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村创建省级生态村规划.docx
- 文档编号:10534193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14KB
同心村创建省级生态村规划.docx
《同心村创建省级生态村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心村创建省级生态村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心村创建省级生态村规划
同心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发展规划
第一章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同心村位于龙溪镇西部,距武冈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不足5公里,境内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特点:
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较优,雨量充沛。
全年无严寒酷暑,冬短夏长,四季分明,气候条件优越。
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长达210天,年日照总数为2600小时。
境内年降雨量820mm,水资源充沛,水质良好无污染。
近几年来全村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当前全村有主干道(村道、组道)2.6公里,通达各院落。
同心村毗邻S220线,龙文公路、云山进山公路穿境而过,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二、环境优美村建设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
距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不足5公里,云山进山公路穿境而过,该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历来受到市政府、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创建环境优美村将有助于保护云山的旅游资源,提升云山旅游的整体形象。
2、特色经济活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已形成了具有同心村特色的经济格局。
在改善生态现状、进行生态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就,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土保持、改善饮水质量等各个方面。
3、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色农业基地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林、牧、果业发展较快,比重不断上升。
第二章生态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理、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论,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持续发展,注重协调的原则。
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针对同心村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生态示范村发展规模。
3.统筹规划、制度保障的原则。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
4.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三、建设目标
按照建设现代文明环境优美村的要求,坚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立足同心村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培养和发展支柱产业,使同心村向科学规划、规模建设、规范管理方面不断迈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控制,各类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物质和资源得到高效和持续利用;真正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且可持续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总体发展目标。
四、建设期限
1.近期:
2010-2012年(基本达标阶段);
在不断巩固原有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生态村建设,使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资源消耗速率和生态环境退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并有效改善,发展转入生态村建设轨道。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防灾减灾能力增强。
到2012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全村建成生态示范户40个。
2、远期:
2013-2017年(全面达标阶段)不断完善和深化生态村建设的成果,全面提高居民的素质,深化生态文化建设,巩固和完善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基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村生态结构和功能日趋和谐,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结构、产业体系、生态环境系统建立起资源高置换化、产业高效益化、流通高节能化、环保高质量化、社会高和谐化、管理高现代化的生态系统。
生态村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全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项指标全面达到生态村建设要求。
绿色产业得到壮大,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生态经济效益明显。
进一步加强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及生态文化建设。
全村达到生态村的标准,生态示范户40个,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社会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生态村建设的指标体系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和《湖南省环境优美镇镇进考核指标》,结合龙溪镇同心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现状,确定同心村生态建设指标体系21项指标,具体如下:
同心村生态建设指标体系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09年
2012年
2020年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人
5800
7000
11000
3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年
2050
3000
6000
4
人口自然增长率
.‰
5
4
3
5
公共设施完善程度
基本完善
达标
完善
6
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85
95
98
7
卫生厕所建设和管理
达标
达标
达标
城
镇
建
成
区
环
境
8
地表水环境质量
达标
达标
达标
9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75
80
95
10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50
70
11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人
5
8
15
12
清洁能源普及率
%
40
60
80
13
村医疗废弃物处置率
%
80
90
100
镇
镇
辖
区
环
境
质
量
14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
85
90
15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
%
80
90
16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85
90
95
17
森林覆盖率
%
40
50
60
18
农用地膜回收率
%
70
90
100
19
改水改厕改圈普及率
%
80
85
95
20
农药便用强度
kg/hm2
3.5
3
2
21
化肥便用强度
kg/hm2
300
250
200
第三章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一、生态农业建设
发展“二高一优”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及开放庭院生态经济等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建立并逐步扩大特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完善农业投入机制;逐步建设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和社会好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1、近期目标:
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农业经济比较合理,资源综合利用显著提高,推广经济农业项目和优良品种,到2012年使同心村农业基本达到无公害化,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使用率达到80%,病虫害生物防治率达80%以上,主要农产品达到50%以上。
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完善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建设生态农业项目,开辟较多的新兴产业生长点和经济增长点,构建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经营规模化、加工专业化和产品无害化的生态农业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化。
2、远期目标:
到2020年,农业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建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值稳步提高。
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年。
二、生态工业建设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结合现有基础和资源特点,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力争用15年时间,在同心村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尤其是大米加工、榨油、造纸等企业。
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工业整体素质,达到节能降耗无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工业体系。
使工业真正起到主导产业的作用,实现农、工、贸一体化,带动全村整体经济发展。
1、近期目标: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初步建立适应本村工业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形成3个骨干型生态企业。
实现生态工业的良好发展,初步建立一个生态工业园,培育和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与资源利用率高、经济与环保效益好的大米加工生产线。
2、远期目标:
巩固提高生态工业体系建设成果,基本完成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实施绿色管理,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第四章资源与环境保护建设
一、建设目标
在规划期内,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促进农村开发新能源;配方施肥,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使耕地质量有所提高。
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和污染控制并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管理体系,把同心村建成人文景观优美,自然景色秀丽,生态结构良好,布局规划合理的生态村。
(一)、近期(2010~2012年)目标
1、继续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供水规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初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拦蓄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推进农村自来水的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工程。
2、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
创建以“五早”作物为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推进农业生产的无公害化、绿色化。
同时保护基本农田面积,改造中低产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3、废气达标率、污水、固废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5%和95%,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95%以上;环境空气优于二级标准,地表水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地下水水质优良。
(二)、远期(2012~2017年)目标
在以上基础上,再经过5年的努力,使同心村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高,基本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将同心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人民生活富裕、特色鲜明的生态村。
二、资源保护与开发
(一)、水资源保护与开发任务:
(1)节水灌溉工程:
根据水源条件和农业区划,需完善灌区沟渠配套,巩固提高水利工程效益,提高排涝标准,兴建翻水站,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
同时大力倡导工业、农业和生活节水,提高节水效益。
(2)水土保持工程:
改善生态环境,做到“水、田、林、路统一规划。
重点采用植树绿化等方式,达到农田林网化、路渠林带化、村庄林场化。
(3)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制科学合理规划,坚持科学引水、科学治水。
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水利工程,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投入。
调整水资源收费办法,农业用水按用水量收费,以价格杠杆促进节约水资源。
严格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二)、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任务
(1)、以农田综合治理为根本,中低产田改造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全面普及秸秆还田和平衡施肥技术。
增加生物质能的循环层次,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平衡状况,从而改善土壤生态条件。
建设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区,提高各类农业用地的规范化建设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使农业生产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改善田间水利条件,发展节水农业,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对基本农田进行规范化建设,开展水、田、林、土、路综合治理,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早能浇、涝能排”的方田式结构,扩大农田林网面积:
连片开发,综合治理、形成规模效应,彻底治理改造中低产田。
(2)、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副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允许标准为目的,推行农作物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措施,提高农副产品品质。
加强农业栽培措施,引进抗病品种,推广嫁接防病技术,提高作物抗疫能力;进一步规范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方式,科学施用化学农药,改进施药技术,减少用药次数和药剂量;采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或无毒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2020年,综合防治面积达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全面实现无公害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方法,根除农田生态环境污染的来源,彻底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以保护耕地,尤其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为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加强对一般农田的保护建设,逐步扩大受保护基本农田的面积比。
通过各种途径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实现占补平衡。
同时还要保证耕地质量逐步提高。
在保证原有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基础上,确保吨粮田面积持续增加。
(三)、清洁能源利用建设任务
(1)、太阳能综合利用。
主要是太阳能房(包括畜禽暖舍)、太阳能热水器和地膜覆盖。
(2)、农村庭院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在养猪户比较集中的5组,适当发展庭院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将日光温室、猪舍、沼气池和厕所优化组合,形成太阳能、沼气、种植、养殖等四位一体,优势互补,有机结合,综合利用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3)、节能工程,生活节能和工业节能,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双重意义出发,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企业进入发展,在资金、技术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使原有传统企业逐步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使能源得以充分利用,从根本上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环境不受污染。
三、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
(一)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1、水体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境内水体水质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III类水体水质标准以上。
2、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村区大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II级标准。
3、噪声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控制环境噪声,使区域环境噪声达到或优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规定的相应标准。
4、固体废弃物处置控制目标
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率接近100%。
近期以卫生填埋为主,远期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和综合处置,减轻垃圾处置负荷和实现资源化。
(二)、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1、水体环境保护措施
(1)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网,村民生活污水,应经过化粪池无害化处理,然后可用于灌溉。
发展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减少水体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推广节约用水,鼓励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推进清洁生产,提高水循环利用率。
(4)增施有机肥,采用物理、生物等方法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进而减少农业污染物向水体的排放量。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提高绿化率,加强防护隔离带和行道树建设,降低机动车尾气对同心村大气环境的影响。
(2)改变工业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降低工业生产中煤的消耗量;提高居民生活燃气普及率,发展集中供热和太阳能热水器。
(3)提高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避免秸杆露天燃烧对区域环境造成污染。
3、噪声控制措施
(1)加强交通管理,禁止在村区呜高音,严禁夜间鸣笛:
道路两侧绿化防护带建设,减轻机动车噪声对居民的危害。
⑵合理布局村道路,加快道路建设,实现车辆分流,限制拖拉机在居住区和混合区内的运输作业。
(3)限制建筑施工的时间,防止建筑噪声对村区环境的污染
(4)对社会生活及其他噪声污染源采取必要的控制管理和防治措施
4、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1)设置生活垃圾容器,分类处置,提高垃圾清运水平。
在村内人口集中的地方4、5组等地建设新的垃圾填埋场。
垃圾填埋场应注意防止产生次生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并逐步实施垃圾资源化。
(2)建设垃圾中转站,将垃圾收集到垃圾填埋场处理处置;实现垃圾综合利用,有效治理各种垃圾污染源。
(3)提高农民对白色污染的认识,利用市场手段,提高农膜回收率,控制白色污染。
(4)农村建立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和处理设施,控制畜禽粪便的对农田和农村的污染。
5、生态安全建设
(1)外来物种入侵安全。
加大内外检验检疫力度,防止新的外来物种侵入。
提高对外来病虫害等物种的监控和治理能力。
(2)自然灾害防治。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整体治理,提高防洪设防标准。
建立可靠的雨水排水系统,设立防灾指挥中心和预警系统。
(3)环境健康安全。
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大力推广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
第五章生态人居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
一、生态人居建设
(一)、建设目标
通过生态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使得生态村建设得到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农民生活比较富裕,文明程度较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生活、医疗卫生条件极大改善和提高,构筑文明、健康、和谐的绿色人居环境体系。
(二)、建设内容
1、加快新农村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生态体系。
遵循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期推进,区域实施的原则,根据区域的特征和发展方向,把生态建设同本村特征与形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不同生态示范类型,层层抓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通过生态镇建设,形成“生态村——生态户”的生态城镇网络体系。
优化发展的功能布局,继续整合提升扩容,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完善生态绿地系统,把自然引入村域,形成以自然环境为骨架,林地、农田为基础,园林绿地为重点,多样化的园林绿地系统为依托的城镇生态绿地系统,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生态户建设
生态户建设是生态示范建设的基本单元,加强生态户建设对同心村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应在建设一批专业和特色的生态户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和优化行政区划,解决目前村庄建设中的困难,同时为加速同心村新农村建设进程提供基础。
生态户建设应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风格独特的要求做好规划和建设工作,并注重农村文化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保持农村特有的文化底蕴。
近期可以以5、6组为重点,积极开展生态户建设。
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一定比例的农业生态户、生态家园。
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强化农村规划指导,从治理农村“脏、乱、差”入手,做好农村“五改一化二处置”(改水、改厕、改路、改电、改善镇村集镇居住条件、集镇绿化、处置生活污水和处置生活垃圾)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治改造村庄环境:
保障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建设,建立村一级保洁队,落实长效管理;加强水库、水塘整治及对生活污水排放的管理与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卫生面貌,村域内所有的水面,清洁,流动,水质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切实加强村庄整治和新村规划建设工作,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农村新社区。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建设污水处理厂,处理村内的污水。
采用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在其他人口规模小、居住点分散的居民点,积极推行地埋式污水净化池、湿地生态化处理系统等多种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所有的新改建农房都必须安装三格式化粪池等简易污水处理装置。
3、道路交通设施
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
以乡村公路建设为重点,逐步提高公路等级和路面硬化,扩大公路覆盖面,提高交通便捷度。
第六章生态文化建设
一、建设目标
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长期互相作用结果形成的文化。
生态文化与传统文化差别,就在于其综合性、整体性、适宜性、俭朴性和历史延续性,它是生态村建设的灵魂,目的在于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竞争与共生、开发与补偿间的生态关系。
生态文化包括体制文化、认知文化、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
在生态村的建设中,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思想,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发展同心村传统文化,融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于一体,塑造具有同心村地方特色的生态建设体制文化、生态景观文化、生态企业文化和生态社区文化,开展以生态价值观和环境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建设,创建民风素朴、环境优美、社会风尚良好、文化氛围浓郁的村级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化建设内容
1.体制文化建设
体制文化的落后体现在环境与资源的成本没有纳入经济核算中,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利未充分实现,为此必须从组织机构、管理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建设绿色政务。
2、村落生态文化建设
为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各项素质,建设一批富有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积极向上的村落文化项目,培育一批个人素质好、示范带动强的村落文化带头人,大力培植一批文化中心户。
全方位推进农村文化阵地。
经常性地开展村落民间艺术大展演、村落文化研讨会、民间收藏品展览等活动。
第七章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建设
一、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规划作为同心村生态建设纲要文件,对同心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将规划中的具体建设内容、指标目标纳入到同心村远景规划之中,建立健全生态村建设的政策体系,保证规划的实施和促进生态建设。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同心村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各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领导和决策。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和处理生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对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实行项目管理和监督。
三、完善合理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评价监督体系
将同心村生态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村支两委人员要把同心村生态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建设的各项工作作为政府的重要考核内容,将生态建设的内容逐项分解,下达到各相关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建立跟踪考核制,使规划切实得到实施。
四、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完善投资体制
建立同心村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制定有利于筹集生态建设资金的各项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引进外资,不断加大生态建设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
五、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
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
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实行按排污总量进行收费,所征收的资源和环境保护税费,集中用于生态建设。
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建立生态环境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系统,为同心村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重视发挥人才作用,积极引进人才,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同时,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满足生态建设的需求。
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意识
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人民的生态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提高人们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对公众进行有关生态环境的教育。
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村建设的积极性,使全村群众都来关心、支持和监督生态村建设工作。
八、扩大合作交流,借鉴他人经验
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生态保护与建设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提高建设水平。
在生态建设中,要开阔视野,拓宽领域,在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全方位开展交流与合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同心 创建 省级 生态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