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基础知识.docx
- 文档编号:10510144
- 上传时间:2023-02-17
- 格式:DOCX
- 页数:91
- 大小:104.58KB
康复医学基础知识.docx
《康复医学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医学基础知识.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康复医学基础知识
1981年提出新的定义“康复是应用所有措施,旨在减轻残疾敢择障状况,并使他们有可能不受歧视地成为社会的整体。
康复基本内涵:
1、采用综合措施,包括医疗、教育、职业、社会和工程等方面的措施。
2、以残疾者和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
3、强调功能训练、再训练。
4、以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佘为最终目标。
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和(或)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
医疗康复
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两个名称的实质内涵并没有本质区别。
四大医学之间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将康复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作为现代化医院的基本功能。
这四个学科的关系不是以时间划分的阶段关系,而是互相关联、互相交错、四环相扣的关系。
(1)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
通过积极的措施,例如健身锻炼和合理的生活习惯,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功能障碍的可能性,这是康复医学的一级预防。
许多疾病在发病后,需要积极的康复介人,以预防继发性功能障碍或残疾的发生,这是康复医学的二级预防。
已经发生功能障碍后,可以通过积极的康复锻炼,防止功能障碍的加重或恶化,这是康复医学的三级预防。
康复预防与预防医学在上述方面的内涵一致。
康复医疗的共性原则:
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主动参与全面锻炼
四、基本政策和法规
⑴《残疾人保障法》:
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
政府规划1988年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有创见地提出三项康复(白内障复明、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聋儿听力言语训练〉。
残疾人节日:
中国助残日:
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国际残疾人日:
每年12月3日〖1992年10月14日,联合国第47届大会决议〉。
1.残疾是指由于各种躯体、身心、精神疾病或损伤以及先天性异常所致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和(或)丧失,造成机体长期、持续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状态,并不同程度地影响身体活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活动能力。
这些功能障碍通常不能通过单纯的临床洽疗而痊愈。
2、原发性残疾原发性残疾是指由于各类疾病、损伤、先天性异常等直接引起的功能障碍,导致残疾常见原因有疾病、外伤、营养不良、先天性发育缺陷和老年病等。
3、继发性残疾是指原发性残疾后的并发症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即各种原发性残疾后,由于躯体活动受限,肌肉、骨骼、心肺功能等出现失用或失用性改变,导致器官和系统功能进一步减退,甚至丧失。
例如脊髓损伤后长期卧床导致的关节挛缩、泌尿系统结石和肾功能障碍等。
4、残疾人是指具有不同程度躯体、身心、精神疾病和损伤或先天性异常的人群的总称。
其机体结构、器官功能、心理与精神功能障碍或丧失,失去部分或不能以正常方式从事正常活动的能力。
如小儿麻痹症患者、痴呆儿、聋哑人等。
5、残疾学是以残疾人及残疾状态为主要研究对象,专门研究残疾病因、流行规律、表现特点、发展规律、结局以及评定、康复与预防的学科。
残疾学以医学为基础,涉及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和政策法令等。
残疾分类
1、国际功能、残疾和徤康分类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XX年5月通过的新残疾分类概念。
用于残疾评定,可以用残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来表示。
用于反映健康功能状态,可以用身体功能、个体功能、社会功能来表示。
分类为研究人体与健康有关的功能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医护人员、健康人、患者、残疾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有利于社会对残疾者的理解和沟通。
2、中国残疾分类1986年国务院批准《五类残疾标准》,1987年全国抽样调查,包括视力残疾、听力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但没有包括内脏残疾。
第三节服务对象与内容
服务对象
1.残疾者:
。
康复治疗是改善残疾者躯体、内脏、心理和精神状态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残疾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2.老年人:
老年人有不同程度退变(包括内脏、肌肉、骨关节等)和功能障碍,这些功能障碍往往都和缺乏运动有关。
中国正在进入老龄社会,因此老年人的康复锻炼是防治老年性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
3、慢性病患者:
主要是指各种内脏疾病、神经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患者。
4、疾病或损伤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患者:
5、亚健康人群:
二、工作内容
康复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康复基砷学、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学、康复临床学和社区康复。
也有将康复护理列人基本内容。
三、工作方式
康复团队模式(指如多学科和多专业人员合作,共同致力于患者功能康复的工作方式。
团队会议:
团队会议一般由康复医师召集,由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护士、心理治疗师、假肢/矫形技师、社会工作者、营养师等组成,从各自专业角度讨论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治疗情况、下一步治疗计划等。
第二章:
解剖学
解剖学方位术语
1.人体标准解剖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侧〉。
2、方位
上下:
靠近头部为上,靠近足底为下。
前后:
靠身体腹面者称前(腹〉侧,靠身体背面者称后(背)侧。
在描述手时则常用掌侧和背侧。
内外:
靠近身体正中线的为内,远离正中线的为外。
在描述上肢前臂结构时,由于前臂尺、桡骨并列,尺骨在内侧,桡骨在外侧,故可将前臂外侧称为桡侧,前臂内侧称为尺侧。
在描述下肢小腿结构时,由于胫、腓骨并列,胫骨在内侧,腓骨在外侧,故可将小腿外侧称为腓侧,小腿内侧称为胫侧。
⑷浅深:
靠近体表的为浅,相对远离体表的为深。
3、轴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可设立三个典型的相互垂直的轴。
‘
⑴、矢状轴(前后轴):
前后平伸并与地平面平行的轴。
⑵、额状轴(冠状、纵轴〉:
左右平伸并与地平面平行的轴。
3、垂直轴(纵轴〉:
与身体长細平行,并与地平面垂直的轴。
4、面器官的切面一般不以人体的长轴为准而以其本身的长轴为准,即沿其长轴所做的切面称为纵切面,而与长轴垂直的切面称为横切面。
横断(水平〉面:
与身体或肢体长轴相垂直、与地面平行的切面。
矢状面:
与横断面相垂直,沿前后方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的纵切面。
如果该切面恰通过人体的正中线,则称为正中矢状面。
额状(冠状〉面:
与横断面相垂直,,沿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人体分部
1.头部包括额、顶、颞、枕。
颈部
躯干包括胸、背、腰、腹。
四肢包括肩、上臂、肘、前臂、腕、手、臀、髋、股、膝、小腿、踝、足
体表标志线
1.胸部标志线
⑴前正中线:
又称胸骨中线,自胸骨柄上缘中点向下至剑突做垂线。
可延伸至腹部。
⑵锁骨中线:
自锁骨中点做垂直线(分左右两线〉。
⑶腋前线:
自腋窝前皱襞向下做垂直线。
(4)腋中线:
自腋窝中点向下做垂直线。
(5)腋后线:
自腋窝后皱襞向下做垂直线。
2.背部标志线
⑴后正中线:
以脊柱棘突向下做垂直线。
(2胛线:
以两肩胛下角向下做垂直线。
3.腹部标志线
(1)肋骨线:
通过两侧第10肋最低点的横线。
⑵棘间线:
两侧髂前上棘之间所作的横线。
⑶左、右纵线:
由两侧腹股沟中点向上所作的纵线。
1.头面部标志
⑴头顶:
自前发际至枕骨粗隆延线及两耳廓以上部位。
(2、额部:
前发际至两眉弓间。
⑶枕部:
以枕骨粗隆为中心部位。
\
(4)、颞部:
分左右两侧。
、‘
5、耳区:
包括耳廓、外耳道、乳突等。
分左右侧。
6、眼:
包括上下睑、内眦部、泪囊部。
分左右侧。
(7)鼻窦:
额窦位于两眉之间、筛窦位于两内眦之间;蝶窦位于两下眼眶与外耳道连线的后1/3处;上颂窦位于两眼眶下1.5皿。
(8、鼻部:
包括鼻前庭部。
(9、关节:
外耳道孔前仏III处。
分左右侧。
1.头面部神经标志
(1)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半月节,出口居眉弓外缘至外耳道连线后1/3处。
分上、中、下三支,分别走向眼、鼻、颏部。
2)面神经:
膝状神经节位于外耳道孔。
面神经干自外耳道经乳突向前至耳垂前方。
分上、中、下三支,分别走向额、上颂及颏部。
⑶枕大神经(出口处〉:
两耳根上部枕后连线、距中线相当于玉枕穴。
(4)枕小神经〖出口处〉:
两耳垂后部枕后连线、斜方肌的外缘或距中线切瓜处〔相当于风池穴〉。
5〉耳大神经〔出口处、胸锁乳突肌后缘上1/3点。
^
阑尾:
中心点有两种定位法,麦氏点: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外1/3点;Lanz点:
两髂前上棘连线右1/3点。
节运动系统
1、概述
组成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1功能
⑴运动:
为运动系统的首要功能;系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等共同收缩而完成。
⑵支持:
包括构成人体体形、支撑体重和内部器官以及维持姿势。
⑶保护:
骨和骨连结以及肌肉构成体腔壁,可缓冲打击、震荡,保护内脏。
二、骨
1.概述骨是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
成人共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等。
分类按形态可分为5类:
⑴长骨:
主要分布于四肢。
⑵短骨:
主要分布于承受压力而运动较轻微的部位。
〔3〉扁骨:
呈板状,如颅的顶骨、胸骨、肋骨等。
(4)不规则骨。
(5)混合骨。
如由扁骨和不规则骨形成的颞骨等(考点)
3、骨的构造
骨质:
含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多种细胞。
!
)分类:
分为骨密质、骨松质。
2〉配布:
不同形态的骨,由于其功能侧重点不同,在骨密质、骨松质的配布上也呈现各自的特色。
如扁骨内外两面是薄层的骨密质,中间镶夹着少量的骨松质。
‘
(2)骨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被覆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质表面。
骨膜富含血管、神经,通过骨质的滋养孔分布于骨质和骨髓。
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网眼也衬着骨内膜。
骨膜的内层和骨内膜有分化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能力(注意关节面是没有骨膜随着的),对骨的发生、生长、修复等具有重要
骨髓:
是柔软的、富于血管的造血组织。
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成人的红骨髓仅存于骨松质的网眼内。
5、骨的X线像
⑵骨骺:
骨髓部骨松质呈密度较低的网状影像。
在少年,骨干与骺之间的骺软骨显示为带状透亮区。
成年后骨骺与干骺结合处常留一条密度高的线状影像,称为骺线。
关节:
骨连结根据连结形式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种。
1-直接连结.骨与骨借致密结締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紧密地连结起来,两骨之间没有关节腔。
这种关节基本上不活动或活动甚微。
根据连结两骨的组织不同又分为纤维连结、软骨结合和骨结合。
软骨结合:
由于软骨音质成分的不同,可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力软骨。
关节软骨无血管神经分布,由滑液和关节囊滑膜层血管渗透供给营养。
间接连结:
关节的基本结构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辅助结构:
某些关节为适应特殊功能的需要分化出一些特殊结构。
1)关节的支持韧带:
有囊外韧带和囊内韧带,股骨头圆韧带、膝交叉韧带等为囊内韧带。
功能:
增强关节稳定性,限制关节运动幅度,控制关节运动方向,补充运动对侧的支持力;提供肌肉或肌腱附着点(有些韧带本身即为肌腱的延续,如髌韧带)。
2〕关节盘:
半月板为些类的板。
3〉关节唇:
为附着在关节窝周边的纤维软骨环。
功能:
加深关节窝.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增大关节面的作用,如髋臼唇。
3、关节分类:
⑴单轴关节:
只有一个运动轴,关节仅能围绕此轴做与之垂直的运动。
又分为屈戌关节、车轴关节。
屈戌关节:
也称滑车关节,关节头呈敞车状,仅能沿冠状轴进行已见屈伸运动,如指间关节。
⑵双轴关节:
有两个互为垂直的运动轴。
能作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的运动。
如椭圆关节(如桡腕关节)、鞍状关节(如拇腕掌关节)。
⑶多轴关节:
具有三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允许各方位的运动。
如球窝关节(可进行沿冠状轴的屈、伸运动及沿矢状轴的展、收运动和沿垂直轴的旋内旋外运动,一般关节窝浅(如肩关节),其运动幅度较大;如果关节窝深,包绕关节头的1/2以上时,则其活动受限,称为杵臼关节(如髋关节);平面关节(如腕骨间关节、跗骨间关节、椎间关节)。
运动学
生物力学:
是研究能量和力对生物系统影响的科学,是力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
3、内力和外力人体经常受外力和内力这两大类力的影响。
外力是指外界环境作用于人体的力,包括重力、支撑反作用力、流体作用力、摩擦力、器械阻力等;内力是指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间相互作用的力,包括肌肉收缩力、组织器官间的被动阻力、内脏器官的摩擦力、内脏器官和固定装置间的阻力、体液在管道内流动时产生的流体阻力等。
力矩的单位为牛顿·米(N·m)0力矩的大小也称为扭力。
⑷刚体:
刚体是指在任何载荷下都不发生变形的物体。
在实际研究中,当有些部分在制定载荷下的变形与该研究中其他部分的变形量相比极其微小可忽略不计时,则可将该部分视为
刚体。
脊柱生物力学
1.运动节段由于脊柱的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在研究脊柱的生物力学时,通常观察
脊柱的某一部分,该部分由相邻两椎体及其间的软组织构成,能显示与整个脊柱相似的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其运动的叠加可构成脊柱的三维运动,称为运动节段又称脊柱功能单位。
运动范围
(1)颈椎的活动度:
颈椎是脊椎活动度最大的部分。
颈椎活动由两个部分完成:
①上颈椎(枕-寰-枢复合体〉的联合运动;②下颈椎(颈2--7)的联合运动。
前者以旋转运动为主,后者以屈伸运动为主。
枕-寰-枢复合体是人体中轴骨中最复杂的关节。
枕--颈1和颈1--颈2的关节均有伸屈运动,枕--颈1的屈伸范围为13.4°,颈1--颈2关节约10°,二者使枕-寰-枢’复合体的伸屈范围达23.4°。
轴性旋转只发生在颈1--颈2关节,其旋转范围可达47°,相当于整个颈椎旋转度的40%--50%。
⑵胸椎的活动度:
在矢状面上,上胸段平均每节段为4°,中段为6°,下段为12°。
⑶腰椎的活动度:
从腰1到腰5,屈伸范围逐渐增加,从腰1的12°增加到腰骶关节的20°。
5、椎间盘生物力学
(1)结椅特点: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两部分组成。
纤维环呈同心圆环形结构,前侧及两侧较薄。
⑵椎间盘功能:
正常椎间盘由胶冻状的髓核和纤维环组成,形成封闭的有一定压力的内环境,其功能有:
保持脊柱的查声;连结椎间盘的上下两椎体,并使椎体有一定的活动度,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压力;对纵向负荷起缓冲作用;维持后方关节突间一定的距离和高-度,保持椎间孔的大小;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
三、骨与关节生物力学
骨骼生物力学
1〉结构特点:
骨骼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力学支柱,不仅承受着各种载荷,还为肌肉提供可靠的动力联系和附着点。
骨组织主要由骨细胞、有机纤维、黏蛋白、无机结晶体和水组成。
⑵应力与骨折愈合:
骨折后的骨愈合需骨痂形成,而骨痂的形成需要应力的刺激。
骨在应力作用下羟磷灰石结晶的溶解增加,使发生应变的骨组织间隙液里的钙离子浓度增大,以利于无机晶体的沉积。
骨与关节的运动
骨骼运动骨骼运动会产生相应的关节运动,骨骼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
旋转和线形位移。
骨骼的旋转会产生关节的滚动-滑行,其线形运动会产生关节的滑行、牵引、压缩。
1.关节软骨的构成与生物力学
⑴结构特点与组成:
关节软骨主要由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和散在分布的高度特异细胞
(软骨细胞)组成,基质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多糖和胶原,并有少量的糖蛋白和其他蛋白。
五、肌肉的生物力学
1.肌肉的力学特性
(1)伸展性和弹性:
肌肉的伸展性是指肌肉放松,在外力作用下其长度增加的能力;肌肉的弹性是指当外力去除后,肌肉恢复原来长度的能力。
⑵运动单位募集:
指进行特定活动动作肘,通过大脑皮质的运动程序,调集相应数量的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纤维的兴奋和收缩过程。
运动单位募集越多,肌力就越大。
运动单位募集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当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大、冲动的频率高时,激活的运动单位就多。
、
(3)杠杆效率:
肌肉收缩产生的实际力矩输出受运动节段杠杆效率的影响。
如髌骨切--除后一四头肌力臂缩短,伸膝力矩将减小约30、;
2、肌肉的类型
⑴肌细胞分化分类: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⑵运动作用分类:
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和协同肌。
(3)肌纤维类型分类:
人类骨骼肌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肌纤维:
I型慢缩纤维,又称红肌,即缓慢-氧化型肌纤维;Ⅱa型和Ⅲb型快缩纤维,又称白肌,即快速-糖原分解型肌纤维。
肌肉的收缩形式骨骼肌在运支神经的支配下,产生肌肉的收缩或肌张力增加,在骨关节和韧—配合下完成躯体的各种运动。
(1)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
此时肌肉承受的负荷等于或大于肌肉收缩力。
等长收缩由于无肌肉缩短可产生很大的肉作用的物体未发生位移,所以未对物侔做功。
它的作用主要是维持人体的位置和姿势。
(2)等张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无张力的改突,有关节有运动。
此时肌肉承受的负荷小于肌肉收缩力,肌肉的收缩力除克服施加给它的负荷外还使物体发生位移,所以它对物体做了功。
人体四胺特别是上肢的运动主要是等张收缩。
骨骼肌收缩与负荷的关系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的收缩力
(1)前负荷:
前负荷是指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与肌肉的初长度关系密切。
(2)后负荷:
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承受的负荷。
⑶肌肉收缩力:
肌肉收缩的力量在临床上简称肌力。
六、人体力学杠杆
基本概念人体运动系统中肌肉、骨骼和关节的运动都存在着杠杆原理,各种复杂的运动均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杠杆运动。
杠杆主要分为:
力点、支点和阻力点三个部分。
2、分类根据杠杆上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不同,可以将杠杆分成以下三类:
(1)第1类杠杆:
支点在力点与阻力点中间,主要作用是传递动力和保持平衡,故称之为“平衡杠杆”。
(2)第2类杠杆:
阻力点位于力点和支点之间。
如一根一端支在地上,向上撬动重物的棍棒。
这类杠杆力臂始终大于阻力臂,可用较小的力来克服较大的阻力,有利于做功故称之为“省力杠杆”。
⑶第3类杠杆:
力点位于阻力点和支点之间。
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不省力,但可以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故称之为“速度杠杆”。
杠杆原理的作用:
省力:
要用较小的力去克服较大阻力,就要缩短阻力臂或延长力臂。
获得速度:
许多动作不要求省力,而要求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如投掷物体、踢球、挥拍击球等。
防止损伤:
第3类杠杆不利于负重和栽荷,而人体肌肉杠杆又大都属于第3类杠杆,因而可以理解阻力过大容易引起运动杠杆各环节的损伤,特别是其力点和支点,即肌腱系统和肌肉止点以及关节炎损伤。
/‘
第二节制动对机体的影晌
一.槪述
1、制动的形式制动的形式有固定、卧床和瘫痪。
长期制动可引起制动或废用综合征,此况主要见于急性病或外伤而长期卧床者或因瘫痪而不能离床者。
1、代谢影响长期制动后,由于肌肉局部血流量的减少及其运氧能力的降低,造成肌肉相对缺血缺氧,直接影响糖代谢过程,使有氧活动减弱,无氧酵解活动加强。
肌肉蛋白质代谢的变化表现为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导致蛋白总量的下降。
在卧床的早期,骨骼肌Ca+的变化主要是肌浆网对Ca+的摄取和释放增加,将直接影响骨髂肌的收缩功能。
2、肌纤维变化健康人石膏固定肘关节4周后,前臂周径减少5%。
制动后的5--7天肌肉重量下降最明显。
组织学观察显示,制动7天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排列紊乱。
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明显,有结晶体形成。
3、肌力影响制动对骨骼肌肌力和耐力均有明显影响,肌肉体积减小,肌纤维间的结締组织增生,非收缩成分增加,导致肌肉单位面积的张力下降,肌力下降。
4,肌肉形态的变化肌肉固定岀现的早期变化是萎缩,即整个肌肉重量下降。
固定时间肌肉@各种变化与固定时肌肉的长度有关。
若下固定,其萎缩和肌肉收^关节伸直位固定时,股四产生的
三、骨关节系统
1、对关节的影响长期制动,骨骼将发生一些变化:
开始骨吸收加快,特别是骨小梁的吸收增加,骨皮质吸收也很显著。
稍后则吸收减慢,但持续时间很长。
常规X线摄片不能观察到早期的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40%时方有阳性发现。
2、对关节的影响:
固定后,关节出现僵直,导致滑膜粘连,纤维连接组织增生。
3、对关节韧带的影响长期制动可产生严重的关节退变。
关节周围韧带的刚度降低,强度下降,能量吸收减少,弹性模量下降,肌腱附着点处变得脆弱,韧带易于断裂。
关节囊壁的血管、滑膜增生,纤维结締组织和软骨面之间发生粘连,出现疼痛。
继而关节囊收缩,关节挛缩,活动范围减小。
4、对关节软骨的影响强制制动关节的非接触面的变化有纤维化、蛋白多糖合成减少、蛋白多糖的形态改变。
四、心血管系统
1、对基础心率的影响严格卧床者,基础心率增加。
卧床后最大摄氧量(VO2max)下降,VO2max是衡量心血管功能的常用指标,它既反映心输出量又反映氧的分配和利用。
VO2max下降,肌肉功能容量减退,肌力和耐力下降。
2、对血流和血容量的影响早期中心血容量的增加导致基础心率增加。
长期卧床的患者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其发生机制有①由于重力作用血容量从中心转到外周,即血液由肺和右心转向下肢;②交感肾上腺系统反应不良,不能维持正常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的表现有:
面色苍白,出汗,头晕,收缩压下降,心率加快,脉压下降,重者产生晕厥。
1.、对肺通气量和换气的影响卧床数周后,患者全身肌力减退,呼吸肌肌力也下降,加、之卧位时胸廓外部阻力加大,弹性阻力增加,不利于胸部扩张,肺的顺应性变小,肺活量明显下降。
2、对气管功能的影响侧卧位时下部支气管壁附着的分泌物较上部为多,而由于咳嗽无力和卧位不便咳嗽,分泌物沉积于下部支气管中,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
肺栓塞多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
3、对尿液的影响尿排出的钙磷增加、尿潴留、尿路感染是尿石症形成的三大因素。
1.负氮平衡制动期间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产生多尿,尿氮排出明显增加,加上制动引起的食欲减退所造成的蛋白质摄人减少,可出现低蛋白血症、水肿和体重下降。
代谢:
泛指机体内各种物质新旧更替的化学变化过程,这些过程需要酶的催化。
代谢过程可以概括为两类:
分解代谢、合成代谢。
糖代谢
糖的分解代谢:
(1)糖酵解:
(2)有氧氧化:
有氧条件下,葡萄糖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糖分解代谢的主要
6、运动的能量代谢运动时能量代谢体系是由两种代谢过程(无氧运动过程和有氧运动过程)和三个供能系统(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气系统)组成。
7、运动与糖代谢糖的分解代谢是人体获得能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运动时骨骼肌细胞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持续60分钟以上的运动中,来自糖的能量占总消耗量的50%--90%。
糖的分解供能途径包括:
(1)无氧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经酵解生成乳酸;
(2)有氧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经三羟酸循环进行有氧氧气生成水和CO2。
(3)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被氧化为水和CO2。
有氧氧化是糖分解的最重要途径。
8、运动与肌糖原肌糖原是运动中的主要能源,随着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时间、饮食条件、训练水平和周围环境不同而变化。
11.运动中血糖的意义
(1)中枢神经的主要供能物质:
脑组织对血糖极为敏感。
脑的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85%--95%来自葡萄糖的氧化,每日要消耗120—130g葡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康复 医学 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