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考.docx
- 文档编号:10528465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53KB
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考.docx
《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考
河北省沧州市2012届高三11月复习质量监测考(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术研究中的“景”与“情”
张垚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言:
“文学中有二原质焉:
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
”这是王国维对文学的深入思考和精辟分析。
其实,不单文学如此,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中也大多存在“事实”与“态度”、“客观”与“主观”、“知识”与“情感”的问题。
学术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景”与“情”,最终达到“情景交融”,是学者们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学术研究中的“景”,主要指客观的事实。
如果我们把学术研究看成是学者“在头脑中建筑房屋”的创造性过程,那么,这些客观的事实便是建筑房屋所必需的砖石。
作为材料的砖石如果质量不合格,作为成品的房屋必然品质有缺陷。
如何才能把握好学术研究中的“景”呢?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做到“应景”,也就是顺应客观事实的变化开展研究。
因为现实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现实中新现象、新态势的关注和回应,在于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这就要求学术研究必须随时代变迁而发展,应现实之需而丰盈,不断选取学术道路上的“新景”。
以我国政治学科发展为例,研究角度之所以能从宏观的以国家和政治制度为研究中心细化为通过对村民自治的考察来分析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基础;研究领域之所以能由中外政治思想史、行政学拓展到生态政治学、政治传播学等新领域,就是因为学者们顺应了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政治图景,不断选取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新景”。
著名学者陈寅恪认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
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
”这里所说的“新材料”、“新问题”,其实也就是“新景”。
只有关注“新景”,应景而为,才能选取学科前沿问题,追踪学术前瞻话题,跟上学术发展潮流。
否则,学术研究就有可能与现实脱节、与时代脱轨。
学术研究中的“情”,主要指主观的态度。
学术研究是学者利用客观事实开展的创造性工作,必然带有主观性。
到底以什么样的“情”来分析利用“景”,对研究结果是有很大影响的。
没有正确的“情”,仅仅是功利性的理论套用、想当然的主观分析,即使选取了“新景”,研究成果依然可能毫无新意,那些公式化、概念化的陈词滥调反而会冲淡稀释“新景”本身所蕴含的价值。
那么,学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情”呢?
从大的方面说,这不仅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而且涉及学术责任、学术道德等问题。
其中,最基本的应该是具有求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
求真的态度要求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问题、追求真理,而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更不是为了沽名钓誉。
换言之,学术研究是为了求真而不是为了求利、求名。
科学的精神要求在学术研究中不盲从、不附和,不武断、不蛮横,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注重质疑批判,讲究严密求证,不断开拓创新。
有了这种求真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学术不端行为就会减少,学术浮躁之风就会得到遏制。
文学中有“景”有“情”,但无论是绘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最终都是想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学术研究何尝不是如此。
有“景”无“情”或者有“情”无“景”,都难以推动学术的繁荣发展。
学术研究的理想境界也应当是“情景交融”。
1.下列关于文中“景”与“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景与情都是文学的根本特质,“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情”是主观态度的流露。
B.在构建学术研究的大厦中,“景”是建房筑屋的基石,“情”是构建大厦的主观态度。
C.现实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学术研究中,学者应采取开放的态度,不断接受“新景”。
D.学术研究是一项带有主观性的工作,“情”就是在工作中体现的学术责任、学术道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王国维认为,在文学创作中,“景”是现实,“情”是态度,两者和谐统一,才能达到“情景交融”;在学术研究中也应如此,才能推动学术的繁荣。
B.要让学术研究有生命力,就要关注“新景”,选取学科前沿问题,追踪学术前瞻话题,否则,学术研究就会沦为公式化、概念化的陈词滥调的堆砌。
C.陈寅属认为,“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
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他的意思是治学者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学术发展的潮流。
D.如果治学者只是想当然的套用理论进行主观分析,那么,伴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材料”、“新问题”所蕴涵的价值就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挖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者在学术研究中所选取的“景”不能够符合学术发展的需要,最终的学术研究成果必然是经不起品质检验的。
B.学术研究不能故步自封,要踏踏实实地做到“应景”,积极地关注新现象、新态势,才能联系现实,接轨时代。
C.求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是一个学者必须具备的也是最基本的情怀,丧失这种情怀,学术研究就会沦于浮躁。
D.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是获取个人利益,质疑批判、严密求证,唯实求真,就能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
正统七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
声容宏伟,善敷奏。
擢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奏追袭河套部众,有旨奖劳。
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且恐以侥幸启衅,请敕戒谕,帝是之。
进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者,本画工。
及卒,从子锡请袭百户。
复言:
“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
”遂止。
其经略宁夏,则言:
“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
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致敌每深入。
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
其经略甘肃,则言:
“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
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
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
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
然亦宜因时损益。
延绥将校视他镇为少,调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
”奏上,皆从之。
复在边建置,多合机宜。
及还朝,言者谓治兵非复所长。
特命白圭代之,改复工部。
谨守法度,声名逾兵部。
时中官请修皇城西北回廊,复议缓其役。
给事中高斐亦言灾沴频仍,不宜役万人作无益。
帝皆不许。
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请给胖袄鞋裤。
复执不可,曰:
“朝廷制此,本给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无劳缝纫。
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
”大应法王札实巴死,中官请造寺建塔。
复言:
“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尝造寺。
今不宜创此制。
”乃止命建塔,犹发军四千人供役云,十四年加太子少保。
复好古嗜学,守廉约,与人无城府,当官识大体。
居工部十二年,会灾异,言官言其衰老,乞休。
不许。
居二月,汪直讽言官更劾复及邹干、薛远。
乃传旨,并令致仕归。
久之,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擢通政参议 擢:
被提升
B.从子锡请袭百户 袭:
继承
C.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 属:
聚集
D.复好古嗜学,守廉约 守:
遵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复“谨守法度”的一组是(3分) ( )
①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 ②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
③建置墩台如延绥 ④不宜役万人作无益
⑤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 ⑥今不宜创此制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延绥总兵官房能请求追袭河套地区,王复认为长途奔袭于己不利,且容易滋生事端,皇帝肯定并采纳了王复的意见。
B.王复主持甘肃军务时,认为遵从祖制军队移驻黄河确实是万全之计,但不能操之过急,还应先加强延绥建置和驻军/
C.王复由科举步入仕选,历任刑部、工部等官职,在不同的部门都作出了业绩,任职工部十二年,声名甚至超过了兵部。
D.言官认为王复年老体衰,应该致仕回家,皇上没有批准。
后来,汪直再率言官弹劾王复,皇上才下令王复辞官归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
然亦宜因时损益。
(5分)
(2)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注]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是血染成。
[注]杜荀鹤:
晚唐诗人。
胡城县:
今安徽阜阳县西北。
8.诗人是如何安排两经胡城的所见所闻的,这样的安排有何艺术效果?
(6分)
9.诗中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三)名篇名旬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沧海月明珠有泪, 。
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3)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桩劳动道德下降的趣闻
[德]亨利希·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某个港口,停泊着一只渔船,里面躺着个衣着寒伧的男人。
他似睡非睡,两眼朦胧。
一个衣饰入时的游客踱到这里,他马上就往照相机里装上一卷新的彩色胶片,打算拍下这一幅田园诗般的画面:
蔚蓝的天空,绿色的海洋,海面上轻波荡漾,波峰如雪,黑色的小船,绛红色的渔人便帽。
咔嚓!
再来一次,咔嚓!
好事要成三,保险再保脸,来个第三回:
咔嚓!
单调的,惹人反感的咔嚓声吵醒了那个似睡非睡的渔人。
他睡眼惺忪地坐了起来,迷迷糊糊地伸手去摸他的烟盒。
但是,还没等他拿到手,殷勤的游客已经把一包香烟送到他鼻子底下,虽然没有把烟直接塞到渔人的嘴里,可也递到了他的手中。
第四声,咔嚓!
打火机燃着了,就此仓促地结束了他的客套。
这样手脚敏捷地献殷勤不免过分和做作,造成了令人不快的尴尬局面。
这位对所在国的语言十分精通的游客想攀谈几句以便摆脱窘境。
“您今天会捕到很多鱼的。
”
渔人摇摇头。
“可是人家告诉我说,今天的天气非常有利,”
渔人点点头。
“您今天不出海吗?
”
渔人摇摇头。
游客愈发神经质起来。
他真诚地替这位衣着寒伧的人的健康操心。
错过表示关切的机会准会使他难过的。
“哦,您的身体不舒服吧?
”
渔人终于放弃了摇头点头这样的信号语言,张嘴说话了。
“我身体好极了,”他说,“从来没有这样好过。
”他站了起来,舒展了一下身子,似乎要炫耀一番他结实得象个角斗土。
“我觉得自己是惊人的健壮。
”
游客脸上的表情越来越难堪,疑团却越来越大,似乎快要把他的心脏炸裂了,使他忍不住问道:
“那么为什么您不出海呢?
”
回答来得又快又干脆:
“因为我今天一大早就出过海了。
”
“捕了很多鱼吗?
”
“捕了那么多鱼,所以我今天不需要再出海了。
我的鱼篓里有四只龙虾,大概还有三十来条鲭鱼。
”
渔人终于完全醒了,态度也缓和下来,抚慰地拍了拍游客的肩膀。
在他看来,游客脸上忧虑的表情虽然纯属多余,却也很感人。
“甚至明天,后天我都够用了。
”他说这番话,显然是为了减轻这位外国人的精神负担。
“您抽我的烟吗?
”“好的,谢谢!
”
两人的嘴里都叼上了香烟。
第五次咔嚓!
这位外国人摇了摇头,坐到船舷上,放下手中的照相机,腾出双手,因为他现在要借助手势加强他语言的分量了。
“我确实不想干涉您个人的事。
”他说。
“但是请您设想一下,假如您今天能够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去,那么您会捕捞到三十条,四十条,五十条,或许是上百条鲭鱼。
您想象一下这种情景吧!
”
渔人点点头。
“如果您,”游客继续讲下去,“不仅仅是今天,而且明天,后天,是的,也就是每个好日子都两次、三次,也许是四次出海去——您知道,那将会有什么结果呢?
”
渔人摇摇头。
“您至少一年内可以买一只摩托艇,两年内可以买第二条船,三年或四年内您也许会有一条单桅船。
要是有两只小船或一条单桅船,您当然会捕捞到更多的鱼——有那么一天,您会有两条单桅船,您将……”有那么一小会儿,他兴奋得说不出话来了,“您将会盖起一个小冷藏库,也许还会开一个熏鱼作坊,以后就是鱼类食品厂,可以乘着自己的直升飞机寻找鱼群,还能通过无线电指挥您的单桅船队。
您可以根据法律申请捕捞斑鳟,经营海味餐馆,还可以不通过掮客,把鲭鱼直接出口到巴黎去。
然后……”这个外国人又兴奋得说不出话来了。
他一边摇着头,一边望着那悄然卷来的潮水,只见漏网的鱼儿还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他内心深处不免有些忧伤,度假的乐趣几乎烟消云散了。
“然后,”他说着,却又一次激动得说不出话了。
渔人拍拍他的后背,就象对待一个噎住了的孩子一样。
“然后怎么样?
”他轻声地问道。
“然后,”这位外国人十分激动地说道,“然后您可以安然地坐在这个港湾里,在阳光下打瞌睡——还可以眺望这庄严美丽的大海。
”
“可是,我现在就已经这样做了,”渔人说,“我现在就已安然地坐在海边,而且朦胧入睡了,只是刚才您那咔嚓、咔嚓的声音打扰了我。
”
(1)下列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的标题说明渔夫的生活态度是劳动道德的下降,不符合德国人的生活特征,应否定。
B.衣着寒伧的渔夫与碧海蓝天组成了一幅田园诗般的画面,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游客。
C.渔夫被吵醒后,对游客的搭讪先是不理会,后见游客表情难堪,又于心不忍,便安慰他。
D.面对渔夫的回答,游客既好奇又困惑,甚至有些气愤,以至于在劝说渔夫时越说越激动。
E.两人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渔夫的回答悬念迭起,结尾更叫人忍俊不禁,发人深省。
(2)根据对话内容,分别概括游客、渔夫的性格特点。
(6分)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4)渔夫对游客积极劝说的淡定态度,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李可染——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何晓鹏
李可染、陆俨少,中国当代两大山水大师,一京一沪,称“南陆北李”。
但于中国山水画的开拓有功,李可染蔚然大宗。
书画市场,赝品最多,但仿李可染山水的却较少,这离不开“李氏画作以笔力和积墨见长,且层次分明,对光感的把握有独到之处,往往使伪造者望而却步”。
除山水外,李可染亦有人物、牧牛图之类作品,但论建树之多,以山水为巨。
笔力、积墨、光感,这些传统与西画的要素在李可染的山水中得以浑融。
英国文艺批评家迈克·苏立文说,“假设我们要尝试选择一位20世纪的中国画家,他的个人经历、艺术生涯、美学理念和所产生之影响,能够约略概括这一纷乱时期的艺术主流——这位艺术家必定是李可染”。
李可染少年曾师从“集益书画社”钱食芝先生习国画,22岁时,李可染报考杭州国立艺术院油画研究生。
临考前,从未握过油画笔的他现场向来自山东的考生张眺学怎样画西画。
考场之上,李可染绘了一件大幅人体油画,结果被时任校长的林风眠赏识,破格录取。
就学之初,从未画过素描的李可染在自己的画板上写了个“王”字,取音于“亡”,戒告自己:
画不好,就不要活了。
从那之后用功于素描与油画。
精力回归于中国画,则是十余年后的事。
此次见于佳士得的这幅《万山红遍》,李可染创作于1964年,“词意”取的是毛泽东创作于1925年,发表于1957年的《沁园春·长沙》,其中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在当时,画家以毛泽东诗词为创作题材极普遍,一则,毛氏诗词境界开阔,颇富美学意境,为当时知识阶层所欣赏;二则,五六十年代中国运动极多,毛词入画,政治上安全。
单《万山红遍》,李可染就不止创作一幅。
据鉴藏家刘文杰考证,李可染共画了七幅《万山红遍》,创作于1962年至1964年。
其中较大的有三幅,一幅现藏于北京画院;一幅乃应荣宝斋之邀,为建国十五周年大庆所作,现藏于荣宝斋;剩下一幅就是此次拍品。
《万山红遍》是李可染的重要代表作,不凡之处便是作者用了大量朱砂来渲染画面,满目红山,意境非凡。
据说,当时李可染画《万山红遍》用掉内库半斤朱砂。
以朱砂作画,前人有过,但多用于佛像、钟馗、花卉,如此大量用于山水画之中,李氏为第一人。
画面之中,浓墨为底,上敷朱砂,挤白以瀑布溪流,冷暖交映,层次幻化。
与齐白石等不同,同为大家,李可染画作极少,现今可查不过800件(齐白石少说也在万件以上),这也是李可染作品价格越来越高,赝品却较少的原因之一。
李可染作画极认真,他自谓“苦学派”,一幅画,少则几天,多则累月,这于国画是极慢的速度。
且李可染画画,不喜旁人打扰。
坊间传一故事,说一先生为观看其创作过程,上门索字,李可染一口答应。
那先生便坐在书房等其动笔,李可染便与之拉话,半日过去,那人终煎熬不住,败退出去,片刻,李可染把题好的字拿出送与他。
其实在40年代之前,画画快是李可染的特点之一。
改变发生在1947年拜齐白石为师之后。
与许多人所想不同,以大写意花鸟鱼虫闻名海内外的齐白石画画更慢。
李可染这样描述他的恩师,“齐老画画,不是画得慢,而是画得很慢。
”于国画创作,用笔快慢大有深意。
除齐白石,黄宾虹也是造就李可染的重要师承。
正是在其继往开来的积墨法基础上,李可染的山水画才达到了黑、满、重、亮的大师境。
李可染有句名主言: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所谓“打进去”,就是师法古人,以求笔法的完备,是打基础;“打出来”就是指要真正领悟山水画的精髓,则要融入大自然,去师造化。
李可染是那种“把练功看得重如泰山”一般的画家,晚年的他试图创立“苦学派”。
但是,此一派的“苦”似乎都下给了他自己。
即便其本人愿意燃臂当炬,弟子们也仍然难以在黑黝黝的笔墨里翻越他这座黑黝黝的山。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书画市场赝品多,仿李可染山水画的却较少,主要是他的画作层次分明,对光感的把握很独特,很难模仿。
B.相比于齐白石等其他国画大师而言,李可染画作极少,这是因为他画得太慢,一幅画,少则几天,多则累月。
C.在报考油画研究生时,李可染对油画几乎是一无所知,考前向张眺现学现画,竟为林风眠赏识,被破格录取。
D.李可染的代表作《万山红遍》融传统与西画要素于一体,还别具一格地用朱砂渲染画面,这在中国,他是第一人。
E.李可染作画喜清静,不喜旁人打扰;后期深受两位老师齐白石、黄宾虹影响,国画创作时用笔也由快变慢。
(2)说说标题在文中的作用。
(6分)
(3)为什么说能够代表20世纪纷乱时期的中国画的艺术主流的画家必然是李可染?
请简要分析。
(6分)
(4)“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是大的勇气打出来”,李可染的这句名言,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教育行政官员不知道师生们的疾苦,不钻研教学大纲和课本,光凭外行的“理念”闭门造车,怎能搞好教育改革?
B.春拍市场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在此刻瞻前顾后,在盘点艺术品市场上半年大势的基础上,展望下半年的走势。
C.当很多人在往同一条路上挤的时候,只要你拥有足够的实力和信心,独辟蹊径而取之,也能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D.魏好古腹内空空,胸无城府,但他善于溜须拍马,把魏忠贤拍得浑身通泰,做官当然是顺水顺风,偶尔还连升三级。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穿越革命烽火,走过抗战岁月,迎来解放时代,二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家。
B.“中国红”所代表的光荣历史和精神力量,历经百年挥洒和积淀,已经深深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潮流,成为中华儿女心中最具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文化符号。
C.中朝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邻,两国在各领域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在中国友好关系发展史上谱写新的篇章
D.尽管受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路还漫长,但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中华民族定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古人一直把登楼当做一种情趣,当做一种放逐生命和性情的最佳方式。
; ;
, , , 。
。
这样的生存方式不能不让现代人悚然而惊——现代人的“恐高症”由来已久,生怕把自己的一切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生命性情的掩饰和虚伪,必然会造成心理上的偏执与狭隘,以致不能产生纵浪于天地、骋思于广袤的大度和伟岸。
①若名人雅士聚集在一处登楼,那肯定会相互赋诗题撰,感受日月星辰的润泽,体昧清风入怀的愉悦
②如果是独自登楼,便可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
③在那样的一个极点之外,他们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沧州市 届高三 复习 质量 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