉节东南”是指东南方来的汉家使节,指卢国华,“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这是描写卢国华出行时候的隆重场面,借助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接着“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七闽”,福建简称闽,因古时闽有七族(部落),故称七闽,这是把来到闽的卢国华比作“福星”,说明能给人们带来福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之处,“蓬莱岛”本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2)从词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词,和的对象是卢国华,再根据注释“时任福建提刑使”这一身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隆重场面的介绍来看,卢国华的仕途应该是显赫的,对此,词人流露出的是歆羡之情;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福星来看,词人希望卢国华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这里流露出的是期待之情;从下阕“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这四句可以看出,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仕途不顺,“空有恨”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一个“厌”字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
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
⑴①白描:
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②比喻:
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用典:
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⑵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④对仕途的厌倦。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示儿①
袁枚
山上栽花水养鱼,卅年沈约赋郊居②。
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③。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④。
阿通词曲阿迟画,都替而翁补阙如。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81岁时。
②沈约:
南朝文学家,曾作《郊居赋》。
诗人三十多岁时购置随园,开始了郊外生活。
③唾余:
唾液之余,喻人的只言片语。
④乘除:
人或事物的消长盛衰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中,诗人以沈约自比,概述了自己曾经经历的闲适的郊居生活。
B. 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
C. 尾联中,诗人赞扬了儿子们在词曲、绘画方面的长处,并为此感到高兴。
D. 诗歌首尾联均以叙述为主,诗中虽使用了典故,但整体诗意仍较为浅显。
(2)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
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
(1)B
(2)①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
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
②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
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创见与新意。
【解析】【分析】
(1)B项,“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曲解文意,“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让他们要记住,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
第六句中,袁枚在强调诗里要有自我,正是因为都是自己的东西,而每个人的性情是不同的,因而所创的作品才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
”让他们要记住,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
袁枚强调的诗的“新”也就是强调诗里要有自我,写出自己真性情的诗便是新诗。
这一切都在表明袁枚鼓励人们从传统精神的桎梏里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个体价值,去努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
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
②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
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创见与新意。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
请简要概括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 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案】
(1)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
(2)“人固已惧江海竭”是“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河汉因热而竭,是虚写。
“昆仑”两句则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岛两处清凉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结合。
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迫切希望。
【解析】【分析】
(1)“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意思是“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
诗歌结尾运用反问的句式来表达情感。
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交代了当时的情境,诗歌颈联说“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诗人说即使有神山仙岛、清凉世界,但不能与普天下人一起享受,自己决不会独个前往,尾联直接展示诗人广大的胸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完全一致,也是他“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助于天下”的品质的表现。
同时,“手提天下”,又展现了诗人勃勃壮志,及睥睨天下的豪情。
(2)首先明确“虚实结合”这一概念,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
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然后到诗中圈出虚写的内容和实写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交代了季节及天气状况,“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这两句借助景物来具体写“热”,属于实写的内容;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前一句写人面对“苦热”的心境,人们担心连江海也将枯竭,这是实写,后一句“天岂不惜河汉干”,“河汉”指“银河”,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这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如“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
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季阴凉,由冰雪而进一步扩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这属于想象,是虚写。
故答案为:
⑴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
⑵“人固已惧江海竭”是“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河汉因热而竭,是虚写。
“昆仑”两句则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岛两处清凉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结合。
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迫切希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
本诗 由人间苦热而联想到天上情景,由人境而联想到仙境,丰富了内容,升华了悲天悯人的主旨。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倾 杯
(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
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①。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②,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鳞翼:
即鲤鱼、大雁。
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
②楚峡云归:
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起”字非常富有表现力。
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
(1)“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
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
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2)先直写别后水山远,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解析】【分析】
(1)“起”,吹奏起。
是谁人迎着风站在月光下?
忽然吹奏起一阵阵的羌笛声。
用设问手法,借笛声回答,抒发旅怀,使人体会到浓烈悲凉的思远之情和吹笛人遗世独立的孤傲。
虽写愁,却画面清旷而气象高远。
(2)词的下阕抒写离愁之苦,先用“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触景生情,抒写别后的思念和因关山阻隔而鱼雁难通的离别之悲。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三句,用想象手法,写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的思念苦处。
接着“楚峡”句用宋玉的典故,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再联系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暮宴朝欢”都已烟消云散,此时孤村独坐,对月自伤之悲。
末尾“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两句,以景结情,京华杳不可见,只见远峰清苦愁恨,融情于景地写出思年之怅惘。
故答案为:
⑴“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
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
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⑵先直写别后水山远,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点评】
(1)本题考查诗句的表达效果,要理解诗句含义,结合表达技巧具体分析。
译文:
野鸭飞落在霜露覆盖的小洲,大雁横越于雾霭笼罩的小渚。
清楚地勾画出一幅秋色图。
傍晚的雨刚刚停歇。
天黑了,一叶小舟靠岸停泊,寄宿在荒村驿店。
何人迎风站在月光下?
一阵阵的羌笛声与河岸草丛里切切的蟋蟀声交织一起,引起离愁万绪!
只为思恋。
与佳人别后,山水相隔,相距遥远,靠什么来传递书信呢?
想来绣阁深枕中的佳人,怎么也不会知道浪迹天涯的游子如今已是身心俱损、憔悴不堪!
巫峡幽会已逝,高阳酒徒已散,只有身心的寂寞孤独、行为的放荡不羁。
眺望京都,徒然望断远方浓绿的山峰。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
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
朝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
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D
(2)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分析】
(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故选D。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
整理归纳以上条目就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主要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州近②,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释】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
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②沧州:
滨海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优诏”,看似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 “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
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步。
C. 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感伤中。
D. 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其情谊真挚。
(2)诗歌颔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其他三联不同,请赏析这种写法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答案】
(1)D
(2)①情感表达:
借景抒情。
颔联借明月高悬,胡雕掠过,楚山连绵,树叶飘落的景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渲染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借此委婉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
②结构安排:
颔联承上启下,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情感,继续以江州清冷景色渲染感情,并由此联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景象引发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洲的迁徙漂泊和年老无奈的感慨。
【解析】 【分析】
(1)D项,“江上风波”错误,“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指江上凤波,又暗指宦海风波,此处更强调宦海风波。
故选D。
(2)“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颔联所写即眼前之景——江水、明月、北雁、落木、楚山,渲染清秋气氛,借以抒写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
浩荡江水,凄清明月,一群北来南去的大雁掠空而过;江州一带万木凋零,落叶飒飒,原先被树木遮蔽的古楚地的山岭突然裸露出来,似乎比往日增加了许多。
二句写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写水,一写山,一近一远,一动一静,上下俯抑,参差交互,成就了二幅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江州秋色图。
结构上承上启下。
而作者的真正用意则在于通过这貌似孤立的景物画面,来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
北雁南飞,暗寓诗人迁播;落术飒飒,隐含诗人晚景萧条,且与尾联“老”字遥相呼应;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衬出作者的一己之微。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情感表达:
借景抒情。
颔联借明月高悬,胡雕掠过,楚山连绵,树叶飘落的景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渲染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借此委婉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
②结构安排:
颔联承上启下,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情感,继续以江州清冷景色渲染感情,并由此联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景象引发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洲的迁徙漂泊和年老无奈的感慨。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做这类题要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还要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中,颔联写景,描写了明月、胡雁、楚山、树叶等意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作者借此景抒发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
在结构上,颔联的景物描写,承接了首联作者“学醉歌”等痛苦的感情。
同时环境描写引发出后面两联的感慨。
8.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
张惠言
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
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
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
从容。
(1) 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
”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答案】
(1)孤寂;体验或领会
(2)①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②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③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
【解析】【分析】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诗歌 鉴赏 专项 练习 详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