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docx
- 文档编号:10495870
- 上传时间:2023-02-1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42KB
《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docx
《《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
《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
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在体验中学会欣赏——《白发的期盼》教学案例钱志惠[教学思路]《白发的期盼》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内容,文本是一则节选的广播实录。
我设想以倾听广播录音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倾听中体验,通过表达倾听实现口语训练的目的。
学会倾听,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正确倾听,二是善于倾听。
结合教材内容,我主要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倾听的要素,能准确传达所听到的客观信息;2.学生借助倾听,能准确领会并表达出文本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考虑到广播节日所具有的听觉感染力,在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这个层面,笔者特意设定了第三个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赏析广播作品,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这三个学习目标又分别从倾听、理解、赏析三个方面提出了倾听的任务要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首先来做—个小游戏,我读——段文字,请同学认真听,然后请大家根据我所给的信息判断正误。
快十二点了,街上的行人不太多。
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
这时有一个人走了进来,好像在那里查看什么,一会儿就匆匆忙忙离开了。
店里又跑出一个人:
这时,警车从珠宝店门口呼啸而过。
珠宝店的老板抬头看了看门外,什么话也没有说。
多媒体投影:
根据你听到的信息,判断正误:
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将近十二点的时候。
()2.街上只有两三个行人。
()3.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准备打烊。
()4.有一个男人走进珠宝店。
()5.走进了珠宝店的那个人在行窃之后慌慌张张地逃跑了。
()6.店里的伙计追赶窃贼并报了警,()7.警车呼啸着追捕窃贼。
()8.珠宝店的老板什么话也没有说。
()生1:
第…—项是正确的。
第二项不对,因为材料里只说“街—上的行人不太多”,没说“只有两三个行人”。
生2:
第四项说是“一个男人走进店铺”,我好像听到老师您读的时候只是说“有——个人走进店铺”,而且也没说‘行窃”,所以第五项也是错误的。
第六项也对。
生3:
第七项也不对。
材料里没说“店里的伙计追赶窃贼并报了警”,也没说警车在“追捕窃贼”,所以第七项也是错的。
师:
你听得非常仔细。
老师把这—段材料再读—遍:
快十二点了,街上的行人不太多。
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生4:
第—项和第三项也是错的。
没说是“晚上”,也没有说要“打烊”。
师:
也就是说,尽管题目只要求我们根据倾听到的客观信息进行正误判断,但由于同学们受到自己惯有的认知思维的影响,出现了“误听”……(投影:
参考答案)师:
要避免“误听”,首先就要做到态度专注,要听仔细:
第二就是要能够在听的时候适当作些记录,防止想当然”。
(说明:
导入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听力检测,主要想让学生明确在倾听活动中首先要养成关注客观信息的习惯,避免下意识地判断与猜测,力求做到准确传达。
设计安排这个环节时,教师在各个信息点上有意设置了一些信息干扰因素,形成判断障碍,让学生有一定的错误体验。
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倾听钓重要,明晰了倾听的方法。
)二、学会倾听第一步:
认真倾听,并准确传达出你所听到的客观信息(出录音:
1分47秒)师:
这是一位记者对两位中年人的采访,你在录音中分别听到两位中年人说了些什么呢?
同桌之间可以先根据所记录的信息互相交流一下,然后全班交流。
生交流。
师:
请两位同学来分别说一说其中那位女士和那位男士分别说了些什么?
生1:
女的说,她每天早晨起得挺早的,下班回来挺晚的,一天挺辛苦。
孩子上高中了,一天的家务活也忙。
离她妈家也远,基本上一个月回去一次。
总觉得对大人有点欠缺,有心无力,没有办法。
生2(补充):
孩子还没有上高中呢,只是‘面临上高中”。
师:
嗯,这两位同学听得仔细,记得全面,表述也很清晰。
那位先生又说了些什么呢?
生3:
他跟父母住一个院里,离着不远,也就五六米,也没时间过去。
他已经四十多了,工作非常忙,身体不适,太疲劳。
他母亲八十多了,父亲也将近八十了,知道他们挺不容易的,但是没时间陪着他们。
生4(补充):
他不是没有时间过去,是因为亲生父母无所谓。
还有就是他不是不孝顺。
师:
同学们发现没有,这段录音的内容信息量比较大,但由于同学们态度专注,精神集中,加上有了适当的记录,我们的表达就很准确。
(说明:
这是真正进入文本的第一次倾听,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导入环节提出的方法建议,避免主观判断,全面而准确地表达他所听到的内容。
主要指向倾听要素之学生习惯:
态度与方法,初步实现第一个学习目标。
)三、学会倾听第二步:
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完成对信息的分析与判断师:
倾听,使得我们的信息只能来自于对声响的捕捉,对于耳朵来讲每种声响都是一种信息,但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录音而言…—定会有一个主要意思。
这就需要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对听到的内容加以一定的分析与判断,从而明确录音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出录音:
1分35秒)师:
这些声音告诉了我们哪些主要信息呢?
生1:
老人在给他养的画眉鸟洗澡,老人姓高,退休后整天和鸟做伴,连买菜都拎着鸟笼子。
师:
简要归纳一下,这说明了什么?
生l:
老人爱鸟。
师:
这是一个主要信息。
那么还有吗?
生2:
老人想孙子。
师:
这也是一个。
老人为什么会想孙子?
生3:
老人爱孙子。
师:
录音里是怎么说的?
生4:
孙子是老人从小带大的,以前一卜班不管怎么累,一见孙子就不累了。
生5:
拿鸟当孙子了。
师:
意思是说……生5:
老人把鸟当孙子养——爱鸟就是爱孙子。
(说明:
这个环节增加了难度,要求学生听完之后分析所听到的内容,这对于记录与记忆的要求都比较高。
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分析所听到的内容,从中判断出主要信息,这是学会倾听的第二步,主要指向倾听要素之思维参与。
)师:
倾听其实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事,在我们认真倾听并准确传达客观信息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思考为什么,怎么会,我们已有的认知经验要发挥作用。
比如说我们刚才知道了老人为什么养鸟,可是老人为什么要养乌呢?
这就需要我们去关注话语信息背后的内容,去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换个角度去理解所听到的内容。
(说明:
这里小结、提示、质疑的主要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话语背后内在信息的关注,意图指向文本的人文内涵的活动体验-)(出录音:
2分37秒)师:
有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说一下,录音记录了怎样一件事?
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几个要素。
生1:
一个星期天记者到北大退休教师吴老师家里采访她。
师:
这段录音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为什么?
生2:
吴老师的两个女儿给她寄钱,支票她都撕了。
说明吴老师不需要她们物质上的帮助。
生3:
吴老师说没有大病决不告诉孩子,说只要女儿们事业有成,她就满意了;还说生活原则是不拖累她们。
说明吴老师和天底下所有的父母—样都希望子女平安、发达,却又不愿麻烦子女。
生4:
我印象最深的是结束的时候吴老师仍在轮番地拨着两个女儿的电话。
我感到这是最伟大无私的母爱,只有付出没有索取。
(说明:
这里设计的问题主要指向学生倾听的切身体验,有意引向学生的情感体验,试图体现信息内容的个性化解读。
)师:
吴老师对子女没有一点点物质上的索求,一人独居不愿拖累子女,却又为什么如此锲而不舍地拨两个女儿的电话呢?
生5:
吴老师并没有什么急事,可能只是为了听一听两个女儿的声音,或者想知道她们现在过得怎样。
这表现了她对子女的牵挂。
师:
吴老师退休了,却还每天到学校去做实验,那又为了什么?
生6:
只是因为在家没事也没劲,做试验只是“等于自己玩一玩”。
师:
一个退休教师独自在家,“没事也没劲”,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呀?
生7:
孤独、寂寞。
师:
因为孤独与寂寞,所以吴老师愿意每天去学校做实验“玩”;到了周末,因为孤独与寂寞,吴老师就不由想起了国外的女儿,要拨打她们的电话——对那时的吴老师而言,能听到女儿们的声音可能就是对她心灵最大的安慰了——她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亲情的慰藉。
我们不妨再回头想想那位养鸟的高先生,他为什么要养鸟呢?
生8:
也是因为孤独与寂寞。
他需要寻找到一种精神寄托。
师:
在对子女的牵挂与关爱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孤独与寂寞。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老人的孤独又有谁看到了呢?
吴老师的女儿看到了吗?
高先生的孙子呢?
先前那两个没空回家看父母的中年人看到了吗?
课题《白发的期盼》——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白发”老人们在期盼什么呢?
生10:
期盼天伦之乐,期盼孩子能够常回家看看,期盼能够和自己的孩子说说话。
师:
这样的要求高吗?
可是天底下又有几个老人能够实现这样的愿望呢?
(说明:
在倾听中体验情感,在体验中感悟主题。
这个环节通过对老人“孤独”心境的解读引发学生的思考,在看似平淡的问答中阐释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无需大多引导,无需小组讨论,在静默之中师生都感受到了心灵的触动——基本实现第二个学习目标。
)四、学会倾听第三步:
用心灵感受声音,用情感体验情感(出录音:
3分29秒)师:
这是记者在采访她的一位朋友魏先生,魏先生的父亲已经去世五年了。
魏先生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孤独没有?
生1:
生前没有看到,死后才明白。
师:
当明白了父亲的孤独之后,他心情怎么样?
他又做了什么?
生2:
心情沮丧,十分后悔。
他忠告所有父母都还健在的人要多陪陪父母,要多和父母聊聊天。
师:
你怎么理解魏先生的这段忠告?
生3:
这是一个过来人的忠告,他为自己过去的疏忽而悔恨不已。
生4:
他看到了老年人的孤独与寂寞,知道了父母老了需要子女的关怀和安慰。
生5:
他忠告所有的子女都应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全社会都要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说明:
这是整个新闻广播的结尾部分,感情深沉,意味深长。
承上“孤独”问题的设计。
主要指向文主题的深化理解。
实现第二个学习目标,为第三个目标作准备。
)五、课堂小结师:
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一种礼貌,是人们获得尊重的一个重要途径。
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它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作为一种技能,我们必须学会倾听。
只有会倾听的人才会思考,才能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学会倾听,我们首先要有一个专注的态度,要听仔细;要有一个适当的方法,要习惯记。
保证听到并传达出的客观信息完整和准确。
其次是要能对所有客观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择要梳理,学会信息归类与整合。
第三要能情感参与,正确理解话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明: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获得直接经验。
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六、倾听拓展:
赏析广播的特殊表达效果(出录音)师:
相对于文本而言,广播录音有什么特别之处?
你能结合文本说说这段录音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
生1:
录音比文字更具有感染力。
比如说,文中关于魏先生与父亲度过的那个夜晚的描述,文字很平常,而录音却可以让我们从魏先生叙述的语气语调中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懊悔之情。
生2:
录音不可以重来,不注意或是没听清,都只能这样过去,文本可以反复读。
生3:
录音能够表现文字以外的许多文字无法表现的东西,语气语调、音乐音响等都很真实。
师:
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声音比文字给人的触动更真实,更直接。
那么你能结合录音中文字无法表现的地方说说你的理解吗?
建议可以从语气、语调、语速、音乐、音响、停顿、静默等方面考虑。
学生自由发言。
师:
对于同样一个主题的内容,相比文本与广播,你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呢?
为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说明:
这个环节主要指向学生倾听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节目主题。
并通过文字和声音表达效果的区别感受声音的魅力,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能多角度赏析广播作品。
)七、作业课后自读广播实录全文,赏析解说串联语言。
可就语言风格、结构作用两方面思考。
[教后反思]这是笔者在江苏泰兴第一高级中学上的一节活动体验课。
上完,有些遗憾;一是由于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有时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引导比较呆板。
同时出于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考虑,有些环节明知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还是硬生生地转入了下一环节,课堂结构显得比较生硬。
二是学生的活动大多按老师预设的进行,学生没有摆脱以往课堂“只是跟着走”的局面。
在学生应该能够展开充分的思维活动,进行深入情感体验的地方又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理解也只是限于表面。
总体而言,课堂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处理得不是很好。
收获也有:
首先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为一次以“倾听”为主要学习任务的教学活动,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方式,用组织倾听录音的形式处理传统文本,这种教学方式是第一次。
其次是对活动体验教学的重新认识,就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间,笔者充分意识到了课堂应以学十为主体的重要性。
在学生有了切身体验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活动更加有效。
比如在导入环节学生亲身体验错误之后开展的活动指向明显清晰有效:
学生没有倾听记录的习惯,然后又是在活动失败中体会到了适当记录的必要;让学生在倾听中比照文本进行录音赏析,这比纯粹地让学生听或者读更有效。
学生情感的参与、心灵的感悟也利于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在线投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白发的期盼 白发 期盼 教学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