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
- 文档编号:10493213
- 上传时间:2023-02-14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99.64KB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考点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体察细微,辨析语境
[考点要求]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E级
1.(2012·江苏)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
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__。
A.改名换姓 大名鼎鼎 弄巧成拙
B.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
C.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
D.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不合语境、褒贬误用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
从“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可知第一空是“改名换姓”而非“移花接木”(比喻使用手段,暗中更换人或事物,贬义)。
从笔名比原名“来得响亮”可知第二空是“如雷贯耳”(名声大)而非“大名鼎鼎”(很出名)。
从“真假难辨”可知第三空是与之照应的“弄假成真”而非“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贬义)。
试题评点
这是江苏卷首次用“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的方式考查成语。
这种题型姑且叫“成语选用填空”题型,它更强调真实语境中成语的运用。
2012年的成语题实际上是“近义成语比较选用”。
经过多年的题型稳定后,江苏卷成语题终于在题型上有了变化。
尽管这种题型不是新题型,但毕竟在形式上有了突破。
无论哪种题型,准确理解成语含义,并能正确使用,这一根本要求不会变。
2.(2013·江苏)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用成语。
(1)南辕北辙:
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买椟还珠:
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根据句子中“欣赏……却忽略……”可以看出,是有关取舍问题,故选用“买椟还珠”。
(2)异曲同工:
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殊途同归:
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语境是多条道路归一,故选“殊途同归”。
(3)“如临深渊”与“如履薄冰”都形容谨慎戒惧,二者区别不大。
其实确定了前两个成语,就可得出答案了。
试题评点
该题沿用2012年的命题形式,在所给语境中选填成语,不过,所给语境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似乎显得更为容易,尤其是前两句,但第(3)句却有故意设难之疑。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均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意义上区别不大,两个都可。
但不明就里的考生在二者区别上耗费了不少时间。
不过,利用排除法是能很快作出选择的。
因此,该题不仅考查成语知识,还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如考生解题不懂得“先易后难,逐个排除”的思维过程,而死抠第(3)句两个成语的区别,定会吃大亏的。
江苏卷连续两年都使用“成语选用填空”题型,尽管有人诟病它,但它比传统题型所提供的语境更完整,更清晰,更能考查出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2014·江苏)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_____。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________:
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_______的点睛之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
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
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
用心:
①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②怀着的某种念头。
“匠心”指巧妙的构思,带有褒义色彩。
结合语境,此处意思是强调“构思巧妙”,所以第一处应选“匠心”。
“别树一帜”指另外树起一面旗帜,指与众不同,另成一家。
“别有洞天”指另有一种境界,形容景物等引人入胜。
显然,第二处应选“别有洞天”。
至此,已经可以得出答案了。
“饱满”指丰满,充足。
“浑成”意为“自然”。
第三处强调的是“景物的自然,没有刻意修饰”,所以应选“浑成”。
试题评点
该题虽在题干上与2013年相同,依然是“选词填空”;不过所选的“词语”不只是成语,还有两个实词。
如果说江苏卷2014年语言文字题“大变脸”了,那么,近几年来首考实词,则属于“大变脸”中的“小变脸”。
好在该题难度并不大,考生对这六个词语并不陌生,只要调动语感,审读全句,代入后再读读看看,应该没什么问题。
4.(2015·江苏)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
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
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
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踟蹰: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根据语境,第一处应选“徘徊”。
“积聚”多用于财富、力量等。
“积淀”多用于文化、思想、感情等。
根据后面的“智慧”一词,可确定第二处应选“积淀”。
废寝忘食:
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宵衣旰食:
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根据语境,第三处强调读书需要有努力、勤奋的精神,所以应选“废寝忘食”。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命题形式同2014年一样,采用语段形式,选择两组实词、一组成语填空。
解答这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采用“先易后难,逐个排除”的办法。
如本题中的两个成语“废寝忘食”与“宵衣旰食”,一熟一生,且区别最明显,从适用对象上一下子就能区分开来。
虽说语段的语境较大,但还是要根据该空所在的句子前后来判断。
如修饰“智慧”只能是“积淀”,或者“智慧”与“积聚”不搭配。
有意思的是,2015年该题语段内容是说读书是智慧之源,而作文题又是谈智慧的,是否有互文照应之妙。
江苏卷此类题型命题已经很成熟,考生也很适应了。
5.(2016·江苏)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 机敏焦躁
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
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
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
“与众不同”的意思是“跟大家不一样”。
“标新立异”的意思是“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与众不同”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标新立异”重在标榜“新”和“异”,重在主观行为,第一处应选“与众不同”。
“机敏”的意思是“机警灵敏”,多用于形容人的反应能力。
“敏锐”的意思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多用于形容人的思想、感觉、目光、洞察力等。
第二处强调“感觉敏锐”,应选“敏锐”。
“焦躁”的意思是“着急而烦躁”,多用于形容人的心理。
“浮躁”的意思是“轻浮急躁”,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情。
“焦躁”和“浮躁”的区别在于:
前者重在“焦急”,后者重在“浮浅”,侧重点不同。
第三处应选“浮躁”。
试题评点
该题无论是考查点还是题型、难度,都与前几年保持一致,较好地体现了首题稳定的意图。
答此题固然要仔细辨析词义,但更重要的是确定语境,选准词语。
如“机敏”形容人的动作,“敏锐”形容人的眼光,而语境中有“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的提示。
而选“焦躁”还是“浮躁”更要看语境,第三句是一个语境相对的并列句,后半句有“默默耕耘”,前半句与之相对的当然是“浮躁”了。
词语题越来越重视语境的把握,这是大趋势。
1.纵观江苏卷近几年的词语题,你发现其命题有何特点?
答案 近几年来命题保持稳定,表现在:
(1)考查点
①词语类型:
两组近义实词,一组近义成语,主要是常见常用而易错的词语。
②目的:
把词语与语境结合起来考查,重在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2)题型:
提供一个较完整的语段,提供三组词语,要求选出恰当的一组。
2.江苏卷词语题的命题特点对于词语复习来说有何启示?
答案
(1)以成语复习为主,带动实词复习。
(2)对于成语复习,须坚持:
①积累是前提,是根本。
中华成语数量庞大,积累不可能漫无目的,而是坚持记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具体说来,主要指历年高考题中出现过的成语,教材中出现过的成语,生活中常见且易错的成语。
积累要多要素并重,即意义、色彩、对象、搭配等兼顾,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突出易导致误用的因素。
积累成语,不可一味强记,要结合语境,要在运用中识记,如及时地把它们用到作文中。
②把握语境是关键。
知道了成语的意义,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把握语境。
要能根据语义找照应,划分关系看搭配。
(3)对于实词的复习,重点是近义实词,重在积累、掌握辨析方法。
(4)加强做题训练。
在训练中要突出对语境的把握,因为近几年词语题突出对语境的考查,做题不能靠“觉得”“好像”这样朦胧的感觉,重在在语境中找到依据。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近几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形容词上,偶尔也会涉及名词。
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
要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
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
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
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从意义方面辨析
(1)辨析词义的侧重点
①安置 安排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安置”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指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安置(人员)。
②陡峭 峻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陡峭”重在“陡直”,“峻峭”重在“高峻”。
近义词有一个特点:
基本上有相同的语素,同时也有不同的语素。
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把握各自词义的侧重点,才不会用错。
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2)辨析词义的轻重
①妨碍 妨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如“在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②诬蔑 诬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
词语意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
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
词义前轻后重的近义词组
请求—恳求 批评—批判 担心—担忧 制造—创造 研究—研讨 损伤—破坏 固执—顽固 希望—期望—渴望 轻视—蔑视—藐视
(3)辨析词义涵盖范围的大小
①边疆 边境 边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三个词依次表示的范围越来越小,“边疆”指比较边远的靠近国界的区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边界”仅指一条界线,范围最小。
②界限 界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者都指不同性质的分界,但“界限”多指抽象的、范围大的,又有“限度”之意;“界线”指具体的分界。
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还有的是事物的集合体,有的是事物的个体,如“河流”与“河”。
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词义范围由大到小的近义词组
年华—年岁 年代—年月 风俗—风尚 书籍—书
事情—事件—事故 时代—时期 战争—战役—战斗 广阔—宽阔 出现—涌现—呈现
2.从色彩方面辨析
(1)成果 后果 结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三个词都有“结局”之意,但“成果”指取得的成绩、成就,为褒义词(带有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后果”往往指不好的结果、坏的结局,为贬义词(带有否定、贬斥、憎恶的感情);“结果”无褒贬的意义,为中性词。
(2)见面 会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见面”用于口语,“会见”用于书面语。
词的色彩意义主要是指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有些词在指称客观事物或现象时表明了人们对该事物或该现象的爱憎、褒贬等感情,这就是词的感情色彩。
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所特有的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
不过,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有时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也是可以活用的,比如褒词贬用、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谐词庄用等等。
3.从用法方面辨析
(1)看其不同的适用对象
①交流 交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流”后跟“思想、经验、物资”等,“交换”后跟“意见、礼物、资料”等。
②抚养 奉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抚养”用于长辈对晚辈,“奉养”用于晚辈对长辈。
③敬赠 惠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敬赠”用于自己对他人的赠送,“惠赠”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赠送。
近义实词的适用不同,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实词都有其固定的搭配对象,如“改进”只能后跟“工作、方法、技术”等,“改善”只能后跟“生活、条件、关系”等;二是指其使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一般对象,有的则用于特定对象,如用于长辈、晚辈,上级、下级间,又如用于谦称还是敬称的不同等。
(2)看其不同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①精彩 精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精彩”是形容词,“精华”是名词。
②其间 期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词的主要区别是“其”与“期”。
“其”是代词,相当于“那、那个”,故“其间”可单独作时间状语,前面无需再用代词或其他限制语或修饰语。
“期间”则不能单独作时间状语,其前面须加限制语或修饰语,如“采访期间”。
③偶尔 偶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偶尔”常作副词,修饰动词;“偶然”常作形容词,修饰名词。
近义词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有的是有区别的。
如“公然”与“公开”,都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
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多充当谓语。
词性不同,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自然不同。
如何在具体语境中
辨析近义词
1.把握近义词前后的语境,看其前后词语及语义重心是什么
词不离句,句不离境,这是词语使用的原则。
一个词语的使用是否真的正确、准确,主要是看它是否真的适合它所处的语境。
为此,先要看其语境,看该词的前后词语是什么,前后的表意重心是什么。
如2016年江苏卷第1题第三个词语所处的句子是:
你越________(焦躁/浮躁),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所给的句境是一个语意相对的并列复句。
如果没有后半句,似乎用哪个词语都可以,但是后半句是一个正面表述,尤其是“默默耕耘”四字已限定了前半句的词义重心只能与它相对,因此,自然就选“浮躁”了。
2.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符合语境义者
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运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
如:
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
“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妆”。
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妆”就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
因而应选“化装”。
3.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再判断该选何词
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通过语素比较鉴别是不行了,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这时候就可以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
如:
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义。
“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确。
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中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
“我请他帮助,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
”“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
”“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据语境应选“犹豫”。
另外,辨析近义词有时更多的是凭借好的语感,尤其是辨析虚词。
不过,好的语感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和对语法关系非常娴熟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一定要不断阅读并熟悉语法,以培养起良好的语感。
边练边悟
1.(2016·山东)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蜚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
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
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
李白的“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淳厚从容。
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该是在西递村。
在都市的喧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
从远处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
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优美 领略 繁杂B.幽美 领略 繁复
C.幽美 领悟 繁杂D.优美 领悟 繁复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
“幽美”一般用来描写自然景物,并且有一种幽静、安静的感觉,适用范围较窄;“优美”可用于自然景物,也可用于姿态、文学艺术等方面,适用范围较广。
两者的使用对象有差异,此处根据语境应选“幽美”。
“领略”着重指体验、欣赏、认识或尝试,对象常是具体事物,如风光、风味、滋味等;“领悟”着重指理解,弄明白,对象常是含义、道理等抽象事物。
两者的词义侧重点不同,此处根据语境应选“领略”。
“繁杂”指繁琐而杂乱,“繁复”指繁多而复杂。
两者词义不同,且句中有“简洁”与其对应,所以应选“繁复”。
2.(2016·天津)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
墨迹浓淡枯腴,运笔________,或者________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________,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涌过纸面,这就是懂得草书了。
A.抑扬顿挫 凝重 波动
B.顿挫缓急 凝重 波澜
C.抑扬顿挫 厚重 波澜
D.顿挫缓急 厚重 波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实词(包括熟语)的辨析。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多用以形容悦耳的声音。
顿挫缓急:
指书法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舒缓和急迫。
凝重:
形容词,端庄,庄重;(声音)浑厚;浓重。
厚重:
又厚又重;丰厚;敦厚持重。
波动:
起伏不定;不稳定。
波澜:
波涛,多用于比喻。
因“抑扬顿挫”指声音,故排除A、C两项;“厚重”强调的是“丰厚”,填在此处明显不如“凝重”恰当,故答案为B。
另外,“波动”与后面的“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联系不够紧密。
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述了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继承与革新等关系,构建了宏大而________的文论体系,初步________了我国文学史观,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前所未有的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也是我们现在进行文学创作、文艺批评研究的________的理论依据。
A.紧密 确立 首当其冲
B.紧密 创设 不可或缺
C.缜密 确立 不可或缺
D.缜密 创设 首当其冲
答案 C
解析 紧密:
十分密切,不可分隔;多而连续不断。
缜密:
周密;细致(多指思想)。
从“构建……体系”的角度看,用“缜密”更恰当。
确立:
稳固地建立或树立。
创设:
创办;创造(条件)。
“确立”与“文学史观”搭配得当。
首当其冲:
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冲,要冲。
不可或缺:
不能有一点点缺失。
或,稍微、略微。
从语义与上下文的关系上看,用“不可或缺”恰当。
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美国入侵伊拉克,利比亚内乱,再加上叙利亚内战和伊斯兰国________,2015年夏天,超过100万的中东、非洲难民前往欧洲,________了难民危机。
欧洲各国在协调难民收容政策、共同抵御区域性危机等方面遭遇一系列难题。
由此可见,地区国家间充分合作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言文字运用 考点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语言文字 运用 考点 正确 使用 词语 包括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