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下册课后强化练习题25.docx
- 文档编号:10518802
- 上传时间:2023-02-1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93.69KB
高二生物下册课后强化练习题25.docx
《高二生物下册课后强化练习题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下册课后强化练习题25.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下册课后强化练习题25
(时间:
5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0·黑龙江高考适应性训练)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解析:
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不同环境中同一
种群的K值一般是不同的,不同生物的K值往往也不同,所以K值是可以改变的。
影
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
一定呈“J”型,如有天敌的限制等。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
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答案:
D
2.(2010·河北衡水中学月考)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是a>b>c 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的比较
是a>b>c 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是a>b>c
A.只有①③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③④D.只有②③④
解析:
题图反映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①正确。
a、b、c分别代表增长型、稳定型和衰
退型,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最大的是b,②错误,③正确。
年
龄组成不能反映迁入率与迁出率,④错误。
答案:
A
3.(2010·福州三中月考)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
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
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组成
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
从题目中的预测数据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的人口为增长型,瑞典人口
为稳定型,而德国人口为衰退型,这主要是由种群的年龄组成决定的。
答案:
B
4.(2010·潍坊模拟)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Nt=N0λt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
解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
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不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被淘汰,也可能因环境优越、缺少天敌而呈
“J”型增长;对于呈“S”型增长的生物种群来说,增长率最大时,种群的数量在K/2左
右。
答案:
B
5.(2010·苏北四市一模)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
确的是(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解析:
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培养用具和培养液必须都经
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否则会引起杂菌污染,影响酵母菌的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
在有氧气时,大量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必须供应充足的氧;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
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产生误差;酵母菌
培养后期,数目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答案:
D
6.(2010·湖北武昌元月调研)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
据见下表(单位:
只)。
年份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种群数量
50
80
400
800
1500
捕捉标志数
150
第二天重捕数
150
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
13
那么,下列与1970年至1975年该鸟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相符的是( )
解析:
首先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1975年该鸟的种群数量,即150×150/13≈1731(只);
然后以时间作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作为纵坐标绘制出该鸟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C。
答案:
C
7.(新题快递)科学家通过对三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
果。
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时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种群密度为4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
B.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就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
C.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
D.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
解析:
提高氮元素供应量时,玉米子粒产量达到最大值的种植密度变化不是很大,所以
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不可以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
度有关。
答案:
D
8.(2010·海南生物,18)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
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计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解析:
本题考查样方法调查生物种群密度。
该草地上全部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只
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选择样方要随机选择,具有代表性,不能
只选择植物密集的地块。
答案:
C
9.(2009·安徽理综,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繁殖加快,故A错。
第17~
29天,成虫数量增长逐渐缓慢,说明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故B错。
第21~37天,
成虫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生存斗争加剧,成虫增长率下降,故C正确。
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故D错。
答案:
C
10.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合的是( )
A.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曲线
B.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的水平
C.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
D.该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人工培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曲线
解析:
在密闭的恒定容器中培养酵母菌,其数量达到最大值后会下降;a点时种群的增
长速率最大,故鱼类的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此点。
答案:
C
11.(2010·南通二模)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
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期间( )
A.增长率大于零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解析:
在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其增长率为零,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出
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种群密度最大。
答案:
D
12.(2010·南京市第一次调研)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
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用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菌体
解析:
野兔的活动能力强,个别标志物的脱落一般不会影响结果;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
应随机对多个家庭调查,以家系为调查对象的结果不可能偏小;题中计算酵母菌数量的
方法是正确的。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6分)(2010·东北三校联考)在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两个层次,即个体的年
龄组成和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
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是单体生物所没有的。
例如一年生
苔草的分枝可以月龄画成椎体,如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无性系构件月龄结构的影响。
请回答:
各月龄枝的百分比
(1)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________的分枝成为优势。
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
(2)苔草的幼枝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它能吸引许多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
若在理
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为________型增长,其
年龄组成类型最接近于________。
(3)五趾跳鼠是危害三北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种有
效控制五趾跳鼠数量的具体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月龄较小 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
(2)“J” 增长型 (3)①养殖并释放五趾跳
鼠的天敌 ②减少五趾跳鼠的食物来源
14.(14分)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
请回答:
(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________相等。
标记
技术极为重要,例如:
标记物和标记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记物不能________,否则可能改变该动物与其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标记符号必须能维
持一定时间。
(2)为了模拟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两位同学分别在1张50cm×50cm的白纸上制作方
格表,将200粒绿豆种子随机撒在白纸上,选择5个方格进行计数,再计算出种群密度。
两位同学的调查结果有差异,你认为原因可能有哪些?
(至少答两项)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甲
10
—
0.1
28
乙
10
—
0.1
2
丙
—
10
0.1
28
①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显微镜定期测定甲、乙、丙三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结果如右图所示。
请根据右图信
息,判断图中曲线A、B、C分别对应的试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概率 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答
出一点即可) 过分醒目
(2)取样方法、样方位置、样方的代表性、样方面积等的不同
(答出两点即可) (3)①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②甲、乙、丙
思维拓展:
采用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1)确定适合的调查对象。
(2)按要求选取样方,随机取样。
(3)样方的个数要依总面积大小而定,总面积大的可以多选一些。
(4)样方的大小依物种而定。
(5)计数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及其顶角的个体。
15.(20分)某地引入的一种植物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科研工作者对此
进行了多项研究。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样方内该植物的分布如图所示,则此样方内该植物的数量应记为________株。
(2)用样方法对该植物和本地原有四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
株/m2)。
请在相应的坐标图中绘出该引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在曲线上用字母标
注引入植物)。
年份
A
B
C
D
E
1991
10.0
0.3
3.0
3.0
3.2
1992
9.2
0.7
2.1
2.0
2.8
1993
8.0
1.8
1.1
0.4
1.7
1994
6.8
5.1
0.3
0.0
1.5
1995
5.5
8.7
0.0
0.0
1.3
1996
4.0
9.6
0.0
0.0
0.4
1997
3.2
9.6
0.0
0.0
0.2
(3)引入植物造成的后果称为生物入侵,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入侵植物,把该植物和一种本地植物在一适宜地块内
混合种植,并绘制出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________。
A.乙种群为该入侵植物,甲种群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
B.t1~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
C.t2、t4时,甲、乙种群的数量分别达到最大
D.影响乙种群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
(5)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在实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
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该植物。
待成熟后分
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
区域号
1
2
3
4
5
植株数量
200
400
600
800
1000
荚果数/株
8.3
6.1
4.6
2.7
2.1
种子数/荚果
6.0
5.9
6.2
5.9
6.0
结果反映的规律之一是:
平均单株结豆荚数________________;结果反映的另一规律
是:
平均单荚中种子数________________。
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
农作物高产应做到合理密植。
解析:
(1)样方法计数时,对样方内植物统计时除统计样方内部全部同种植物外,还要
统计两个相邻边及其顶角(一般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上的同种植物。
(2)根据题干信
息“某地引入的一种植物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推测引入植物应该
在本地具有优势,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可以确定B种植物为引入植物(只有B种群呈“S”
型增长),在绘制生物学曲线时,要注意三个评分点,即坐标系的建立(坐标名称、数据
单位)、依据给定数据描点、将相应点连接。
(3)入侵生物因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
食物充足等原因,其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增长。
(4)图中曲线表明,t2、t4时,甲、乙两种
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种群数量达到K/2左右。
(5)分析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表,可以
看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平均单株结豆荚数减少,而每个荚果中种子数基本没有变
化。
答案:
(1)15
(2)如图所示
(3)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 (4)C (5)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不随种植密度的变
化而改变(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010·苏、锡、常、镇四市调查)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
在15~35℃范围
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
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
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
得到的结果:
(单位:
×106个/mL)
温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h
24h
48h
72h
96h
120h
144h
168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
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___法。
(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___℃。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
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
时的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无
关变量。
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
达K值的时间将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
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小”
或“保持不变”)。
答案:
(1)抽样检测
(2)25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长;达到最
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或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3)
如图(柱形分布合理、数值大致正确即可) (4)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溶
氧量、接种量 减少 增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下册 课后 强化 练习题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