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学23开采水平划分与布置.docx
- 文档编号:10491597
- 上传时间:2023-02-13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238.71KB
采矿学23开采水平划分与布置.docx
《采矿学23开采水平划分与布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学23开采水平划分与布置.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采矿学23开采水平划分与布置
3、开采水平划分与布置
合理划分开采水平是矿井开拓的重要问题。
两个开采水平之间的垂距——水平垂高,是矿井开拓的重要参数之一,水平垂高一经确定,在矿井建设和水平的生产时间内(一般为20~30a),直接影响着矿井投资、建井速度、采准衔接和矿井的技术经济面貌。
水平划分的实质是合理确定井田内的水平数目,而在研究和具体设计中主要是确定水平垂高,尤其是对第一水平垂高和第一水平标高位置的合理确定更加重视,必须有充分的论证和经多方案的优选。
对于多水平开拓的矿井来说,第一水平是设计的投产水平,而后的深部开采水平是数十年后的开拓工程.常因科技进步、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的出现,而改变了原划分的水平数目和标高位置。
我国40多年的生产建设实际表明,水平垂高过小,将造成严重的采掘失调,所以,在运输、通风、排水、巷道维护等技术条件能够达到的情况下,都适当地加大水平垂高,减少水平数目。
例如,山东煤管局曾统计:
60年代前矿井水平垂高在l00m左右,60年代后矿井的第二水平平均垂高157m;70年代后,随着斜井装备了钢绳胶带输送机或强力胶带输送机,立井采用多绳轮箕斗提升以及液压防爆绞车的卷扬斜长加大等,第三水平垂高加大到204m,到第四水平又增大到267m。
加大水平垂高有利于提高水平生产能力,实现水平集中生产。
建国初期及其以后一段时间,为了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尽快“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在技术装备落后的条件下,以追求产量增长的高速度为目标,尽量加大矿井开采强度,增产、增人、增加工作面,以至增加同采的水平数目。
由于战线过长,生产分散,有部分矿井长期以来多水平生产。
1980年对16个省61个矿务局矿井水平生产能力频率分布和同时生产水平数目进行了统计。
从统计中可计算出,当时生产水平年平均生产能力只有43.85万t。
小于45万t/a的占66.8%,大于150万t/a的只有32个,占4.8%;年产1000万t以上的矿务局,水平平均年生产能力为58.93万t,500万t~1000万t的矿务局,平均为51.4万t。
同时生产水平个数平均为1.44个/井。
有的局大大超过这个数,如北京矿务局的11个矿井,同时生产水平数达到29个;开滦矿务局8个矿井的生产水平数为24个,个别矿井同时生产水平多达7个。
采煤工艺是煤矿生产的技术关键,到了70年代,由于综采技术的引进、试验与发展推广,它要求在矿井开拓、准备、运输、通风、安全等方面的相关技术全面协调发展。
为使矿井开拓部署适应采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在新井设计和生产矿井的开拓延深与技术改造设计中,逐渐加大了水平垂高,如淮南矿区开采缓斜煤层群的矿井,将原来的阶段垂高23~65m,增大为150~200m;开采急斜煤层的阶段垂高由60~120m,增大到170~220m。
开滦矿区由原60~94m增加到100~180m。
进入80年代后,综采技术的进一步熟练与大力发展,煤矿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设备向重型化、大功率、高强度和系列化发展,促使水平生产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1984年1月《关于改革矿井开拓部署的若干技术规定》颁发之后,合理的水平或阶段垂高基本定型,即新井设计的水平垂高:
开采急斜煤层的井田为100~150m,缓斜与倾斜煤层为150~250m,煤层条件好的矿井,结合上、下山开采,水平垂高可以增大到300m以上。
矿井生产能力万t/a
水平数目
同时生产水平数
<30
169
1.16
30~60
178
1.27
60~90
103
1.76
90~150
119
1.68
150~180
43
1.95
180~240
26
1.86
>240
31
2.58
合计
669
合理加大水平垂高,可以增加水平储量和服务年限,使开采缓斜与倾斜煤层的大型矿井,第一水平服务年限达到30a以上,中型矿井为20a以上。
水平垂高增大,有利于水平集中生产,提高水平的生产能力,减少开采水平和同时生产的水垩数目,到80年代初,全国已有数十个矿井的水平产量达到150~200万t/a。
矿务局矿
开采水平
水平生产能力,万t/a
开滦唐山
第十一水平
245
开滦林西
第九水平
300
开滦范各矿
一340m
360
大同云岗
+1040m
260
大同四老沟
一水平
250
大同永定庄
+980m
240
兖州南屯
一350m
255
西山西铭
十1152m
300
义马耿村
+300m
240
平顶山一矿
一240m
240
平顶山八矿
一430m
227
潞安漳村
240
鹤岗新安
第二水平
210
潞安五阳
+600
210
一、合理加大水平和阶段垂高
水平或阶段的垂高与井田走向长度、储量、煤层倾角、煤层总厚度和技术装备等因素有关。
在相同的水平和煤层厚度条件下,由于煤层倾角不同,其水平储量和划分的水平数目不同。
经过40多年煤矿建设与发展,矿井的水平划分和水平垂高确定日趋合理。
1995年不完全统计,我国国有重点煤矿大型、特大型矿井,多以开采缓斜和近水平煤层为主,其平均水平垂高为179.75~193.71m,中型矿井为l70.80m。
用立井开拓的矿井水平垂高较大,平均为191.33m,综合开拓次之。
由于国有重点煤矿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不但开采缓斜煤层的水平垂高加大,平均为185.45m,在倾斜和急斜煤层的矿井,平均水平垂高也有所增加,倾斜煤层为188.36m,急斜煤层为138.40m。
与50年代水平垂高只有60~90m,水平服务年限不足l0a相比较,说明40多年来我国煤矿生产、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1、加大水平垂高的经验
50、60年代水平垂高偏小,70年代以后,随着新建或改扩建矿井井型增大,水平垂高逐渐增大。
增大水平垂高的原因,除了采煤技术提高、水平生产能力提高之外,还有以下重要原因:
(1)50年代确定井田开拓参数经验不足,一些矿井的井田划分不合理,如大同矿务局口泉沟矿区一些矿井,井田走向长度一般仅有3~4km,面积6~7km2;淮南矿务局的原谢二矿,生产能力90万t/a,井田内C组煤层走向长2.4km,A、B组煤层走向只有1.5km;峰峰矿务局羊渠河一、二矿井口间距只有1.5km,又如新汶矿务局的张庄、良庄、孙村等等,井田走向都偏小,水平垂高又小,水平可采储量少,服务年限短,因此水平延深频繁,接续紧张,从而增加了水平垂高。
(2)由于采、掘、运、支护等矿山设备的新发展,逐渐出现一些大功率、大能力、大运量和长距离的主要运输和辅助运辐设备,如长距离大运量的胶带输送机、新型刮板输送机、新型辅助运输设备和大型防爆绞车等的研制成功,为加大阶段斜长创造了条件;
(3)60年代在开采厚煤层或煤层群时,推行岩石集中巷、集中上山以及长距离掘进、通风和巷道维护技术的提高,解决了倾斜巷道长距离掘进、通风和维护的问题,也为加大阶段斜长创造了条件;
(4)因受地质勘探精度的限制,井田第一水平常因地质构造不清、老窑破坏边界不规则、露头风化带比原设计加深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投产初期生产经验不足、采煤方法选择不当等原因,增加了煤炭损失,使水平可采储量减少,缩短了水平服务年限。
为了确保水平的可采储量,从60年代起,在设计水平垂高时,尤其是对地质构造复杂的矿井,都考虑了储量备用系数,从而加大了水平垂高。
40多年来,我国许多矿井加大水平垂高,实现水平集中生产的经验十分丰富,获得相当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因此,在我国的《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矿设计规范》和《关于改革矿井开拓、部署的若干技术规定》中,都较明确地反映了提高水平及阶段垂高的要求,促使新井设计和新水平延深时,相应地加大水平和阶段垂高。
2、影响水平垂高的因素
1)煤层地质因素
煤层倾角是影响水平垂高的重要因素。
同时,井田内可采煤层总厚度,对水平垂高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井田含煤率对水平垂高的影响。
一般条件下,含煤率较大的井田,水平垂高为120~200m范围可以满足,例如鹤岗矿务局兴安矿、辽源矿务局西安矿等;而含煤率较小的井田,水平垂高都明显增大,如平顶山矿务局六矿,以开采薄及中厚煤层为主,第二水平垂高达到345m。
地质构造、煤层间距、围岩性质和地表地形等,对水平垂高的确定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近距煤层群有利于联合开拓集中生产,便于合理确定水平垂高、合理集中生产。
对于近水平分煤组的煤层群,根据各主采煤层厚度和煤层赋存条件,也可能分别将上、下煤层(组)划为两个开采水平。
如铁法矿务局的大兴矿9号层与12号层间距较大,将2、4、7、9分为上煤组;12、13、14、15、16为下煤组,并以立井两个水平开拓,第一水平-600m开采上煤组;第二水平-800m采下煤组。
大同矿务局总结多年开采的经验认为:
当开采近水平、近距煤层群时,其最上面的煤层与最下面煤层间距为100m左右的,应尽可能设置一个水平开采,以减少水平开拓工程量。
然而具体到某一矿井时,还要综合考虑水平垂高、水平储量和服务年限是否匹配合理。
如大同矿务局云岗井田面积80km2,可采煤层11层,地质储量达10亿t,按设计能力270万t/a,应分为两个水平开采较合理。
第一水平采5个煤层,储量5.8亿t,可采100a,并不存在水平接替频繁问题。
若强调大联合集中开拓,只设一个水平开采全井田,在经济上显然不合理。
地质构造的破坏、煤系岩层的稳定性常影响着合理的水平位置确定。
开采水平的巷道和硐室,是开拓系统的主要工程,它必须布置在围岩稳定,不受开采影响,不压或少压煤炭资源的岩层中。
因为这些井底车场、主要石门和主要运输大巷的施工,是根据围岩性质、矿山压力、水文条件合理确定其断面尺寸和支护结构的。
2)技术因素
(1)随着采煤机械化的发展,自70年代以来,缓斜与中斜长壁工作面的长度普遍加大,由过去的60~80m,增长到目前的0~250m。
因此,在阶段范围内区段数目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地加大了阶段斜长,水平垂高也相应加大。
(2)在倾斜巷道里,由于采区上下山运输设备的新发展,尤其是新型胶带输送机研制成功,不仅为增大阶段斜长创造了条件,而且与其它运输设备相比,又降低了运输费,经济上有利于加大水平垂高。
例如STJ—1200/3X16型胶带输送机,在平巷内铺设长度可达2900m。
把它用在近水平煤层的盘区上下山或倾斜长壁工作面的运输斜巷中,盘区上山斜长可以一台胶带输送机铺设长度定为1500~2000m;下山斜长可定为1000~1500m,在盘区上下山或倾斜条带的仰、俯采总斜长达到2500~3500m。
(3)为了适应综采、综掘和新采煤工艺发展的需要,采用单轨吊车、齿轨车或无轨胶轮车等新型辅助运输设备,既能实现从井底(甚至从地面通过斜井或平硐)直达工作面的一条龙连续运输,同时又解决了阶段斜长受上下山辅助运输装备能力制约的问题。
由此可见,为了实现水平集中生产,加大阶段斜长增加水平垂高,期待着新型辅助运输设备以满足技术上的要求,而新技术装备的出现,又促进改革水平开拓参数和简化开拓巷道布置,使水平集中开拓与新技术装备相适应。
(4)由于开采厚煤层或煤层群联合布置的采区,其采区上、下山常布置在围岩条件较好的岩层或薄煤层中,使上下山易于维护。
进入80年代后,新的巷道支护形式和支护材料的出现,为改革开拓部署“多做煤巷、少做岩巷”提供了经验和条件,既改善了倾斜巷道的维护状况,又降低了维护费用,有利于加大阶段斜长。
(5)采区内划分区段之后,区段的斜长和区段个数,与阶段斜长和水平垂高有着密切关系:
即水平垂高应保证在其相应的斜长范围内,斜巷主、辅运输设备能力和各区段工作面长度均合理匹配。
也就是说,在主、辅运输设备能满足上(下)山斜长的前提下,阶段斜长应当是合理区段斜长的整倍数,并且有便于衔接的区段数目。
我国多年的生产实践与统计表明:
一般采区的区段数目在4~5个以上者,便于安排组织生产;少于2~3个区段时,不利于工作面安排衔接。
然而,煤层倾角不同,采区内区段数目有不同的变化。
在上(下)山斜长仍受到主、辅运输设备技术条件约束下,多年实践表明:
在开采缓斜煤层的矿井,阶段内若划分3~5个区段,其相应的垂高为150~200m;开采倾斜煤层时,当采煤工作面和采区上山采用自溜运输,煤炭下滑冲力大,煤尘飞扬,既增加煤炭破碎又不利于通风安全;斜长过大时,又不便于设备和材料的运输,也不利于斜巷维护,所以区段数可划为3个左右,其相应的水平垂高为200m;开采急斜煤层时,区段垂高与采煤方法关系密切,一般急斜煤层采煤法的区段垂高为30~40m,区段数目过多,立眼斜长过大,不便于行人、运料和通风,因此,急斜煤层的阶段内合理区段数目一般为3个,相应的水平垂高为100~120m。
3)井田开采上限的影响因素
开采浅部煤层的矿井,确定井田第一水平上限位置时,要考虑煤层露头风、氧化带、老窑采空区位置;水体下和冲积层防水煤柱等影响,以确定第一水平总回风的水平标高合理位置。
40多年来,我国许多矿井对确定井田的开采上限问题,有很多经验。
(1)老窑采空区对开采上限的影响
一些有老窑破坏的井田,采空区多有瓦斯和积水,由于开采范围不易准确地确定,常导致矿井开采上限的水平标高确定失误。
例如江西曾遇到在建井过程中对回风水平标高历经三次改动,先由土0降到-20m,后又降至-80m,当第三次降到-150m时仍遇到一些老窑采空区,造成第一水平垂高缩短,减少了水平储量和服务年限,投产后采掘接替紧张,长期达不到设计能力。
同时,因受老窑积水威胁,既影响矿井安全生产,又增加了巷道工程量,延长建井工期,推迟了采区移交投产时间,降低了矿井经济效益。
有的井田地质勘探精度较差,对露头风化带和老窑边界控制不够,投产后经巷道揭露较地质资料圈定的范围扩大很多。
如陕西韩城矿务局桑树坪矿的北二采区,浅部被老窑破坏边界控制不详,虽经多次修改设计,将工作面布置在圈定破坏边界线200m以外,然而在施工中仍多次与老窑巷道沟通,影响采区布置和工作面的划分。
又如平顶山矿务局一矿,由于丁组煤露头发育,井田西翼李奇庄采区的老窑采深达160m,整个上山采区斜长缩短;东三采区风化带比地质资料深100~250m,小煤窑采深也大,使上山储量减少1/3。
(2)水体下、冲积层与隔水层的影响
在地面水体及松散含水层下采煤时,都要留安全煤岩柱。
一般情况下,在煤系地层无松散层覆盖或松散层全部为强含水层;在急斜煤层或特大水体下开采时,自水体底面至回采上限的安全煤岩柱最小高度必须等于导水裂缝带的最大高度,并根据采厚和具体煤岩性质,另加5~30m保护层厚度。
当煤系地层上覆隔水性好的松散层或厚度较大的弱含水层时,安全煤岩柱的最小高度可以等于冒落带的最大高度,另加2~15m保护层厚度。
淮北矿务局石台矿原设计第一水平回采上限标高在-45m水平,-45m以上为防流砂煤柱。
根据几十个钻孔资料,数百米巷道的岩层变化规律,观察了几个回采工作面顶板冒落的情况,经过综合分析认为:
北二、四采区范围内的粘土夹砾石层厚度较大,具有塑性高,稠度小,膨胀性能好,透水性弱和抗剪强度大等特点,是流沙层下良好的隔水层。
于是将防水煤柱标高上提到-27m水平,并以此在全矿的更大范围内推行,据测算可多回收66万t煤炭。
开滦矿务局范各庄矿原设计留90m防水煤柱,经过多次试验,上提15~20m,解放煤量1078万t,徐家楼区上提15m,解放煤量157.7万t。
枣庄矿务局柴里、井亭等矿,早在50年代就对上覆岩层进行“三带”观测,逐步提高了在含水砂砾层下的开采上限,既加大了水平垂高又提高了水平采出率。
由此可见,对冲积层、隔水层的特性和资料应充分掌握,以有利于合理确定防水煤柱尺寸,为井田第一水平确定合理的开采上限提供依据。
3、经济合理的水平垂高
我国60、70年代运用方案比较法,研究生产矿井新水平开拓延深,选择经济上吨煤费用最小的水平垂高,已取得很多经验。
例如淮南矿务局曾对谢一矿(缓斜煤层)、李一矿(倾斜煤层)和李二矿(急斜煤层)的不同水平垂高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得出各矿相应的合理水平垂高为200m、174m、120m时吨煤费用最低;开滦林西矿和赵各庄矿经过方案比较,分别得出水平垂高为140m和180m时,开拓工程量小、费用低。
二、上下山开采技术
上山开采的技术经济合理性是众所周知的。
下山开采因受运输能力的限制以及通风、排水系统较复杂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煤矿早期很少采用下山开采。
随着技术装备的更新与发展,开采技术水平提高,一些开采缓倾斜煤层的矿井采用了下山开采。
许多局、矿多年实践表明,在倾角小于16°,矿井瓦斯和涌水量不大的煤层条件下,用上、下山开采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有些原设计多水平只采上山的矿井,在新水平开拓延深时也改用上下山开拓,以缓和水平接替,实现水平合理集中生产。
由于井田再划分以及煤层埋藏条件不同,上下山开采的形式有:
单水平上下山、多水平上下山、深部最后一个水平上下山开采和利用下水平部分系统的下山开采等方式。
(一)单水平上下山开采
因受井田斜长或地质构造的限制,井田内只能设置一个水平,而煤层条件又适于分区下山开采的实例甚多,如焦作矿务局的朱村矿、峰峰矿务局的孙庄矿、徐州矿务局三河尖矿、兖州矿务局兴隆庄和淮北矿务局朔里矿等,都是立井单水平分区上下山开拓;石炭井矿务局白芨沟矿、焦作矿务局小马村矿、义马矿务局耿村和杨村矿,是斜井单水平分区上下山开拓;窑街矿务局天祝一号井则是平硐单水平上下山开拓。
(二)多水平上下山开采
许多矿井因地制宜地采用多水平分区上下山开采,与只采上山相比,可以减少井田的水平个数,节省开拓巷道和硐室工程量,增加水平储量和服务年限,延缓水平接替。
同时还可以适当提高第一水平标高,以减少初期工程量和投资,缩短贯通距离和建井工期。
能否采用多水平分区上下山开拓,关键在下山的煤层开采条件。
主要是煤层的开采顺序、煤层倾角、大巷布置方式,以及下山阶段煤层的瓦斯含量和涌水量等情况。
(三)原采用上山后改为上下山开采
因受运输、提升、通风和排水等因素的制约,开采煤层倾角较大的矿井,一般不用下山开采。
开采缓斜煤层的矿井,其阶段斜长较大,水平储量也较多。
但是当煤层较薄,可采层数较少,井田走向尺寸偏短或许多地段被“三下”煤柱和永久性煤柱占据,水平可采储量也不够多。
此时若只采上山,虽技术上较简便,但水平服务年限较短,延深工程频繁。
尤其是立井的延深开拓,施工难度较大又常影响生产水平的正常生产。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我国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国产采、掘、运新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开采煤层群和厚煤层的采区推行联合布置,为实现采区和水平集中生产,适应不断增长的矿井开采强度的客观需要,采用上下山开采,增大水平垂高,扩大水平储量,减少开采水平数目,缓和延深接替的紧张局面,从而推进了下山开采技术的广泛应用。
例如鹤壁矿务局二矿井田走向2.8km,开采单一缓斜厚煤层,矿井投产后,因受断层和老窑开采边界下延的影响,上山阶段可采储量减少,而且头3a为了加大开采强度,矿井实际产量超过设计能力30%,第一水平服务年限缩短7.5a。
原设计划分3个开采水平,只采上山,为了扭转水平接替的紧张局面,经过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改为采取上下山开采。
平顶山矿务局一矿第一水平开拓方式为立井开拓,在戊组煤层底板-25m标高设井底车场,以主要石门开拓丁、戊两组煤层,据丁组煤的埋藏条件,已形成上下山开采,其下山的下部边界在-l00m标高。
而戊组的运输大巷距煤层15~20m,造成戊组上山斜长较短。
第一水平工业储量中,戊组煤为2133.8万t,以每年回采80~90万t计算,只能采18~20a,而实际上1971年已将近采完,因此第二水平延深工程必须在1971年前准备完毕,并且戊组主要运输大巷服务年限短,基建工程得不到充分利用。
面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矿井技术改造措施:
将井田斜长由2.5km延长到5km,扩大一水平的开采范围;将两组煤的下部边界扩延到-150m标高,实行上下山开采,由此取得如下效果;
(1)增加第一水平可采储量4534.1万t,其中丁组增加509.4万t,戊组增加4024.7万t,使第一水平服务年限增加l0a以上;
(2)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年产达到240万t/a,比原设计提高90万t/a,1977年实际产量是273万t,1978年超过300万t:
(3)改造后的戊组煤下山采区,由于煤层倾角6°~15°,低瓦斯,一般水量60m3/h,最大涌水量130m3/h,水量不大,故将下山采区走向长划为1640~1740m,斜长达到1140—1340m,为发展综采技术,提高采区生产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1983年全矿在3个下山采区里用4套综采,使1984年产量达到320万t,1985年为314万t,1986年达到330万t。
平顶山矿务局四矿也是如此,原第一水平只采上山,通过技术改造,实行上下山开采,水平垂高由l00m增加到365m,斜长由600m延长到2000m。
改造后连续6a产量超过百万吨,并且全由丁6、戊8、丁7下山采区承担。
淮北矿务局杨庄矿开采缓斜煤层群,是低瓦斯矿井,正常涌水量200m3/h。
矿井设计能力90万t/a,然而从1977~1985年每年产量都在200万t以上,集中生产于第一水平。
鉴于水平储量所剩不多,为了解决采区接替和水平过渡问题,经过不同开拓延深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新开一个新副井和胶带输送机主下山相结合的延深方式,形成上下山开采。
其优点在于;
(1)矿井年产量稳定在200万t,若不打新副井和主下山,随着采深增大,二水平因受辅助提升运输能力的限制,仅能维持130万t/a;
(2)新副井解决了无烟煤和天然焦的分别提升运输问题;
(3)解决了第二水平因瓦斯增大以及增产时的通风问题;
(4)将二水平标高设在-330m,增加了水平储量和服务年限;
(5)开拓延深与第一水平生产互不干扰,保证矿井稳产高产。
改为上下山的开拓方式,技术上优越,经济上合理,安全可靠。
生产矿井的上下山开采技术,为煤矿设计与改革开拓部署,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如合肥煤矿设计研究院根据这些实践经验,将淮南矿务局的潘三矿、谢桥矿和淮北矿务局刘桥二号井等,都采用多水平上下山开拓,为减少水平数目,减少基建投资,缩短工期提供了较优秀的矿井设计。
(四)利用下水平部分系统的下山开采
在矿井涌水量较大,有突水的开采史,甚至开采承压岩溶水的上覆煤层时,下山开拓方案存在防、排水技术和排水工程设施等技术问题。
肥城矿务局、新汶矿务局和萍乡矿务局的高坑矿等,采取新的下山开采技术,在生产水平要准备开采下山采区之前,预先对下一个新水平做完主要排水和通风系统工程,然后将新开采水平的上山阶段上部几个区段,划归原生产水平做下山开采,形成下山采区的运煤、通风风流上行,涌水流向新水平排水设施,成为下行的分流系统,即利用下水平部分系统的下山开采方案。
这种方案先后在肥城矿务局的杨庄、国家庄、查庄,新汶矿务局的协庄等矿实施,根据各矿具体条件,预做工程设施的位置不同,还各自形成不同的形式。
由于提前在新水平对首采区的进风、排水系统和轨道上山的延深工程进行施工,此时,只要对最上一个区段工作面掘完一段底板集中胶带输送机下山和胶带输送机区段平巷的工程,就可以准备工作面投产。
既克服了“剃头下山”通风、排水系统不完善的弊端,又保持着上山开采的风流上行,水流下行的优点,使下山开采建立在具有可靠的安全基础上。
所以,这种下山开采方案能够在瓦斯较大,水量较大的矿井中试行。
(五)下山开采的分析与评价
上山开采使煤、矸等重载荷向下运输,其运输能力大。
受煤层倾角的影响,上山倾角较大者有利于自溜运输,减少运输费用。
开采上山采区,涌水流入井底车场水仓,由主排水设施排到地面,排水系统简单。
另外,上山采区新、旧风流都是向上流动,通风系统中新、旧风流相隔较远,容易控制风流短路和漏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采矿 23 开采 水平 划分 布置