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docx
- 文档编号:10519009
- 上传时间:2023-02-17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9.28KB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docx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
摘要: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实践操作性强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该课程教学要求实现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
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基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至关重要。
在分析《会计电算化》课程特征、现有教学模式缺陷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要求,从教学模式五要素出发,提出了“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四基创新教学模式,以充分实现教学目标。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它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
这门课程既有特定严密的理论体系,又有规范的技术操作要求和很强的实践应用性。
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严谨厚实的电算化基础理论知识、规范的技术要求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是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会计等相关专业及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
如何将这一目标贯彻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的适时选择与创新至关重要。
本文拟从研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教学要求入手,结合教学经验和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讨。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实践操作性强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它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ERP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
这门课程的教学涉及到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起着前后承接的重要作用,是理论结合实践程度较高的重要课程。
其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教学内容涉及面宽。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会计学、管理学、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和经济学等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会计电算化》必须以会计学、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作为前导课程,同时又要紧密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经济学、ERP等课程的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前后承接作用。
它被确定为高职院校经济信息管理、会计等多个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体系中的专业必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适用层面广的课程。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需要涉及的知识面也要求宽广。
2.理论体系严密,技术要求规范,教学要求较高。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除了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条款外,还要求遵循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会计准则、信息技术管理等相关规范,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
这些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办法构筑成会计电算化最严密的理论体系,使得《会计电算化》课程在理论讲解上要求体系严密、在技术操作上要求严谨规范。
相应地,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专业理论娴熟,业务操作精准、综合素养优秀等较高的要求。
3.实践操作性强,教学资源要求相对完善。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旨在实现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
这种复合型后备人才应是具有较强实践操作经验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必须较好地结合实验、实训环节。
通过实验、实训加深对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理论、规范、准则的掌握与变通。
这种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在教学资源上也比单纯理论教学要求更加完善。
除了要求配备相应的实验、实训场所、设施、软硬件等,还要求具有与工作环境对接的模拟场景、顶岗实训的校企合作基地等。
4.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新信息,新业务不断涌现。
以“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为目标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要求与时俱进、速度更新,以全面适应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首当其冲的缺陷是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培养能力定位层面过高或者过低。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因而缺乏针对性,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度差,进而影响到该课程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具备何种能力失去了导向和依据。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现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方式,理论和操作技能的传授变成纯粹的“灌与输”。
由于过分注重教师本位,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主观能动作用。
教与学逐步演变成《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两个对立端。
教师日渐失去教学热情,学生缺少独立思考,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3.轻理论讲授,片面追求实践操作,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差。
随着中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呼声四起,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也出现“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趋向。
《会计电算化》应有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正确实践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准绳,片面重视该门课程的实践操作,轻视对指导操作的理论学习,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积累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在不断变化的实务环境中,不知变通,实务独立操作能力差,不能较早地独当一面。
4.教学资源不充分,技能培养渐成空。
教学资源不充分,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实践条件欠缺上,不具备实训所需的软、硬件;另一方面是教学实践的教材不尽合理,课时安排不充分。
这两方面的不足,直接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取向偏离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影响到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素养的形成,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应用能力不规范,实践操作水平低。
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日渐成空。
5.课程考核主体单一,方式机械,评价指标单一,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目前,对该门课程考核的实施主体仅锁定在院方,主体单一;且多采用笔试考试,不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学生掌握能力的指标就是试卷的一纸分数,与《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社会适应性不匹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求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应通常被理解为:
“培养适应信息化管理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良好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计算机操作和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技能、职业道德高尚的复合型人才”。
因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就要承担起培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终身自我学习的技能,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讲解,又要重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
同时,有关国家关于会计、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执业中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职业道德等的教育也是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要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则要求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克服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鉴于上述《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针对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本文拟结合《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求,以教学模式五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手段、评价)为主要内容,构建“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会计电算化》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复合型后备人才的要求。
该模式主体内容如下:
1.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基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较强的实践操作性,本文借鉴“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中的“刺激―反应”要素,运用到该门课程的教与学中,即针对课程特征,为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才提供特定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特定学习反应,从而系统地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
根据这一教学理论,本文提出了适用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四基教学模式。
基于理论,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首先要立足于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等。
它是指导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践,规范实践的基本和具体政策面。
基于项目,即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要由点到面,循序渐进。
把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分解成功能独立且完善的功能模块,同时,把教学内容相应设计成一个个特定的课题项目。
将功能模块与对应课题项目相结合,从项目入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逐步渗透到整个课程的系统学习。
基于平台,明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掌握某种财务软件。
它是整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
在系统学习功能模块的基础上,要以会计信息系统平台为面,比如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面,延伸到掌握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管理。
基于实践,理论是实践的导向,实践则是理论的载体,两者相倚而生。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无论基于项目还是基于平台,实践操作均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它既是检验理论知识掌握与否的手段,也是运用会计电算化知识解决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中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信息系统管理能力,从而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对这四个基于的实施,既要有计划、分阶段,也要恰当融合、适时跟进。
2.精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化。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能过高,也不能定位不足,否则导致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究竟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何种能力?
教学目标究竟定位在那一个层面?
以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需求意愿为导向,根据上述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本文提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目标。
根据这个目标,结合课程特征和教学要求,把《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进一步分解为可操作性强、具体化的能力目标。
这些具体化的能力目标包括:
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掌握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能力、掌握两到三种财务软件七八个功能模块的运用、掌握ERP的运用与管理、通过相关认证资格考试、参加一至两项信息管理类职业技能大赛等。
3.教学程序要合理安排,理论先行,实践跟进,升华理论,理实一体。
教学中,针对四个基于,以模块和平台为载体,要做到理论先行,实践跟进。
即以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的教学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起点,实践跟进,共同作用于模块与平台的教学。
以法规准则、理论方法、规范指南为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体系,合理安排学时充分讲解,并借助于对项目与平台的教学,设计一些案例项目,引入符合这一理论体系的相关实训、实践。
理论为指导实践的规则、不断完善实践,实践的开展又进一步强化对理论的掌握与应用。
两者相倚而生,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程序。
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手段讲科学、有策略,变教师本位为项目趋动。
为发挥“四基”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科学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变教师本位为项目趋动。
项目趋动,即以项目为教学中心,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项目协作、讨论、实践、解决存在于既定课题项目的实际问题。
其实施的关键是:
首先要做好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整体教学规划,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条件,遵循一定原则,制定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能力目标的实施项目;其次根据选定的实施项目科学设计教学步骤、创设仿真于工作场景的教学情境;再次就是要有策略、有技巧地组织实施项目教学,转变教师本位为项目中心;最后是以项目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落实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理实一体。
该手段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达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5.课程考核体系多元有效。
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出多元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
一是考核主体多元化,由学生、教师、实践专家共同参与。
二是考核方法多元化,实施阶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如认证考试)相结合。
三是考核标准多元化,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等。
多管齐下,共同保障《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与建议
我校与其他部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基于理论+基于项目+基于平台+基于实践”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是能够满足于教学要求,彰显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复合型后备人才的教学目标。
但是,应该看到,在该模式的实施中,还需要重点做好教学总体规划、具体能力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实训场景及资源设计、实践基地筛选建设、教学效果实时反馈总结等具体工作,以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会计电算化 会计 电算化 课程 教学 模式 创新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