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docx
- 文档编号:10492743
- 上传时间:2023-02-1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89KB
记叙文阅读.docx
《记叙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知识要点及解题技巧
考点分析:
中考记叙文阅读的考点有:
①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③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⑤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⑦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⑨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主要题型有:
填空题、简答题、选择题。
分值在12—18分左右。
知识要点及解答技巧: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叙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生活的一种常用文体。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和叙事的记叙文。
⑴写人,以记叙人物为主,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某种褒贬、爱憎态度。
这类记叙文常常会叙述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
⑵叙事,以叙述事件为主,反映作者对事件的某种态度、看法。
这类记叙文主要记叙一件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交代清楚。
1、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要素的交代有两种方式:
⑴直接交代,由作者一一列出。
⑵间接交代,即记叙的要素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
六要素的交代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也可以不作交代。
2、记叙的人称:
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中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为主,第二人称常常融于第一、三人称中。
文章运用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主要有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距离;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表明观点;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3、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常见的有五种: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这里主要说四种。
⑴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如:
《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作用:
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⑵倒叙。
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
如:
《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作用:
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使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的缘由。
⑶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如:
《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
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
插叙有两种:
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插叙的作用:
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情节,使叙述更加充分,深化了主题;突出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思想;照应上文,为下文做铺垫。
具体作用要根据文章记叙的内容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具体回答即可。
如:
《萝卜花》一文的阅读中“从全文看,文中⑥⑦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答案是:
插叙交代女人上街卖小炒的原因,突出人物形象。
⑷补叙:
就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对发生在以前的事情进行补充叙述,常常有补充交代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特点,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如《麦黄黄,杏黄黄》一文的阅读中“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补叙,补充交待了故事情节;使“父亲”这一形象更加丰满;表现出父亲既对家庭负责,讲究信用,又具有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4.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中考记叙文中对人物形象的考察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概括人物形象。
题干的表述常常是“××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答时,根据文中对人物事件的记叙和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即可。
答题格式是:
××是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的人。
②分析人物形象。
题干的表述常常是“简要说说××是个怎样的人”或者“试分析××的形象”。
解答这类试题时,就要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即从哪件事、哪些描写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有多少答多少。
也就是说答案中既要有人物的特点,又要包含对具体事件的概括。
答题形式是:
“××”事,表现(说明)他___________(特点)。
比如:
《孔乙己》中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和教小伙计识字表现出孔乙己心地善良。
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题干的表述常常是“试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的性格特点(形象)”。
答题格式是:
运用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侧面描写),表现了××怎样的性格(品质)。
如《萝卜花》一文的阅读中“本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________的女性形象”。
答案:
心理、外貌、动作、语言、侧面等;自强不息(坚强;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5.环境描写类型及作用:
环境描写包含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云、山水草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景物等。
作用:
渲染气氛,表达人物心情,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中心思想。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描写,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
作用:
交代时代背景,揭示人物身份,突出中心。
如《最后一课》中的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时代背景,突出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语句,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如:
《心灵折旧费》一文的阅读中“文中第⑤段“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是个自然环境描写,其作用是:
烘托出大哥焦急(或绝望的心情),为下文汉子还车作铺垫。
6.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议论是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抒情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分类:
一种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叫间接抒情。
作用:
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议论和抒情在记叙文的结尾出现,其作用常常有:
点明中心、深化(升华)文章主旨(主题),画龙点睛,篇末点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解答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其属于哪一种作用。
如:
《萝卜花》一文的阅读中“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句话(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的作用”,小说最后一句话的表达方式为抒情和议论,其答案是:
篇末点题,揭示文章的主旨(赞美自强不息的精神)。
7.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⑴分析文章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不直接揭示主旨的文章的题目也总是或显或隐的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倾向、作者的写作意图。
⑵分析文章的开头:
很多文章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或者开篇点题,这些内容恰恰跟文章的主旨有关。
在结构上的作用常常是总领全文(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内容上点明题意(即点题)、概括文章内容等作用。
⑶分析文章的结尾:
许多记叙文采用卒章显志的写法,在篇末点题,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这些内容恰恰跟文章的主旨有关。
表述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如:
《布鞋》一文的的阅读中“文章以为线索,通过对的回忆,表达了对之情”,答案是:
①布鞋;②母亲为我做布鞋往事(或“布鞋”、“母亲为我做的布鞋”);③母亲的怀念、感激。
8.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对比、象征、讽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
⑴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⑵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⑶设置悬念:
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内容等。
⑷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记叙文阅读中几种常见题型的解答方法:
1.理解词语含义
语义理解落实到考题,主要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语句的理解。
一般情况下,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指代词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②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
③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
④和词语的表达作用相关的意义等。
类型1:
指示代词“这”“那”所指的内容
方法1:
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这”、“这样”、“此”等类所指代的内容往往就在这句话的前面句中,不会超出前三句。
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类型2:
如:
解释“仰慕”的含义。
方法1:
把该词拆开,再分别给各字组词的方法来解释。
最有效的方法。
如:
仰慕,敬仰、羡慕。
方法2:
先理解整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思考本句中除该词以外部分的意思是什么,该词语解释成什么意思能使这句话通顺,该词就是什么意思。
不要去考虑其是否是词典义或者自己所记得的其他意思。
方法3:
找到它的反义词,在反义词前面加上“不”。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确定某词语的具体含义。
在解题时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理解作者特殊的写作心理。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对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的理解,则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
如:
《擦不掉的鼓励》一文的阅读中“结合文意解释选文第③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其原文是:
②有一天,一个戴着眼镜、鹰钩鼻子、笑嘻嘻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
同学们进来了,看着这幅漫画哄堂大笑。
因为大家知道,我画的是班主任老师,一位头发白了一多半的老人。
大家笑过后,我开始害怕了。
正想上去擦掉,老师却已大步走了进来。
老师朝黑板上看了一眼,轻咳一声,眯起双眼,表情严肃而凝重:
“是谁画的?
请站出来!
”③刹那间,教室里一片沉寂。
谁都有种预感——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根据上文内容可以理解“暴风雨”的含义应该是个比喻:
喻指老师严厉的斥责、批评。
2.理解句子含义:
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首先找到句中的关键词语,并理解其含义,进而理解全句的含义。
如:
《母亲》一文中理解“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的含义,解答时首先找到关键词语“愁容满面”“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并理解其含义,“愁容满面”表现了生活的困难和不幸,“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表现出母亲的乐观坚强,所以本句的含义是表现了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的组合形式,它要服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
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标题,都是文章的结构。
题型归类:
①划分层次②拟标题③选择题(下列表述是否符合文意或内容)④阐述观点(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⑤句段衔接、照应题⑥找中心句(关键句)⑦揭示线索的句子
划分层次,就是分类,把相同的内容合并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是准确理解文章文意的重要手段。
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一般来说,可按分类集合原则,从时间、空间、逻辑等方面入手划分;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划分段落层次方法:
⑴叙事记叙文:
①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②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③按感情的变化划分④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⑤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⑵写人记叙文: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⑶写景记叙文: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4.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准确概括段意。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关键在于找准中心句、主旨句、点题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
还可利用题目或利用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并联系全文,筛选信息,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组合在一起,概括成中心内容。
格式:
“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⑴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的中心句即可,如果是半中心句则需要加以补充完善;句型不是陈述句的,要变换成陈述句。
⑵到本段开头找,看看有没有提示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⑶到本段末尾找,看有没有总结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⑷到上一段的末尾找,看有没有过渡领起下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⑸到下一段的开头去找,看有没有承接上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⑹划分该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如果各层次是并列关系,将各层层意合起来就是段意;如果各层之间是偏正关系,比如因果、转折、递进等,就要以“正”的部分为重点概括段意。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通读全文,对整篇文章所写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简单地说,就是交代清楚:
谁做了什么事。
如果一时不能准确简洁地概括出来,不妨离开文本自己考虑,就像向别人用一句话讲一个故事一样进行概括。
概括时一定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有时是对全文的概括,如:
在《敲雪》一文的阅读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答案“父亲为了保护好能为我们兄弟上学提供书费保证的杏树、李树、桃树而整夜去敲树上的雪,最后病倒了”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而在《温暖的扑克》一文的阅读中“本文叙述了白衣女孩的一件什么事?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案“女孩自己贩卖扑克赚钱看演唱会”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概括,因为全文除了上面的内容之外还写到了“小女孩的爷爷请求我和朋友替他买下小女孩手里所有扑克”的内容。
5.理清记叙文的线索
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
⑴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⑵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⑶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⑷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⑸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⑹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要较快地找出文章的线索,须注意:
⑴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表现手法,再仔细阅读全文内容。
⑵注意文章的标题。
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有的包含着线索的因素。
⑶从头至尾反复出现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
⑷有时候,则用议论、抒情的句子来显示线索。
另外,有的文章同时具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复杂记叙文多用此法。
如《藤野先生》,明线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⑸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⑹“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6.心理活动:
此类试题常常是让考生根据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概括或描述人物心理。
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①描述人物心理。
②概括人物心理。
属于哪一种类型要看题干。
①描述人物心理类试题一般有“试描写(述)人物的心理活动”等字样,有时还会有字数要求,解答时要站在“××”的角度具体去描写心理活动。
如果暂时没有解答方法,不妨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
假设自己面临当时的情况,自己会怎么想,“人同此心”就是这个道理。
②概括人物心理类试题,一般有“概括(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等字样,解答这类试题时,则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简单概括人物心理。
答题格式:
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横线上填写的内容是概括人物心理的一个或几个词语。
如:
《一双脚上的修养》一文的阅读中“文中第⑤段说“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
”请联系上下文揣摩女工此时的心理,把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不少于50字)”,其答案示例是:
这个大哥真是有心人啊!
那么多读书人都没想到会弄脏地板,而他一个送水工却能这么细心,能想到在脚上套塑料袋,真难得呀!
(内容3分,须紧扣女工此时的心理;表达2分,须通顺。
共5分)
7.赏析语句方法:
①分析该语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解答其作用。
解答格式是:
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怎样地描写了(表现了,表达了)句子表现的内容。
如:
《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中对“一丛丛,一簇簇。
紧密地挨着,矮矮的,却精神抖擞,一些小虫在上面跳跃飞舞,花朵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倦怠之意”的赏析:
采用了拟人手法,将野菊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野菊花灿烂开放的状态,突出了野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②如果没有运用修辞方法,可以从句子的用词准确生动或运用的表现手法方面,结合句子内容进行解答。
解答格式一般是:
(哪个词)用得准确生动(形象),表现(表达、突出、体现)了句子表现的内容。
如:
《温暖的扑克》中对“就在我们走到拐角的时候,一个六旬左右的老伯突然蹿出来拦住了我们”的赏析:
“蹿”字用得准确生动,表达了爷爷焦急的心情,体现了爷爷对女孩的关爱。
③写作角度、表现手法。
指出该语句运用的写作角度或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语句内容具体解答。
如《小石潭记》中对“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赏析可解答为:
运用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以及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鱼的活泼和潭水清澈的特点。
9.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概括地说是衬托主要人物(从正面或者反面)或者与主要人物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如:
《母亲》一文的阅读中“第③段中,‘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答案是:
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再如:
《无价的奖赏》一文的阅读中“文章用了一定的笔墨写另一个丢包人,这对表现丢包的女士起什么作用”(其原文是:
这男孩在假期经常来广场拾破烂,上次,他也说是捡到了提包,来交还失主,哪知失主说,就是这男孩在他坐的地方转来转去,不一会提包就不翼而飞,失主一口咬定,包就是他偷的。
结果那失主不但没给赏金,还管那孩子要包里少的钱,甚至动了粗),答案:
另一个丢包人的无端猜忌、怀疑与丢包的女士形成对比(说对丢包的女士起“衬托”、“反衬”或“烘托”作用亦可)(1分),突出了丢包的女士的真诚待人和尊重他人的鲜明个性(1分)。
10.引用诗词的作用:
先回答“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文学色彩),使文章富有诗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去解答另外的具体作用。
如:
07年河北省中考的《江南陶公柳》一文的阅读中“文章第③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答案:
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赞美了(“武昌柳”)的风姿,表达了对陶公的怀念之情。
11.记叙文中引用传说、故事的作用:
首先答上“丰富文章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结合故事传说和文章的内容具体解答其作用,如深化文章中心等。
如:
《彩蝶树》一文的阅读中“第⑥段关于“彩蝶树”的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其答案是:
丰富了文章内容;与下文相呼应,融为一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深化文章主题。
12.如何解答批注类试题:
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
它可以谈感悟理解,或生发联想,或赏析表达特色。
其解答方式类似于语句赏析。
解答时一定要看清题干的要求。
如:
《冬天的橡树》一文的阅读中“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原文:
A“我可以进来吗?
”一个穿着破毡靴的小男孩站在门口。
他那被风吹红的圆脸蛋好像要裂开一样,眉上凝结了一层白霜。
B萨乌什金带老师走的那条小路就在学校后面。
森林里一片白,只有高大婆娑的桦树的树梢在高处幽然发黑,纤细的枝条伸展在蓝天中。
C“天啊!
”安娜痛苦地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她想起了课堂的情景:
她的讲解是多么的苍白枯燥,而语言本身是鲜活美妙的,如同丰富的生活。
),答案是:
要点与评分:
能抓住句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简要品析。
内容2分,表达1分。
例一:
A句描写了小男孩初次亮相时的外貌和语言,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小男孩的有礼,也为下文埋下伏笔……例二:
B句自然地将小说的场景从校内转到森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例三:
B句中“白”、“黑”、“蓝”,渲染了森林冷寂的氛围。
“婆娑”、“纤细”突出了“桦树”柔美的特征……例四:
C句写出了安娜的心理变化,点明了此行对她的巨大影响,为下文她态度的转变作了铺垫……例五:
C句写出了安娜对语言的顿悟:
语言如同生活般丰富而鲜活,只有植根于生活,语言才能焕发活力……
13.如何解答谁是主人公类试题:
此类试题类似于分析人物形象,但又有所不同。
解答方式为:
主人公是××,因为他(她)做了________事,具有______________的性格(品质),表现出_______的特点。
言之成理即可。
如:
《那一扇门》一文的阅读中“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认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答案:
⑴主人公是“少年”。
小说以“少年”的心理历程为线索,叙写了他痛改前非,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表达了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勇敢地推开“那扇门”,就能走向光明的主题,所以主人公是“少年”。
⑵主人公是“老人”。
因为在别人远离、防范少年时,老人却主动接近他并给他信任;老人用智慧保护了少年的尊严,巧妙地重塑少年的自信。
老人对少年的教育体现了他的智慧,所以“老人”是主人公。
⑶“少年”和“老人”都是主人公。
没有少年的改过自新,没有老人的巧妙引导,就没有这个故事,“那扇门”是老人和少年合力打开的。
所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他俩。
再如:
《最美丽的谎言》一文的阅读中“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请指出来并说明理由”,答案:
是丈夫,因为文中是他编织了美丽的谎言,表现出一种深沉的爱。
14.如何解答有关题目类试题:
主要题型:
⑴理解题目的含义。
⑵解答题目的作用。
⑶分析题目透露出来的信息。
⑷给文章拟(换)题。
⑸评价赏析题目(为什么以此为题)
⑴理解题目的含义。
理解题目含义主要是理解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尤其注意它包含了哪些深层含义。
可以从内容、主题、线索、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
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如:
《心灵折旧费》一文的阅读中“你是如何理解文题‘心灵折旧费’的”,答案:
20元的自行车折旧费使大哥的人品打了折扣,这让他自责,作者借此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
再如:
《母亲的菊花》一文的阅读中“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的菊花”有什么含义”,答案:
是园中的菊花,是父亲的象征,是母亲对父亲的深情。
⑵解答题目的作用。
题目的作用常常有:
概括文章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记叙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